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李世民命令房玄齡等人,對那些傳播謠言、誣陷李元景者,要嚴厲打擊,盡快把這謠言消除掉。
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人,得到李世民的命令,立刻開始布局,他們一方麵向大唐民眾宣傳,一方麵把那些瘋狂傳播謠言的人抓起來懲處。
李元景給民眾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民眾們天天忙著修河道、修道路掙工錢,也沒有多少閑工夫去傳播謠言、寫萬民書、去州縣衙門去請願,所以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一宣傳、一打擊,這謠言也很快就被壓下去了。
而最終,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發現,除了一些人說有人給他們發錢讓他們傳播謠言,他們使勁傳播之外,大多數人都是人雲亦雲,真正相信這謠言、寧肯被抓起來嚴厲懲處也堅持請願、寫萬民書,讓懲處李元景的人很少。
當然至於是誰讓他們傳播這謠言,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就查不出來了。
房玄齡、杜如晦查不出來,但李元景最後卻查出來了。
卻說這次李世民處理石碑、造謠之事,沒有讓長孫無忌參與,長孫無忌心中很是忐忑:
往河道中放石碑之事,自然是長孫無忌做的。
把李元景向李世民說的,秋天、冬天將會有水災、霜災、雪災、寒災的事散布出去,長孫無忌知道這是個大漏洞,但一則,長孫無忌急著扳倒李元景,除了這個方法,他別的暫時找不到好方法:
現在李世民治理朝政清明公正,法度嚴明,大臣們全都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地努力工作,沒有什麽借口扳倒李元景。
再則,李元景話多,當著李世民和他們眾人的麵,說過許多話,這些話隨便都能傳出去了。
即使他把這些話散布出去,隻要做得隱秘,不被人發現,李元景、李世民沒有證據,也不能隨隨便便就認定是他散布的。
但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一下子就能把李元景打進萬劫不複之地。
但是長孫無忌低估了李世民對李元景的保護,也低估了大唐百姓的智商,他認為把這個石碑和謠言傳播出去之後,大唐百姓一定會拚死讓李世民把李元景除掉,至少會處置李元景,以後不再寵信李元景。
但他沒想到,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一番宣傳,大唐百姓們對李元景給他們研製出來食鹽、曲轅犁非常感激,對那石碑和謠言並不怎樣特別恐懼、更沒有拚死也要讓李世民把李元景除掉,而許多百姓都忙著修河道、修道路掙工錢,沒空去請願、寫萬民書,請求處置李元景。
而李世民處置石碑、謠言之事,並沒有讓他參與,長孫無忌心中就隱隱不安,長孫皇後又把他請到立政殿,敲打了一番,雖然他極力不承認這件事是他幹的,但長孫無忌卻很喪氣:
他扳倒李元景的目的,就是想奪回李世民的寵信,但這件事並沒有讓李元景失去李世民的寵信,反倒讓李世民懷疑是他做的,對他更加不信任了。
長孫無忌心都暗暗決定,一定要找到機會,把李元景扳倒。
卻說李元景回到趙王府之後,就思考著怎樣加快建廠、開礦的步伐。
他正思考著,門房趙圓、張方過來稟報,說一個叫馬周的書生前來拜見。
李元景一開始有些迷糊:
馬周是誰?
一介書生怎麽有膽量來拜訪他啊?
要知道李元景是趙王、六皇子殿下,可不是誰想來拜訪就能見到的。
趙圓、張方二人看李元景不知道馬周是誰,二人很擔心隨隨便便一個書生來拜見,他們就過來稟報,李元景會責怪他們。
但因為李元景曾告訴二人,隻要有人來拜訪,就盡可能地向他稟報,即使二人明顯看出來拜訪之人沒有什麽能耐、純粹是來巴結他的,也要好聲好氣地把人打發走,絕不允許他們仗著王府的門第耍橫、粗暴對待前來拜訪之人。
二人也知道李元景非常禮賢下士,並且這個馬周說他知道李元景的缺點,他是來向李元景指出缺點的,所以他們二人才過來稟報。
李元景靈光一閃,一下子就想起來了馬周是誰:
大唐繼杜如晦之後,最有才能、最得李世民信任、堪比杜如晦、房玄齡、魏征一樣的大臣!
他接續鄭國公魏征的風骨,屢次直言進諫,匡正朝政得失,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以及“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作用!
李元景記得,馬周生於六零一年,幼時父母雙亡,孤苦伶仃,不過,他十分好學,通過不懈的努力,他通讀了很多的史書,加上他的天資聰穎,在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滿腹經綸了。
他武德年間來到長安,寄居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獵經學,馬周就替常何撰寫奏章陳述有利於國家的二十多條建議,叫他上奏,條條都合唐太宗心意。
唐太宗懷疑常何有這樣的才能,詢問常何,常何告訴李世民,這些建議都是馬周寫的,唐太宗當天就召見了馬周,在馬周尚未到達期間,唐太宗派人催促了四次。待到馬周來後,唐太宗和他談論得很愉快,令他在門下省供職。
貞觀五年李世民才發掘出來馬周,現在貞觀二年,馬周還隻是寄居在常何家中的一介書生,今年二十七歲。
未來大唐最了不起的宰相登門拜訪,李元景怎能不激動?
他立刻命令趙方、張圓趕快把馬周請進來,他自己也慌忙往外走。
來到大門口,趙方、張圓已經告訴了馬周,李元景有請,正在把馬周往裏請。
李元景一步跨出門外,伸出雙手,對馬周笑著大聲說:
“哈哈,馬兄大駕光臨,趙王府蓬蓽生輝啊!
元景迎接來遲,望馬兄贖罪!”
李元景說著話已經來到了馬周麵前,他雙手抓住馬周,使勁搖了搖:
“馬兄能看得起元景,元景深感榮幸,馬兄,裏麵請!”
房玄齡、杜如晦、李靖等人,得到李世民的命令,立刻開始布局,他們一方麵向大唐民眾宣傳,一方麵把那些瘋狂傳播謠言的人抓起來懲處。
李元景給民眾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民眾們天天忙著修河道、修道路掙工錢,也沒有多少閑工夫去傳播謠言、寫萬民書、去州縣衙門去請願,所以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一宣傳、一打擊,這謠言也很快就被壓下去了。
而最終,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發現,除了一些人說有人給他們發錢讓他們傳播謠言,他們使勁傳播之外,大多數人都是人雲亦雲,真正相信這謠言、寧肯被抓起來嚴厲懲處也堅持請願、寫萬民書,讓懲處李元景的人很少。
當然至於是誰讓他們傳播這謠言,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就查不出來了。
房玄齡、杜如晦查不出來,但李元景最後卻查出來了。
卻說這次李世民處理石碑、造謠之事,沒有讓長孫無忌參與,長孫無忌心中很是忐忑:
往河道中放石碑之事,自然是長孫無忌做的。
把李元景向李世民說的,秋天、冬天將會有水災、霜災、雪災、寒災的事散布出去,長孫無忌知道這是個大漏洞,但一則,長孫無忌急著扳倒李元景,除了這個方法,他別的暫時找不到好方法:
現在李世民治理朝政清明公正,法度嚴明,大臣們全都忠心耿耿、兢兢業業地努力工作,沒有什麽借口扳倒李元景。
再則,李元景話多,當著李世民和他們眾人的麵,說過許多話,這些話隨便都能傳出去了。
即使他把這些話散布出去,隻要做得隱秘,不被人發現,李元景、李世民沒有證據,也不能隨隨便便就認定是他散布的。
但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一下子就能把李元景打進萬劫不複之地。
但是長孫無忌低估了李世民對李元景的保護,也低估了大唐百姓的智商,他認為把這個石碑和謠言傳播出去之後,大唐百姓一定會拚死讓李世民把李元景除掉,至少會處置李元景,以後不再寵信李元景。
但他沒想到,房玄齡、杜如晦等人一番宣傳,大唐百姓們對李元景給他們研製出來食鹽、曲轅犁非常感激,對那石碑和謠言並不怎樣特別恐懼、更沒有拚死也要讓李世民把李元景除掉,而許多百姓都忙著修河道、修道路掙工錢,沒空去請願、寫萬民書,請求處置李元景。
而李世民處置石碑、謠言之事,並沒有讓他參與,長孫無忌心中就隱隱不安,長孫皇後又把他請到立政殿,敲打了一番,雖然他極力不承認這件事是他幹的,但長孫無忌卻很喪氣:
他扳倒李元景的目的,就是想奪回李世民的寵信,但這件事並沒有讓李元景失去李世民的寵信,反倒讓李世民懷疑是他做的,對他更加不信任了。
長孫無忌心都暗暗決定,一定要找到機會,把李元景扳倒。
卻說李元景回到趙王府之後,就思考著怎樣加快建廠、開礦的步伐。
他正思考著,門房趙圓、張方過來稟報,說一個叫馬周的書生前來拜見。
李元景一開始有些迷糊:
馬周是誰?
一介書生怎麽有膽量來拜訪他啊?
要知道李元景是趙王、六皇子殿下,可不是誰想來拜訪就能見到的。
趙圓、張方二人看李元景不知道馬周是誰,二人很擔心隨隨便便一個書生來拜見,他們就過來稟報,李元景會責怪他們。
但因為李元景曾告訴二人,隻要有人來拜訪,就盡可能地向他稟報,即使二人明顯看出來拜訪之人沒有什麽能耐、純粹是來巴結他的,也要好聲好氣地把人打發走,絕不允許他們仗著王府的門第耍橫、粗暴對待前來拜訪之人。
二人也知道李元景非常禮賢下士,並且這個馬周說他知道李元景的缺點,他是來向李元景指出缺點的,所以他們二人才過來稟報。
李元景靈光一閃,一下子就想起來了馬周是誰:
大唐繼杜如晦之後,最有才能、最得李世民信任、堪比杜如晦、房玄齡、魏征一樣的大臣!
他接續鄭國公魏征的風骨,屢次直言進諫,匡正朝政得失,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以及“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作用!
李元景記得,馬周生於六零一年,幼時父母雙亡,孤苦伶仃,不過,他十分好學,通過不懈的努力,他通讀了很多的史書,加上他的天資聰穎,在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滿腹經綸了。
他武德年間來到長安,寄居在中郎將常何家中。
貞觀五年,唐太宗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獵經學,馬周就替常何撰寫奏章陳述有利於國家的二十多條建議,叫他上奏,條條都合唐太宗心意。
唐太宗懷疑常何有這樣的才能,詢問常何,常何告訴李世民,這些建議都是馬周寫的,唐太宗當天就召見了馬周,在馬周尚未到達期間,唐太宗派人催促了四次。待到馬周來後,唐太宗和他談論得很愉快,令他在門下省供職。
貞觀五年李世民才發掘出來馬周,現在貞觀二年,馬周還隻是寄居在常何家中的一介書生,今年二十七歲。
未來大唐最了不起的宰相登門拜訪,李元景怎能不激動?
他立刻命令趙方、張圓趕快把馬周請進來,他自己也慌忙往外走。
來到大門口,趙方、張圓已經告訴了馬周,李元景有請,正在把馬周往裏請。
李元景一步跨出門外,伸出雙手,對馬周笑著大聲說:
“哈哈,馬兄大駕光臨,趙王府蓬蓽生輝啊!
元景迎接來遲,望馬兄贖罪!”
李元景說著話已經來到了馬周麵前,他雙手抓住馬周,使勁搖了搖:
“馬兄能看得起元景,元景深感榮幸,馬兄,裏麵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