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漫長的古代曆史長河中,有無數才華出眾的女子,有的已廣為人知,有的卻鮮為人知。南宋理宗的皇後謝道清,度宗時尊為皇太後,恭帝時更尊稱太皇太後,並垂簾聽政,主持朝政,實在是一位曆史上不可多得的出色女子。
謝道清(1210-1283年),生於南宋寧宗嘉定三年的台州臨海。南宋時期,臨海成為重要的輔郡,城內商賈雲集,城外白塔魚市興盛,有“夜潮千櫓急,販鮮人上船”的詩句。謝道清的祖父謝深甫,官拜右丞相,以“為相穩健”著稱,封魯國公、信王;父親謝渠伯官至朝奉大夫,追封衛王。但謝道清年少時父母早亡,隻在老家過著大家閨秀的閑居生活,她美麗聰慧,端莊賢淑,芳名不脛而走,消息甚至傳進了臨安宮廷……
有關謝道清入宮封後,民間有不少傳說。謝道清祖居臨海東郊(一說邵家渡下渡村),村頭有小溪、石橋、河埠。謝道清雖出生名門望族,但她卻不願在深閨養尊處優,而是常常與女傭一起上橋頭溪邊洗菜。據說每當道清臨水照影,但見自己頭戴鳳冠,身穿錦衣,豔麗無比,這連謝道清自己也深為驚異。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道清身上染了疥瘡,她不想讓自己身上的瘡癤被人瞧見,所以洗菜時連衣袖也不卷起。一次,朝廷的選美欽差路過水邊,見這位光豔女子洗菜不卷袖,就問緣由,謝道清隨機應道:“真龍不露爪麽!”欽差見她既明豔又出言不凡,就立即讓她上轎進京。奇怪的是,謝道清的轎子一到天台,麵容從頗為憔悴到容光煥發;到了嵊縣,全身痂痕褪盡;到了臨安進宮時,謝道清成了國色天姿的佳麗。進宮後,理宗皇帝見她端莊秀麗,十分欣喜。與之敘話,謝道清應對如流,皇上龍心大悅。
傳說僅是傳說而已,自然不可當真,然而,謝道清從洗菜女到太皇太後垂簾聽政,確實富於傳奇色彩。據《宋史》記載,謝道清“紹定三年(1230)九月,進貴妃;十二月冊為皇後。”可謂一步登天。時年道清20歲。
謝皇後雖然年輕資曆淺,但她在宮廷內舉止端莊,知書明禮,好學不倦,為宮內上下所尊敬,尤其是深得理宗之母楊太後(紹興人)的喜愛。
“理宗親政之初,慨然思有所作為,急欲洗濯三十年積弊以實現‘中興宋室’的宏願。他為此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這些振興圖治之舉,被曆史上稱為‘端平更化’……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無情的現實卻打破了宋理宗種種美妙的幻想。”1理宗在位長達40年之久,但總體看,他是一位平庸無為的皇帝。先是專寵賈妃,賈貴妃死後,閻貴妃又因美色得寵。而謝道清對此處之泰然,作為皇後,她平時頗留意國事,明析時政,盡力佐助理宗皇帝。當時,南宋朝廷有一段較長時期的穩定,謝道清實在是功不可沒。有一件重大事件可以佐證。
開慶初年,蒙古兵渡過長江,把鄂州(今湖北武昌)團團圍困,軍情十分緊急,朝野震動。這時,理宗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議事,一些大臣乘機提出要將國都從臨安東遷,以避開敵人鋒芒,理宗舉棋不定。謝皇後得知此事,萬分焦急,她力排眾議,指出這是“動搖民心”的下等策略,請皇上留蹕。理宗權衡得失,終於聽從了謝皇後的明諫,放棄了遷都的念頭,穩住了軍心民心。
景定五年(1264),理宗駕崩,他的兒子趙 接位,即度宗皇帝,改元鹹淳,尊謝皇後為皇太後。時年54歲的謝道清,一麵經受理宗皇帝死別的傷痛,一麵挑起了協助新君初政的重任。在那內憂外患的危難時刻,她又十分艱辛地扶助度宗熬過十一個春秋,使風雨飄搖中的半壁江山得以殘存。
鹹淳十年,度宗駕崩,與理宗皇帝安葬於紹興富盛攢宮(南宋有六位皇帝皇後歸葬於此,後人稱“宋六陵”)。度宗的兒子恭宗即位,謝道清被尊為太皇太後。恭宗此時年僅4歲,眾大臣奏請謝太皇太後垂簾聽政。時年65歲的謝道清雖推辭再三,最後還是應允眾大臣的奏請,毅然挑起扶幼理政的重擔。當時,南宋王朝國力衰微,諸事棘手。謝道清處變不驚,沉著冷靜地應對連年戰亂和巨大的軍費支出,詔令“汰冗員,節費用,蓄國力”,以其所能致力於變革朝政,蓄養國力的各項主張。當時,“內除奸,外禦侮”,是謝道清麵臨的最大難題。
德祐元年初,20萬元兵破鄂州,沿長江東侵。謝道清命丞相賈似道領兵禦敵。賈似道畏懼元兵,無心作戰,竟去巴結元軍頭領伯顏,送去黃柑、荔枝等禮物,但伯顏不賣賬。宋兵在魯港被元軍擊敗(今安徽蕪湖西南),賈似道躲避到揚州。這件事激起公憤,大臣陳宜中麵奏太皇太後,請求斬賈似道以謝天下。謝道清深知賈似道權傾朝野,專權誤國,罪孽深重,天怨人怒,但賈似道乃“三朝元老”,其姊是理宗皇帝的寵妃,謝道清與賈似道還是台州同鄉。即便如此,謝道清還是以國家社稷為重,於1275年三月罷了賈似道的相,與此同時,盡改以往賈似道不恤百姓之弊端,清除賈的同黨,平反被賈似道誣陷的冤案。謝道清作了如此一係列處理,還是難以平民憤,大臣譴責賈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謝道清思慮再三,決定放逐賈似道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賈被監官處死。
幼主恭宗在位,謝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先後兩年時間,朝廷內部清除了像賈似道這樣的奸相,內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然而,此時外部邊報似雪片飛來,烽火連天,南宋王朝危若累卵。“麵對元軍鐵桶似的合圍攻勢,臨安城內人心惶惶,……南宋朝臣紛紛棄官逃跑,連左丞相留夢炎也棄官循逃,令主持朝政的謝太後心寒不已,忍無可忍,她憤而起草一份詔書,張貼於朝堂,詔書曰:‘我大宋建國三百餘年,對士大夫向來優禮有加,眼下我與新君多難,大小朝臣無一人一語號召救國,以平日所讀聖賢之書,所許謂何!於此作此舉措,生何麵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2
謝道清雖有心回天,力挽狂瀾,但趙家的南宋王朝到了度宗、恭宗時期,已是強弩之末。麵臨殘局,謝道清禦侮之誌依然不移,她幾番親書急詔,調集各路軍馬奮力抗敵。“強敵壓境,社稷將傾。謝太後要各地起兵‘勤王’。”3一批英雄豪傑,奮起與元軍苦戰。贛州知州文天祥招募數萬義兵趕來護衛臨安;台州杜滸招募義兵四千奔赴臨安,江南大地湧動抗擊入侵的風雲。但是,與銳氣旺盛的元軍抗衡,宋軍明顯寡不敵眾,加上南宋上下人心浮動,主和派勢力抬頭,對於謝道清的抗敵詔令,響應者逐漸減少。
此時,傳來了元軍攻陷常州的消息,臨安門戶獨鬆關也危在旦夕,京城為之震蕩,在抗戰失敗,朝廷一片主和聲中,謝太後無可奈何,委曲求全,派遣大臣陸秀夫前去請和,但元軍統帥拒絕請和,並揮師直逼臨安。麵對強敵將臨,謝太後提升文天祥為左丞相,派他與元軍統帥伯顏談判。在談判中,文天祥嚴詞斥責元軍的入侵,元軍頭領惱羞成怒,將文天祥扣押。急難中,謝皇後讓陸秀夫等舊臣攜幼主出逃南方,企望趙氏一脈得以延續。
德祐二年(1276)二月,為保全臨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謝道清派仙居籍的左丞相吳堅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將降表進呈給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後趙昰、趙昺 從臨安逃亡閩、廣,組建趙宋流亡政權,並使用景炎、祥興年號,直到兵敗崖山,陸秀夫抱帝昺投海而盡,這一流亡政權才徹底垮台)。是年八月,謝道清被元軍從臨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壽春郡夫人。又過了七個年頭,謝道清74歲那年,遺憾地離開了人世,歸葬於家鄉,墓葬鄰近其父親的陵室。現在,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臨海還保存有謝皇後的一些遺跡,城內崇和門邊有一條“洗菜橋”巷,就是相傳謝皇後常去洗菜的地方,城東勾山一帶原是謝丞相府上台坊的蹤跡。城東謝裏(魯)王,村名沿用至今。
宋朝曆代的皇後、妃嬪,基本上沒有在史冊上留下她們的名字,有的隻知其姓不知其名。唯獨這位謝道清,史籍上作了較為詳細記載。說明謝道清其人其事,確非平常皇後可比擬。對於謝道清最後下詔降元,後人非議頗多,認為她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其實,我們從曆史觀實際出發,對於南宋末期孤兒寡母式的殘破局麵,降元實在是一種必然的大勢,太皇太後謝道清實在有太多太多的無奈,我們實在無法苛求其率兵抗戰到底。
有關謝道清的是非功過,後人自有不少評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是英雄,難道項羽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舍半壁江山,求一統天下,這也是一種曆史的進步。況且,謝道清製止遷都、懲辦奸相,尤其是幾度組織抗擊元軍,重用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更是可圈可點的政績。在中國曆史上,諸如文天祥這樣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就是謝道清提攜起來的,實在令人讚歎!謝皇後其實是一位被曆史烽煙埋沒的女中豪傑,她恐怕比後來的那位慈禧太後,要可敬可愛得多。
注:
1見曾慶瑛、劉耕荒著《南宋末三帝》47頁。
2見劉耕荒、曾慶瑛著《南宋末三帝》37頁。
3見林正秋著《南宋都城臨安研究》612頁。
謝道清(1210-1283年),生於南宋寧宗嘉定三年的台州臨海。南宋時期,臨海成為重要的輔郡,城內商賈雲集,城外白塔魚市興盛,有“夜潮千櫓急,販鮮人上船”的詩句。謝道清的祖父謝深甫,官拜右丞相,以“為相穩健”著稱,封魯國公、信王;父親謝渠伯官至朝奉大夫,追封衛王。但謝道清年少時父母早亡,隻在老家過著大家閨秀的閑居生活,她美麗聰慧,端莊賢淑,芳名不脛而走,消息甚至傳進了臨安宮廷……
有關謝道清入宮封後,民間有不少傳說。謝道清祖居臨海東郊(一說邵家渡下渡村),村頭有小溪、石橋、河埠。謝道清雖出生名門望族,但她卻不願在深閨養尊處優,而是常常與女傭一起上橋頭溪邊洗菜。據說每當道清臨水照影,但見自己頭戴鳳冠,身穿錦衣,豔麗無比,這連謝道清自己也深為驚異。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道清身上染了疥瘡,她不想讓自己身上的瘡癤被人瞧見,所以洗菜時連衣袖也不卷起。一次,朝廷的選美欽差路過水邊,見這位光豔女子洗菜不卷袖,就問緣由,謝道清隨機應道:“真龍不露爪麽!”欽差見她既明豔又出言不凡,就立即讓她上轎進京。奇怪的是,謝道清的轎子一到天台,麵容從頗為憔悴到容光煥發;到了嵊縣,全身痂痕褪盡;到了臨安進宮時,謝道清成了國色天姿的佳麗。進宮後,理宗皇帝見她端莊秀麗,十分欣喜。與之敘話,謝道清應對如流,皇上龍心大悅。
傳說僅是傳說而已,自然不可當真,然而,謝道清從洗菜女到太皇太後垂簾聽政,確實富於傳奇色彩。據《宋史》記載,謝道清“紹定三年(1230)九月,進貴妃;十二月冊為皇後。”可謂一步登天。時年道清20歲。
謝皇後雖然年輕資曆淺,但她在宮廷內舉止端莊,知書明禮,好學不倦,為宮內上下所尊敬,尤其是深得理宗之母楊太後(紹興人)的喜愛。
“理宗親政之初,慨然思有所作為,急欲洗濯三十年積弊以實現‘中興宋室’的宏願。他為此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這些振興圖治之舉,被曆史上稱為‘端平更化’……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無情的現實卻打破了宋理宗種種美妙的幻想。”1理宗在位長達40年之久,但總體看,他是一位平庸無為的皇帝。先是專寵賈妃,賈貴妃死後,閻貴妃又因美色得寵。而謝道清對此處之泰然,作為皇後,她平時頗留意國事,明析時政,盡力佐助理宗皇帝。當時,南宋朝廷有一段較長時期的穩定,謝道清實在是功不可沒。有一件重大事件可以佐證。
開慶初年,蒙古兵渡過長江,把鄂州(今湖北武昌)團團圍困,軍情十分緊急,朝野震動。這時,理宗皇帝召集文武百官議事,一些大臣乘機提出要將國都從臨安東遷,以避開敵人鋒芒,理宗舉棋不定。謝皇後得知此事,萬分焦急,她力排眾議,指出這是“動搖民心”的下等策略,請皇上留蹕。理宗權衡得失,終於聽從了謝皇後的明諫,放棄了遷都的念頭,穩住了軍心民心。
景定五年(1264),理宗駕崩,他的兒子趙 接位,即度宗皇帝,改元鹹淳,尊謝皇後為皇太後。時年54歲的謝道清,一麵經受理宗皇帝死別的傷痛,一麵挑起了協助新君初政的重任。在那內憂外患的危難時刻,她又十分艱辛地扶助度宗熬過十一個春秋,使風雨飄搖中的半壁江山得以殘存。
鹹淳十年,度宗駕崩,與理宗皇帝安葬於紹興富盛攢宮(南宋有六位皇帝皇後歸葬於此,後人稱“宋六陵”)。度宗的兒子恭宗即位,謝道清被尊為太皇太後。恭宗此時年僅4歲,眾大臣奏請謝太皇太後垂簾聽政。時年65歲的謝道清雖推辭再三,最後還是應允眾大臣的奏請,毅然挑起扶幼理政的重擔。當時,南宋王朝國力衰微,諸事棘手。謝道清處變不驚,沉著冷靜地應對連年戰亂和巨大的軍費支出,詔令“汰冗員,節費用,蓄國力”,以其所能致力於變革朝政,蓄養國力的各項主張。當時,“內除奸,外禦侮”,是謝道清麵臨的最大難題。
德祐元年初,20萬元兵破鄂州,沿長江東侵。謝道清命丞相賈似道領兵禦敵。賈似道畏懼元兵,無心作戰,竟去巴結元軍頭領伯顏,送去黃柑、荔枝等禮物,但伯顏不賣賬。宋兵在魯港被元軍擊敗(今安徽蕪湖西南),賈似道躲避到揚州。這件事激起公憤,大臣陳宜中麵奏太皇太後,請求斬賈似道以謝天下。謝道清深知賈似道權傾朝野,專權誤國,罪孽深重,天怨人怒,但賈似道乃“三朝元老”,其姊是理宗皇帝的寵妃,謝道清與賈似道還是台州同鄉。即便如此,謝道清還是以國家社稷為重,於1275年三月罷了賈似道的相,與此同時,盡改以往賈似道不恤百姓之弊端,清除賈的同黨,平反被賈似道誣陷的冤案。謝道清作了如此一係列處理,還是難以平民憤,大臣譴責賈似道“既不死忠,又不死孝”,謝道清思慮再三,決定放逐賈似道到漳州。在押解途中,賈被監官處死。
幼主恭宗在位,謝太皇太後垂簾聽政先後兩年時間,朝廷內部清除了像賈似道這樣的奸相,內部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然而,此時外部邊報似雪片飛來,烽火連天,南宋王朝危若累卵。“麵對元軍鐵桶似的合圍攻勢,臨安城內人心惶惶,……南宋朝臣紛紛棄官逃跑,連左丞相留夢炎也棄官循逃,令主持朝政的謝太後心寒不已,忍無可忍,她憤而起草一份詔書,張貼於朝堂,詔書曰:‘我大宋建國三百餘年,對士大夫向來優禮有加,眼下我與新君多難,大小朝臣無一人一語號召救國,以平日所讀聖賢之書,所許謂何!於此作此舉措,生何麵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2
謝道清雖有心回天,力挽狂瀾,但趙家的南宋王朝到了度宗、恭宗時期,已是強弩之末。麵臨殘局,謝道清禦侮之誌依然不移,她幾番親書急詔,調集各路軍馬奮力抗敵。“強敵壓境,社稷將傾。謝太後要各地起兵‘勤王’。”3一批英雄豪傑,奮起與元軍苦戰。贛州知州文天祥招募數萬義兵趕來護衛臨安;台州杜滸招募義兵四千奔赴臨安,江南大地湧動抗擊入侵的風雲。但是,與銳氣旺盛的元軍抗衡,宋軍明顯寡不敵眾,加上南宋上下人心浮動,主和派勢力抬頭,對於謝道清的抗敵詔令,響應者逐漸減少。
此時,傳來了元軍攻陷常州的消息,臨安門戶獨鬆關也危在旦夕,京城為之震蕩,在抗戰失敗,朝廷一片主和聲中,謝太後無可奈何,委曲求全,派遣大臣陸秀夫前去請和,但元軍統帥拒絕請和,並揮師直逼臨安。麵對強敵將臨,謝太後提升文天祥為左丞相,派他與元軍統帥伯顏談判。在談判中,文天祥嚴詞斥責元軍的入侵,元軍頭領惱羞成怒,將文天祥扣押。急難中,謝皇後讓陸秀夫等舊臣攜幼主出逃南方,企望趙氏一脈得以延續。
德祐二年(1276)二月,為保全臨安城,使黎民免受兵火洗劫,謝道清派仙居籍的左丞相吳堅等,赴元大都(今北京)將降表進呈給元世祖忽必烈,南宋至此基本告亡(後趙昰、趙昺 從臨安逃亡閩、廣,組建趙宋流亡政權,並使用景炎、祥興年號,直到兵敗崖山,陸秀夫抱帝昺投海而盡,這一流亡政權才徹底垮台)。是年八月,謝道清被元軍從臨安押往大都居住,降封壽春郡夫人。又過了七個年頭,謝道清74歲那年,遺憾地離開了人世,歸葬於家鄉,墓葬鄰近其父親的陵室。現在,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臨海還保存有謝皇後的一些遺跡,城內崇和門邊有一條“洗菜橋”巷,就是相傳謝皇後常去洗菜的地方,城東勾山一帶原是謝丞相府上台坊的蹤跡。城東謝裏(魯)王,村名沿用至今。
宋朝曆代的皇後、妃嬪,基本上沒有在史冊上留下她們的名字,有的隻知其姓不知其名。唯獨這位謝道清,史籍上作了較為詳細記載。說明謝道清其人其事,確非平常皇後可比擬。對於謝道清最後下詔降元,後人非議頗多,認為她是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其實,我們從曆史觀實際出發,對於南宋末期孤兒寡母式的殘破局麵,降元實在是一種必然的大勢,太皇太後謝道清實在有太多太多的無奈,我們實在無法苛求其率兵抗戰到底。
有關謝道清的是非功過,後人自有不少評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劉邦是英雄,難道項羽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舍半壁江山,求一統天下,這也是一種曆史的進步。況且,謝道清製止遷都、懲辦奸相,尤其是幾度組織抗擊元軍,重用宋末“三傑”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更是可圈可點的政績。在中國曆史上,諸如文天祥這樣彪炳千秋的英雄人物,就是謝道清提攜起來的,實在令人讚歎!謝皇後其實是一位被曆史烽煙埋沒的女中豪傑,她恐怕比後來的那位慈禧太後,要可敬可愛得多。
注:
1見曾慶瑛、劉耕荒著《南宋末三帝》47頁。
2見劉耕荒、曾慶瑛著《南宋末三帝》37頁。
3見林正秋著《南宋都城臨安研究》6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