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豪傑將匈奴漢國逐出長安,形勢好轉之快令劉琨驚喜萬分。在前一段劉聰派人攻打他的時候,劉琨曾經意識非常低沉,當時如佳勸導他:“隻要將敵人攆走,可能迎來新的局麵。”如今的局麵甚至比如佳安慰劉琨時還要好,雖然大晉的核心區域——司、豫、兗被匈奴漢攪得亂七八糟(這些地區就相當於黃河道淮河之間的中原地區),但是不幸中的萬幸,終歸匈奴漢國什麽也沒得到,它還是隻擁有平陽、河東兩郡。


    當然總的看,匈奴漢國在永嘉之亂後世收益頗豐,它雖然沒有得到一塊土地,但是大晉最強的以洛陽為核心的地區已經殘破不堪,無法給它造成壓力。而且連戰連捷之下,劉聰獲得了很多俘虜,強行將各地農民遷至平陽、河東。據史料記載,這一時期匈奴漢國的胡漢總人口達到二百萬,這是當時西晉各藩鎮遠遠不比可比及的。


    劉琨的並州,在不算上拓跋部的情況下,總人口不超過四十萬,還分散在雁門、新興、晉陽、樂平、上黨五軍。刺史治所晉陽一地的人口不超過十萬。但總的來說,並州和關中一北一西挾製匈奴漢國,進攻雖不足,防守還是有餘。


    由於劉琨和拓跋猗盧密定九月攻劉聰,劉琨曾許諾出三萬步卒,但是他即使把晉陽城的部隊全帶走,也才一萬人。為了徹底消滅劉聰,這時劉琨也表現的不管不顧。命各將領分散去各郡處招兵。這裏有‘強製’拉壯丁的味道,所以每位將軍都帶著近千士兵前往。


    近一個月過去了,雖然招兵的工作非常不順。但是在樂平(太原東)募兵的崔悅卻很意外的發現了石勒的母親,還有他的一些族人,便派人將他們押回晉陽。如佳曾經跟劉琨說起,隻要混跡於中原的石勒不再與劉聰聯合,劉聰失去這一強援,就將變得更加被動。於是劉琨命人很好的招待石勒母親及眾人,準備把他們送還石勒。希望以此打動石勒。


    雖然石勒是殺人的魔王。但是劉琨還是安排人照顧好石勒的母親。寫好一封信,即派人送石勒母親等人去南方找石勒。


    如佳每天都派兒子劉群去給石勒母親等人送去食物。去年洛陽陷沒,劉琨的父親把整個宗族都帶到晉陽。如佳的親子劉群自然也在其中。如今小家夥也八歲了。


    當劉琨要送走石勒的母親時。如佳希望由溫嶠去辦此事。溫嶠多年軍旅,經驗豐富,自可窺測石勒軍營。可是劉琨思索一番,還是決定派一儒雅學士前去。


    此一行人中有一魔王中的魔王。此人正是石勒的侄兒石虎。曆史上比他更凶殘的皇帝少見。連石勒都恨其凶殘。本欲殺之,可是又於心不忍,就在戰爭中每次使其衝鋒陷陣,幹脆讓敵人殺了他拉倒。可是冥冥中有天意,石虎不僅不傷,還屢立戰功,慢慢地竟被石勒越來越倚重。


    後來,石勒死後。在皇位爭奪戰中,石虎將石勒子弟全部殺光。做了皇帝。


    劉琨僚佐張儒將石勒親人送交石勒,並將劉琨書封呈上。劉琨信中大意:將軍發跡河北,席卷兗豫,古之名將不如也。可是天下從來沒有戎人為帝,還請石勒投降大晉,建功立業。


    王彌死,其未能回青州的部眾有投降劉琨的,劉琨把他們封在豫州。劉琨竟想勸石勒降。可是,石勒不同於王彌手下將領。王彌是大晉寒士造反,王彌一死,大眾有歸晉之心,可石勒卻是被壓迫的底層戎人,自是不願歸附晉朝。再說石勒殺掉大晉皇族四十八王和大族世家上百人。他沒有回頭路可走。


    劉琨所寫“誠無戎人為帝者”,是希望石勒不要再給匈奴皇帝劉聰賣命,可是石勒卻想著自己坐江山,心中自然嘲諷劉琨。


    石勒叫張賓寫下一行字,交與來使,並送鞍馬,珍寶,也算報恩。


    張賓寫下:你做你的忠臣,我做我的反賊,天下事,非腐儒所知。


    在敵人眼中,你的缺點或許是**裸的。王彌批劉琨婦人之仁,石勒批劉琨“腐儒”,正是指劉琨隻怕引虎驅狼,瞻前顧後,不顧核心使命,使匈奴做大。古代軍閥首先需要的是人。


    永嘉之亂後,中原民眾有一小部分前來投奔劉琨。發現晉陽貧苦,竟可來去自由。曆史上把這件事表述為劉琨的政治無能。其實這件事隻能證明,劉琨作為軍閥是不合格的。


    中國儒學“假定”人性為“性本善”,以此推出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講,人的本性是全麵的善德,要把善德的本性全部挖掘出來(窮理盡性)。明確這些善德(致良知),最終人的行為不能脫離人的善德(知行合一)。所以在中國傳統中確實沒有侵略思想。


    但是還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儒家’雖無侵略思想,但是並不‘反戰’。在孔子即將去世的前一年,齊國滅掉一個小的諸侯國,孔子竟然拄著拐杖,跑到魯國國君那裏,要求魯國國君帶頭出兵討伐強齊。儒學講究擁有仁愛之心,但可以做不仁得事。“仁”規範在“義”之中,這有別於西方的‘博愛’。西方不分青紅皂白的‘博愛’隻是‘仁’的山寨版。這是有史為據的,西方啟蒙派也承認。


    宋朝以後國人看著過分極端‘善良’,是因為民間底層以儒為法,以佛為教。佛學戒殺使底層血性磨失。


    現在人們認為儒學的四書五經是隻講道德的迂腐之作,其實不然。儒學的四書五經講的更多的是人的做事,做人方法。比如《禮記》之中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而儒學的四書五經,各種經典都非常晦澀難懂,必須要下大力氣學很長時間才能搞懂。這對於社會底層的普及,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說,家裏沒有錢,上不起學,就很難係統學習儒學。所以儒學在社會底層的普及非常簡單,僅僅是要求人們守孝盡義。以孝和義為農村宗族自治的法度。


    而更多地社會道德理論,更利於口傳身教的佛學來完成,這時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所謂仁義之功難,


    佛學是先信哲學,儒學是先學哲學,這已是早被後世學者們認可的事情,無需在這個論斷上過多糾纏。佛學或其他宗教,你隻要先信神的存在,後麵的事一切0k。所以南北朝時期的達摩祖師,不著一書,不寫一字,隻用口傳身教即可。所謂“神奇之化易,仁義之功難”。


    佛學興起,原本就善良的農耕民族,更加虛弱。


    由於儒學早早被確立為國本。後來的中國宗教,不管是道教還是佛教都深受其影響。都有很深的‘仁愛’的影子。這和西方古代宗教完全區別。中國幾次‘滅佛’,隻是逼迫大和尚還俗,殺戮有,但極少。西方宗教清洗,可不僅僅是殺光‘洋和尚’,信‘異教’的人民也往往被屠殺。那種殘酷舉世無雙。西方就是打著上帝允許懲罰異教徒的口號,殺戮幾千萬印第安人。直到1960年代以後,教皇才改變法旨,不再敵視異教徒。本段隻是講古代中國宗教和其他古代宗教的不同。隻是講曆史,不想批判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晉孤煙之山河破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鋼指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鋼指戒並收藏大晉孤煙之山河破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