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王稟、州鈐轄李侃、趙州都監趙世興等宋將在這場突然暴發的起義中被弄得頗為焦頭爛額。他們既要威逼田虎趁機作亂擴張,又要壓製轄區民眾參與造反,還要防範遼軍從折家軍退走西部而空出來由遼國趁機移民占領了的河東地區殺過來,承受了巨大壓力,真的很難。
相關的比如趙州知州盧宗原等文官則陷入日夜驚恐,生怕遼寇、田虎賊軍和起義賊寇三者形成災難共振造成大禍亂使自己所在的城池會發生防不勝防的裏應外合等措手不及事件導致淪陷而要了自己的小命。
這外放當一地諸侯的福還遠沒享夠啊,就這麽死在戰亂中可虧大了,錢也遠沒撈夠,自己和家族未來的出路也沒找好,還不敢確定到底投靠哪股勢力才是長遠正確的,萬萬死不得......
這些士大夫狗官軟骨頭賣國奸賊,浪蕩輕狂拚命內鬥和腐敗禍國把大宋王朝終於整垮了,眼見得國家就要滅亡了,還在堅持絞盡腦汁坑國坑本族,卻還想著自己和家族能福澤綿延不朽。
儒教愚民就會這樣,一麵是把國民愚成麻木懦弱者,一麵是統治者盡情享受權勢富貴榮華虛偽敗盡德,喪盡國家民族尊嚴,把中華民族一次次推進國破家亡文明毀滅的災難深淵.......
不過,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起義軍代表,或者說是亂世民賊曹成,張遇等的日子也不好過。
他們抓住了機會,以蠱惑和強迫百姓參加起義方式鬧大了抗稅造反風暴,數股所謂義軍,勢力最小的也聚起好幾萬刁民暴徒,到處瘋了一樣發泄邪惡暴戾,凶殘殺搶卷百姓和衝擊官府,以為在田虎和遼國共同威脅下,當地官軍根本無力抽兵對付他們,如此盡可放心大膽地作亂、草芥人命和發國難財,也享受到諸侯官老爺一樣的威霸滋味,更渴望能混起田虎那樣的勢力,也確實快活了一陣子,卻隨即,河間府邊軍來了。
河間府邊軍雖然都是宗澤張叔夜劉韐不要的爛兵爛將,都是跟著宿太尉混白吃國家錢糧的邊區平安悠閑日子的爛貨,卻也是宋國一流強徒,個人武力不缺,打遼軍打硬仗不行,對付造反百姓卻是沒問題。
所謂義軍? 武器裝備、軍事素質等等方麵最起碼的軍事要求都不具備,就是人多勢眾、聲勢浩大,極盡不受法製約束了的刁民暴徒的凶殘瘋狂? 若是不能以這個優勢嚇倒官軍就露怯了。
拿著木棍農具? 亂哄哄的隊伍怎麽可能打得過官軍?
兩方對陣? 官軍排著嚴整陣形,揮舞刀槍等殺人利器,逼向義軍? 尤其是義軍沒有的弓箭這種遠程武器當先發威? 一陣箭雨暴射,義軍前陣頓時就驚恐大亂,接著崩潰衝擊後軍?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義軍自己就把自己的陣式衝垮了? 隻會陷入被官軍陣推過來肆意衝殺......
隻是義軍人數太多? 打散了後會再聚起? 而且持續不斷增加? 此伏彼起,和官軍陷入糾纏。河間軍想迅速撲滅起義立頭功得朝廷重獎卻是沒那麽容易。
但,最後,曹成、張遇等仍是失敗,經不住官軍的追剿? 隨著南方和山東起義之火的熄滅? 北方百姓不敢跟著造反了並且反抗席卷? 諸賊也就沒招了? 大勢已去,就發揮曆史上的亂世梟雄本色,機靈的帶核心部隊搶先抽身而去? 竄入太行山為盜,在凶險的山中淒慘卻逃過了滅亡。
宋朝廷在此次風暴中可是嚇癱了累慘了,日夜提心吊膽勤快忙著應對災難,其中禍源之一遼軍背盟再次入侵讓宋朝廷最是驚恐。鎮壓國內起義尚且顧不過來呢,哪有餘力和遼國大戰?
偏偏在這個時候,河北西路三邊還內部全鬧起了矛盾。性質都一樣:主將與副將不和。
確切的說是,以執法宦官團、太守和主將為一夥,與鎮守邊塞的副將不和。
比如這次遼軍主目標突破點的中山軍這,主將都統孫培芝一到這裏當了軍中老大,在曆史上當漢奸賣國賊的卑劣本色就很快露出來了。
他知道,亂世來了,亂世中,官大沒用,當皇帝都不好使,誰有兵誰才是大爺,一上任就開始拚命抓兵權,妄圖把轄區所有兵馬全部變成自己的勢力,尤其是最重要的騎兵力量更是以各種理由強行掌握在自己身邊,隻給凶險複雜的一線邊塞配備千把騎兵當斥侯和巡邏騎,改變了以往的騎兵在中山府和邊塞半對半的邊防最有效模式。
邊塞這點騎兵力量根本不可能有效防範遼軍潛進來殺搶和搞破壞,還引起遼軍注意開始不斷派人來埋伏截殺巡邏騎,趁機奪取遼軍最想要的戰馬,也能得到遼國缺的武裝裝備,還有情報。
這直接造成邊塞防禦的凶險被動,主管邊塞的副將陳淬數次反應,要求增加騎兵配備,可孫培芝忙著收服騎兵,哪裏肯理睬要求。主與副將之間的矛盾就開始形成了。
孫培芝不答應。陳淬自然向中山軍最高長官節度使莫儔反應。
可惜,莫儔也是個曆史上有名的奸賊王八蛋,已和孫培芝迅速沆瀣一氣,也是隻顧把軍事力量抓在自己身邊,方便日後圖謀點大事,比如背叛宋王朝自立或當投靠之資投靠金國什麽的。並且,他還巧言幫孫培芝說服了執法宦官。由此三方最高權勢代表勾結一起,哪管邊塞怎樣。
平時這樣還沒什麽大問題,與遼國的戰事起了,卻還這樣,那就問題大了。
原本,以文武主官加皇帝的代表執法宦官共同欺負和壓製區區副將,那是一點問題沒有,常理下,陳淬隻有兩條路可選,要麽懂事地屈服並積極投靠,要麽被誣罪玩死,還沒地喊冤。
可是,宋國的國情它不是正常情況。
邊關,誰更能帶領邊軍找到出路,誰更被將士熟悉更有威望被擁護,誰才是邊區真正的老大。官職高或代表皇帝什麽的,這些效應在宋國邊關都是次要的,甚至是根本沒用的。
陳淬是老邊關,而且一直守邊關,邊軍熟悉他,敬佩他驍勇善戰,是如今的邊軍名將,對將士又好,同甘共苦,在邊軍中威望很高,願意追隨他的人本就不缺。還有,邊軍,稍有點資曆的都在心裏藏著個共同的秘密——奮勇守邊不是為了保衛腐朽宋王朝,而是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與領土主權完整,如此表現好就有可能贏得海盜國的欣賞,也就有了最好的最期待的出路了。
老邊軍大大小小的將領軍官都是這心思,陳淬因職務就自動成了代表人物。
這個秘密,孫培芝和莫儔是不知道的。
他們才來邊關,對邊關真實情況兩眼一摸黑,隻是按官場常態那樣習慣地嫻熟地以官大權重肆意行事,也沒有人會把那個邊軍心照不宣的秘密泄露和提醒他們換取利益,因為那樣不但不能綁上“老大”的粗腿升官發財日子舒坦前途明亮,而且會被邊軍將士自動排斥清理掉,敢背叛邊軍這個集體,就得時時刻刻提心吊膽準備以各種合理意外方式死掉。
在北邊關,官大或代表皇帝,那都不是夠粗的可依賴的大腿。懷著那個秘密的集體邊軍主力才是最粗最強最可怕的大腿。官大權大沒用,皇帝在這也不好使,誰也不敢和邊軍的意誌作對。
背叛者,甚至連他的親兄弟都可能心硬起來把他及時滅口。
如此,主與副的矛盾鬥爭就變成了文武宦三個主官勢力與副將代表的邊軍勢力爭鬥。莫儔等習慣的想合力玩權謀弄死不識時務的陣淬,清理掉這個礙事的絆腳石,也就難以玩成。
耍過幾次手段試探著想威脅警告識相點,逼迫陳淬懂事地投靠,不然小心你前程和腦袋,結果卻是引發了邊軍或大或小的動蕩,凶險直接危及到這三方王八蛋,嚇得三方隻得趕緊收斂權大自大凶威,暫時妥協,轉為先全力摸情況拉攏人,穩固在邊關的權勢,再.......
當然,三方奸賊也不是那麽孤立無兵無將,隨他們一同來此的還有其它大將和部隊,比如原雄州軍都統轉為京禁軍將的老牌將門子弟王平。這也是個曆史上的隻顧自己不顧國家的王八蛋。
朝廷把三方權勢人物安置來邊關,不可能搞光杆空降,否則哪能威服邊軍抓起權力。
現在,戰事又起,莫儔他們不驚反喜,琢磨的是正好借遼軍之手除掉陳淬。這樣的根本不顧邊塞危急和國家存亡的心思,他們如何肯增兵加強邊塞的抗擊遼軍能力?
最要緊的騎兵,他們更不肯派去邊塞支撐邊塞戰事。大軍主力留在身邊做自保和投機。
和中山軍一樣,河北西路另兩處邊關代州:節度使曾懋,主將姬文康,懟雁門關副將王宣;真定府:知府蔡楙、都統韓世清,懟副將張宗顏。
遼軍改變了策略,此次重兵猛攻中山軍,想從河北中部殺入宋國,趁著宋國內亂深入山西河北山東內地大殺大搶,以重兵列於白溝河對岸威脅河北東路三邊,對西路的代州、真定邊塞也展開進攻,卻是佯攻牽製,但由於主副矛盾,王宣和張宗顏手下兵少,被打得也是岌岌可危。
這個矛盾直接危及宋王朝的存亡,那些人卻為了權勢利益根本不顧,就是不肯增兵,尤其把騎兵把得更緊。就是要和他們不對付的副將及一係人馬最好就此戰死邊塞。
宋王朝那麽富強卻始終奈何不了小小貧窮的西夏國,很大程度上正是敗在這種動不動就發生不顧國家的內部傾紮上。這種弊病已經是宋國的一項傳統了,並不是北宋滅亡時才有的。
象副將忠勇報國卻被上官一齊鉗製和陷害的事,原本,副將隻能幹挨著委屈的壯烈等死,因為副將級別和權勢不夠,沒有資格單獨上奏朝廷說事。那叫越級,是不守規矩。
但,陳淬此時已經有大理國這條路子了。不再是純粹的宋國副將,也有招對付上官坑害。
他沒權力向朝廷訴苦和申請援助,卻可以曲線救自己。
河北邊關不是有李綱李大炮這個忠君高官嗎。陳淬寫信找李綱訴苦去。
李綱雖然隻是東路軍的最同監察官,但忠君愛國,以他的性子必然不會無視西路危險。他肯定會做點什麽,而且有上奏權和秘奏權。
這也是趙嶽想方設法把李綱安排在河北邊關的原因之一。
李綱也果然動手了。得知西路的惡劣情況,火大了。
狗賊,竟敢為了私心私欲不顧邊關安危不顧國家的存亡,該死的......看本官不上報朝廷治你們的罪要你們的命......劉韐心中有數,笑問李綱,什麽事竟惹得文紀如此火冒三丈......
李綱在劉韐的開導勸說下改變了彈劾治罪的念頭。
他意識到那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實現。
這種爛事說不清楚,朝廷不會聽信他李綱的一麵之詞,尤其是李綱並非西路軍那麵的官員,既無權幹涉西路軍的事,所言也不可信,至少是朝廷不會輕易聽信李綱說西路軍什麽。
朝廷至多是派人去西路調查調查。一進入調查這個死坑環節,無論怎樣也完蛋了,邊關隻會被破。現在根本不是調查審案的時候,容不得走程序耗時間。.需要的是立即從那些王八蛋手中搶到兵權,打擊遼軍再次暴起的囂張氣焰和貪婪野心。
最壞的情況是,朝廷更願意保朝廷了解、信任並安排去為朝廷把住邊關兵權的那些上官——朝臣同黨朋友。尤其是皇帝趙佶肯定會優先選擇相信他派去的皇家家奴狗腿子宦官團。
為了最快消除邊關矛盾,最利於邊關兵權統一以及相關的有利於抵抗遼軍,朝廷最可能做的事是罷免副將。
這樣做,朝廷最省事,也必定認為最有利。
那奮勇守邊的副將等官軍就慘了,死在遼軍手是幸運得,至少拿命混了忠勇報國戰死沙場名譽。否則會被朝廷捉拿問罪,朝廷極可能為拉攏和安撫那些王八蛋大官們,不分青紅皂白把副將利索殺掉,幫王八蛋大官們迅速掌握住邊關全部兵權,控製局勢......
這是個簡單的所謂為大局的取舍問題。
正與邪,是與非,副將是不是死得太冤,這對皇帝和朝廷一點也不重要。
而這也正是那些王八蛋們有恃無恐的原因。
官大,權大,朝中有利益同黨有靠山,又有皇帝的信任和依賴,有種種關係背景,豈會鬥不過區區一個在朝中沒關係的邊關老軍丘八副將?
相關的比如趙州知州盧宗原等文官則陷入日夜驚恐,生怕遼寇、田虎賊軍和起義賊寇三者形成災難共振造成大禍亂使自己所在的城池會發生防不勝防的裏應外合等措手不及事件導致淪陷而要了自己的小命。
這外放當一地諸侯的福還遠沒享夠啊,就這麽死在戰亂中可虧大了,錢也遠沒撈夠,自己和家族未來的出路也沒找好,還不敢確定到底投靠哪股勢力才是長遠正確的,萬萬死不得......
這些士大夫狗官軟骨頭賣國奸賊,浪蕩輕狂拚命內鬥和腐敗禍國把大宋王朝終於整垮了,眼見得國家就要滅亡了,還在堅持絞盡腦汁坑國坑本族,卻還想著自己和家族能福澤綿延不朽。
儒教愚民就會這樣,一麵是把國民愚成麻木懦弱者,一麵是統治者盡情享受權勢富貴榮華虛偽敗盡德,喪盡國家民族尊嚴,把中華民族一次次推進國破家亡文明毀滅的災難深淵.......
不過,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起義軍代表,或者說是亂世民賊曹成,張遇等的日子也不好過。
他們抓住了機會,以蠱惑和強迫百姓參加起義方式鬧大了抗稅造反風暴,數股所謂義軍,勢力最小的也聚起好幾萬刁民暴徒,到處瘋了一樣發泄邪惡暴戾,凶殘殺搶卷百姓和衝擊官府,以為在田虎和遼國共同威脅下,當地官軍根本無力抽兵對付他們,如此盡可放心大膽地作亂、草芥人命和發國難財,也享受到諸侯官老爺一樣的威霸滋味,更渴望能混起田虎那樣的勢力,也確實快活了一陣子,卻隨即,河間府邊軍來了。
河間府邊軍雖然都是宗澤張叔夜劉韐不要的爛兵爛將,都是跟著宿太尉混白吃國家錢糧的邊區平安悠閑日子的爛貨,卻也是宋國一流強徒,個人武力不缺,打遼軍打硬仗不行,對付造反百姓卻是沒問題。
所謂義軍? 武器裝備、軍事素質等等方麵最起碼的軍事要求都不具備,就是人多勢眾、聲勢浩大,極盡不受法製約束了的刁民暴徒的凶殘瘋狂? 若是不能以這個優勢嚇倒官軍就露怯了。
拿著木棍農具? 亂哄哄的隊伍怎麽可能打得過官軍?
兩方對陣? 官軍排著嚴整陣形,揮舞刀槍等殺人利器,逼向義軍? 尤其是義軍沒有的弓箭這種遠程武器當先發威? 一陣箭雨暴射,義軍前陣頓時就驚恐大亂,接著崩潰衝擊後軍?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義軍自己就把自己的陣式衝垮了? 隻會陷入被官軍陣推過來肆意衝殺......
隻是義軍人數太多? 打散了後會再聚起? 而且持續不斷增加? 此伏彼起,和官軍陷入糾纏。河間軍想迅速撲滅起義立頭功得朝廷重獎卻是沒那麽容易。
但,最後,曹成、張遇等仍是失敗,經不住官軍的追剿? 隨著南方和山東起義之火的熄滅? 北方百姓不敢跟著造反了並且反抗席卷? 諸賊也就沒招了? 大勢已去,就發揮曆史上的亂世梟雄本色,機靈的帶核心部隊搶先抽身而去? 竄入太行山為盜,在凶險的山中淒慘卻逃過了滅亡。
宋朝廷在此次風暴中可是嚇癱了累慘了,日夜提心吊膽勤快忙著應對災難,其中禍源之一遼軍背盟再次入侵讓宋朝廷最是驚恐。鎮壓國內起義尚且顧不過來呢,哪有餘力和遼國大戰?
偏偏在這個時候,河北西路三邊還內部全鬧起了矛盾。性質都一樣:主將與副將不和。
確切的說是,以執法宦官團、太守和主將為一夥,與鎮守邊塞的副將不和。
比如這次遼軍主目標突破點的中山軍這,主將都統孫培芝一到這裏當了軍中老大,在曆史上當漢奸賣國賊的卑劣本色就很快露出來了。
他知道,亂世來了,亂世中,官大沒用,當皇帝都不好使,誰有兵誰才是大爺,一上任就開始拚命抓兵權,妄圖把轄區所有兵馬全部變成自己的勢力,尤其是最重要的騎兵力量更是以各種理由強行掌握在自己身邊,隻給凶險複雜的一線邊塞配備千把騎兵當斥侯和巡邏騎,改變了以往的騎兵在中山府和邊塞半對半的邊防最有效模式。
邊塞這點騎兵力量根本不可能有效防範遼軍潛進來殺搶和搞破壞,還引起遼軍注意開始不斷派人來埋伏截殺巡邏騎,趁機奪取遼軍最想要的戰馬,也能得到遼國缺的武裝裝備,還有情報。
這直接造成邊塞防禦的凶險被動,主管邊塞的副將陳淬數次反應,要求增加騎兵配備,可孫培芝忙著收服騎兵,哪裏肯理睬要求。主與副將之間的矛盾就開始形成了。
孫培芝不答應。陳淬自然向中山軍最高長官節度使莫儔反應。
可惜,莫儔也是個曆史上有名的奸賊王八蛋,已和孫培芝迅速沆瀣一氣,也是隻顧把軍事力量抓在自己身邊,方便日後圖謀點大事,比如背叛宋王朝自立或當投靠之資投靠金國什麽的。並且,他還巧言幫孫培芝說服了執法宦官。由此三方最高權勢代表勾結一起,哪管邊塞怎樣。
平時這樣還沒什麽大問題,與遼國的戰事起了,卻還這樣,那就問題大了。
原本,以文武主官加皇帝的代表執法宦官共同欺負和壓製區區副將,那是一點問題沒有,常理下,陳淬隻有兩條路可選,要麽懂事地屈服並積極投靠,要麽被誣罪玩死,還沒地喊冤。
可是,宋國的國情它不是正常情況。
邊關,誰更能帶領邊軍找到出路,誰更被將士熟悉更有威望被擁護,誰才是邊區真正的老大。官職高或代表皇帝什麽的,這些效應在宋國邊關都是次要的,甚至是根本沒用的。
陳淬是老邊關,而且一直守邊關,邊軍熟悉他,敬佩他驍勇善戰,是如今的邊軍名將,對將士又好,同甘共苦,在邊軍中威望很高,願意追隨他的人本就不缺。還有,邊軍,稍有點資曆的都在心裏藏著個共同的秘密——奮勇守邊不是為了保衛腐朽宋王朝,而是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與領土主權完整,如此表現好就有可能贏得海盜國的欣賞,也就有了最好的最期待的出路了。
老邊軍大大小小的將領軍官都是這心思,陳淬因職務就自動成了代表人物。
這個秘密,孫培芝和莫儔是不知道的。
他們才來邊關,對邊關真實情況兩眼一摸黑,隻是按官場常態那樣習慣地嫻熟地以官大權重肆意行事,也沒有人會把那個邊軍心照不宣的秘密泄露和提醒他們換取利益,因為那樣不但不能綁上“老大”的粗腿升官發財日子舒坦前途明亮,而且會被邊軍將士自動排斥清理掉,敢背叛邊軍這個集體,就得時時刻刻提心吊膽準備以各種合理意外方式死掉。
在北邊關,官大或代表皇帝,那都不是夠粗的可依賴的大腿。懷著那個秘密的集體邊軍主力才是最粗最強最可怕的大腿。官大權大沒用,皇帝在這也不好使,誰也不敢和邊軍的意誌作對。
背叛者,甚至連他的親兄弟都可能心硬起來把他及時滅口。
如此,主與副的矛盾鬥爭就變成了文武宦三個主官勢力與副將代表的邊軍勢力爭鬥。莫儔等習慣的想合力玩權謀弄死不識時務的陣淬,清理掉這個礙事的絆腳石,也就難以玩成。
耍過幾次手段試探著想威脅警告識相點,逼迫陳淬懂事地投靠,不然小心你前程和腦袋,結果卻是引發了邊軍或大或小的動蕩,凶險直接危及到這三方王八蛋,嚇得三方隻得趕緊收斂權大自大凶威,暫時妥協,轉為先全力摸情況拉攏人,穩固在邊關的權勢,再.......
當然,三方奸賊也不是那麽孤立無兵無將,隨他們一同來此的還有其它大將和部隊,比如原雄州軍都統轉為京禁軍將的老牌將門子弟王平。這也是個曆史上的隻顧自己不顧國家的王八蛋。
朝廷把三方權勢人物安置來邊關,不可能搞光杆空降,否則哪能威服邊軍抓起權力。
現在,戰事又起,莫儔他們不驚反喜,琢磨的是正好借遼軍之手除掉陳淬。這樣的根本不顧邊塞危急和國家存亡的心思,他們如何肯增兵加強邊塞的抗擊遼軍能力?
最要緊的騎兵,他們更不肯派去邊塞支撐邊塞戰事。大軍主力留在身邊做自保和投機。
和中山軍一樣,河北西路另兩處邊關代州:節度使曾懋,主將姬文康,懟雁門關副將王宣;真定府:知府蔡楙、都統韓世清,懟副將張宗顏。
遼軍改變了策略,此次重兵猛攻中山軍,想從河北中部殺入宋國,趁著宋國內亂深入山西河北山東內地大殺大搶,以重兵列於白溝河對岸威脅河北東路三邊,對西路的代州、真定邊塞也展開進攻,卻是佯攻牽製,但由於主副矛盾,王宣和張宗顏手下兵少,被打得也是岌岌可危。
這個矛盾直接危及宋王朝的存亡,那些人卻為了權勢利益根本不顧,就是不肯增兵,尤其把騎兵把得更緊。就是要和他們不對付的副將及一係人馬最好就此戰死邊塞。
宋王朝那麽富強卻始終奈何不了小小貧窮的西夏國,很大程度上正是敗在這種動不動就發生不顧國家的內部傾紮上。這種弊病已經是宋國的一項傳統了,並不是北宋滅亡時才有的。
象副將忠勇報國卻被上官一齊鉗製和陷害的事,原本,副將隻能幹挨著委屈的壯烈等死,因為副將級別和權勢不夠,沒有資格單獨上奏朝廷說事。那叫越級,是不守規矩。
但,陳淬此時已經有大理國這條路子了。不再是純粹的宋國副將,也有招對付上官坑害。
他沒權力向朝廷訴苦和申請援助,卻可以曲線救自己。
河北邊關不是有李綱李大炮這個忠君高官嗎。陳淬寫信找李綱訴苦去。
李綱雖然隻是東路軍的最同監察官,但忠君愛國,以他的性子必然不會無視西路危險。他肯定會做點什麽,而且有上奏權和秘奏權。
這也是趙嶽想方設法把李綱安排在河北邊關的原因之一。
李綱也果然動手了。得知西路的惡劣情況,火大了。
狗賊,竟敢為了私心私欲不顧邊關安危不顧國家的存亡,該死的......看本官不上報朝廷治你們的罪要你們的命......劉韐心中有數,笑問李綱,什麽事竟惹得文紀如此火冒三丈......
李綱在劉韐的開導勸說下改變了彈劾治罪的念頭。
他意識到那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實現。
這種爛事說不清楚,朝廷不會聽信他李綱的一麵之詞,尤其是李綱並非西路軍那麵的官員,既無權幹涉西路軍的事,所言也不可信,至少是朝廷不會輕易聽信李綱說西路軍什麽。
朝廷至多是派人去西路調查調查。一進入調查這個死坑環節,無論怎樣也完蛋了,邊關隻會被破。現在根本不是調查審案的時候,容不得走程序耗時間。.需要的是立即從那些王八蛋手中搶到兵權,打擊遼軍再次暴起的囂張氣焰和貪婪野心。
最壞的情況是,朝廷更願意保朝廷了解、信任並安排去為朝廷把住邊關兵權的那些上官——朝臣同黨朋友。尤其是皇帝趙佶肯定會優先選擇相信他派去的皇家家奴狗腿子宦官團。
為了最快消除邊關矛盾,最利於邊關兵權統一以及相關的有利於抵抗遼軍,朝廷最可能做的事是罷免副將。
這樣做,朝廷最省事,也必定認為最有利。
那奮勇守邊的副將等官軍就慘了,死在遼軍手是幸運得,至少拿命混了忠勇報國戰死沙場名譽。否則會被朝廷捉拿問罪,朝廷極可能為拉攏和安撫那些王八蛋大官們,不分青紅皂白把副將利索殺掉,幫王八蛋大官們迅速掌握住邊關全部兵權,控製局勢......
這是個簡單的所謂為大局的取舍問題。
正與邪,是與非,副將是不是死得太冤,這對皇帝和朝廷一點也不重要。
而這也正是那些王八蛋們有恃無恐的原因。
官大,權大,朝中有利益同黨有靠山,又有皇帝的信任和依賴,有種種關係背景,豈會鬥不過區區一個在朝中沒關係的邊關老軍丘八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