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曄成帝算得上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明君。
為君者,十之有五,平平而已,能做到守住先祖之疆域便罷,若是能做到不寵幸奸佞,不讓外戚專權,知人善用,不強求天災絕跡,但求人禍可避,則可以稱得上是明君。
為君者,世人皆道天子事事皆順,不知其萬事不可所以然。
曄成帝這一生,有許多事順心和不順心,有許多人喜歡和厭惡。為君者自是高高在上,曄成帝登基之前,身為嫡子,父皇雖說不上慈愛,卻也看重,從小便學習為君之道的他,卻從不能明白父皇的想法。
“我兒還小,有些事,你總是會明白的。”父皇曾這樣說道。
鍾夜祺不明白他為何這樣說,當時的他也並不想明白。
“你是太子,是將來要成為大曄皇帝的人,有些事你需要明白,有些事你卻不需要太明白。”他的母後卻這樣說,“你隻要記住,這個皇宮裏的人,都將是你的敵人,包括你的庶母,你的兄弟,你的父皇,也包括我。”
他曾經以為他是明白的,也認為他的父皇是個失敗的皇帝。
在他作為太子的十四年裏,他從一開始的濡慕憧憬,到後來的平常待之,其中轉變,不過花了區區三年。
他的父皇是一個任性驕縱的皇帝,是的,驕縱。
他仿佛從不考慮做事的後果。從寵幸後妃到提拔大臣,他一直都隨心所欲,自從遇到貴妃後,他仿佛丟掉了最後一點克製,全然沉浸在他的愛情裏,唯一的底線便是太子之位——這也許是鍾夜祺唯一認可他的地方。
而他的母後則從來都克製地讓人望而生畏,某些時候,甚至鍾夜祺都認同他父皇從不輕易踏入硫華宮的選擇,這座宮殿冰冷地如同它的主人,森然佇立在後宮中央,無聲地宣告著主人的地位——也隻是地位。
他後來的皇後也入住了硫華宮。分封之時他見到王若綺欣喜的表情時,心裏全然無甚波動,硫華宮隨著新一任皇後的入住猛然鮮活了起來,而它的原主人卻永遠地失去了生氣,被這個皇宮的上一任主人帶走,深埋底下,再也不能醒來。
諷刺的是,這對於他卻是一件好事,他不用擔憂登基之初便出現外戚專權,剛剛有了幾分得意的王家也仿若被扼住了喉舌一般沉寂下來。
然而這世上,總也有不順心的事。
需要提醒的人總是會輕易地忘記一些事情,僅僅五年的世間,王家便再次張揚了起來,全然忘記了在大曄,皇後隻是皇後而已。又或許是皇後無子的原因,王家迫切地需要一些證明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忘記了這一切的榮耀都來自於皇帝。
所以柳青然出現了。
他曾經是有些憐惜的。隻是她恰好地出現了在那裏,父無才,兄無德,她也足夠做一個寵妃,一個吸引人視線的寵妃。
是哪裏讓他厭煩呢?也許是無休止的提醒吧,提醒他是她的夫君,是她的一切,理應為她奉獻所有?這未免太過可笑,太過天真。所以當看清楚這天真的底色之時,他也便一笑而過了。
而改變這一切的人,出現在他三十四歲的這一年。
阮修正是個十分有趣的人。身為刑部尚書的他是正經的文人出身,卻有個一心向武的兒子,而他的反應也很有趣。阮衛軒決心習武之後,他便丟了風雅愛好,一心研修刑法,多少人感歎刑部尚書的位子毀了個名滿京華的風流公子。
時而大將軍安淩擁權自重,幾番考校之後,阮兮離便順利進了宮。
剛開始的時候,阮兮離是有幾分有趣的。阮修正將她教得太好,好地不太像他,仿佛從來都不會行差踏錯,像一隻剛放入缸中的錦鯉,彷徨卻不失措,帶著些許鮮活,讓人忍不住逗弄。
後來,他又覺得阮修正將她教得不太好,太過天真,讓他有些猶豫,擔憂她的理智不夠堅強。
現在想來,他未免有些杞人憂天,事實上,他曾經多次想要打破這份理智,卻總是以失敗告終,讓他萬分挫敗,卻又甘之如飴。
他總是在回想,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他對她所起的愛情。
是了。最開始,隻是幾分牽掛罷了。這是個愛他的女人。即使那時候的他還並不知道這份愛的意義和分量,卻總是忍不住記掛著。畢竟這是個愛他的女人,且是個愛他而不求所得的女人,理所當然值得些許牽掛。
後來,牽掛的分量慢慢加重,住進了心裏,順理成章地紮下了根,仿佛潺潺而流的晴天溪水,緩緩地沁潤了每一存肌膚,像是初冬的落雪,飄落時讚歎著它的美,沉積時品嚐它的甜,融化時深深地侵入底下,溫柔地□□進最深的地底,孕育出一春的繁華,燦爛的長夏,和繽紛的秋天。
他從不理解的愛情就這樣在他不知道的時候開出了花,讓他心甘情願地拿下原本裝飾心田的權利和欲望,將柔軟的內核獻出作為泥土,澆灌以從不曾分享的寧靜和溫柔,仿佛長久的遠行終於停留的美好,在怦然心動的時候永久的凍結,留下永不凋落的絢麗和清冷卻平和的氣味。
他曾經固執地想打破這冰凍的外殼,貪婪地肆意品嚐這芬芳,卻終究不忍破壞這不朽,轉而用溫柔地眼光長久地注視。而花朵優雅地佇立在那裏,傲然地接受這眼光的寸寸侵略,一切在刹那間停止,仿佛是永恒又是瞬間,像飛蛾般撲進廣闊的監獄,心甘情願地被囚禁在荒蕪的世界裏,即使是死亡也在所不惜。
幾個知道內情的人總說他終究還是像父皇,為了愛情甘願給出一切,他認同又不認同。認同的是,他確實是像父皇而不像母後的嗎,而不認同之處,卻在於他們並不都愛得無私,相反,他們愛得克製而又辛苦,時刻在理智與情感中掙紮。
就像他時刻警惕著阮衛軒獨掌軍權,擁兵自重,而不惜想方設法分化軍權,為此不惜表麵上冷落兮離,而更悲哀的是,兮離比他更小心她的父兄,謹慎地打壓他們的野心,兩顆靠近的心卻仿佛從不依靠。
他寵幸宮妃,她明白他的用意;他攜升位分,她維護後宮平衡;他有意冷落,她笑而接受;他情難自禁,她甚至出手遮掩。
他們一同打壓張揚的臣子,狂妄的家族;破壞敵國的奸計,設計陰險的圈套。他是如此幸運,所收獲的愛情不止屬於美好,也包容陰暗。
別人都以為幸運的是她,能得到帝王的尊重與愛慕。孰不知他不知多少次地慶幸,自己愛的人能如此包容,畢竟他是那樣的冷酷、狡詐又卑劣。
他們發自心底地相愛,他有時想不顧一切地瘋狂,然而又一次次地克製,而她甚至比他更克製,仿佛有看不見的手在抑製這他們彼此的相偎相依,無數次的掙紮隻帶來疲憊和妥協,以及對下一次掙紮的野望。
或許這便是他們不曾也不能宣諸於口的悲哀,所以他那樣迫不及待地結束了自己的統治,眾人皆稱明智敬佩的舉動卻其實是最不理智的行為。
他以為自己很快便會悵然若失,然而事實卻剛好相反,他的心裏從未有過的平靜和幸福,甚至想讓生命永久地停留在這一刻,而不願冒著失色的風險走向未來。
在他的一生裏,於公他問心無愧,於私,他或許辜負過許多人,但他絕沒有辜負他愛的人,這或許是他這一生最自豪也最幸福之所在。
喜歡攻心之兮離傳請大家收藏:()攻心之兮離傳更新速度最快。
為君者,十之有五,平平而已,能做到守住先祖之疆域便罷,若是能做到不寵幸奸佞,不讓外戚專權,知人善用,不強求天災絕跡,但求人禍可避,則可以稱得上是明君。
為君者,世人皆道天子事事皆順,不知其萬事不可所以然。
曄成帝這一生,有許多事順心和不順心,有許多人喜歡和厭惡。為君者自是高高在上,曄成帝登基之前,身為嫡子,父皇雖說不上慈愛,卻也看重,從小便學習為君之道的他,卻從不能明白父皇的想法。
“我兒還小,有些事,你總是會明白的。”父皇曾這樣說道。
鍾夜祺不明白他為何這樣說,當時的他也並不想明白。
“你是太子,是將來要成為大曄皇帝的人,有些事你需要明白,有些事你卻不需要太明白。”他的母後卻這樣說,“你隻要記住,這個皇宮裏的人,都將是你的敵人,包括你的庶母,你的兄弟,你的父皇,也包括我。”
他曾經以為他是明白的,也認為他的父皇是個失敗的皇帝。
在他作為太子的十四年裏,他從一開始的濡慕憧憬,到後來的平常待之,其中轉變,不過花了區區三年。
他的父皇是一個任性驕縱的皇帝,是的,驕縱。
他仿佛從不考慮做事的後果。從寵幸後妃到提拔大臣,他一直都隨心所欲,自從遇到貴妃後,他仿佛丟掉了最後一點克製,全然沉浸在他的愛情裏,唯一的底線便是太子之位——這也許是鍾夜祺唯一認可他的地方。
而他的母後則從來都克製地讓人望而生畏,某些時候,甚至鍾夜祺都認同他父皇從不輕易踏入硫華宮的選擇,這座宮殿冰冷地如同它的主人,森然佇立在後宮中央,無聲地宣告著主人的地位——也隻是地位。
他後來的皇後也入住了硫華宮。分封之時他見到王若綺欣喜的表情時,心裏全然無甚波動,硫華宮隨著新一任皇後的入住猛然鮮活了起來,而它的原主人卻永遠地失去了生氣,被這個皇宮的上一任主人帶走,深埋底下,再也不能醒來。
諷刺的是,這對於他卻是一件好事,他不用擔憂登基之初便出現外戚專權,剛剛有了幾分得意的王家也仿若被扼住了喉舌一般沉寂下來。
然而這世上,總也有不順心的事。
需要提醒的人總是會輕易地忘記一些事情,僅僅五年的世間,王家便再次張揚了起來,全然忘記了在大曄,皇後隻是皇後而已。又或許是皇後無子的原因,王家迫切地需要一些證明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忘記了這一切的榮耀都來自於皇帝。
所以柳青然出現了。
他曾經是有些憐惜的。隻是她恰好地出現了在那裏,父無才,兄無德,她也足夠做一個寵妃,一個吸引人視線的寵妃。
是哪裏讓他厭煩呢?也許是無休止的提醒吧,提醒他是她的夫君,是她的一切,理應為她奉獻所有?這未免太過可笑,太過天真。所以當看清楚這天真的底色之時,他也便一笑而過了。
而改變這一切的人,出現在他三十四歲的這一年。
阮修正是個十分有趣的人。身為刑部尚書的他是正經的文人出身,卻有個一心向武的兒子,而他的反應也很有趣。阮衛軒決心習武之後,他便丟了風雅愛好,一心研修刑法,多少人感歎刑部尚書的位子毀了個名滿京華的風流公子。
時而大將軍安淩擁權自重,幾番考校之後,阮兮離便順利進了宮。
剛開始的時候,阮兮離是有幾分有趣的。阮修正將她教得太好,好地不太像他,仿佛從來都不會行差踏錯,像一隻剛放入缸中的錦鯉,彷徨卻不失措,帶著些許鮮活,讓人忍不住逗弄。
後來,他又覺得阮修正將她教得不太好,太過天真,讓他有些猶豫,擔憂她的理智不夠堅強。
現在想來,他未免有些杞人憂天,事實上,他曾經多次想要打破這份理智,卻總是以失敗告終,讓他萬分挫敗,卻又甘之如飴。
他總是在回想,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他對她所起的愛情。
是了。最開始,隻是幾分牽掛罷了。這是個愛他的女人。即使那時候的他還並不知道這份愛的意義和分量,卻總是忍不住記掛著。畢竟這是個愛他的女人,且是個愛他而不求所得的女人,理所當然值得些許牽掛。
後來,牽掛的分量慢慢加重,住進了心裏,順理成章地紮下了根,仿佛潺潺而流的晴天溪水,緩緩地沁潤了每一存肌膚,像是初冬的落雪,飄落時讚歎著它的美,沉積時品嚐它的甜,融化時深深地侵入底下,溫柔地□□進最深的地底,孕育出一春的繁華,燦爛的長夏,和繽紛的秋天。
他從不理解的愛情就這樣在他不知道的時候開出了花,讓他心甘情願地拿下原本裝飾心田的權利和欲望,將柔軟的內核獻出作為泥土,澆灌以從不曾分享的寧靜和溫柔,仿佛長久的遠行終於停留的美好,在怦然心動的時候永久的凍結,留下永不凋落的絢麗和清冷卻平和的氣味。
他曾經固執地想打破這冰凍的外殼,貪婪地肆意品嚐這芬芳,卻終究不忍破壞這不朽,轉而用溫柔地眼光長久地注視。而花朵優雅地佇立在那裏,傲然地接受這眼光的寸寸侵略,一切在刹那間停止,仿佛是永恒又是瞬間,像飛蛾般撲進廣闊的監獄,心甘情願地被囚禁在荒蕪的世界裏,即使是死亡也在所不惜。
幾個知道內情的人總說他終究還是像父皇,為了愛情甘願給出一切,他認同又不認同。認同的是,他確實是像父皇而不像母後的嗎,而不認同之處,卻在於他們並不都愛得無私,相反,他們愛得克製而又辛苦,時刻在理智與情感中掙紮。
就像他時刻警惕著阮衛軒獨掌軍權,擁兵自重,而不惜想方設法分化軍權,為此不惜表麵上冷落兮離,而更悲哀的是,兮離比他更小心她的父兄,謹慎地打壓他們的野心,兩顆靠近的心卻仿佛從不依靠。
他寵幸宮妃,她明白他的用意;他攜升位分,她維護後宮平衡;他有意冷落,她笑而接受;他情難自禁,她甚至出手遮掩。
他們一同打壓張揚的臣子,狂妄的家族;破壞敵國的奸計,設計陰險的圈套。他是如此幸運,所收獲的愛情不止屬於美好,也包容陰暗。
別人都以為幸運的是她,能得到帝王的尊重與愛慕。孰不知他不知多少次地慶幸,自己愛的人能如此包容,畢竟他是那樣的冷酷、狡詐又卑劣。
他們發自心底地相愛,他有時想不顧一切地瘋狂,然而又一次次地克製,而她甚至比他更克製,仿佛有看不見的手在抑製這他們彼此的相偎相依,無數次的掙紮隻帶來疲憊和妥協,以及對下一次掙紮的野望。
或許這便是他們不曾也不能宣諸於口的悲哀,所以他那樣迫不及待地結束了自己的統治,眾人皆稱明智敬佩的舉動卻其實是最不理智的行為。
他以為自己很快便會悵然若失,然而事實卻剛好相反,他的心裏從未有過的平靜和幸福,甚至想讓生命永久地停留在這一刻,而不願冒著失色的風險走向未來。
在他的一生裏,於公他問心無愧,於私,他或許辜負過許多人,但他絕沒有辜負他愛的人,這或許是他這一生最自豪也最幸福之所在。
喜歡攻心之兮離傳請大家收藏:()攻心之兮離傳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