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人首次抵達建康,見識到高牆深池,建築物鱗次櫛比,街道上人流穿梭,一派熱鬧景象,無不感歎建康繁華。
左顧右盼之下,眼睛幾乎不夠用。走出一段距離,因為沒看路,差點被腳下的青石絆倒,踉蹌幾下方才站穩。
這樣的情形,建康百姓早已經見怪不怪。
幾名身著短袍的少年結伴而行,人人都背著一隻竹箱,從後看去,幾乎遮住半個身體。
少年們很是興奮,一邊走一邊談笑,隱約能聽到“公輸”“農具”“作業”“成具”之類的言辭。
另有稍小些的孩童跟在兄長身後,一樣的製式短袍,腰間纏著布帶。沒有背著木箱,僅手中抓住兩枚竹簡。
看到這些少年和孩童,路旁行人皆麵露微笑。
無論漢人胡人,凡是認識的,都開口打著招呼。
“三郎君,今日背著竹箱,可以農具已經製成?”一名麵色黝黑、壯實猶如小山的男子問道。
“還要先生看過。”少年被喚住,並不惱,轉身向男子行禮,笑道,“日前先生布置課業,做農具的木料多虧叔父,小子謝叔父。”
“這話見外。”男子連忙擺手,道,“學院中做出的農具,那個不是好的?這次三郎君做出來的,我可是先定下,莫要給了旁人。”
“叔父盡管放心。”少年點頭。
又說了幾句話,少年同男子告辭,轉身追上同伴。臨走被男子塞-了兩個饅頭,推辭不過,忙開口道謝。追上隊伍後,將饅頭掰開,分給幾個年幼的孩童。
“方叔父給的,吃吧。回頭要記得謝叔父。”
“諾。”
孩童們接過饅頭,兵沒有在路上吃,而是用布帕包好,先放在懷裏,等到學堂之後,趁著課間休息時再用。
少年和孩童們走遠,秦玦喚來一名部曲,道:“且去打聽一番。”
部曲領命,刻意慢下腳步,落在隊伍之後。等到隊伍過去,眨眼間混入人群之中,開始尋人打聽,這些少年孩童究竟是怎麽回事。
“郎君是外地來的?”一名扛著新農具的老翁道。
“確是。”部曲祖籍西河,卻能說一口地道的吳地官話,三言兩語就打消了老翁的懷疑,開始為他解惑。
“這是學院的規矩。”老翁正等著市貨的家人,閑在路邊無聊,遇部曲詢問,開脆打開了話匣子。
“學院規矩?”
“正是。”老翁點點,道,“官家英明,著範公和桓公在各地開辦書院,不隻招收豪強子弟,庶人亦可入學。”
“學中分為兩院,東院多為士族郎君,教授經義典章,學習兵法韜略;西院都是庶人子弟,念書識字之外,可學得各種手藝,木工就是其一。”
“凡入學兩年,天分不差的,都能做出幾樣簡單的農具。凡經書院許可,皆可市賣,價格比坊市略低,卻能填補家用。等到出師之後,可是各家工坊和商鋪都搶著聘請。”
老翁越說越起勁。
“不瞞郎君,我有兩個孫子,明年都到年齡,可參加入學考評。方才過去的孩童中,凡是手中拿著竹簡的,都是不久前才通過考試,今日正式入書院學習。”
“我觀其中似有胡人?”部曲問道。
“郎君是說那兩個羌人?”老翁笑了笑,道,“自前歲起,書院許胡人族子弟參加考試。但有限製,需得入黃籍,並在城中有產業;要麽就是投身軍中,曾立下過戰功。”
部曲暗暗記下,又問了幾句。
老翁知無不言,雙方算是詳談身患。
不久,老翁家人從坊市回來,或挑或背,各個都沒有空手。見到老翁同人在路邊說話,詫異的詢問兩句。
“是外地來的郎君,見著書院的學童,好奇問了我幾句。”老翁笑道。
見到來人,部曲心知無法繼續問下去,當下抱拳告辭,很快不見蹤影。
待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一名漢子放下扁擔,擦去額頭上的含,對老翁道:“阿父,這人膀大腰圓,明顯是個北地人。卻說一口吳地官話,很是不對勁。”
“我曉得。”老翁翻打開竹筐,看到裏麵的穀麥熏肉,滿意的點點頭,“我瞧見這人進城。”
“阿父瞧見了?”
“對,跟著方才過去的胡人。我知道他實在打聽,提前裏長說過,遇人打聽疏遠,這些盡可以說,等到回去之後,往裏長處告訴一聲即可。”
老翁又打開另一隻竹筐,看到海鹽和菜種撲在上層,正想放下蓋子,又覺得有異,向下翻,看到裏麵藏著的粗布,不免皺眉,道,“不是讓你買鹽,買這些布作甚?”
漢子臉紅了,搓搓大手,低聲解釋道:“阿父,那個……杏兒……”
“沒出息的樣!”老翁瞅著兒子,氣不打一處來。一把合上竹筐,終歸是不解釋,狠狠給了兒子一腳,“下回莫要如此,想給你媳婦買東西,正經該說出來。我和你母又非不明事理,豈會苛刻到這般地步。”
漢子羞愧低頭。
“家裏的日子比往年好,今年再開幾畝荒田,等到秋收之後,能再起一個牛欄,養上一頭牛犢。”
老翁讓漢子挑起竹筐,語重心長道:“阿山和阿川明年就要參加學院考試,如果能考中,學習得一門手藝,將來總有前途。”
“書院考得不隻是靈性,還有品行。同鄉裏的兩個孩子為何被攆出來?全是心沒用到正地方,人長歪了,犯了書院的裏的規矩。”
“阿子,三十而立。”老翁走了幾步,停下看著兒子,“這麽大的年紀,總該給孩子做個樣子。做不到富貴顯達,但求為人光明磊落,無愧於心。”
“那兩個孩子為何會成今天的樣子?那一家老人就是源頭!”
漢子愈發羞愧,“阿父,我錯了。”
“知錯就好。”老翁點點頭,道,“知錯就要改。先別忙著回家,再去坊市一趟。”
“阿父?”兄弟幾個都是解。
老翁沒多手,從懷中取出錢袋,遞給寄給兒子,道:“再去市些布,咱們都做一身新衣。”
“阿父,家中不寬裕……”一個漢子皺眉。
“既如此,就給你母和你們的媳婦做。”老翁道,“去吧,盡早市來,也好早些出城。”
“諾!”
老翁特地留下長子,沉聲道:“阿子,你是長兄,今後行事要有章程,更要有規矩。”
知曉父親為何讓幾個弟弟去市布,漢子更覺羞愧,重重的點了點頭。
路旁一輛馬車中,桓容合上車窗,靠向車壁,命典魁驅車前行,盡速趕往青溪裏。
想起方才一幕,桓容不免感慨,合上雙眼,捏了捏眉心,想著自己該做些什麽,才能讓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
“陛下,前方就是青溪裏,可是直接去丞相府?”
“對。”桓容今日出宮,輕車簡從,為的就是拜訪郗愔。隻是沒想到,會在途中遇到烏孫的隊伍,又在隊伍中認出秦玦。
日前北地傳回消息,秦璟領朔方,彭城改由秦玦鎮守。這個時候南下建康,還是假托烏孫的名義,其意實難猜測。
馬車一路前行,做健仆打扮的護衛跟在車後。
士族出行多是如此,故而,桓容一路行來,並沒引起多少注意。僅有有人認出典魁,詫異一名將軍充當役夫。
以為自己看錯,仔細揉揉眼睛,定睛再看,馬車早已走遠。
逢春光正好,秦淮河緩緩流淌,岸邊柳枝浮動,幾隻黃鸝落在樹梢,清脆的鳴叫聲十分悅耳。
馬車進入裏中,穿過架在水上的拱橋,四下裏人聲漸少,越近丞相府宅,越是顯得寂靜。
“陛下,到了。”
馬車停住,車外傳來典魁的聲音。
彼時,郗愔已得健仆稟報,親往前院迎接。
桓容走出車廂,無需宦者擺設胡床,單手一撐躍下車轅。
“拜見陛下。”郗愔人在家中,僅著素色大衫,發以葛巾束起,不見朝堂上的威嚴,配合一縷長須,更顯飄逸。
“丞相請起。”桓容搶上前兩步,托起郗愔,笑道,“朕冒昧來訪,丞相莫要見怪才是。”
“臣惶恐。”
門前非敘話之地,桓容被請至正室,茶湯糕點俱已備妥。茶湯未加香料蔥薑,而是仿效宮中製法。
清亮的茶水中離立起幾枚茶梗,入口微苦,旋即回甘,顯然煮茶之人深諳此道。
一盞茶飲過,見桓容沒有取用糕點,郗愔命婢仆將漆盤撤下,開口問道:“臣鬥膽,陛下出宮可有要事?”
“丞相猜測不假,朕確有要事。”
“請陛下解惑。”
桓容沒有著急開口,而是看著麵前的矮榻,隱隱有些出神。
郗愔心中存疑,見桓容如此,沒有開口追問,而是正身而坐,等著對方出言。
許久,窗外傳來一聲清脆的鳥鳴,打破室內的寂靜。
桓容刹那回神,目光轉向郗愔,問道:“九真太守李遜,丞相可認識?”
“李遜?”郗愔沉吟片刻,頷首道,“臣確識得此人。”
“丞相對他可了解?”
“了解卻也稱不上,”郗愔頓了頓,蹙眉道,“李氏世居交州,乃地方豪強。遺晉立都建康,李氏一度據交州。後遇朝廷發兵,不敵之下,上表請罪。自遺晉元帝之後,曆代守交州之地,防備夷狄。”
“是嗎?”桓容低暔一聲。
“陛下為何突然提及此人?”
“去歲交州民-亂,發寧州兵方得平亂。寧州刺使秘奏,夷狄之亂,九真李氏恐牽涉其中。”
如非有地方豪強插手,交州太守未必被逼得沒有辦法。
畢竟,能被朝廷委任邊州之人,絕不會是真正的無能之輩。兼其愛護百姓,施行仁政,官聲向來不錯,桓容左思右想,都覺得交州民-亂很是蹊蹺。
夷狄劣性難除,無法教化,自然不用多提。境內百姓——尤其是得其好處的交州父老竟也參與到-叛-亂之中,實在有幾分說不過去。
窮山惡水出刁民?
桓容不憚以“人性本惡”揣測敵人,但就交州數年來的種種,這其中沒有問題才怪!
通過寧州刺使的上表,桓容很快留意到九真郡和九真太守李遜。據表書所寫,數次民-亂的起源既在九真郡。
之前夷人騷-擾邊界,劫殺交州百姓,事後多逃入九真郡。太守派兵追襲,十次有九次無功而返,僅有一次成功,多是砍兩個人頭就算交差。
種種線索聯係起來,桓容有九分肯定,九真郡內定有貓膩!
聞交州刺使為郗愔推舉,同高平郗氏頗有淵源,桓容立即出宮,往郗愔府上問個究竟。
“陛下是懷疑,李遜有反義?”雖是問句,語氣卻帶著肯定。可以想見,郗愔對李遜的觀感如何。
“現下不好斷言。朕想聽一聽丞相的意見。”
“九真李氏狼子野心。”郗愔沒有拐彎抹角,直接開門見山,“謝安石使計分化夷狄人,使其無暇禍害邊境。九真郡這時生-亂,實不足為奇。早在陛下巡狩時,臣即有意上請,尋機鏟除交州李氏!”
桓容眨眨眼,不提其他,李氏總歸是地方豪情,說滅就滅,會不會引起士族反彈?
郗愔嗤之以鼻。
“李氏與夷人通婚,早有反心。挑起民-亂更是大罪,朝廷發兵理所當然。滅其嫡支並不足夠,為免遺留後患,當夷三族。”
看著一派仙風道骨,口中卻道出“夷三族”的郗愔,桓容張張嘴,半晌沒說出話來。
太元五年,六月,建康下旨,調寧州兵入交州,搜捕匪首,嚴防民-亂再起。
同月,烏孫遣使入貢,有意與桓漢通商市馬。
秦玦隨使臣入宮,待見到桓容,大方表明身份,親手交秦璟書信,言有駿馬牲畜不日將送至幽州。
此外,另有書信欲呈交桓漢太後。
“給太後?”桓容很是驚訝,看著同秦璟有幾分相似的英俊麵容,滿心都是懷疑。
“家母親筆,感謝太後殿下贈禮。並言,有幾味香料甚好。”說話時,秦玦表情嚴肅,不似平日裏帶笑,同秦璟更為相似。
嗯?
香料?
聽到“香料”兩個字,桓容忽然覺得,劉皇後的書信絕不隻感謝這麽簡單。
左顧右盼之下,眼睛幾乎不夠用。走出一段距離,因為沒看路,差點被腳下的青石絆倒,踉蹌幾下方才站穩。
這樣的情形,建康百姓早已經見怪不怪。
幾名身著短袍的少年結伴而行,人人都背著一隻竹箱,從後看去,幾乎遮住半個身體。
少年們很是興奮,一邊走一邊談笑,隱約能聽到“公輸”“農具”“作業”“成具”之類的言辭。
另有稍小些的孩童跟在兄長身後,一樣的製式短袍,腰間纏著布帶。沒有背著木箱,僅手中抓住兩枚竹簡。
看到這些少年和孩童,路旁行人皆麵露微笑。
無論漢人胡人,凡是認識的,都開口打著招呼。
“三郎君,今日背著竹箱,可以農具已經製成?”一名麵色黝黑、壯實猶如小山的男子問道。
“還要先生看過。”少年被喚住,並不惱,轉身向男子行禮,笑道,“日前先生布置課業,做農具的木料多虧叔父,小子謝叔父。”
“這話見外。”男子連忙擺手,道,“學院中做出的農具,那個不是好的?這次三郎君做出來的,我可是先定下,莫要給了旁人。”
“叔父盡管放心。”少年點頭。
又說了幾句話,少年同男子告辭,轉身追上同伴。臨走被男子塞-了兩個饅頭,推辭不過,忙開口道謝。追上隊伍後,將饅頭掰開,分給幾個年幼的孩童。
“方叔父給的,吃吧。回頭要記得謝叔父。”
“諾。”
孩童們接過饅頭,兵沒有在路上吃,而是用布帕包好,先放在懷裏,等到學堂之後,趁著課間休息時再用。
少年和孩童們走遠,秦玦喚來一名部曲,道:“且去打聽一番。”
部曲領命,刻意慢下腳步,落在隊伍之後。等到隊伍過去,眨眼間混入人群之中,開始尋人打聽,這些少年孩童究竟是怎麽回事。
“郎君是外地來的?”一名扛著新農具的老翁道。
“確是。”部曲祖籍西河,卻能說一口地道的吳地官話,三言兩語就打消了老翁的懷疑,開始為他解惑。
“這是學院的規矩。”老翁正等著市貨的家人,閑在路邊無聊,遇部曲詢問,開脆打開了話匣子。
“學院規矩?”
“正是。”老翁點點,道,“官家英明,著範公和桓公在各地開辦書院,不隻招收豪強子弟,庶人亦可入學。”
“學中分為兩院,東院多為士族郎君,教授經義典章,學習兵法韜略;西院都是庶人子弟,念書識字之外,可學得各種手藝,木工就是其一。”
“凡入學兩年,天分不差的,都能做出幾樣簡單的農具。凡經書院許可,皆可市賣,價格比坊市略低,卻能填補家用。等到出師之後,可是各家工坊和商鋪都搶著聘請。”
老翁越說越起勁。
“不瞞郎君,我有兩個孫子,明年都到年齡,可參加入學考評。方才過去的孩童中,凡是手中拿著竹簡的,都是不久前才通過考試,今日正式入書院學習。”
“我觀其中似有胡人?”部曲問道。
“郎君是說那兩個羌人?”老翁笑了笑,道,“自前歲起,書院許胡人族子弟參加考試。但有限製,需得入黃籍,並在城中有產業;要麽就是投身軍中,曾立下過戰功。”
部曲暗暗記下,又問了幾句。
老翁知無不言,雙方算是詳談身患。
不久,老翁家人從坊市回來,或挑或背,各個都沒有空手。見到老翁同人在路邊說話,詫異的詢問兩句。
“是外地來的郎君,見著書院的學童,好奇問了我幾句。”老翁笑道。
見到來人,部曲心知無法繼續問下去,當下抱拳告辭,很快不見蹤影。
待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一名漢子放下扁擔,擦去額頭上的含,對老翁道:“阿父,這人膀大腰圓,明顯是個北地人。卻說一口吳地官話,很是不對勁。”
“我曉得。”老翁翻打開竹筐,看到裏麵的穀麥熏肉,滿意的點點頭,“我瞧見這人進城。”
“阿父瞧見了?”
“對,跟著方才過去的胡人。我知道他實在打聽,提前裏長說過,遇人打聽疏遠,這些盡可以說,等到回去之後,往裏長處告訴一聲即可。”
老翁又打開另一隻竹筐,看到海鹽和菜種撲在上層,正想放下蓋子,又覺得有異,向下翻,看到裏麵藏著的粗布,不免皺眉,道,“不是讓你買鹽,買這些布作甚?”
漢子臉紅了,搓搓大手,低聲解釋道:“阿父,那個……杏兒……”
“沒出息的樣!”老翁瞅著兒子,氣不打一處來。一把合上竹筐,終歸是不解釋,狠狠給了兒子一腳,“下回莫要如此,想給你媳婦買東西,正經該說出來。我和你母又非不明事理,豈會苛刻到這般地步。”
漢子羞愧低頭。
“家裏的日子比往年好,今年再開幾畝荒田,等到秋收之後,能再起一個牛欄,養上一頭牛犢。”
老翁讓漢子挑起竹筐,語重心長道:“阿山和阿川明年就要參加學院考試,如果能考中,學習得一門手藝,將來總有前途。”
“書院考得不隻是靈性,還有品行。同鄉裏的兩個孩子為何被攆出來?全是心沒用到正地方,人長歪了,犯了書院的裏的規矩。”
“阿子,三十而立。”老翁走了幾步,停下看著兒子,“這麽大的年紀,總該給孩子做個樣子。做不到富貴顯達,但求為人光明磊落,無愧於心。”
“那兩個孩子為何會成今天的樣子?那一家老人就是源頭!”
漢子愈發羞愧,“阿父,我錯了。”
“知錯就好。”老翁點點頭,道,“知錯就要改。先別忙著回家,再去坊市一趟。”
“阿父?”兄弟幾個都是解。
老翁沒多手,從懷中取出錢袋,遞給寄給兒子,道:“再去市些布,咱們都做一身新衣。”
“阿父,家中不寬裕……”一個漢子皺眉。
“既如此,就給你母和你們的媳婦做。”老翁道,“去吧,盡早市來,也好早些出城。”
“諾!”
老翁特地留下長子,沉聲道:“阿子,你是長兄,今後行事要有章程,更要有規矩。”
知曉父親為何讓幾個弟弟去市布,漢子更覺羞愧,重重的點了點頭。
路旁一輛馬車中,桓容合上車窗,靠向車壁,命典魁驅車前行,盡速趕往青溪裏。
想起方才一幕,桓容不免感慨,合上雙眼,捏了捏眉心,想著自己該做些什麽,才能讓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
“陛下,前方就是青溪裏,可是直接去丞相府?”
“對。”桓容今日出宮,輕車簡從,為的就是拜訪郗愔。隻是沒想到,會在途中遇到烏孫的隊伍,又在隊伍中認出秦玦。
日前北地傳回消息,秦璟領朔方,彭城改由秦玦鎮守。這個時候南下建康,還是假托烏孫的名義,其意實難猜測。
馬車一路前行,做健仆打扮的護衛跟在車後。
士族出行多是如此,故而,桓容一路行來,並沒引起多少注意。僅有有人認出典魁,詫異一名將軍充當役夫。
以為自己看錯,仔細揉揉眼睛,定睛再看,馬車早已走遠。
逢春光正好,秦淮河緩緩流淌,岸邊柳枝浮動,幾隻黃鸝落在樹梢,清脆的鳴叫聲十分悅耳。
馬車進入裏中,穿過架在水上的拱橋,四下裏人聲漸少,越近丞相府宅,越是顯得寂靜。
“陛下,到了。”
馬車停住,車外傳來典魁的聲音。
彼時,郗愔已得健仆稟報,親往前院迎接。
桓容走出車廂,無需宦者擺設胡床,單手一撐躍下車轅。
“拜見陛下。”郗愔人在家中,僅著素色大衫,發以葛巾束起,不見朝堂上的威嚴,配合一縷長須,更顯飄逸。
“丞相請起。”桓容搶上前兩步,托起郗愔,笑道,“朕冒昧來訪,丞相莫要見怪才是。”
“臣惶恐。”
門前非敘話之地,桓容被請至正室,茶湯糕點俱已備妥。茶湯未加香料蔥薑,而是仿效宮中製法。
清亮的茶水中離立起幾枚茶梗,入口微苦,旋即回甘,顯然煮茶之人深諳此道。
一盞茶飲過,見桓容沒有取用糕點,郗愔命婢仆將漆盤撤下,開口問道:“臣鬥膽,陛下出宮可有要事?”
“丞相猜測不假,朕確有要事。”
“請陛下解惑。”
桓容沒有著急開口,而是看著麵前的矮榻,隱隱有些出神。
郗愔心中存疑,見桓容如此,沒有開口追問,而是正身而坐,等著對方出言。
許久,窗外傳來一聲清脆的鳥鳴,打破室內的寂靜。
桓容刹那回神,目光轉向郗愔,問道:“九真太守李遜,丞相可認識?”
“李遜?”郗愔沉吟片刻,頷首道,“臣確識得此人。”
“丞相對他可了解?”
“了解卻也稱不上,”郗愔頓了頓,蹙眉道,“李氏世居交州,乃地方豪強。遺晉立都建康,李氏一度據交州。後遇朝廷發兵,不敵之下,上表請罪。自遺晉元帝之後,曆代守交州之地,防備夷狄。”
“是嗎?”桓容低暔一聲。
“陛下為何突然提及此人?”
“去歲交州民-亂,發寧州兵方得平亂。寧州刺使秘奏,夷狄之亂,九真李氏恐牽涉其中。”
如非有地方豪強插手,交州太守未必被逼得沒有辦法。
畢竟,能被朝廷委任邊州之人,絕不會是真正的無能之輩。兼其愛護百姓,施行仁政,官聲向來不錯,桓容左思右想,都覺得交州民-亂很是蹊蹺。
夷狄劣性難除,無法教化,自然不用多提。境內百姓——尤其是得其好處的交州父老竟也參與到-叛-亂之中,實在有幾分說不過去。
窮山惡水出刁民?
桓容不憚以“人性本惡”揣測敵人,但就交州數年來的種種,這其中沒有問題才怪!
通過寧州刺使的上表,桓容很快留意到九真郡和九真太守李遜。據表書所寫,數次民-亂的起源既在九真郡。
之前夷人騷-擾邊界,劫殺交州百姓,事後多逃入九真郡。太守派兵追襲,十次有九次無功而返,僅有一次成功,多是砍兩個人頭就算交差。
種種線索聯係起來,桓容有九分肯定,九真郡內定有貓膩!
聞交州刺使為郗愔推舉,同高平郗氏頗有淵源,桓容立即出宮,往郗愔府上問個究竟。
“陛下是懷疑,李遜有反義?”雖是問句,語氣卻帶著肯定。可以想見,郗愔對李遜的觀感如何。
“現下不好斷言。朕想聽一聽丞相的意見。”
“九真李氏狼子野心。”郗愔沒有拐彎抹角,直接開門見山,“謝安石使計分化夷狄人,使其無暇禍害邊境。九真郡這時生-亂,實不足為奇。早在陛下巡狩時,臣即有意上請,尋機鏟除交州李氏!”
桓容眨眨眼,不提其他,李氏總歸是地方豪情,說滅就滅,會不會引起士族反彈?
郗愔嗤之以鼻。
“李氏與夷人通婚,早有反心。挑起民-亂更是大罪,朝廷發兵理所當然。滅其嫡支並不足夠,為免遺留後患,當夷三族。”
看著一派仙風道骨,口中卻道出“夷三族”的郗愔,桓容張張嘴,半晌沒說出話來。
太元五年,六月,建康下旨,調寧州兵入交州,搜捕匪首,嚴防民-亂再起。
同月,烏孫遣使入貢,有意與桓漢通商市馬。
秦玦隨使臣入宮,待見到桓容,大方表明身份,親手交秦璟書信,言有駿馬牲畜不日將送至幽州。
此外,另有書信欲呈交桓漢太後。
“給太後?”桓容很是驚訝,看著同秦璟有幾分相似的英俊麵容,滿心都是懷疑。
“家母親筆,感謝太後殿下贈禮。並言,有幾味香料甚好。”說話時,秦玦表情嚴肅,不似平日裏帶笑,同秦璟更為相似。
嗯?
香料?
聽到“香料”兩個字,桓容忽然覺得,劉皇後的書信絕不隻感謝這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