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宋哲宗繼位之謎:</strong>元豐七年(1084年)秋,在一次宴會上,宋神宗突然開始抽搐,把酒杯都打翻了。這是皇帝生病的前兆。但開始還不是很嚴重,一直到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宋神宗突然臥床不起,不能處理朝政。二月,宋神宗疾病日趨惡化,愈來愈嚴重。三省樞密院長官到內宮問疾時,宰相王珪請宋神宗早日立延安郡王趙煦為皇太子。此時宋神宗已經不能說話,隻是點頭表示同意。王珪又建議讓皇太後高氏暫時處理朝政,等宋神宗身體康複後再還政,宋神宗也點頭認可。當時,皇太後高氏、皇子趙煦和朱德妃(趙煦生母)都在場。


    等到退出宋神宗臥室後,宰相王珪等人跪在高太後麵前,要求她處理朝政。高太後慌忙躲避,但宦官張茂則對高太後說:“太後應當為國家社稷著想,不應竭力逃避責任。”於是高太後同意垂簾聽政。


    雖然宋神宗同意立皇子趙煦為太子,但一直未下立太子的詔書。趙煦原名趙傭,為宋神宗第六子,母親為德妃朱氏。他既非嫡出,又非長子,不過因為向皇後沒有兒子,前麵五個哥哥又早夭,他年紀最大,因此才被擁立為皇太子。這時候,趙煦才十歲,而宋神宗的兩個弟弟雍王趙顥三十六歲,曹王趙頵三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尤其關鍵的是,趙顥、趙頵和宋神宗都是高太後親生,論地位和出身,這二人也都具備了做皇帝的資格。宋朝又有宋太宗“兄終弟及”的先例,於是,一些人開始蠢蠢欲動了。


    大臣蔡確曆來與宰相王珪不和,他見王珪打算擁立趙煦為皇太子,便與另一大臣邢恕密謀在雍王趙顥和曹王趙頵選立一人為皇帝,這樣才可以有擁立之功。在這場皇儲之爭中,高太後的立場立即變得非常重要。兩邊都跟她有很近的血緣關係:一邊是她的親孫子,一邊是她的親兒子。無疑,做出選擇並不容易。


    [蔡確,字持正,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進士。他有個外號“倒懸蛤蜊”,因為蛤蜊又名殼菜,倒過來念就是蔡確的諧音,為劉貢父所取(劉貢父的幽默見另一篇三白飯)。此人外表老實,內藏奸詐,城府頗深。為了謀取高官,他製造了多起冤獄。他從知製誥升至禦史中丞、參知政事,都是靠製造冤獄奪別人官位後得到。蔡確一度依附於王安石,靠著王安石的新政發家,儼然是一位變法派的幹將。當他後來發覺宋神宗對王安石已有微詞,便立即疏遠了王安石,還不顧知遇之恩,上書參劾王安石,見風使舵和牆頭草的性格昭然顯現。正因為如此,朝中大臣大多瞧不起蔡確。]


    高太後出身名門,其曾祖為宋初名將高瓊,祖父是名將高繼勳,母親是北宋開國元勳曹彬的孫女,姨母是宋仁宗皇後曹氏。高氏小名滔滔,從小就被宋英宗曹皇後視為親生女兒,養在宮中,被稱為“皇後女”。當時宋英宗趙曙年幼,也被抱養在宮中,被稱為“官家兒”。兩個小孩剛好同歲,宋仁宗對曹皇後說:“異日當以婚配。”這樣,高滔滔和趙曙青梅竹馬,有著很好的感情基礎。長大後,宋仁宗和曹皇後親自為兩人主持婚禮,當時有“天子娶媳,皇後嫁女”的說法。趙曙即位為宋英宗後,立即立高氏為皇後,二人的感情一直很好。高氏自小在宮中長大,經曆了許多重大政治事件,見識相當不凡,決非普通女子可比。


    蔡確和邢恕也感覺到必須取得高太後的支持,才有成功的可能。二人經過一番精心策劃,由邢恕出麵,以賞花為名,邀請高太後的侄子高公繪和高公紀到府中。高公繪和高公紀應邀前來後,邢恕開門見山地說:“皇帝陛下的病情已重,禦醫都無無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賢明,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高公繪不等他說完,就大驚失色地說:“邢公這是想陷害我們全家!”然後與高公紀急忙離開了邢府。


    蔡確和邢恕見軟的不行,便決定殺死支持趙煦的宰相王珪。有一天,蔡確約王珪一起去探視宋神宗的病情,走到半路的時候,蔡確問王珪對立儲之事的看法。此時,蔡確已經事先安排好開封知府蔡京率殺手埋伏在四周,隻要王珪堅持立趙煦為帝,就將王珪殺死。


    王珪,字禹玉,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王罕遷居舒州(今潛山縣)。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珪中進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揚州通判,後入京都任起居注,又進知製誥等職。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兼任端明殿學士,得賜盤龍金盒。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副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首相)。王珪“以文章致位通顯”,“其文章博贍瑰麗,自成一家”,“揖讓於二宋之間,可無愧色。王珪、謝及、陸遊、楊萬裏等往往稱之,殆非虛美”(《四庫全書總目》)。他為宋朝廷起草詔書達十八年之久,其中重大典策多出自其手。歐陽修讀王珪所起草的宋仁宗立太子詔時,忍不住讚歎說:“真學士也。”


    王珪的後代中有幾個極為著名的人物。王珪長女嫁給了著名文人李格非,生下的女兒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清照。王珪第四子王仲岏之女嫁與秦檜為妻,就是臭名昭著的“長舌婦”王氏。因此,李清照是王珪的外孫女,秦檜妻王氏是王珪的孫女,這兩個以不同方式留名青史的女人實際上是姑表姊妹的親戚。


    不過,王珪為人膽小怕事,一貫順承帝意,以明哲保身處世,是出了名的“三旨相公”(他上殿奏事稱“取聖旨”;皇帝裁決後,他稱“領聖旨”;傳達旨意是“已得聖旨”)。他見以陰險出名的蔡確詢問立儲一事,已經料到對方不懷好意。蔡確則原以為王珪膽小怕事,被自己這麽一問,必然不敢輕易表態。沒想到王珪慢吞吞地回答:“皇帝陛下有子。”言下之意就是要立宋神宗的兒子趙煦。


    蔡確明明已經安排下殺手,不知道為什麽原因卻沒有殺死王珪,大概見到王珪已經老朽,不殺他他也活不了多久了。就在三個月後,同年的五月,王珪病死。


    顯然,沒有宰相和太後的支持,蔡確無法成事,無可奈何之下,他隻好使出極為陰險的一招:四處宣揚說是他策立了太子趙煦,反而誣蔑說高太後和宰相王珪有廢立趙煦的意思。蔡確此舉並不明智,後來為他招來了巨大的災難。


    趙顥和趙頵這兩個引人矚目的人物也時常去皇宮探望兄長病情,而這二人顯然並非真心關心兄長,表現得非常不安分,常有窺測之意,甚至連臥病在床的宋神宗都覺察到弟弟們居心叵測,但此時他已經病入膏肓,隻能“怒目視之”了。高太後在關鍵時候起了穩定的作用,為了以防萬一,她下令關閉宮門,禁止兩個親生兒子出入宋神宗寢宮。這實際上已經是高太後在明確表態:孫子趙煦將是未來的皇帝。


    有一天,群臣前來覲見,高太後當眾誇皇孫趙煦聰明伶俐,還將趙煦為父親祈福手抄的佛經拿出來給大臣們看。大臣們都表示稱讚。高太後立即命人領著趙煦出來,宣讀宋神宗詔書,立趙煦為皇太子,皇儲之爭由此而平。可以說,高太後在平定這場立儲危機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幾日後,宋神宗病逝,皇太子趙煦即位為宋哲宗,改元元祐,當時曹太後已死,尊祖母高氏為太皇太後,尊宋神宗皇後向氏為向太後,尊生母德妃朱氏為皇太妃,軍國大事由太皇太後暫時處理,一切按照宋真宗皇後劉娥聽政的先例辦理。從此,五十四歲的太皇太後高滔滔開始垂簾聽政,執掌朝政大權達八年之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宋哲宗趙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宋哲宗趙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