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民間傳說和很多史料記載上都說張獻忠是殺人魔,率大西起義軍在四川期間殺了幾千萬人,導致了清朝時期的“湖廣填四川”。這些史料多半出自於清朝時期的官方正史,有嚴重的汙蔑傾向。
麵對從清朝留下來的眾多誣陷資料,麵對被清朝借“文字獄”塗改了的曆史真相,要找到文字上去證明張獻忠沒有肆意屠殺的依據已經很難了。曆史,本來在很大程度上就不真實!曆史書代代相傳下來就更無法還原曆史的真貌。因此,我在這裏僅引用一些網絡上的說法和觀點來證明:張獻忠沒有屠四川!屠四川的是清軍!
我們可以從清軍平定四川的過程中發現許多矛盾之處。1646年,也即滿清入關後第三個年頭,張獻忠在西充縣鳳凰山多寶寺前太陽河畔遭清軍突襲,中箭身亡後,滿清立即宣布四川平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直到張獻忠死後十三年的1659年,清軍才攻陷重慶。也就是說在這十三年中,張獻忠餘部以及四川人民和清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對四川人民的這種頑強不屈的抵抗,清軍必然采取了屠殺的辦法來征服。這一點很容易就讓我們聯想到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而且1649年清軍還貼出了一個告示: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可見對四川以及成都人民的屠殺清軍同樣有份。中國有一句俗話叫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戰敗一方的記錄早就被毀滅或被篡改,留下的隻是有利於自己的“記錄”和當時的宣傳。這樣的“曆史”代代相傳,兩百年後的百姓也就很自然地信了。
如果不是如此,在張獻忠大屠下僥幸活下來的老百姓對他應該是恨之入骨,那麽對前來剿滅他的清軍肯定早就有敞開大門,欣喜若狂地迎接清兵。就像清兵擊敗李自成進入北京城時受到北京民眾歡迎的那樣。何來抵抗之說?千裏無人煙的四川,何需清軍花費十多年時間去平定?早就被張獻忠殺光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早就被張獻中殺完了的部下、士兵還能在四川各地重創清軍?
再次,從張獻忠的主觀意圖來看,主張張獻忠極其誇張地殺人也值得懷疑。倘若張獻忠起事當初,果真濫殺無辜,又如何能召集軍隊來反叛明朝?如果其軍紀不嚴,如果不受老百姓支持,如何能長期與明朝政府大軍對抗?張獻忠入川的本意是要奪取四川作為根據地攻可出漢中定西北,下長江定江南。重演隆中對的策劃。退則可割據一方,天下有事則坐山觀虎鬥,天下無事則舉蜀而降,也可以封王封侯。
1644年,張獻忠好不容易攻進成都,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然是想經營四川,可是如果剛建國就在自己的國內部開始滅絕性的大屠殺的話,又如何經營他自己的“國家”?其實張獻忠建國之後就拚命招徠四川的人才。並發布“三年不征錢糧”的命令作為政治號召。很難想象他一邊建國,一邊又大肆屠殺而自毀長城。因為若真把百姓全殺了的話,恐怕連他自己的軍隊的兵源補充和給養都成了大問題。作為“大西國王”的他,這一點不會想不到。而且,清廷在1646年正月就已發出征討張獻忠的詔書並派兵入川。在大軍壓境,自己的生存都難有保障的情形下,他不去抗擊清軍,反倒有時間去屠殺散居在四川各地的平民百姓,這可能嗎?況且張獻忠在同年11月在與清兵的戰鬥中即被殺。連他本人都親自上陣且戰死,可見他和他的部隊都是在全力防止清兵入侵而不是全力在殺百姓。
然而在梓潼七曲山大廟內,卻有一座張獻忠家廟。那裏的百姓稱張獻忠是為明末農民戰爭傑出的領袖。據廟內石碑記載,崇禎年間,張獻忠帶領部隊經過梓潼,率眾到此祭祖,指著文昌大帝說:“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張,咱老子也姓張,咱們聯個宗吧。”如果我能夠獲勝,就當為你重修廟宇。後來張獻中攻陷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於是,發銀五萬兩,役夫數千,興修大廟,金碧輝煌,題為“天聖神祠”;立詩碑,張獻忠親題詩刻石。增塑張亞子及其全家像,追尊文昌為太祖高皇帝,遂以文昌廟為張獻忠家廟。大西王張獻忠死後,當地人為寄托懷念之情,於七曲山風洞樓上,為他塑像,綠袍金臉,甚為威武,香火不絕三百餘年。後來,乾隆初年此廟曾經遭地方官毀像,其後,又有人重塑張獻忠像,但又被官方搗毀。幾經反複,先今的塑像,是近年才重塑的。
梓潼人出於對大西王的崇敬,稱七曲山張獻忠家廟曰“太廟”,為遮避耳目,又稱“大廟”。梓潼人曾於清初組成叫“國嚕子”的農民起義隊伍,年年假借神會,聚集拜謁張獻忠像,祈求冥佑,實際效法張獻忠為榜樣造反,形成川楚白蓮教農民起義的一支。據說,清代兩百多年中,川北農民起義綿延不絕,根源之一竟然是出於張獻忠形象鼓舞。人們對張獻忠的英雄崇拜可見一斑。
讀曆史書不能完全相信曆史書,話是人說的,書是人寫的。人有立場、有感情,說的話和寫的書自然也有立場和感情。清朝的史書會說張獻忠的好話嗎?不能。清朝統治者能承認是清軍屠戮四川嗎?不能!那,張獻忠自然就成了替罪羊。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一個抗清民族英雄,直到現在還被很多人誤解!
麵對從清朝留下來的眾多誣陷資料,麵對被清朝借“文字獄”塗改了的曆史真相,要找到文字上去證明張獻忠沒有肆意屠殺的依據已經很難了。曆史,本來在很大程度上就不真實!曆史書代代相傳下來就更無法還原曆史的真貌。因此,我在這裏僅引用一些網絡上的說法和觀點來證明:張獻忠沒有屠四川!屠四川的是清軍!
我們可以從清軍平定四川的過程中發現許多矛盾之處。1646年,也即滿清入關後第三個年頭,張獻忠在西充縣鳳凰山多寶寺前太陽河畔遭清軍突襲,中箭身亡後,滿清立即宣布四川平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直到張獻忠死後十三年的1659年,清軍才攻陷重慶。也就是說在這十三年中,張獻忠餘部以及四川人民和清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對四川人民的這種頑強不屈的抵抗,清軍必然采取了屠殺的辦法來征服。這一點很容易就讓我們聯想到著名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而且1649年清軍還貼出了一個告示: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可見對四川以及成都人民的屠殺清軍同樣有份。中國有一句俗話叫著“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戰敗一方的記錄早就被毀滅或被篡改,留下的隻是有利於自己的“記錄”和當時的宣傳。這樣的“曆史”代代相傳,兩百年後的百姓也就很自然地信了。
如果不是如此,在張獻忠大屠下僥幸活下來的老百姓對他應該是恨之入骨,那麽對前來剿滅他的清軍肯定早就有敞開大門,欣喜若狂地迎接清兵。就像清兵擊敗李自成進入北京城時受到北京民眾歡迎的那樣。何來抵抗之說?千裏無人煙的四川,何需清軍花費十多年時間去平定?早就被張獻忠殺光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早就被張獻中殺完了的部下、士兵還能在四川各地重創清軍?
再次,從張獻忠的主觀意圖來看,主張張獻忠極其誇張地殺人也值得懷疑。倘若張獻忠起事當初,果真濫殺無辜,又如何能召集軍隊來反叛明朝?如果其軍紀不嚴,如果不受老百姓支持,如何能長期與明朝政府大軍對抗?張獻忠入川的本意是要奪取四川作為根據地攻可出漢中定西北,下長江定江南。重演隆中對的策劃。退則可割據一方,天下有事則坐山觀虎鬥,天下無事則舉蜀而降,也可以封王封侯。
1644年,張獻忠好不容易攻進成都,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然是想經營四川,可是如果剛建國就在自己的國內部開始滅絕性的大屠殺的話,又如何經營他自己的“國家”?其實張獻忠建國之後就拚命招徠四川的人才。並發布“三年不征錢糧”的命令作為政治號召。很難想象他一邊建國,一邊又大肆屠殺而自毀長城。因為若真把百姓全殺了的話,恐怕連他自己的軍隊的兵源補充和給養都成了大問題。作為“大西國王”的他,這一點不會想不到。而且,清廷在1646年正月就已發出征討張獻忠的詔書並派兵入川。在大軍壓境,自己的生存都難有保障的情形下,他不去抗擊清軍,反倒有時間去屠殺散居在四川各地的平民百姓,這可能嗎?況且張獻忠在同年11月在與清兵的戰鬥中即被殺。連他本人都親自上陣且戰死,可見他和他的部隊都是在全力防止清兵入侵而不是全力在殺百姓。
然而在梓潼七曲山大廟內,卻有一座張獻忠家廟。那裏的百姓稱張獻忠是為明末農民戰爭傑出的領袖。據廟內石碑記載,崇禎年間,張獻忠帶領部隊經過梓潼,率眾到此祭祖,指著文昌大帝說:“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張,咱老子也姓張,咱們聯個宗吧。”如果我能夠獲勝,就當為你重修廟宇。後來張獻中攻陷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於是,發銀五萬兩,役夫數千,興修大廟,金碧輝煌,題為“天聖神祠”;立詩碑,張獻忠親題詩刻石。增塑張亞子及其全家像,追尊文昌為太祖高皇帝,遂以文昌廟為張獻忠家廟。大西王張獻忠死後,當地人為寄托懷念之情,於七曲山風洞樓上,為他塑像,綠袍金臉,甚為威武,香火不絕三百餘年。後來,乾隆初年此廟曾經遭地方官毀像,其後,又有人重塑張獻忠像,但又被官方搗毀。幾經反複,先今的塑像,是近年才重塑的。
梓潼人出於對大西王的崇敬,稱七曲山張獻忠家廟曰“太廟”,為遮避耳目,又稱“大廟”。梓潼人曾於清初組成叫“國嚕子”的農民起義隊伍,年年假借神會,聚集拜謁張獻忠像,祈求冥佑,實際效法張獻忠為榜樣造反,形成川楚白蓮教農民起義的一支。據說,清代兩百多年中,川北農民起義綿延不絕,根源之一竟然是出於張獻忠形象鼓舞。人們對張獻忠的英雄崇拜可見一斑。
讀曆史書不能完全相信曆史書,話是人說的,書是人寫的。人有立場、有感情,說的話和寫的書自然也有立場和感情。清朝的史書會說張獻忠的好話嗎?不能。清朝統治者能承認是清軍屠戮四川嗎?不能!那,張獻忠自然就成了替罪羊。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一個抗清民族英雄,直到現在還被很多人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