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名福臨,皇太極第九子。清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公曆1618年3月15日)出生,八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在沈陽繼帝位,時年不足六歲。自古帝王多故事,如此少年天子,在世井之人的口中,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便生出了許多風風情情的傳說,而最淒婉動人的,莫過於與董鄂妃的生死之戀。
傳說中那在天比翼在地連理的盟約,令以後幾百年的紅塵中人願意相信,這位多情皇帝並非早逝於天花,而是由於無法承受痛失所愛的重創,才毅然放棄帝位遁入空門,做出了在青燈黃卷的陪伴下了卻餘生的抉擇。你聽到過這個傳說嗎?
在風光旖旎的秦淮河岸,生長著一位美麗的風塵女子董小宛,這位與陳圓圓、李香君、柳如是、馬湘蘭、卞玉京、顧眉生、寇白門共稱“秦淮八豔”的一代名妓,愛上了風流倜儻的江南公子冒襄,費盡周折被收納為妾,卻又被督署江南的洪承疇(或順治帝的叔叔多鐸)仗勢擄掠獻入宮中。
順治帝旦見小宛,龍心大悅,小宛卻拒不相從。後有善言者以保護夫君性命的理由加以勸導,小婉心動。順治帝則倍施恩寵:冊其為妃,又立為皇貴妃,遂有董鄂妃之稱。
順治帝深愛的董鄂妃,真的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嗎?好在董小宛的丈夫冒襄,這位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巢民詩集·文集》。其中的《影梅庵憶語》寫於董小宛去世後不久,追憶了他與小宛相識相知的過程,亦真實記錄了共同逃亡戰亂,相濡以沫的婚後生活。循著這些字跡,我們可以找到董小宛的真實行蹤。
“雲秦淮佳麗,近有雙成,年甚綺,才色為一時之冠。”“雙成”即“董”姓。這是明崇禎十二年,冒襄到南都參加鄉試,方以智、侯方域對董小宛的盛讚。當時,冒襄與他二人及陳貞慧被世人稱作“江南四公子”。第一次求見未遇,後“重往冀一見,姬母……扶姬於曲闌,與餘晤。麵暈淺春,纈眼流視,香姿玉色,神韻天成。嫩慢不交一語……時姬年十六歲。”由此我們可以換算:崇禎十二年為清崇德四年,順治尚未繼位,年齡不足兩歲。即董小宛比順治帝要年長14歲有餘。
“至牧齋先生,以三千金同柳夫人為餘放手做古押衙,送董姬相從,則壬午秋冬事。姬……年十九有餘。”牧齋為東林黨人錢謙益之號,柳夫人即柳如是。小宛在壬午年秋冬19歲時被冒襄收納為妾,得力於他二人的斡旋資助。之後,隨冒襄來到了煙清雨香的如皋,居住在占地數十畝的水繪園家中。但平靜的生活沒有多長時間,即逢明亡清立的亂世之春。
冒襄一家四處逃亡,顛簸流離,“餘五年危疾者三,……微姬力,恐未必能堅以不死。”董小宛侍奉冒襄傾其心力,被當時的才子名士們豔羨不已。但過度的勞累也吞噬了她年輕的生命,以至於“星靨如蠟,弱骨如柴”。
順治八年正月初二日,死於家中影梅庵,年僅28歲。時順治帝才14歲,尚未足大婚之齡。董小宛有沒有可能象傳說的那樣被掠入宮中,成為深得寵愛的董鄂妃,讀者自可定度。
一代名妓香消玉隕於姹紫嫣紅的南國,並不意味彌漫著棟鄂河氣息的北國女子也魂歸故裏。棟鄂河,又稱大鴉兒河,位於鴨綠江支流佟佳江的上遊。這奔騰不息的河水,孕育了滿族諸部之一的董鄂部。而順治帝的寵妃董鄂氏,祖籍就在這裏。她於順治十三年夏入宮,八月即立為妃,九月又過“貴妃”一級,擬立皇貴妃,十二月正式冊立,直逼皇後中宮之位。晉升之速所反映出的恩寵並加,有清一代絕無二例。她是誰呢。
《清史稿·後妃傳》中記載,“孝獻皇後董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鄂碩,隸正白旗,順治九年授巴牙喇甲喇章京。而清代製度,這樣人家的女兒在十三四歲必須報選秀女,不可能等到18歲才送報。
又從《世祖實錄》的記載中我們看到,每次冊立董鄂妃時,順治帝都要遣官告祭於七月份死去的異母弟弟襄親王。另外,湯若望,這位被順治帝尊稱為“爺爺”的德國傳教士,在他的筆記中寫道:“順治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這位軍人因怨憤致死……皇帝遂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官書與私著相對照,董鄂氏極有可能在十三四歲,選秀後,被指配給襄親王。而後,因某一機遇,被順治帝所愛,才進官入侍。
董鄂妃與順治帝感情篤摯,於順治十四年十月七日(1657年11月12日)喜生麟兒,其子排輩為皇四子(康熙帝是皇三子)。隨著新生兒的誕生,後宮內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也變得更加現實與冷酷。麵對順治帝欲廢黜皇後扶正董鄂妃的種種努力,孝莊太後極力抵製。但新生的皇四子僅活了104天,連名字都沒來得及起便突然夭亡,這令董鄂妃痛不欲生,從此形銷骨立,勉強掙紮三年,即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於承乾宮,年僅21歲。
董鄂妃的死,令順治悲痛萬分。八月二十一日,追諡其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又親撰四千言的《端敬皇後行狀》加以痛悼,緬緬愛意,流溢於字裏行間。十月初八日,董鄂妃的屍棺於景山壽椿殿火化。
望著熊熊燃燒的火焰,順治帝掩麵而泣,想起了愛妃常要問的一句話:“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順治帝對佛教的啟蒙,始於一代高僧憨璞聰。順治十年,這位佛教禪宗派僧人主持海會寺,被召入宮。他對佛法的釋解深深觸動了順治帝。這位行癡皇帝在董鄂妃死後,更是萬念俱灰。於十月,請茆溪森為自己舉行了淨發儀式。
皇帝要出家了!發絲雖輕卻撼驚朝野。在孝莊皇太後的壓力下,茆溪森的師父玉林匆匆趕來北京,捆綁了茆溪森,在寺中架柴燃火,要當眾燒死這個剃度皇帝的罪人。待罪薪前的茆和尚靜候涅,卻等到了順治帝蓄發留俗的急諭。於是有了茆溪森的偈語:“妙,妙!人人道你大清門裏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嗬,嗬,總是一場好笑。”
另據兵部督捕主事張宸《青集》記載:“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七晚,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初八日,三鼓餘,宣遺詔。”除此外,康熙朝《東華錄》和《玉林國師年譜》可與以上二篇文章互為印證,順治夭亡於天花。年僅24歲。
康熙元年四月十七日,順治帝的梓宮在景山壽皇殿火化,投火者即為曾經給順治帝剃度出家的茆溪森僧師。可歎,一位多情而真心向佛的天子,就這樣在火中化為灰燼。孝陵的百尺地下,他與愛妃董鄂氏的兩捧骨灰而已。而關於他們的傳說,也在天藍風疾中飄飛三百餘年矣。
傳說中那在天比翼在地連理的盟約,令以後幾百年的紅塵中人願意相信,這位多情皇帝並非早逝於天花,而是由於無法承受痛失所愛的重創,才毅然放棄帝位遁入空門,做出了在青燈黃卷的陪伴下了卻餘生的抉擇。你聽到過這個傳說嗎?
在風光旖旎的秦淮河岸,生長著一位美麗的風塵女子董小宛,這位與陳圓圓、李香君、柳如是、馬湘蘭、卞玉京、顧眉生、寇白門共稱“秦淮八豔”的一代名妓,愛上了風流倜儻的江南公子冒襄,費盡周折被收納為妾,卻又被督署江南的洪承疇(或順治帝的叔叔多鐸)仗勢擄掠獻入宮中。
順治帝旦見小宛,龍心大悅,小宛卻拒不相從。後有善言者以保護夫君性命的理由加以勸導,小婉心動。順治帝則倍施恩寵:冊其為妃,又立為皇貴妃,遂有董鄂妃之稱。
順治帝深愛的董鄂妃,真的就是一代名妓董小宛嗎?好在董小宛的丈夫冒襄,這位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家,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巢民詩集·文集》。其中的《影梅庵憶語》寫於董小宛去世後不久,追憶了他與小宛相識相知的過程,亦真實記錄了共同逃亡戰亂,相濡以沫的婚後生活。循著這些字跡,我們可以找到董小宛的真實行蹤。
“雲秦淮佳麗,近有雙成,年甚綺,才色為一時之冠。”“雙成”即“董”姓。這是明崇禎十二年,冒襄到南都參加鄉試,方以智、侯方域對董小宛的盛讚。當時,冒襄與他二人及陳貞慧被世人稱作“江南四公子”。第一次求見未遇,後“重往冀一見,姬母……扶姬於曲闌,與餘晤。麵暈淺春,纈眼流視,香姿玉色,神韻天成。嫩慢不交一語……時姬年十六歲。”由此我們可以換算:崇禎十二年為清崇德四年,順治尚未繼位,年齡不足兩歲。即董小宛比順治帝要年長14歲有餘。
“至牧齋先生,以三千金同柳夫人為餘放手做古押衙,送董姬相從,則壬午秋冬事。姬……年十九有餘。”牧齋為東林黨人錢謙益之號,柳夫人即柳如是。小宛在壬午年秋冬19歲時被冒襄收納為妾,得力於他二人的斡旋資助。之後,隨冒襄來到了煙清雨香的如皋,居住在占地數十畝的水繪園家中。但平靜的生活沒有多長時間,即逢明亡清立的亂世之春。
冒襄一家四處逃亡,顛簸流離,“餘五年危疾者三,……微姬力,恐未必能堅以不死。”董小宛侍奉冒襄傾其心力,被當時的才子名士們豔羨不已。但過度的勞累也吞噬了她年輕的生命,以至於“星靨如蠟,弱骨如柴”。
順治八年正月初二日,死於家中影梅庵,年僅28歲。時順治帝才14歲,尚未足大婚之齡。董小宛有沒有可能象傳說的那樣被掠入宮中,成為深得寵愛的董鄂妃,讀者自可定度。
一代名妓香消玉隕於姹紫嫣紅的南國,並不意味彌漫著棟鄂河氣息的北國女子也魂歸故裏。棟鄂河,又稱大鴉兒河,位於鴨綠江支流佟佳江的上遊。這奔騰不息的河水,孕育了滿族諸部之一的董鄂部。而順治帝的寵妃董鄂氏,祖籍就在這裏。她於順治十三年夏入宮,八月即立為妃,九月又過“貴妃”一級,擬立皇貴妃,十二月正式冊立,直逼皇後中宮之位。晉升之速所反映出的恩寵並加,有清一代絕無二例。她是誰呢。
《清史稿·後妃傳》中記載,“孝獻皇後董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鄂碩,隸正白旗,順治九年授巴牙喇甲喇章京。而清代製度,這樣人家的女兒在十三四歲必須報選秀女,不可能等到18歲才送報。
又從《世祖實錄》的記載中我們看到,每次冊立董鄂妃時,順治帝都要遣官告祭於七月份死去的異母弟弟襄親王。另外,湯若望,這位被順治帝尊稱為“爺爺”的德國傳教士,在他的筆記中寫道:“順治帝對於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這位軍人因怨憤致死……皇帝遂將這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官書與私著相對照,董鄂氏極有可能在十三四歲,選秀後,被指配給襄親王。而後,因某一機遇,被順治帝所愛,才進官入侍。
董鄂妃與順治帝感情篤摯,於順治十四年十月七日(1657年11月12日)喜生麟兒,其子排輩為皇四子(康熙帝是皇三子)。隨著新生兒的誕生,後宮內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也變得更加現實與冷酷。麵對順治帝欲廢黜皇後扶正董鄂妃的種種努力,孝莊太後極力抵製。但新生的皇四子僅活了104天,連名字都沒來得及起便突然夭亡,這令董鄂妃痛不欲生,從此形銷骨立,勉強掙紮三年,即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1660年9月23日)病逝於承乾宮,年僅21歲。
董鄂妃的死,令順治悲痛萬分。八月二十一日,追諡其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又親撰四千言的《端敬皇後行狀》加以痛悼,緬緬愛意,流溢於字裏行間。十月初八日,董鄂妃的屍棺於景山壽椿殿火化。
望著熊熊燃燒的火焰,順治帝掩麵而泣,想起了愛妃常要問的一句話:“一口氣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
順治帝對佛教的啟蒙,始於一代高僧憨璞聰。順治十年,這位佛教禪宗派僧人主持海會寺,被召入宮。他對佛法的釋解深深觸動了順治帝。這位行癡皇帝在董鄂妃死後,更是萬念俱灰。於十月,請茆溪森為自己舉行了淨發儀式。
皇帝要出家了!發絲雖輕卻撼驚朝野。在孝莊皇太後的壓力下,茆溪森的師父玉林匆匆趕來北京,捆綁了茆溪森,在寺中架柴燃火,要當眾燒死這個剃度皇帝的罪人。待罪薪前的茆和尚靜候涅,卻等到了順治帝蓄發留俗的急諭。於是有了茆溪森的偈語:“妙,妙!人人道你大清門裏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嗬,嗬,總是一場好笑。”
另據兵部督捕主事張宸《青集》記載:“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七晚,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初八日,三鼓餘,宣遺詔。”除此外,康熙朝《東華錄》和《玉林國師年譜》可與以上二篇文章互為印證,順治夭亡於天花。年僅24歲。
康熙元年四月十七日,順治帝的梓宮在景山壽皇殿火化,投火者即為曾經給順治帝剃度出家的茆溪森僧師。可歎,一位多情而真心向佛的天子,就這樣在火中化為灰燼。孝陵的百尺地下,他與愛妃董鄂氏的兩捧骨灰而已。而關於他們的傳說,也在天藍風疾中飄飛三百餘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