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恭聽了,有些為難,他是奉聖旨來讓李元景放人的,這之前,李元景緊閉府門,不和他見麵,不接聖旨,那他們就都能裝糊塗。
但現在他已經見了李元景,也向李元景宣讀了聖旨,如果李元景再不放人,那就是抗旨不遵,這可是殺頭的大罪。
但是,李元景擔心的也是實際情況,如果隴西李家把春綺三人打得缺胳膊少腿的,李元景怎麽能放了李浩然七人?
畢竟李元景在這之前曾經放話,隻要春綺三人少一根汗毛,那他就會讓李浩然七人拿一條命抵償。
並且隴西李家如果真的敢虐待春綺三人,那李元景也肯定不會和隴西李家、五姓七望善罷甘休。
這該怎麽辦呢?
正在李元景、尉遲恭猶豫著要不要放李浩然七人之時,李元平進來告訴李元景,他有要事向李元景私自稟報。
李元景告訴李元平,尉遲恭大將軍義薄雲天、堅持公平正義,是他李元景最為佩服的英雄豪傑,所以有什麽事情,李元平完全可以當著尉遲恭的麵說。
並且,李元景告訴李元平,以後不管任何時候,任何事情,凡是能向他稟報的,都能向尉遲恭稟報。
並且,如果出現了他不在,一時無法向他稟報的情況時,可以直接向尉遲恭稟報,並且按照尉遲恭的命令行事。
李元平聽了,恭敬地回答李元景,他會按照李元景的命令行事。
尉遲恭聽了李元景的話,大為感動:
以前李元景紈絝放蕩,他從來沒有把李元景放在眼裏過,也就是這兩三個月以來,李元景變得非常有能力,他才比較高看李元景。
但他沒想到李元景居然如此高看、尊重他,對他這麽信任,李元景這麽做,那幾乎就是把他的命交在了自己手上!
尉遲恭原本就是一個豪爽、粗魯、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隻要你對我好,我可以舍命為你的豪俠之人。
雖然大唐所有人都把尉遲恭和程咬金等同、相提並論,但程咬金外表粗魯、做事情不計後果、動不動就三斧頭掄過去,但其實程咬金表麵粗魯,內心是一個最為精明、最有眼光、一生從來都沒有判斷錯過形勢、站錯隊的人,而尉遲恭卻是一個真正的表裏如一、豪爽義氣之人。
尉遲恭的心性其實更接近義薄雲天的秦瓊,而不是程咬金。
所以後世家家戶戶貼門神,這門神是尉遲恭和秦瓊,而不是尉遲恭和程咬金。
後世傳說,當初魏征斬龍王之後,龍王的魂魄天天夜裏找李世民鬧,讓李世民賠他性命,李世民選了許多大將,為他守門,別人都不能阻擋龍王的魂魄,隻有尉遲恭和秦瓊把守宮門,龍王的魂魄不敢進宮攪擾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就封尉遲恭、秦瓊二人為門神,後世的人們也就把尉遲恭、秦瓊二人的畫像貼在門上,震懾各路妖魔鬼怪。
現在尉遲恭聽李元景讓李元平把他和李元景相提並論,尉遲恭無比感動,他站起來對李元景拱手說道:
“趙王,六弟,你如此信任哥哥,哥哥今天在這裏發誓,如果哥哥有一絲一毫對不起弟弟,哥哥情願被萬箭穿心、天打五雷轟!”
李元景也慌忙站起來,對尉遲恭拱手說道:
“哥哥言重了!
自從小弟了解哥哥以來,小弟一直就把哥哥當成和二哥一樣最親近、最值得信任的哥哥,所以小弟所有的事情,都絕不會瞞著哥哥,不讓哥哥知道!”
尉遲恭聽了哈哈大笑:
“好,六弟,你這個弟弟哥哥認了,六弟天縱奇才、未來成就不可限量,二哥有了六弟,實在是朝廷和大唐之福。
哥哥話不多說,但在這裏向你保證,隻要弟弟用得著哥哥的地方,哥哥刀山火海、粉身碎骨,絕不推辭!”
李元景聽了,也向尉遲恭保證,隻要尉遲恭需要,他也會刀山火海、粉身碎骨,決不推辭。
李元景這樣說,尉遲恭非常相信,原本李元景性情非常隨和,大氣、大度,顧全大局,但這次為了三個小侍女,他不惜拚上性命,和隴西李家、五姓七望死拚,這樣的人,才更是大英雄,一諾千金,為了朋友,刀山火海絕不推辭。
關於這次隴西李家扣留春綺三人之事,李元景隻是極為憤怒,寧肯死拚也要救出春綺三人,他完全沒有想到,他的這種行為,居然能受到大唐之人如此高的推崇。
在古代,王權至上,很多時候並沒有王法公理可言,所以人們就特別崇尚那種除暴安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之人,這次李元景這麽做,自然受到了大唐民眾的無比崇敬。
且說李元平聽了李元景的話,他就告訴李元景、尉遲恭,根據他所得到的情報,隴西李家曾經千刀萬剮活剝了三個小丫頭,以此嚇唬、威脅春綺三人,春綺三人被嚇得甚至連路都走不好了,但隴西李家並沒有怎樣嚴刑拷打、折磨春綺三人。
當初隴西李家曾提出了一些條件,要求李元景同意,李家才放人,是孫思邈代替李元景同意了那些條件,李家才放了春綺三人。
尉遲恭問李元平,隴西李家提出的是什麽條件,李元平就把那些條件向李元景二人敘說了一遍。
尉遲恭問李元景這些條件能不能答應,如果不能答應,那就不放李浩然七人,繼續把他們扣在趙王府,和他們談判。
李元景說:
“哥哥,我們不管他們提出的是什麽條件,隻要老神仙答應了他們的條件,我們就答應。”
尉遲恭聽了,慚愧地對李元景說:
“六弟,是哥哥眼光、心胸小了!
六弟太對了,不管五姓七望提出什麽條件,孫老神仙答應了,那自然就不能更改了。
在這一點上,哥哥不如六弟啊!”
說完,尉遲恭對李元景一抱拳,施了一禮。
李元景趕緊說:
“哥哥義薄雲天、一諾千金,豈是弟弟所能比擬的。
我也隻是覺得,不管什麽事,隻要孫老神仙答應了,那就是最好的決定,我們自然不能更改。”
但現在他已經見了李元景,也向李元景宣讀了聖旨,如果李元景再不放人,那就是抗旨不遵,這可是殺頭的大罪。
但是,李元景擔心的也是實際情況,如果隴西李家把春綺三人打得缺胳膊少腿的,李元景怎麽能放了李浩然七人?
畢竟李元景在這之前曾經放話,隻要春綺三人少一根汗毛,那他就會讓李浩然七人拿一條命抵償。
並且隴西李家如果真的敢虐待春綺三人,那李元景也肯定不會和隴西李家、五姓七望善罷甘休。
這該怎麽辦呢?
正在李元景、尉遲恭猶豫著要不要放李浩然七人之時,李元平進來告訴李元景,他有要事向李元景私自稟報。
李元景告訴李元平,尉遲恭大將軍義薄雲天、堅持公平正義,是他李元景最為佩服的英雄豪傑,所以有什麽事情,李元平完全可以當著尉遲恭的麵說。
並且,李元景告訴李元平,以後不管任何時候,任何事情,凡是能向他稟報的,都能向尉遲恭稟報。
並且,如果出現了他不在,一時無法向他稟報的情況時,可以直接向尉遲恭稟報,並且按照尉遲恭的命令行事。
李元平聽了,恭敬地回答李元景,他會按照李元景的命令行事。
尉遲恭聽了李元景的話,大為感動:
以前李元景紈絝放蕩,他從來沒有把李元景放在眼裏過,也就是這兩三個月以來,李元景變得非常有能力,他才比較高看李元景。
但他沒想到李元景居然如此高看、尊重他,對他這麽信任,李元景這麽做,那幾乎就是把他的命交在了自己手上!
尉遲恭原本就是一個豪爽、粗魯、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隻要你對我好,我可以舍命為你的豪俠之人。
雖然大唐所有人都把尉遲恭和程咬金等同、相提並論,但程咬金外表粗魯、做事情不計後果、動不動就三斧頭掄過去,但其實程咬金表麵粗魯,內心是一個最為精明、最有眼光、一生從來都沒有判斷錯過形勢、站錯隊的人,而尉遲恭卻是一個真正的表裏如一、豪爽義氣之人。
尉遲恭的心性其實更接近義薄雲天的秦瓊,而不是程咬金。
所以後世家家戶戶貼門神,這門神是尉遲恭和秦瓊,而不是尉遲恭和程咬金。
後世傳說,當初魏征斬龍王之後,龍王的魂魄天天夜裏找李世民鬧,讓李世民賠他性命,李世民選了許多大將,為他守門,別人都不能阻擋龍王的魂魄,隻有尉遲恭和秦瓊把守宮門,龍王的魂魄不敢進宮攪擾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就封尉遲恭、秦瓊二人為門神,後世的人們也就把尉遲恭、秦瓊二人的畫像貼在門上,震懾各路妖魔鬼怪。
現在尉遲恭聽李元景讓李元平把他和李元景相提並論,尉遲恭無比感動,他站起來對李元景拱手說道:
“趙王,六弟,你如此信任哥哥,哥哥今天在這裏發誓,如果哥哥有一絲一毫對不起弟弟,哥哥情願被萬箭穿心、天打五雷轟!”
李元景也慌忙站起來,對尉遲恭拱手說道:
“哥哥言重了!
自從小弟了解哥哥以來,小弟一直就把哥哥當成和二哥一樣最親近、最值得信任的哥哥,所以小弟所有的事情,都絕不會瞞著哥哥,不讓哥哥知道!”
尉遲恭聽了哈哈大笑:
“好,六弟,你這個弟弟哥哥認了,六弟天縱奇才、未來成就不可限量,二哥有了六弟,實在是朝廷和大唐之福。
哥哥話不多說,但在這裏向你保證,隻要弟弟用得著哥哥的地方,哥哥刀山火海、粉身碎骨,絕不推辭!”
李元景聽了,也向尉遲恭保證,隻要尉遲恭需要,他也會刀山火海、粉身碎骨,決不推辭。
李元景這樣說,尉遲恭非常相信,原本李元景性情非常隨和,大氣、大度,顧全大局,但這次為了三個小侍女,他不惜拚上性命,和隴西李家、五姓七望死拚,這樣的人,才更是大英雄,一諾千金,為了朋友,刀山火海絕不推辭。
關於這次隴西李家扣留春綺三人之事,李元景隻是極為憤怒,寧肯死拚也要救出春綺三人,他完全沒有想到,他的這種行為,居然能受到大唐之人如此高的推崇。
在古代,王權至上,很多時候並沒有王法公理可言,所以人們就特別崇尚那種除暴安良、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俠義之人,這次李元景這麽做,自然受到了大唐民眾的無比崇敬。
且說李元平聽了李元景的話,他就告訴李元景、尉遲恭,根據他所得到的情報,隴西李家曾經千刀萬剮活剝了三個小丫頭,以此嚇唬、威脅春綺三人,春綺三人被嚇得甚至連路都走不好了,但隴西李家並沒有怎樣嚴刑拷打、折磨春綺三人。
當初隴西李家曾提出了一些條件,要求李元景同意,李家才放人,是孫思邈代替李元景同意了那些條件,李家才放了春綺三人。
尉遲恭問李元平,隴西李家提出的是什麽條件,李元平就把那些條件向李元景二人敘說了一遍。
尉遲恭問李元景這些條件能不能答應,如果不能答應,那就不放李浩然七人,繼續把他們扣在趙王府,和他們談判。
李元景說:
“哥哥,我們不管他們提出的是什麽條件,隻要老神仙答應了他們的條件,我們就答應。”
尉遲恭聽了,慚愧地對李元景說:
“六弟,是哥哥眼光、心胸小了!
六弟太對了,不管五姓七望提出什麽條件,孫老神仙答應了,那自然就不能更改了。
在這一點上,哥哥不如六弟啊!”
說完,尉遲恭對李元景一抱拳,施了一禮。
李元景趕緊說:
“哥哥義薄雲天、一諾千金,豈是弟弟所能比擬的。
我也隻是覺得,不管什麽事,隻要孫老神仙答應了,那就是最好的決定,我們自然不能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