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成化帝隻能心裏偷偷地罵,誇他可得全方位多角度,不厭其煩地誇。人家在題目上例行寫個“勿憚勿隱”,你答題的就敢真的不為尊者諱,有什麽說什麽?


    就算天子不看這卷子,閱卷的大佬們能取一個不識眉眼高低的人到高名次,讓你進翰林、察院、六部搞事麽?


    小學生都知道不能這麽幹!


    從小學一路當著班委到大學,畢業還差點留校的優秀大學生崔某更不會自掘墳墓。他隻掃了一遍卷子,便定下了照死裏吹皇帝,所有問題都歸到成化自己說的“未得如古任事之臣”上的答題原則。


    兩側考位上的舉子們正凝神考慮碰上如何敷衍出三千字長文,他已提筆研墨,在卷頭空兩格的地方,靠著右側朱格工工整整地寫上隻占半格的小小“臣”字。


    “臣對:臣聞——”


    先把套詞寫上,再梳理脈絡。


    成化帝所問的既然是如何能使諸臣各任職分,自己垂衣裳而治天下,他自然就得從這裏入手——封建統治的根基,就是君權天授之說,論及君臣之道,治世之法,都繞不開先肯定皇帝受命於天的正統性。所以皇帝出治之道,自然就是體天心,循天命,然後才能垂聖治而掌天下。


    他略組織了一下語言,在稿紙上寫道:“臣聞帝王之禦極也,體君道以奉天心,而後可以建久安長治之業。”


    已寫了君,再就該寫臣了。帝王要建長治久安之業,就得靠臣子內治外戰,上奉君命而下靖平天下。


    不過真要簡單地直照意思來寫,文章格式必定顯得淩亂,誦讀起來音律也不好聽——他跟著李老師讀書這麽久,別的不說,至少記住了寫文章要講究文法和聲律。文法無過於圓融,聲律要寫得好看還是得靠比偶句,裁剪整齊,音聲協和,讀卷官默默誦讀時也會覺得適意。


    且有君王之道的出句對比,寫臣子這句也就有了格式,有了相對應的要求,反倒比全散句好寫。


    對句與出句實則就合成一個大的排比,所以即便是論臣子之道,也得從“帝王禦極”句連下來,不能直寫臣子如何,而要寫帝王如何驅使臣子,使其做好為臣之道。


    金殿奏對的文章也不用畫句讀,直接在剛剛寫好的墨句上寫下“肅臣紀以奉天職,而後可以成內修外攘之功”,兩句都統攝在“臣聞帝王之禦極也”的起首句下,字字相對,體例規整,足可當禦前文章了。


    他自己按著李老師判文章的標準卡了卡,滿意地留用了這兩句,又習慣性地寫了個“何也”轉換話題,引出下麵一段關於君無為於上,臣分勞於下的議論。


    不過寫完“何也”,他忽然想起來自己在前三場裏已經用過兩次這個詞了。雖說考官可能不介意,他卻是個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的人,遂即把那個“也”塗改成了“則”,而後才論起“人君者,天之所授,以統一萬方而臨馭兆民者也。”


    因君王位尊任重,所以其道常主逸。而臣子是受天命輔佐君王者,須任事負責,所以臣道常主勞。


    君道主逸,對應題目中的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宣王“不勞而治”;君不勞,臣自然就要勞了,人臣勞於任事,平靖天下災禍、安撫域中萬民,君王才能行無為之治。


    再從“無為”“有勞”兩方麵下手,繞著圈子兜著口水話把開頭“長治久安”“內修外攘”之意擴寫出一百來字來占占卷麵,就算論盡了君臣各自所安之道。


    正論之後再略反論一下,若“不然”呢?若君主不肯無為而治,則以一人之身如何能理萬機?百官不肯奉君勞事,各有司之職該如何運轉?


    “故君必率臣以圖久安長治之業,臣必輔君以樹內修外攘之功”,君臣上下各盡天命而安其位,才能令朝廷昌和,百姓安居,萬方歸順。...


    如此方能令三代之治重睹於大明。


    寫到這一步,君道臣綱已明,文章中心已點破,他的問對也終於可以從籠統的“道”回歸現實,按著禦題中的內容逐條對答了。


    理論結合現實的第一步,就是把今世之君與理論中的天命之君聯係起來。


    “惟皇帝陛下……”崔燮謹慎地把“皇帝陛下”頂格寫好,剩下的就是閉眼吹:什麽“秉中正之德”,“洽禦天之運”,“契玄元之休徵”……反正吹皇帝是政治正確,誰都不能說他不要臉。


    直吹盡了他腹內所學,看看又湊出了幾十個字,才引回題目,蓋章了一句:“蓋妣美唐虞而超越乎三代者”。


    今有明君在上,然後“臣竊伏草茅沾被聖澤久矣。”因叨有司之薦,能對於大廷。


    略陳受恩舉子感激之情後,便依“聖問”中所及之項一一挑明問題中心,再讚一句皇上“憂國憂民”之聖德,令舉子“勿憚勿隱”之寬容,他們這些舉子“敢不披瀝愚衷以對揚於萬一”?


    他便先從唐虞之世雖有洪水為災、有苗之亂,卻有賛德之臣治水平亂入手,仍照應篇首點明的“君無為而治”“臣奉君任事”兩項觀點寫出唐虞之世能稱為盛世的緣故。而周宣王之世也是一樣,周宣王用召虎、方叔、吉甫等臣,眾臣皆忠勤用命,內為靖疆土,外為伐蠻夷、玁狁,以成中興之治。


    這三代君主皆能“法天道以無為”,臣子能“奉天道而有事”,故能“久安長治”“內修外攘”。至當今天子,奉天繼德,能追堯舜、成周之治,卻還惓惓深念民生疾苦,九邊之患,誠為堯舜之心,周宣都不能與當今天子相比!


    聖天子顧念盛世中有內憂外患,就是當日堯舜、周宣憂心治下之危難一樣的聖人仁德之心!


    皇帝能言及此,就是“萬國萬民之福也”。


    總之他們大明朝當今聖上堪比堯舜,天下沒能治好,都是有司選人不當,方伯治下不明,將帥率軍不嚴!


    把天子的領導責任摘出去,靶子豎低一點對準有司,就可以安定地噴了。


    崔燮絞盡腦汁地誇了半篇皇帝,如今終於能說人話了,自然毫不客氣地順著成化天子題中所說的憂患,把朝廷選材、牧守治化、將帥戍邊中的問題狠狠噴了一遍,然後也一一提出解決之道。


    其實也沒什麽現代高精尖的解決方法,無非是“不拘一格拔人才”。


    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封建士大夫對重振朝廷、對平定亂世、對振興中國最深刻的呐喊,更是他們在數千年王朝興替中總結出的經驗。


    這也必然是看卷子的士大夫,甚至出卷子的皇帝最願意看到的答案。


    他們是不會喜歡什麽政體變革,不會在意什麽新技術的曙光,隻會取中千百年史書上所記述的、君臣間總結的方略。


    先是擇人時,於文臣,要“精選用之法,嚴舉劾之科”,於武將,要“慎武舉之選,嚴比試之條”。而對於出身低微,不能以文武舉業進身之人,則要給予上升空間,不拘出身,視其治國守邊之功業作評斷,給予其相應的官爵位祿。


    有擇、拔人才之法,才能使朝廷選免得人,治平朝中、邊外之患,使大明直追唐虞成周之世,成“久安長治”之業。


    一條條寫完了修正朝廷蔽病之策,這場策問題目總算叫他答到了頭兒。之後仍要回歸總論:臣子在下方任事,君王要在上方敬奉天命,端拱而治。


    這就又回到了會試首場四書題的“君正莫不正”了,不過這裏倒不用詳加解釋,更不用提“恪正臣心”雲雲,隻借它的權威性寫個大結,點明君正則“朝廷百官皆一於正矣,文武大吏有不奉承而守令,將帥有不奮勵者哉?”


    三千餘字的策問至此終於答完。...


    崔燮搖了搖肩膀,動了動隱隱作痛的手,才發覺自己肚子餓得不行,然後意識到他好像錯過了吃飯的時間。


    膳夫剛才好像過來送飯了,可他正忙著勸朝廷“不拘一格降人才”,沒要吃的?現在離午飯已有了一段時間,看殿裏的亮度卻又離著晚飯時不近,看來他隻能喝口水頂頂,餓到交卷了。


    他苦笑了一聲,喝了口涼水,默默承認自己也沒有想象中那麽淡定,還是挺緊張的。不過這緊張也有好處,他省了吃飯時間,也省了打斷行文思路,這不早早地就把初稿打好了麽?


    就剩下改改文字和格式……


    對了!格式!


    這金殿問對可不像會試時那樣隨便寫個“臣謹對”就能結束的,這是皇上親筆寫的策問題,題尾得預先認罪!


    幸虧他還沒寫那句“臣謹對”,這時候就不用再抹一片大黑圈,而是按著前些日子模考的格式寫了一串“臣不識忌諱幹冒天威無任戰栗隕越之至”,最後才添上“臣謹對”。


    “天威”當然還要另起頂格。


    他回頭把草稿檢校了幾遍,該頂格的、該提格的、該小寫的……精神一集中到卷子上去,他倒又不覺著餓了,連查了幾遍後,才一字一頓地把答案謄到稿紙上,寫出了一篇幹淨工整,字體端正清晰如同刻印出來的漂亮答卷。


    謄抄完畢後,時間還早,周圍卻已有幾個考生陸陸續續地交卷了。他這邊也都是檢查再三才謄卷的,索性也跟著起身交卷,看著受卷官填表印章,把自己的卷子添在已交的那摞上,才放心地跟在眾舉子身後出門。


    宮裏肅穆莊敬,一出宮門,眾舉子都像重活了過來似的,神彩飛揚,低聲議論:“這場策問我答得著實痛快!”


    “策問中竟垂詢平治之法,我在家時愛讀前代史書,正擅答此題!”


    “我於國朝內外之事亦早有構想,陛下若肯用我之策,必能解當今朝臣不任事、牧守不愛民、將帥不敢戰之危!”


    ……


    這些人自己說痛快了,忽然想起身邊還跟著一個今科會元,北地第一才子,連忙把崔燮捧在當心,激情地問道:“崔會元是最敢直言忠諫的君子,必有過人之語,咱們可得聽聽崔會元是怎麽答的!”


    崔會元站在眾人當中,衣角迎風獵獵,看似淡定,心裏已經不知腹誹了那位崇拜者多少句,輕咳一聲,說道:“我不過在策問中寫些選拔人才的建議,其實不值一提。”


    他那篇文章簡直是昧著良心把天子誇出花兒來了,不好意思讓人知道,連忙轉移話題:“這一場殿試是陛下慮切民恫,出策問考較我等,以觀我等思致胸懷,將來好依策論中展露的才學用人。咱們過了這場殿試便是朝廷中人,也要開始觀政或是外放任事了,倒不如咱們議議自己任事後,如何實施策問中所答之事?”


    “這倒也是……”有幾個叫他忽悠過去,幻想起了自己將來當上起碼是個六部主事,外任知府之後該如何做。


    也有不受他忽悠的,但看他已經積極地討論起了自己在外放之後如何修水利、明教化、勸稼穡,也不能強逼著他背文章,隻好互相討論起了文章思路與佳句。


    奉天殿側殿內,內閣、九卿、翰林、察院幾位考官接到陸續送來的考卷,在主考尹直主持下各取一份批閱,並將讀過的卷子分作三等:第一等隻有一卷,明日早晨便要匯總起來由眾人共同比較,選出頭甲三名進士送呈禦覽;二三等分等匯集起來,等主考尹學士過目一遍,便定次為二三甲試卷。


    殿內三百五十名考生的前程、命運,就要在這短暫地一夜複一上午的時間內定下!


    作者有話要說:唯一一篇殿試策問了,寫詳細些,大家勿怪,嘉靖四十一年考題,作者徐時行,就是張居正、張四維之後的首輔申...時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明朝考科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明朝考科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