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打破了祝家莊,得到了很多糧食和財物,高高興興地裝車回梁山去了。可是,他似乎忘記了出征前的四個目的之一,就是拉李應入夥。李應是李家莊莊主,他和祝家莊、扈家莊結成了軍事聯盟,當梁山泊這樣的強人前來劫掠的時候,一家有事,三家相互支援。不過,這當中出現了一個問題,致使李家莊和祝家莊分裂。祝家莊捉到了一個偷雞賊時遷,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梁山泊的人,而和他一起前來的楊雄、石秀卻認識李家莊的管家杜興,他知道,這三個人是準備投奔梁山泊,卻還不是梁山泊好漢。為了義氣的份兒上,杜興想讓莊主李應出麵救出時遷,李應答應了,就寫了一封信給祝家莊。可是祝家莊三兄弟並不給這個麵子,還說李家莊暗通梁山泊反賊,導致兩家刀兵相見。也是李應自恃武藝高強,打鬥起來竟然沒有防備祝家三少爺的暗箭,被射傷了腿。也是因為這件事情,李應上不了馬,打不了陣仗,所以是既沒有和祝家莊一道對敵梁山泊,也沒有和梁山一道攻打祝家莊。


    宋江走後,李應家裏來了一個本州知府,帶著一班執事和“三五十部漢”,向他詢問祝家莊被打破一事。李應說自己有傷在身,一向閉門未出,“不知其實”。知府就說祝家莊有狀子,告他“結連梁山泊強寇”,引誘梁山泊軍馬前來,“打破了莊”,還收了他許多好處。李應辯白,知府就說要李應到府裏,“自與他對理明白”,然後把李應綁了,帶著他出了李家莊。一同帶走的還有管家杜興。一行人出了莊門,“行不過三十餘裏”,梁山一班好漢出現了,“那知府人等不敢抵敵”,撇下李應,“逃命去了”,宋江強拉硬拽,把李應請上了梁山。不用說,這一切都是宋江安排的。


    宋江設的這個騙局並不高明,其中有幾個明顯的漏洞。一是戰火剛剛結束,一個知府敢來上門興師問罪嗎?假如梁山“賊寇”還在這四周掃蕩怎麽辦?二是拿人都是都頭的事情,用得著知府親自出馬嗎?這恐怕不會有先例。三是來的人太少。要知道,李家莊既然能夠和祝家莊結成聯盟,其實力肯定非同一般,否則,祝家莊怎麽能夠願意和他聯手對付梁山泊這樣的大山頭?鄆城縣要捉拿晁蓋,派出了一個縣尉,兩個都頭,帶著一百來人。李家莊這個敢不買賬梁山的村子,三五十個人敢進村捉拿人嗎?或者說,這樣明顯的漏洞,李應為什麽識不破呢?這是基於一下一些原因:


    就那個時代來說,梁山泊毫無疑問就是“賊寇”,這就是祝家莊、扈家莊和李家莊能夠結成聯盟共同對付的根本原因。宋江攻打祝家莊,事情是由時遷偷了人家的報曉雞引起。時遷被捉,楊雄和石秀逃上了梁山,晁蓋要斬了這兩個人,原因是他們以“梁山泊好漢的名義去偷雞吃,因此連累我等受辱”。晁蓋要點起人馬下山“洗蕩了那個村坊”,以便“不要輸了銳氣”。宋江把晁蓋攔下了,攔下的不僅僅是不殺楊雄、石秀,還有晁蓋的親臨指揮權。但宋江說得很明白,“若打得此莊,倒有三五年糧食”。此前杜興也說過,三村結下誓願,就是害怕“梁山泊好漢前來借糧”。像梁山這樣的山頭下來借糧,不過是說得好聽,實際上就是強要,不給的話,搶都是輕的,把人殺光也不是沒有的事。為了應付這樣的事情,三村結下了同盟。李家莊的管家杜興是這樣說的:“這三村結下生死誓願,同心共意,但有吉凶,遞相救應,唯恐梁山泊好漢過來借糧,因此三村準備下抵敵他。”李應的虧心事正在於此。


    本來,三家聯盟就是防備梁山泊的,李應應該知道,救一個時遷這樣的人,就是通同反賊。這就是說,是他首先破壞了三家達成的契約。如果說,前麵是因為杜興傳話,他還不知道時遷是個什麽樣的人,那麽,後來他自己找上門去,祝彪已經給他把話說清楚了,他仍然不肯收手,這就是有意為之了。當時的李應,可能在麵子上有點兒過不去,想憑著自己的本事挽回這個麵子,但事情過後,他是知道自己這種行為後果的。所以,當這個假知府說祝家莊把他告下了,李應不會再去考慮這個知府是真是假,而是急於辯白自己有沒有通同梁山泊。俗話說“心裏無閑事,不怕鬼叫門”,正因為李應自知做了虧心事,所以才不分真假乖乖的跟著那個假知府前去“對理”。


    封建社會,人是分等級的,尤其是官和民那區別是非常大的,一個人一旦當了官,那毫無疑問就是“光宗耀祖”。就像後世那個範進,一旦中了舉人,連老丈人都對他態度十分的謙恭。所以說,像李應這種人,在村裏他可以是老大,祝家兄弟抹了他的麵子他定要拔刀相向,但見了官員卻立刻表現的畢恭畢敬。所以,當莊客前來報告說知府來了,“便問祝家莊事情”,李應沒有絲毫疑問,“慌忙叫杜興開了莊門,放下吊橋,迎接入內”。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畏官心裏,生怕迎接的慢了,當官的心裏不舒服,因而對自己不利。


    像李應這種心態,現實生活當中比比皆是,即便是《水滸傳》當中也有一些例子。比如說宋江,他為了到華州救魯智深等人,劫了宿太尉,扮作欽差,不僅騙過了西嶽廟裏的觀主,連華州太守派來的推官也騙過了,說到底,就是這種民畏官、下畏上的心理使然。還有那個高俅,好漢們個個恨他恨得咬牙切齒,尤其是宋江,可真見到了高俅,立刻就表現出一副低眉順耳的架勢,這是那個時代人們骨子裏的東西,道不清長短。封建社會的官員都穿官服,要想了解一點兒民間事情,隻能是換上便服出行,這叫做“微服私訪”,為什麽?就是官和民是不平等的,穿著官服了解不到真實情況。所以,李應盡管是莊主,但仍然是民,見了官,必須下跪,一個知府進了家門,李應沒有嚇傻,已經很是一個“好漢”了,再讓他分清真假,也實在是難為他。


    除了李應自身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宋江設計安排的比較周密。在人員安排上,知府和貼身人員,除了官員就是讀書人,也就是說,這些人曾經當過官,或者是有準備當官,所以裝起來很像。至於那四個都頭,倒不用考慮別的,武藝高強就行。在時間上,宋江安排在打破祝家莊不久,這讓李應來不及到衙門裏去打探消息。進了莊,一班人直接進入李應家內,說話直奔主題,不給李應辯駁猜疑的時間。兩三句話之後,直接就把人帶走,可以說,李應自始至終都處在一種小心應付的狀態之下,根本就不可能有時間懷疑。李應上山,是宋江事前的打算,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宋江又做了精心的設計,這是一個信號,說明宋江已經開始主動網絡天下好漢前來梁山聚義,以便共同“替天行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宋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