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賣掉了上億元的豪宅捐資辦學,成了沒有住家、沒有私家車,每天坐公車的老人
黃昏時分,田家炳站在華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門口拍照。這位老人似乎還不習慣媒體目光的探視,在攝影師的擺布下,他的身體和笑容顯得有些僵硬、拘謹。從他身後經過的學生們,好奇地張望著,他們不知道這個老人是誰。
即使現在到某個有田家炳大樓的學校裏,問坐在裏麵學習的學生這樣的問題,恐怕要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否定的回答。
田家炳,一個88歲的香港老人,20多年來,在大陸和港台,共捐助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9所專業學校、9所幼兒園、115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
迄今為止,他已累計捐資10億多港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90%。他還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資產。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來自香港,連普通話都說不流利的老人,一個曾經是香港“人造革大王”,曾獲英女王榮譽獎章的“小本買賣的生意人”,比更多真正的大陸公民,更關心大陸。
顯然,“教授、博士”這些彰顯身份、學術和成就的稱號,放在田家炳的身上,比賣弄學術、高高在上的一些“博士”、“教授”更恰如其分――他沒有多少文化,卻擁有眾多“博士”、“教授”的名譽稱號,因為他擁有成千上萬、並越來越多的,在“田家炳大樓”裏積累學識和智慧的學子們。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在地球上,除了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到、認識這顆星星,就如茫茫人海裏,沒有幾個人認識田家炳一樣。
賣土起家的香江人
做小生意的“阿炳”是在18歲闖南洋賣“土”發家的。
在父親48歲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裏惟一的男孩。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為他取名“田家炳”。在田家炳15歲時父親病逝。16歲的少年阿炳輟學繼承家業。18歲那年,具有家族冒險和創新血統的田家炳,決定漂洋過海尋找財富。
少年阿炳由汕頭經香港,目的地越南。他坐的是2000多噸載重的貨船,在大海上,如一飄零的樹葉。
田氏宗族宋代從福建遷至梅州大埔縣,在韓江流域延續至今近800載。在貧困的梅縣,田家是很富裕的家族,用田家炳的話說,“算是個有錢佬了”。
大埔是“瓷土之鄉”,大埔的鄉親甚至把陶瓷廠辦到了國外,但國外缺乏品質上乘的瓷土原料。
18歲那年冬天,田家炳在越南西貢建立公司,開始了“賣土”生意。
“我們成本低很多,推銷很成功。”說起當年賺的第一桶金,田家炳很是自豪。
之後的幾十年,田家炳的事業越做越大。瓷土生意因為戰爭被迫中斷,田家炳轉戰印尼,投資橡膠工業。正當生意蒸蒸日上時,印尼**排華的情況令人心驚。1958年,田家炳舉家遷往香港。
田家炳在香港開始新的事業:生產人造革。他一幹就是近半個世紀,現在田氏橡膠已經是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製造商。
慈善不一定就是錢,是心
田家炳的慈善事業是從香港開始的。
在自己的孩子還睡著擁擠的上下鋪時,田家炳就開始關心別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擔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機構博愛醫院的總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華人最大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總理,參與推動社會福利工作。
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前,香港同胞、華僑並不是很受歡迎的人物,他們往往會給親人和家鄉帶來“麻煩”。直到1979年後,田家炳才有機會到內地“做教育工作”。
1979年,田家炳最初的慈善捐款投到了家鄉大埔縣,修馬路,建橋梁,建第一所田家炳中學。
到現在,北至黑龍江省,西到西藏新疆,除了北京市內,每個省份都星羅棋布著田家炳中學、小學、書院……
田家炳不信佛,不相信拜了佛祖就能受到保佑,不信風水不信算命,在以風水祖地為重的廣東,田家炳為了配合自己家鄉的建設,竟然動遷祖墳。
他深受父親玉瑚公的影響。“老人家、孤兒寡母來到我家,對我爸爸跪拜,感謝他的救濟,我想如果自己有點力量,能改善別人的生活,是很好的事情。”
如果非要探究田家炳做慈善的根源,恐怕是白費力氣――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總結更多的標準詞匯,說得最多的是“我應該這樣做”。
中國慈富寥寥可數,社會仇富情結嚴重,富人階層對社會的漠視或無所貢獻,常常遭到謾罵,即使有所貢獻,也被人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提款機”。
田家炳對此的評價很謹慎:“我不方便批評人家,各人的看法不同。我覺得追求名利是很應該的,不然社會就不會有進步了。有人喜歡把錢花在古董名畫上,花在個人享受上。我,花在學校上。”
從小讀書少,成為田先生最大的遺憾。他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去捐款。他覺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學,看到那麽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書可讀,是畢生最大寄托。
田家炳不是中國或者香港最有錢的人,也不是捐獻錢財最多的慈善家,但卻是捐出財產比例最高的人。甚至有人說,他是全中國最傻的傻子。
“做慈善要有錢來支持才好,但做慈善不一定是錢的問題。我到大學演講,和同學們說,你們爸爸媽媽給了你一些錢零花,你節省下來,什麽時候有同學發生困難了,你能把1000塊拿出來,幫他度過難關,你這1000塊要比我的1000萬還要多,還要慷慨。但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
我就是一個清末戴瓜皮帽的怪人
沙發前的茶幾上放著一個“鴻福堂”牌夏枯草飲料的塑料瓶子,裏麵裝著小半瓶白開水。瓶子是田家炳從香港帶過來的。“我不舍得喝礦泉水。”
田的礦泉水瓶子的故事顯然不是做秀。記者從四川師範大學唐誌成先生的文章中發現,這個瓶子已經陪伴田先生大半年了。
田先生在四川廣元中師的師生會上說:香港有700萬人,如果每個人每天扔掉一個瓶子,就要扔700萬個。
“我看到一個瓶子,就好像看到這個瓶子後麵有10個、20個人為這個瓶子勞動的身影。”
這樣的故事不少:田家炳出門自己帶肥皂,不輕易用一張紙,出門搭公車……
“這可能和我本身不會出賣勞力有關係。我常常覺得每件東西都是勞動者提供給我的。比如說,用一張紙,我都不輕易用。一張紙,要用山上的樹木來做材料,用化學材料浸,溶化,還要用水衝洗……要經過很多程序,才能出一張紙。”
他批評現在的商品包裝過於浪費:“有些簡直騙人,幾條冬蟲草,一隻盒子那麽大,啊!”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聲音提高了八度。
田家炳有點感慨:“現在社會上很難找到我這種思想的人了,很坦白地說,我是‘高處不勝寒’,誰也學不來這個田家炳,就我一個。現在商品市場都講推銷,增加銷路,鼓勵消費,我這種人就完全不適合時代了!這隻是我個人的做法,我不敢說對不對,你們覺不覺得我很老土啊?”
田家炳自稱“孤寒鬼”(吝嗇鬼),對自己刻薄,舍不得花錢。“我就是清代戴瓜皮帽的那種老人家。”
“也許在香港,在大陸,就我一個人戴瓜皮帽子啦!別人看到我也許覺得很怪。”聽不出田家炳口氣裏,是自豪,還是惆悵。
1年,“孤寒鬼”田家炳把住了37年的別墅賣了。市值一個多億港幣的房產僅僅賣了5600萬,其中的300萬,還是人家看到他做的事情,追加給他的。――他為這幾千萬元的“收入”能建設幾十所學校感到高興。
朋友們最初有點懷疑,亞洲金融風暴衝垮了香港的一切,當時香港媒體報道田家炳賣樓賣了很多錢,朋友都以為他的經濟真的出了問題,又怕他傷心,不敢問。當知道真相後就覺得很難得。
田家炳當時考慮,這棟位於九龍塘森麻實道的別墅的市值,每月利息就近40萬,“我和老伴睡個覺起來,1萬多塊就沒有了――想想覺得真不舍得!”
“老宅大別墅現在已經是別人家的了!”一邊拿眼睛掃了一下記者手中有他豪華別墅照片的資料,田先生微笑。
田家炳五子四女,全家20餘口,賣掉別墅後,他和老伴搬入了離別墅不超過100米的公寓樓,從此成了“租房”一族。好在是現在孫輩大多出國留學,家庭團聚時小公寓還可以勉強應付一下。
田家炳說:“80多歲了,連住家也沒有,私家車也沒有,每天坐公車,像我這麽厚臉皮的人基本上找不到了。”
現在他每到一地,必定帶著他從事實業的某個兒子,並且,這些孩子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在田先生吃不完東西的時候,替父親吃掉剩餘的飯菜。
他滿足自己的生活。“我的家鄉人,還要上坡下坡,走那高低不平的山路,還要挑擔子。現在我幾塊錢,就有車子(出租車)送我到目的地,你看,這享受多了。”
田家炳並不認為自己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孩子有多麽了不起。“如果有最自豪的事情,那就是用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天上的星星那麽多……”
時代,以這種方式,保留了一個人的名字。
田家炳,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1982年獲頒英國女王榮譽獎章;199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2004年,獲選為“中國最具影響的100位慈善人物”。
1982年,他捐出價值10多億元的4棟大廈,成立純公益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1984年,他脫離實業界,成為職業慈善家,奔走中國大地20餘載。
黃昏時分,田家炳站在華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門口拍照。這位老人似乎還不習慣媒體目光的探視,在攝影師的擺布下,他的身體和笑容顯得有些僵硬、拘謹。從他身後經過的學生們,好奇地張望著,他們不知道這個老人是誰。
即使現在到某個有田家炳大樓的學校裏,問坐在裏麵學習的學生這樣的問題,恐怕要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否定的回答。
田家炳,一個88歲的香港老人,20多年來,在大陸和港台,共捐助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9所專業學校、9所幼兒園、115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
迄今為止,他已累計捐資10億多港元用於中國的教育、醫療、交通等公益事業,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達90%。他還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資產。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來自香港,連普通話都說不流利的老人,一個曾經是香港“人造革大王”,曾獲英女王榮譽獎章的“小本買賣的生意人”,比更多真正的大陸公民,更關心大陸。
顯然,“教授、博士”這些彰顯身份、學術和成就的稱號,放在田家炳的身上,比賣弄學術、高高在上的一些“博士”、“教授”更恰如其分――他沒有多少文化,卻擁有眾多“博士”、“教授”的名譽稱號,因為他擁有成千上萬、並越來越多的,在“田家炳大樓”裏積累學識和智慧的學子們。
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
在地球上,除了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沒有幾個人能夠看到、認識這顆星星,就如茫茫人海裏,沒有幾個人認識田家炳一樣。
賣土起家的香江人
做小生意的“阿炳”是在18歲闖南洋賣“土”發家的。
在父親48歲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裏惟一的男孩。老來得子的父親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為他取名“田家炳”。在田家炳15歲時父親病逝。16歲的少年阿炳輟學繼承家業。18歲那年,具有家族冒險和創新血統的田家炳,決定漂洋過海尋找財富。
少年阿炳由汕頭經香港,目的地越南。他坐的是2000多噸載重的貨船,在大海上,如一飄零的樹葉。
田氏宗族宋代從福建遷至梅州大埔縣,在韓江流域延續至今近800載。在貧困的梅縣,田家是很富裕的家族,用田家炳的話說,“算是個有錢佬了”。
大埔是“瓷土之鄉”,大埔的鄉親甚至把陶瓷廠辦到了國外,但國外缺乏品質上乘的瓷土原料。
18歲那年冬天,田家炳在越南西貢建立公司,開始了“賣土”生意。
“我們成本低很多,推銷很成功。”說起當年賺的第一桶金,田家炳很是自豪。
之後的幾十年,田家炳的事業越做越大。瓷土生意因為戰爭被迫中斷,田家炳轉戰印尼,投資橡膠工業。正當生意蒸蒸日上時,印尼**排華的情況令人心驚。1958年,田家炳舉家遷往香港。
田家炳在香港開始新的事業:生產人造革。他一幹就是近半個世紀,現在田氏橡膠已經是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製造商。
慈善不一定就是錢,是心
田家炳的慈善事業是從香港開始的。
在自己的孩子還睡著擁擠的上下鋪時,田家炳就開始關心別人孩子的生活。1959年,他擔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機構博愛醫院的總理;1965年,他又出任香港華人最大慈善機構東華三院的總理,參與推動社會福利工作。
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前,香港同胞、華僑並不是很受歡迎的人物,他們往往會給親人和家鄉帶來“麻煩”。直到1979年後,田家炳才有機會到內地“做教育工作”。
1979年,田家炳最初的慈善捐款投到了家鄉大埔縣,修馬路,建橋梁,建第一所田家炳中學。
到現在,北至黑龍江省,西到西藏新疆,除了北京市內,每個省份都星羅棋布著田家炳中學、小學、書院……
田家炳不信佛,不相信拜了佛祖就能受到保佑,不信風水不信算命,在以風水祖地為重的廣東,田家炳為了配合自己家鄉的建設,竟然動遷祖墳。
他深受父親玉瑚公的影響。“老人家、孤兒寡母來到我家,對我爸爸跪拜,感謝他的救濟,我想如果自己有點力量,能改善別人的生活,是很好的事情。”
如果非要探究田家炳做慈善的根源,恐怕是白費力氣――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總結更多的標準詞匯,說得最多的是“我應該這樣做”。
中國慈富寥寥可數,社會仇富情結嚴重,富人階層對社會的漠視或無所貢獻,常常遭到謾罵,即使有所貢獻,也被人認為是理所應當的“提款機”。
田家炳對此的評價很謹慎:“我不方便批評人家,各人的看法不同。我覺得追求名利是很應該的,不然社會就不會有進步了。有人喜歡把錢花在古董名畫上,花在個人享受上。我,花在學校上。”
從小讀書少,成為田先生最大的遺憾。他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去捐款。他覺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學,看到那麽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書可讀,是畢生最大寄托。
田家炳不是中國或者香港最有錢的人,也不是捐獻錢財最多的慈善家,但卻是捐出財產比例最高的人。甚至有人說,他是全中國最傻的傻子。
“做慈善要有錢來支持才好,但做慈善不一定是錢的問題。我到大學演講,和同學們說,你們爸爸媽媽給了你一些錢零花,你節省下來,什麽時候有同學發生困難了,你能把1000塊拿出來,幫他度過難關,你這1000塊要比我的1000萬還要多,還要慷慨。但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
我就是一個清末戴瓜皮帽的怪人
沙發前的茶幾上放著一個“鴻福堂”牌夏枯草飲料的塑料瓶子,裏麵裝著小半瓶白開水。瓶子是田家炳從香港帶過來的。“我不舍得喝礦泉水。”
田的礦泉水瓶子的故事顯然不是做秀。記者從四川師範大學唐誌成先生的文章中發現,這個瓶子已經陪伴田先生大半年了。
田先生在四川廣元中師的師生會上說:香港有700萬人,如果每個人每天扔掉一個瓶子,就要扔700萬個。
“我看到一個瓶子,就好像看到這個瓶子後麵有10個、20個人為這個瓶子勞動的身影。”
這樣的故事不少:田家炳出門自己帶肥皂,不輕易用一張紙,出門搭公車……
“這可能和我本身不會出賣勞力有關係。我常常覺得每件東西都是勞動者提供給我的。比如說,用一張紙,我都不輕易用。一張紙,要用山上的樹木來做材料,用化學材料浸,溶化,還要用水衝洗……要經過很多程序,才能出一張紙。”
他批評現在的商品包裝過於浪費:“有些簡直騙人,幾條冬蟲草,一隻盒子那麽大,啊!”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比劃,聲音提高了八度。
田家炳有點感慨:“現在社會上很難找到我這種思想的人了,很坦白地說,我是‘高處不勝寒’,誰也學不來這個田家炳,就我一個。現在商品市場都講推銷,增加銷路,鼓勵消費,我這種人就完全不適合時代了!這隻是我個人的做法,我不敢說對不對,你們覺不覺得我很老土啊?”
田家炳自稱“孤寒鬼”(吝嗇鬼),對自己刻薄,舍不得花錢。“我就是清代戴瓜皮帽的那種老人家。”
“也許在香港,在大陸,就我一個人戴瓜皮帽子啦!別人看到我也許覺得很怪。”聽不出田家炳口氣裏,是自豪,還是惆悵。
1年,“孤寒鬼”田家炳把住了37年的別墅賣了。市值一個多億港幣的房產僅僅賣了5600萬,其中的300萬,還是人家看到他做的事情,追加給他的。――他為這幾千萬元的“收入”能建設幾十所學校感到高興。
朋友們最初有點懷疑,亞洲金融風暴衝垮了香港的一切,當時香港媒體報道田家炳賣樓賣了很多錢,朋友都以為他的經濟真的出了問題,又怕他傷心,不敢問。當知道真相後就覺得很難得。
田家炳當時考慮,這棟位於九龍塘森麻實道的別墅的市值,每月利息就近40萬,“我和老伴睡個覺起來,1萬多塊就沒有了――想想覺得真不舍得!”
“老宅大別墅現在已經是別人家的了!”一邊拿眼睛掃了一下記者手中有他豪華別墅照片的資料,田先生微笑。
田家炳五子四女,全家20餘口,賣掉別墅後,他和老伴搬入了離別墅不超過100米的公寓樓,從此成了“租房”一族。好在是現在孫輩大多出國留學,家庭團聚時小公寓還可以勉強應付一下。
田家炳說:“80多歲了,連住家也沒有,私家車也沒有,每天坐公車,像我這麽厚臉皮的人基本上找不到了。”
現在他每到一地,必定帶著他從事實業的某個兒子,並且,這些孩子還有一個任務,就是在田先生吃不完東西的時候,替父親吃掉剩餘的飯菜。
他滿足自己的生活。“我的家鄉人,還要上坡下坡,走那高低不平的山路,還要挑擔子。現在我幾塊錢,就有車子(出租車)送我到目的地,你看,這享受多了。”
田家炳並不認為自己幫助了成千上萬的孩子有多麽了不起。“如果有最自豪的事情,那就是用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學家們艱苦探索的成果,卻用上了我的名字。天上的星星那麽多……”
時代,以這種方式,保留了一個人的名字。
田家炳,1919年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家炳基金會董事會主席。1982年獲頒英國女王榮譽獎章;1993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將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2004年,獲選為“中國最具影響的100位慈善人物”。
1982年,他捐出價值10多億元的4棟大廈,成立純公益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每年幾千萬元的租金收入用於公益;1984年,他脫離實業界,成為職業慈善家,奔走中國大地20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