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英偉,他比不上秦始皇和漢武帝;論名氣,他比不上唐太宗和清聖祖;論功績,他比不上隋文帝和宋太祖;論謀略,他比不上光武帝和武則天;論剛猛,他比不上明太祖和明成祖。然而,若要論生平無懈可擊,要論身後無一微詞,隻要他一出場,包括上述十大傑出帝王在內的所有皇帝統統靠邊站。他,就是中國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周世宗柴榮。
柴榮雖然隻當了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卻凝集了中國曆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間,柴榮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銳意革新,抗擊外敵,關心民生,使國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強勢發展。司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榮,他稱讚柴榮“以信令禦群臣,以正義責諸國”,“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真正做到了“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溢美之詞,無與倫比。司馬光是個嚴謹之人,他不顧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幹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說明柴榮為人、為政的完美程度確有登峰造極之處。
柴榮(921—959),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任皇帝,史稱周世宗,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統帥。柴榮是郭威的內侄,早年因家境敗落曾到江陵販賣過茶貨,郭威見他辦事謹慎,為人厚道,便收他為義子,並把家裏開支等事交給他去打理。柴榮經商之餘,非常注重讀書習武,幾年下來就已經“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這段經曆,不僅將柴榮塑造成了一個“器貌英奇”的帥小夥,同時也讓他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深知民間疾苦和地方利弊,為他以後的完美人生揭開了光輝序幕。
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柴榮被任命為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在任期間,柴榮為政清肅,盜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壞後,整修和拓寬街道,擴大城市規模,得到了吏民的一致好評。顯德元年(954)正月,柴榮晉升為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依前開封尹兼功德使,判內外兵馬事,從而掌握了最高軍事指揮權。不久,郭威病死,遺命柴榮接管後周政權。柴榮即位之初,就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目標和長遠構想,這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是相當罕見的。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也是為了順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曆史趨勢,柴榮進行了一些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軍事上,柴榮募集天下壯士,組建了一支“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威武之師、勝利之師,在掃除群雄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政治上,柴榮打破常規,破格任用有才幹的人,充實在政府的主要部門,提高了國家機器的運轉效率。在經濟上,柴榮降低稅收,整頓錢幣,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柴榮的改革立竿見影,國家實力逐步增強,統一全國的大業也提上了議程。
柴榮是個非常講求策略的人,麵對周圍虎視眈眈的割據政權,他決定先易後難,即先對付後蜀,後將兵鋒指向南唐,最後揮師北伐強敵契丹。曆次用兵,柴榮大都禦駕親征,要麽“自率親騎,臨陣督戰”,要麽“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甚至還冒著箭石衝鋒陷陣,與眾將士同甘共苦,這種身先士卒的幹勁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於是“戰士皆奮命爭先”,多次在不利條件下扭轉戰局,在逆境中反敗為勝。除了作戰勇猛外,柴榮對軍紀要求也非常嚴厲,對於臨陣脫逃之人,不管是將校還是監押使臣,柴榮做到了獎罰分明,決不姑息。
在戰場上,柴榮英姿颯爽;在生活上,柴榮更是催人淚下。柴榮非常關心民眾疾苦,有一次,柴榮與百官會餐時,指著滿桌的酒菜對眾人說:“朕在宮中吃美味佳肴,深愧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隻有親冒矢石為民除害,還略可自安。”這些話如果放在今天,足以讓那些高官們汗顏。最讓人感動的是,柴榮曾說“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這種高度和境界更是讓曆代帝王自慚形穢。難怪司馬光會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視臣屬的進諫。在這個問題上,唐太宗的“虛心納諫”已經讓後人頂禮膜拜,而柴榮的“虛心求諫”更讓人刮目相看。顯德二年(955)二月,柴榮下詔,要求“內外文武臣僚,今後或有所見所聞,並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同年四月,柴榮再次下詔,明確要求“翰林學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兩番“求諫”,無不凸顯了柴榮在傾聽民聲上的主動性和強烈性。單從這一點上看,柴榮的完美指數已無人超越。
一個完美的皇帝,除了必備的文治武功,還應該有一段完美的婚姻。柴榮的皇後符氏,不僅是一位能夠在戰亂中“獨脫死兵刃之間”的聰慧女子,同時也是柴榮事業上的賢內助和好幫手。柴榮稱帝後,因為急於創業,有時難免會對眾將發脾氣,符氏往往會“從容伺顏色,漸為解說”,柴榮見符氏說的有道理,便“意亦隨解,由是益重之”。一急一緩,柴榮夫婦二人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後來,柴榮親征淮南,符氏認為“不宜親行”,但柴榮執意要去,結果“師久無功”,符氏竟然“憂成疾而崩”,用生命詮釋了這段完美愛情的至真至切。
英勇、睿智、勤勉、虛心、愛民,柴榮無愧為中國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然而,再完美的人總會有缺陷。顯德六年(959)六月,柴榮在北伐契丹途中突患重病,被迫班師。不久,崩於滋德殿,享年三十九歲。“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這首用來讚美諸葛亮的千古名詩,同樣適用於周世宗柴榮。柴榮去世之日,四方遠近都自發的哀悼仰慕他,明清的皇帝對他的祭祀不斷,後人對柴榮的評價向來有褒無貶,少有爭議。英年早逝,使柴榮避免了曆代長壽明君執政後期的昏聵,這不能不說是柴榮完美皇帝人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柴榮雖然隻當了五年半皇帝,但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卻凝集了中國曆代帝王之美德。在位期間,柴榮勵精圖治,任人唯賢,虛心納諫,銳意革新,抗擊外敵,關心民生,使國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強勢發展。司馬光生平最佩服的帝王就是柴榮,他稱讚柴榮“以信令禦群臣,以正義責諸國”,“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真正做到了“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溢美之詞,無與倫比。司馬光是個嚴謹之人,他不顧宋朝皇帝之感受,把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幹的皇帝抬到如此高的位置,說明柴榮為人、為政的完美程度確有登峰造極之處。
柴榮(921—959),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任皇帝,史稱周世宗,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統帥。柴榮是郭威的內侄,早年因家境敗落曾到江陵販賣過茶貨,郭威見他辦事謹慎,為人厚道,便收他為義子,並把家裏開支等事交給他去打理。柴榮經商之餘,非常注重讀書習武,幾年下來就已經“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這段經曆,不僅將柴榮塑造成了一個“器貌英奇”的帥小夥,同時也讓他有機會深入社會下層,深知民間疾苦和地方利弊,為他以後的完美人生揭開了光輝序幕。
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柴榮被任命為澶州節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在任期間,柴榮為政清肅,盜不犯境,而且在澶州遭洪水破壞後,整修和拓寬街道,擴大城市規模,得到了吏民的一致好評。顯德元年(954)正月,柴榮晉升為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依前開封尹兼功德使,判內外兵馬事,從而掌握了最高軍事指揮權。不久,郭威病死,遺命柴榮接管後周政權。柴榮即位之初,就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偉目標和長遠構想,這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是相當罕見的。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也是為了順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曆史趨勢,柴榮進行了一些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軍事上,柴榮募集天下壯士,組建了一支“征伐四方,所向皆捷”的威武之師、勝利之師,在掃除群雄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政治上,柴榮打破常規,破格任用有才幹的人,充實在政府的主要部門,提高了國家機器的運轉效率。在經濟上,柴榮降低稅收,整頓錢幣,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柴榮的改革立竿見影,國家實力逐步增強,統一全國的大業也提上了議程。
柴榮是個非常講求策略的人,麵對周圍虎視眈眈的割據政權,他決定先易後難,即先對付後蜀,後將兵鋒指向南唐,最後揮師北伐強敵契丹。曆次用兵,柴榮大都禦駕親征,要麽“自率親騎,臨陣督戰”,要麽“馳騎於陣前,先犯其鋒”,甚至還冒著箭石衝鋒陷陣,與眾將士同甘共苦,這種身先士卒的幹勁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於是“戰士皆奮命爭先”,多次在不利條件下扭轉戰局,在逆境中反敗為勝。除了作戰勇猛外,柴榮對軍紀要求也非常嚴厲,對於臨陣脫逃之人,不管是將校還是監押使臣,柴榮做到了獎罰分明,決不姑息。
在戰場上,柴榮英姿颯爽;在生活上,柴榮更是催人淚下。柴榮非常關心民眾疾苦,有一次,柴榮與百官會餐時,指著滿桌的酒菜對眾人說:“朕在宮中吃美味佳肴,深愧無功於民而坐享天祿,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隻有親冒矢石為民除害,還略可自安。”這些話如果放在今天,足以讓那些高官們汗顏。最讓人感動的是,柴榮曾說“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這種高度和境界更是讓曆代帝王自慚形穢。難怪司馬光會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但凡明君、仁君,大都非常重視臣屬的進諫。在這個問題上,唐太宗的“虛心納諫”已經讓後人頂禮膜拜,而柴榮的“虛心求諫”更讓人刮目相看。顯德二年(955)二月,柴榮下詔,要求“內外文武臣僚,今後或有所見所聞,並許上章論諫。若朕躬之有闕失,得以盡言;時政之有瑕疵,勿宜有隱”;同年四月,柴榮再次下詔,明確要求“翰林學士承旨徐台符已下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兩番“求諫”,無不凸顯了柴榮在傾聽民聲上的主動性和強烈性。單從這一點上看,柴榮的完美指數已無人超越。
一個完美的皇帝,除了必備的文治武功,還應該有一段完美的婚姻。柴榮的皇後符氏,不僅是一位能夠在戰亂中“獨脫死兵刃之間”的聰慧女子,同時也是柴榮事業上的賢內助和好幫手。柴榮稱帝後,因為急於創業,有時難免會對眾將發脾氣,符氏往往會“從容伺顏色,漸為解說”,柴榮見符氏說的有道理,便“意亦隨解,由是益重之”。一急一緩,柴榮夫婦二人形成了完美的互補。後來,柴榮親征淮南,符氏認為“不宜親行”,但柴榮執意要去,結果“師久無功”,符氏竟然“憂成疾而崩”,用生命詮釋了這段完美愛情的至真至切。
英勇、睿智、勤勉、虛心、愛民,柴榮無愧為中國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然而,再完美的人總會有缺陷。顯德六年(959)六月,柴榮在北伐契丹途中突患重病,被迫班師。不久,崩於滋德殿,享年三十九歲。“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這首用來讚美諸葛亮的千古名詩,同樣適用於周世宗柴榮。柴榮去世之日,四方遠近都自發的哀悼仰慕他,明清的皇帝對他的祭祀不斷,後人對柴榮的評價向來有褒無貶,少有爭議。英年早逝,使柴榮避免了曆代長壽明君執政後期的昏聵,這不能不說是柴榮完美皇帝人生的另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