太元七年,六月
秦璟從西河啟程,日夜兼程返回長安。
秦瑒、秦玓接到急報,同樣沒有久留,隔日就啟程離開,分赴西海三韓,迅速調糧征兵,防賊備邊。
烏孫高車部落達成一致,各部首領盟師漠北,殺牛羊奴隸上百,以血祭告上天。
號角聲中,騎兵紛紛上馬,揮鞭向漠南進發。隊伍經過因大旱枯黃的草原,馬蹄聲猶如奔雷,瞬息卷起黃沙漫天。
高車烏孫諸部大舉南下,先入漠南,後窺中原。沿途經過,仿佛蝗蟲過境,無論漢胡盡皆遭殃。
朔方、雁門、廣寧、上穀、漁陽等郡先後升起狼煙,遇到賊兵來襲,當地太守披堅執銳,親自登上城頭,組織起將兵防禦,打退來犯之敵。
朔方和廣寧太守主動出擊,追出敵兵十餘裏,殺敵三百。不想遭遇埋伏,不慎陷入包圍。若非雁門和上穀察覺情況不妙,迅速派出救兵,恐將為敵所趁,遭遇不幸。
察覺胡賊來者不善,且軍中很可能有謀士,邊境各郡愈發謹慎,不敢再莽撞出擊。
太守寫成戰報,遣人飛送長安,同時張貼告示,派人廣告郡內:胡賊來犯,邊界諸郡縣不穩,征召青壯加固城防,助將兵戍衛邊州。
為防邊民在外遇襲,各郡太守先後下令,召集散落在外的邊民,或是趕往城內,或是前往邊堡。
“田地荒蕪可再墾殖,人命如果沒了,可就什麽都沒有了。”
散吏奉命奔走,一遍遍說著相同的話。連續數日,終於將多數邊民召入邊城。實在離得太遠,驗明身份之後,散入士卒戍衛的邊堡。遇戰事起來,亦可作為補充力量,助將兵戍衛邊防。
此言並非無的放矢。
除開荒之外,邊民多擅打獵。遇青黃不接時,常結伴入山林。
隻要人數充足,遇上狼群都能一戰。
有的邊民主動放出誘餌,就為誘-野狼前來。獵得一張好皮子,能從商隊手裏換來不少的糧食和海鹽。
這種生活方式,注定了邊民體質強悍。
閑時為民,戰時為兵。上陣殺敵,憑人頭領取賞銀,是邊州青壯習慣的一種養家方式。
此番高車烏孫大舉來犯,起初僅是試探,派出小股賊兵騷-擾。一旦探明邊界諸郡的虛實,就要大舉進攻。
這種手段,更驗證雁門太守之前所想,賊兵中有謀士!
戰報一封接著一封,陸續飛入長安。
秦璟升朝會,召集群臣,當殿下旨開國庫,並調並州、中州兵增援邊郡。
調兵尚且好說,糧食實在難尋。
六月中旬,幽州又起飛蝗,刺使太守親率將兵滅蝗,並依長安旨意,當眾架起大禍,當著百姓的麵烹食蝗蟲。
無非情況緊急,又有天子派來的使臣,幽州刺使未必願意這麽做。
想到見底的府庫,麵對一張張饑民的麵孔,思及州內已有盜匪的苗頭,劉刺使當下心一橫,將烤得酥脆的蝗蟲送進嘴裏,嚼了幾下,幾乎沒嚐到什麽味道,就囫圇個的吞進腹中。
有刺使帶頭,治所官員豈能落後。
於是乎,甭管願意不願意,眾人都要嚐一嚐蝗蟲的味道。
有人實在忍受不了,背過身去幹嘔;有人則是心生詫異,覺得味道還不錯,伸出筷子又夾起一個。
無論如何,有當地官員親自示範,帶頭吃起蝗蟲,幽州百姓終於相信,告示中不是虛言,蝗蟲的確可食。
縱然過不去心中那關,自己不吃,大量捕捉亦能換糧。
蝗災的消息傳出,陸續有商隊從南邊趕來,如前次一樣,以物易物。當地百姓捕到蝗蟲,都可向商隊市換糧食、海鹽和布匹等。
既有朝廷組織,又有市糧的途徑,當地百姓紛紛行動起來,撲滅蝗蟲的勁頭十足。
不出半月,商隊帶來的糧食就被一掃而空。
“數日後會有糧食送來,諸位父老大可放心,無需著急。捕來的蝗蟲可曬幹磨粉,方法不難,市價比鮮貨高上兩成。”
聖旨下得及時,治所方法得當,有將兵帶頭滅蝗,又有商隊運來的糧食,幽州的災情迅速得到緩解。
知曉商隊北上,此間有桓漢天子的授意,幽州百姓由不信到感念,讚頌之聲不絕。
王刺使很快察覺這種變化,卻是無計可施。
哪怕知曉情況不對,也無法強令百姓,更不能驅逐南地商隊。如果一意孤行,甚至會引起民-亂。
幽州災情迅速緩解,貌似安穩下來。
實際上,從刺使以下,州郡縣官員都有預感,事情遠遠沒有結束。借這次災情,桓漢正在慢慢滲入北地,憑借手中的糧食爭取民心。
對方做得光明正大,當地官員無可奈何。
拿人?
以什麽借口?
對方市糧,不安好心?
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眼見商隊四處活動,傳播桓容的仁厚之名,桓漢的仁政逐漸深入人心,當地官員始終無可奈何。
說一千道一萬,他們還要靠著南邊的糧食救命。
近年不是大旱就是飛蝗,幽州已經連續三年糧食歉收乃至絕收。邊界又麵臨兵禍,長安必要先籌備軍糧,未必有餘力賑災。
真將南邊的商隊逐走,州內百姓要麽拖家帶口逃荒,要麽就隻能活活餓死。
作個愛惜百姓的好官,還是堅持作個忠臣?
劉刺使從不知道,自己會麵對這樣一個難題。
無論當地官員怎麽想,百姓對桓漢天子的好感不斷攀升,民心所向,不是強硬的手段就可以拔-除。
太元七年,七月
長安遞送國書,新帝欲同桓漢天子當麵一會。
國書送至長安,桓容本就準備巡狩,覺得並無不妥。
朝廷上下則意見不同,有人表示讚同,有人堅決反對,甚至還想勸說桓容,秦帝真意如何,實在難以預料。陛下萬乘之尊,絕不能輕易冒險,最好連巡狩都取消。
朝堂上意見不統一,雙方都是有理有據,誰也說服不了誰。
桓容不想浪費時間,目光轉向郗愔。
郗丞相沒有讓他失望,當殿給出肯定意見,支持天子巡狩。
“會麵之地,需得謹慎。”
北地常年不太平,邊界告急,又有大旱蝗災,在郗愔看來,秦璟此行九成是為求和。既如此,見一見又何妨?
如果操作得當,能為朝廷爭取不少好處。
縱然不能一舉拿下長安,一統中原,卻能進一步了解北地虛實,為今後起兵做出準備。
雙方都是漢家政權,秦氏兵強馬壯,奈何糧草不濟,內憂外患不絕。桓漢兵力稍遜,然上下一心,且兩年大熟,國庫府庫充裕,存在一定優勢。
如果立即開戰,勝負在五五分。
然而,得知高車和烏孫聯合起兵,有南侵劫掠之意,郗愔和謝安的意見相同,不宜在此事同長安起幹戈。
百年來的教訓太過慘烈,漢家百姓被胡賊□□,淒慘的一幕幕猶在眼前。
當下要務,是將高車和無損擋在中原之外。
如果任由胡賊南下,再次占據北方,他們都將成為漢家的罪人!
換成七年前。郗愔不會立即決斷,至少會猶豫一下。
但是,隨著某隻蝴蝶扇動翅膀,想方設法推行施政理念,有空子就鑽,各種潛移默化,從郗愔到謝安,再到郗超、謝玄和王獻之。或多或少,都有了變化。
哪怕是王蘊等前朝外戚,遇上此事,都會深入考量,不單以家族得失衡量,而是放眼全局。
對於這種變化,桓容自是喜聞樂見。
當然,有高瞻遠矚的,自然也會有頑固不化的。
對於這些人,桓容並沒有一刀切,該用的還是會用。畢竟,在某件事上想不開,不代表沒有其他才能。
例如前歲選官的幾名庾氏郎君,對於桓容的施政理念保持懷疑,並不妨礙他們在財政和軍事上的才能。
即使對天子的某項政策不滿,該完成的工作一樣完成,高標準嚴要求超規格。
遇上此類情況,桓容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當這些都是“偏科”人才,大手一揮,全部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盡量少讓他們接觸“不該接觸”的,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煩心事。
再者說,朝中有郗愔謝安諸位大佬,這些新人再蹦高,照樣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不是桓容愛好找虐,想給自己找不自在。而是朝中需要不同的聲音。
他製定的政策就一定對嗎?
出於好意的施政理念就一定能惠及萬民嗎?
這些都需要時間來考驗。
曆史上,好心辦壞事的例子並不少。他需要時刻驚醒自己,不能在權利中迷失,更不能過度膨脹,以致失去本心。
有了以上考量,桓容用人的範圍不斷拓寬。
士族高門得到好處,對天子實行的官員考核製度不再那麽抵觸,見到其中的好處,更設法加以改良,主動推行各州。
幾年過去,範寧桓秘開辦的學院聞名遐邇,建康幽州之外,揚州、江州、荊州甚至是寧州都有了分院。
兩人依托關係,三顧茅廬,請出隱居山林的多位名士大儒,分別往各地學院坐鎮。
去歲,寧州刺使上表,州內豪強願意出錢,請在州城再建一座學院。
桓容覺得稀奇,他當真沒想到,早年有“貪-暴”之名的周仲孫會如此重視教育。
不過,多建書院是好事,派人查過寧州實際情況,桓容大筆一揮,寧州成為繼幽州和揚州之後,第三個擁有兩座學院的治學之地。
除此之外,周仲孫另有秘奏,自去歲以來,寧、交兩周出現大量的僧人和沙彌,各處宣揚佛法。
“其皆西來,膚黑類猿,飛漢土之人。”
看到周仲孫的秘奏,桓容嘴角直抽。
他佩服古人的腦洞,卻對這種“匱乏”的形容很是無語。
西域胡發瞳異色,類猿;更西之地來的商人,完全不用說,醜陋多毛,類猿。至於表書中的僧人,不出預料的話,七成來自於後世的天竺和東南亞,一樣是是膚黑類猿。
總之,凡異邦之人,統統類猿。
這不是他信口胡謅,關於類似的形容,史書上曾有過記載。
換成後世,絕對有一場口水仗可打。如今卻是態度認真的記錄,每次他看到,都忍不住的嘴角直抽,兩次忍不住笑出聲來。自然引來史官奇怪一瞥,心中懷疑,陛下這是怎麽了?
不管可不可樂,周仲孫的秘奏引起桓容的重視。
經過慎重考慮,並詢問過郗愔謝安等人的意見,桓容下旨,不許這些僧人沙彌入境,已經進來的,發現一個攆一個。
還是那句話,他對宗教沒有任何意見,隻是,國家想要進一步發展,在統一後進一步擴大版圖,有些苗頭還是不要出現為好。
太和七年,八月
秦玦秦玸帶兵增援朔方,擋住高車大軍。
秦玖得旨意,率西河兵北上雁門,經過數年,再次臨陣殺敵。
秦瑒鎮守西海,牢牢擋住烏孫騎兵,未讓氐兵踏入西海半步。
秦玓返回三韓,親自率軍剿滅高句麗殘餘勢力,在高句麗、百濟和新羅的舊土上過了兩遍篩子,又立起五座京觀。
秦璟收到桓漢國書,將長安暫托秦玒,點文武二十餘人,伴駕趕往荊州。
雙方的會麵地點定在襄陽,為確保安全,桓衝離開姑孰,先奔襄陽,從侄子手中接過當地防務。
長安亦調遣精銳,在秦璟到來之前,布下重重防護。
沿著邊界線,雙方擺開架勢,刁鬥森嚴,旌旗招展。
知道的,這是兩國天子會晤,不知道的,八成會以為長安和建康一言不合,正準備開戰。
小小一座襄陽城,聚集了天下目光。
無論長安和建康,此時都繃緊了神經,準備迎接一切可能到來的變化。
相比他人的緊張,桓容則十分放鬆,從建康登船,過豫州後改行陸路,恰遇八月好景,心情十分不錯。
秦璟沒有太多賞景的心思,快馬加鞭感到襄陽,抵達後方才得知,桓容尚在途中,兩日後才能抵達。
看著盤旋在半空的蒼鷹,以及跟在蒼鷹身後,無論如何甩不掉的鵓鴿,秦璟拉住韁繩,打出一聲呼哨。
看到秦璟,蒼鷹立即發出鳴叫,從半空俯衝而下。
舉臂接住飛落的蒼鷹,秦璟的嘴角掀起一絲笑紋,漆黑的雙眼映出光影。
晚有何妨,他等著就是。
秦璟從西河啟程,日夜兼程返回長安。
秦瑒、秦玓接到急報,同樣沒有久留,隔日就啟程離開,分赴西海三韓,迅速調糧征兵,防賊備邊。
烏孫高車部落達成一致,各部首領盟師漠北,殺牛羊奴隸上百,以血祭告上天。
號角聲中,騎兵紛紛上馬,揮鞭向漠南進發。隊伍經過因大旱枯黃的草原,馬蹄聲猶如奔雷,瞬息卷起黃沙漫天。
高車烏孫諸部大舉南下,先入漠南,後窺中原。沿途經過,仿佛蝗蟲過境,無論漢胡盡皆遭殃。
朔方、雁門、廣寧、上穀、漁陽等郡先後升起狼煙,遇到賊兵來襲,當地太守披堅執銳,親自登上城頭,組織起將兵防禦,打退來犯之敵。
朔方和廣寧太守主動出擊,追出敵兵十餘裏,殺敵三百。不想遭遇埋伏,不慎陷入包圍。若非雁門和上穀察覺情況不妙,迅速派出救兵,恐將為敵所趁,遭遇不幸。
察覺胡賊來者不善,且軍中很可能有謀士,邊境各郡愈發謹慎,不敢再莽撞出擊。
太守寫成戰報,遣人飛送長安,同時張貼告示,派人廣告郡內:胡賊來犯,邊界諸郡縣不穩,征召青壯加固城防,助將兵戍衛邊州。
為防邊民在外遇襲,各郡太守先後下令,召集散落在外的邊民,或是趕往城內,或是前往邊堡。
“田地荒蕪可再墾殖,人命如果沒了,可就什麽都沒有了。”
散吏奉命奔走,一遍遍說著相同的話。連續數日,終於將多數邊民召入邊城。實在離得太遠,驗明身份之後,散入士卒戍衛的邊堡。遇戰事起來,亦可作為補充力量,助將兵戍衛邊防。
此言並非無的放矢。
除開荒之外,邊民多擅打獵。遇青黃不接時,常結伴入山林。
隻要人數充足,遇上狼群都能一戰。
有的邊民主動放出誘餌,就為誘-野狼前來。獵得一張好皮子,能從商隊手裏換來不少的糧食和海鹽。
這種生活方式,注定了邊民體質強悍。
閑時為民,戰時為兵。上陣殺敵,憑人頭領取賞銀,是邊州青壯習慣的一種養家方式。
此番高車烏孫大舉來犯,起初僅是試探,派出小股賊兵騷-擾。一旦探明邊界諸郡的虛實,就要大舉進攻。
這種手段,更驗證雁門太守之前所想,賊兵中有謀士!
戰報一封接著一封,陸續飛入長安。
秦璟升朝會,召集群臣,當殿下旨開國庫,並調並州、中州兵增援邊郡。
調兵尚且好說,糧食實在難尋。
六月中旬,幽州又起飛蝗,刺使太守親率將兵滅蝗,並依長安旨意,當眾架起大禍,當著百姓的麵烹食蝗蟲。
無非情況緊急,又有天子派來的使臣,幽州刺使未必願意這麽做。
想到見底的府庫,麵對一張張饑民的麵孔,思及州內已有盜匪的苗頭,劉刺使當下心一橫,將烤得酥脆的蝗蟲送進嘴裏,嚼了幾下,幾乎沒嚐到什麽味道,就囫圇個的吞進腹中。
有刺使帶頭,治所官員豈能落後。
於是乎,甭管願意不願意,眾人都要嚐一嚐蝗蟲的味道。
有人實在忍受不了,背過身去幹嘔;有人則是心生詫異,覺得味道還不錯,伸出筷子又夾起一個。
無論如何,有當地官員親自示範,帶頭吃起蝗蟲,幽州百姓終於相信,告示中不是虛言,蝗蟲的確可食。
縱然過不去心中那關,自己不吃,大量捕捉亦能換糧。
蝗災的消息傳出,陸續有商隊從南邊趕來,如前次一樣,以物易物。當地百姓捕到蝗蟲,都可向商隊市換糧食、海鹽和布匹等。
既有朝廷組織,又有市糧的途徑,當地百姓紛紛行動起來,撲滅蝗蟲的勁頭十足。
不出半月,商隊帶來的糧食就被一掃而空。
“數日後會有糧食送來,諸位父老大可放心,無需著急。捕來的蝗蟲可曬幹磨粉,方法不難,市價比鮮貨高上兩成。”
聖旨下得及時,治所方法得當,有將兵帶頭滅蝗,又有商隊運來的糧食,幽州的災情迅速得到緩解。
知曉商隊北上,此間有桓漢天子的授意,幽州百姓由不信到感念,讚頌之聲不絕。
王刺使很快察覺這種變化,卻是無計可施。
哪怕知曉情況不對,也無法強令百姓,更不能驅逐南地商隊。如果一意孤行,甚至會引起民-亂。
幽州災情迅速緩解,貌似安穩下來。
實際上,從刺使以下,州郡縣官員都有預感,事情遠遠沒有結束。借這次災情,桓漢正在慢慢滲入北地,憑借手中的糧食爭取民心。
對方做得光明正大,當地官員無可奈何。
拿人?
以什麽借口?
對方市糧,不安好心?
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眼見商隊四處活動,傳播桓容的仁厚之名,桓漢的仁政逐漸深入人心,當地官員始終無可奈何。
說一千道一萬,他們還要靠著南邊的糧食救命。
近年不是大旱就是飛蝗,幽州已經連續三年糧食歉收乃至絕收。邊界又麵臨兵禍,長安必要先籌備軍糧,未必有餘力賑災。
真將南邊的商隊逐走,州內百姓要麽拖家帶口逃荒,要麽就隻能活活餓死。
作個愛惜百姓的好官,還是堅持作個忠臣?
劉刺使從不知道,自己會麵對這樣一個難題。
無論當地官員怎麽想,百姓對桓漢天子的好感不斷攀升,民心所向,不是強硬的手段就可以拔-除。
太元七年,七月
長安遞送國書,新帝欲同桓漢天子當麵一會。
國書送至長安,桓容本就準備巡狩,覺得並無不妥。
朝廷上下則意見不同,有人表示讚同,有人堅決反對,甚至還想勸說桓容,秦帝真意如何,實在難以預料。陛下萬乘之尊,絕不能輕易冒險,最好連巡狩都取消。
朝堂上意見不統一,雙方都是有理有據,誰也說服不了誰。
桓容不想浪費時間,目光轉向郗愔。
郗丞相沒有讓他失望,當殿給出肯定意見,支持天子巡狩。
“會麵之地,需得謹慎。”
北地常年不太平,邊界告急,又有大旱蝗災,在郗愔看來,秦璟此行九成是為求和。既如此,見一見又何妨?
如果操作得當,能為朝廷爭取不少好處。
縱然不能一舉拿下長安,一統中原,卻能進一步了解北地虛實,為今後起兵做出準備。
雙方都是漢家政權,秦氏兵強馬壯,奈何糧草不濟,內憂外患不絕。桓漢兵力稍遜,然上下一心,且兩年大熟,國庫府庫充裕,存在一定優勢。
如果立即開戰,勝負在五五分。
然而,得知高車和烏孫聯合起兵,有南侵劫掠之意,郗愔和謝安的意見相同,不宜在此事同長安起幹戈。
百年來的教訓太過慘烈,漢家百姓被胡賊□□,淒慘的一幕幕猶在眼前。
當下要務,是將高車和無損擋在中原之外。
如果任由胡賊南下,再次占據北方,他們都將成為漢家的罪人!
換成七年前。郗愔不會立即決斷,至少會猶豫一下。
但是,隨著某隻蝴蝶扇動翅膀,想方設法推行施政理念,有空子就鑽,各種潛移默化,從郗愔到謝安,再到郗超、謝玄和王獻之。或多或少,都有了變化。
哪怕是王蘊等前朝外戚,遇上此事,都會深入考量,不單以家族得失衡量,而是放眼全局。
對於這種變化,桓容自是喜聞樂見。
當然,有高瞻遠矚的,自然也會有頑固不化的。
對於這些人,桓容並沒有一刀切,該用的還是會用。畢竟,在某件事上想不開,不代表沒有其他才能。
例如前歲選官的幾名庾氏郎君,對於桓容的施政理念保持懷疑,並不妨礙他們在財政和軍事上的才能。
即使對天子的某項政策不滿,該完成的工作一樣完成,高標準嚴要求超規格。
遇上此類情況,桓容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當這些都是“偏科”人才,大手一揮,全部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盡量少讓他們接觸“不該接觸”的,自然不會有太多的煩心事。
再者說,朝中有郗愔謝安諸位大佬,這些新人再蹦高,照樣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不是桓容愛好找虐,想給自己找不自在。而是朝中需要不同的聲音。
他製定的政策就一定對嗎?
出於好意的施政理念就一定能惠及萬民嗎?
這些都需要時間來考驗。
曆史上,好心辦壞事的例子並不少。他需要時刻驚醒自己,不能在權利中迷失,更不能過度膨脹,以致失去本心。
有了以上考量,桓容用人的範圍不斷拓寬。
士族高門得到好處,對天子實行的官員考核製度不再那麽抵觸,見到其中的好處,更設法加以改良,主動推行各州。
幾年過去,範寧桓秘開辦的學院聞名遐邇,建康幽州之外,揚州、江州、荊州甚至是寧州都有了分院。
兩人依托關係,三顧茅廬,請出隱居山林的多位名士大儒,分別往各地學院坐鎮。
去歲,寧州刺使上表,州內豪強願意出錢,請在州城再建一座學院。
桓容覺得稀奇,他當真沒想到,早年有“貪-暴”之名的周仲孫會如此重視教育。
不過,多建書院是好事,派人查過寧州實際情況,桓容大筆一揮,寧州成為繼幽州和揚州之後,第三個擁有兩座學院的治學之地。
除此之外,周仲孫另有秘奏,自去歲以來,寧、交兩周出現大量的僧人和沙彌,各處宣揚佛法。
“其皆西來,膚黑類猿,飛漢土之人。”
看到周仲孫的秘奏,桓容嘴角直抽。
他佩服古人的腦洞,卻對這種“匱乏”的形容很是無語。
西域胡發瞳異色,類猿;更西之地來的商人,完全不用說,醜陋多毛,類猿。至於表書中的僧人,不出預料的話,七成來自於後世的天竺和東南亞,一樣是是膚黑類猿。
總之,凡異邦之人,統統類猿。
這不是他信口胡謅,關於類似的形容,史書上曾有過記載。
換成後世,絕對有一場口水仗可打。如今卻是態度認真的記錄,每次他看到,都忍不住的嘴角直抽,兩次忍不住笑出聲來。自然引來史官奇怪一瞥,心中懷疑,陛下這是怎麽了?
不管可不可樂,周仲孫的秘奏引起桓容的重視。
經過慎重考慮,並詢問過郗愔謝安等人的意見,桓容下旨,不許這些僧人沙彌入境,已經進來的,發現一個攆一個。
還是那句話,他對宗教沒有任何意見,隻是,國家想要進一步發展,在統一後進一步擴大版圖,有些苗頭還是不要出現為好。
太和七年,八月
秦玦秦玸帶兵增援朔方,擋住高車大軍。
秦玖得旨意,率西河兵北上雁門,經過數年,再次臨陣殺敵。
秦瑒鎮守西海,牢牢擋住烏孫騎兵,未讓氐兵踏入西海半步。
秦玓返回三韓,親自率軍剿滅高句麗殘餘勢力,在高句麗、百濟和新羅的舊土上過了兩遍篩子,又立起五座京觀。
秦璟收到桓漢國書,將長安暫托秦玒,點文武二十餘人,伴駕趕往荊州。
雙方的會麵地點定在襄陽,為確保安全,桓衝離開姑孰,先奔襄陽,從侄子手中接過當地防務。
長安亦調遣精銳,在秦璟到來之前,布下重重防護。
沿著邊界線,雙方擺開架勢,刁鬥森嚴,旌旗招展。
知道的,這是兩國天子會晤,不知道的,八成會以為長安和建康一言不合,正準備開戰。
小小一座襄陽城,聚集了天下目光。
無論長安和建康,此時都繃緊了神經,準備迎接一切可能到來的變化。
相比他人的緊張,桓容則十分放鬆,從建康登船,過豫州後改行陸路,恰遇八月好景,心情十分不錯。
秦璟沒有太多賞景的心思,快馬加鞭感到襄陽,抵達後方才得知,桓容尚在途中,兩日後才能抵達。
看著盤旋在半空的蒼鷹,以及跟在蒼鷹身後,無論如何甩不掉的鵓鴿,秦璟拉住韁繩,打出一聲呼哨。
看到秦璟,蒼鷹立即發出鳴叫,從半空俯衝而下。
舉臂接住飛落的蒼鷹,秦璟的嘴角掀起一絲笑紋,漆黑的雙眼映出光影。
晚有何妨,他等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