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耐庵筆下,宋江是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之首;替天行道,“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然而,真實的宋江是這樣嗎?


    <strong>反抗朝廷重稅,做起義農民首領</strong>


    一部《水滸傳》,讓以宋江為首的一百單八將,家喻戶曉。在宋朝上百次的農民起義中,宋江所領導的這一支無論是規模,還是對宋朝當局的打擊,都非常小。梁山水滸文化研究專家孔德雨研究了水滸文化多年。他也認為,宋江確實舉行過起義,導火索是宋朝當局設置了“西城括田所”,解決朝廷財政困難。


    所謂的括田所,就是宣布將整個梁山泊八百裏水域全部收為公有,並且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梁山泊周圍的貧苦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的不滿終於爆發了。到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 1119 年),這支農民隊伍正式宣告起義,宋江就是其中一個農民首領。史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證實,宋江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


    <strong>“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兵數萬無敢抗者”</strong>


    不過,根據史料記載,宋江領導的這次農民起義,規模隻有三十六人。孔德雨認為,官方記載的“三十六人,可能也是三十六個農民頭領,還有其他追隨者”。不過,與同時期的方臘起義相比,規模要小得多。


    最初,這支農民軍的活動區域的確是在梁山泊。不過由於真實的梁山並不像《水滸傳》中描寫的那樣在水中央,而是在湖泊最北端的邊緣位置。湖麵隻要稍有萎縮,梁山山體便會脫離水麵。如果梁山周圍沒有湖水作為屏障,便無險可守,作為根據地的條件也就隨之喪失。資料顯示,北宋宣和年初,梁山泊已經出現了萎縮現象,山寨屏障時有時無,難以抵抗官兵攻打,於是宋江不得不放棄梁山根據地。


    《宋史·侯蒙傳》就提到了宋江離開梁山後的活動:“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兵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strong>宋江沒有與高俅正麵交過手</strong>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在史學家看來,這對宋江的能力過於誇大。孔德雨曾統計過與宋江正麵打過仗的宋朝官員,隻有四個人,並不包含高俅。第一個是武功大夫折可存。折可存的墓誌銘上記載,其在鎮壓了方臘反叛之後,奉命捕獲宋江。第二個是沂州知府蔣圓。


    根據記載,他在山東做知府時,正趕上宋江起義。蔣圓以重兵把守交通要道,宋江無法前進,便要求在此“借路通過”。蔣圓假裝答應.意在拖延時間,暗中派人秘密偵察,發現宋江的隊伍已經沒有糧食可吃,趁機發起猛攻,宋江大敗。第三個是王師心,當時的職位是海州沐陽縣尉,曾與宋江激戰。最後一個就是海州知州張叔夜。在元朝人編纂的《宋史》中記載,是張叔夜打敗了宋江。這時候,距離宋江舉起反旗隻有兩年多的時間。


    <strong>宋江的結局並無定論</strong>


    宋江在《水滸傳》中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雖然反對官府,但並不反天子,他起義最終也是為了做官。因此毛主席也曾評價宋江“是個投降派”。按正史記載,宋江投降後也的確被招安了並成為征討方臘的馬前卒。不過到了明清之後,關於宋江是否攻打方臘有了爭議。尤其是到了現代,出土的《折可存墓誌銘》中寫道:折可存是在征方臘勝利後才逮住宋江的。


    在海州城南有一座小山,像一隻白虎蹲伏在那裏,人們叫它白虎山。白虎山北有座墳墓,人稱“好漢塋”。海州人代代相傳:“宋江並沒有投降,他同其他三十五名梁山好漢,一起被張叔夜殺害了,埋在這座墳墓裏。”當地還有一首詩:“白壁虎山陰,墳塚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宋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