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用“一諾千金”這個詞來形容一個人說話算數,極有信用。但反之如果光是許諾,最終卻沒有兌現,就成“畫餅”了。現代社會競爭激烈,為激勵員工,老板們紛紛對下屬畫出各種大小不同“餅”,相信不少人都經曆過。但其實在中國古代,人們早就精確的掌握了這種“畫餅”技術。
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朱元璋生前先後分封二十五個子孫為藩王,駐守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與建文帝既是君臣,還是叔侄,同時這些藩王掌握軍權,這使得建文帝如芒刺在背。為鞏固中央皇權,即位伊始建文帝就開始削奪地方藩王的勢力。先後廢除了五位藩王,最後準備對實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下手。
在得到消息後,朱棣於1399年8月舉起“靖難”的旗幟。對此建文帝派遣老將耿炳文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上討伐,結果被擊敗。此後又派遣曹國公李景隆集結五十萬人再度出征。朱棣以少勝多,再次擊敗朝廷大軍,朝廷被迫采取守勢。
但屢屢得勝的朱棣也麵臨著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自己畢竟是以一隅敵天下。如果一旦打起持久戰,早晚會失敗;唯有速戰速決,率精兵直搗南京,方能有勝利的可能。那麽問題來了,朱棣起兵時隻有八百人,此後陸陸續續的招收了一些朝廷的軍隊,但總兵力也不過幾萬人而已。去哪裏找這麽一支機動能力強的精銳兵馬呢?
朱棣將目光投向了北平東北方的一座邊防重鎮-大寧(內蒙古赤峰市的寧城縣)。大寧駐軍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特別是還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騎兵。朱棣對這支軍隊是既喜歡又懼怕,如果這支軍隊擁護他起兵,那麽他可以平定天下;反之如果擁護朝廷,與朝廷南北夾擊,後果不堪設想。
也許是天佑朱棣吧,麵對這場叔侄間的“靖難之役”,此時身為大寧軍隊最高統帥的朱權選擇了“中立”。朱權,1378年出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1391年13歲時就被封為寧王,兩年後來到了自己的封地大寧,統帥當地軍隊。別看寧王朱權此時隻有二十出頭,卻已經多次領兵出征了,而且他多謀善斷,文韜武略無所不曉。
朱棣起兵後,朝廷害怕朱棣與朱權相勾結,曾派遣使者召朱權入京(此時明朝的都城為南京)。一方麵是年長自己十八歲的燕王四哥,一方麵是比自己還大一歲的皇帝侄子,精於謀算的朱權拒絕入京,選擇了“中立”。理由很簡單,不管誰贏誰輸,自己都不會吃虧,最好是兩敗俱傷,也許還能漁翁得利。
樹欲靜而風不止,老謀深算的朱棣有自己的打算。1399年10月6日朱棣率領燕軍經小路到達大寧城下。朱棣單騎入城,見十七弟寧王朱權後,哭訴自己無路可走,窮困至極,向朱權求救,希望能寧王能向朝廷上書求情,謝罪免死。也許還是年輕的緣故,朱權竟然相信了這個四哥的話。朱棣暗中派遣手下入城結交交結朵顏三衛首領以及大寧駐軍將領,賄賂金錢、封官許願不在話下。
10月13日,朱棣提出告辭,朱權親至郊外送行,結果燕軍伏兵盡起,大寧守軍紛紛倒戈。此時朱權得知,自己的王妃、世子都已經在去往北平的路上了,無奈之下隻能追隨隨朱棣前往北平。就這樣朱棣將寧王以及手下的八萬精兵納入麾下。
寧王朱權加入燕軍後,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參與謀劃;再加上他的本身的地位、軍中的勢力,在當時燕軍中,是僅次於朱棣的二號人物。為此朱棣對這個十七弟許下一個承諾,事成之後,當中分天下。
此後如虎添翼的燕軍越戰越勇,經過浴血奮戰,朱棣最終於1402年6月攻入南京城。朱棣登基即位後,患上了一種病——選擇性健忘症,似乎忘記了當年平分天下的諾言。其實經過這麽些年朱權早已看透這個四哥的為人,也許當年他就明白朱棣隻是給他畫了一張“餅”而已。
他並不奢望平分天下,隻希望自己的封地能好一些,畢竟隨朱棣打了這麽些年的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於是寧王向皇帝四哥請求新的封地——
寧王:蘇州?
皇帝:不行,這是京師腹地。
寧王:錢塘呢?
皇帝:還是不行,當年父皇封五弟於錢塘,最終沒有實現;後來建文帝無道,封給了自己的弟弟,也沒好結果。
寧王:。。。。。。
皇帝: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方,好兄弟你挑一個吧!
寧王:。。。。。。
1403年2月寧王朱權最終被改封到了南昌。到達南昌後,朱棣下令將原有的陳舊窄小布政使司改為王府。其實按照明朝的規製,王府應該是很大的,結果朱權一大家人住進了布政使司,剛開始還好,但到後來添丁增口,有些人隻能去外邊尋房子住。到不久之後,又有人告發朱權巫蠱、誹謗,為此朱棣派出了大量錦衣衛偵查,結果查無此事,但朱棣卻加緊了對寧王的監視。
朱權深知為皇帝所猜忌,為求自保,曾經英武善謀的寧王構建了一個精廬,每日在此鼓琴讀書,與文人談詩論詞。此外朱權還潛心修道,自己取了有三個道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撫琴、讀書、修道,此外博學多才的他還親自撰寫了《文譜》、《詩譜》、《史斷》、《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琴阮啟蒙》、《神奇秘譜》、《茶譜》、《瓊林雅韻》、《神隱》、《太和正音譜》等數十種著作,涉及詩詞、史學、宗教、戲曲、音樂學、茶道等諸多領域。
此後朱棣病死,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權上書請求變更封地,遭到就拒絕;不久明宣宗即位,身為皇帝叔祖的寧王朱權再次上書,結果被這位侄孫皇帝嚴厲斥責,此時的朱權應該是萬念俱灰,隻能寄情撫琴、讀書、修道、著書之中。
人總有一死。寧王一生朱權曆經六朝皇帝,親眼目睹了朱棣推翻建文帝自立,以及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祖孫四代先後登上皇位。他見過的太多了,他離天下曾經那麽近,而今又那麽遠。最終1448年10月寧王朱權病死於南昌,時年七十一歲。朱權一生有六子十四女,71年後他的一個子孫向朱棣的子孫發起了挑戰,這個挑戰者就是寧王朱宸濠。
其實朱棣並不是隻對弟弟畫餅,也曾經對英勇善戰的二兒子朱高煦畫過“世子多病,你要多多努力啊!”,這一畫間接造成朱高煦的個人悲劇人生。這段講完了,以史為鑒,希望老板們多做些實在事,員工們明辨是非,分清利害。
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是為建文帝。朱元璋生前先後分封二十五個子孫為藩王,駐守守全國各地。這些藩王與建文帝既是君臣,還是叔侄,同時這些藩王掌握軍權,這使得建文帝如芒刺在背。為鞏固中央皇權,即位伊始建文帝就開始削奪地方藩王的勢力。先後廢除了五位藩王,最後準備對實力最為強大的燕王朱棣下手。
在得到消息後,朱棣於1399年8月舉起“靖難”的旗幟。對此建文帝派遣老將耿炳文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上討伐,結果被擊敗。此後又派遣曹國公李景隆集結五十萬人再度出征。朱棣以少勝多,再次擊敗朝廷大軍,朝廷被迫采取守勢。
但屢屢得勝的朱棣也麵臨著一個極為嚴峻的問題,自己畢竟是以一隅敵天下。如果一旦打起持久戰,早晚會失敗;唯有速戰速決,率精兵直搗南京,方能有勝利的可能。那麽問題來了,朱棣起兵時隻有八百人,此後陸陸續續的招收了一些朝廷的軍隊,但總兵力也不過幾萬人而已。去哪裏找這麽一支機動能力強的精銳兵馬呢?
朱棣將目光投向了北平東北方的一座邊防重鎮-大寧(內蒙古赤峰市的寧城縣)。大寧駐軍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特別是還有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騎兵。朱棣對這支軍隊是既喜歡又懼怕,如果這支軍隊擁護他起兵,那麽他可以平定天下;反之如果擁護朝廷,與朝廷南北夾擊,後果不堪設想。
也許是天佑朱棣吧,麵對這場叔侄間的“靖難之役”,此時身為大寧軍隊最高統帥的朱權選擇了“中立”。朱權,1378年出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1391年13歲時就被封為寧王,兩年後來到了自己的封地大寧,統帥當地軍隊。別看寧王朱權此時隻有二十出頭,卻已經多次領兵出征了,而且他多謀善斷,文韜武略無所不曉。
朱棣起兵後,朝廷害怕朱棣與朱權相勾結,曾派遣使者召朱權入京(此時明朝的都城為南京)。一方麵是年長自己十八歲的燕王四哥,一方麵是比自己還大一歲的皇帝侄子,精於謀算的朱權拒絕入京,選擇了“中立”。理由很簡單,不管誰贏誰輸,自己都不會吃虧,最好是兩敗俱傷,也許還能漁翁得利。
樹欲靜而風不止,老謀深算的朱棣有自己的打算。1399年10月6日朱棣率領燕軍經小路到達大寧城下。朱棣單騎入城,見十七弟寧王朱權後,哭訴自己無路可走,窮困至極,向朱權求救,希望能寧王能向朝廷上書求情,謝罪免死。也許還是年輕的緣故,朱權竟然相信了這個四哥的話。朱棣暗中派遣手下入城結交交結朵顏三衛首領以及大寧駐軍將領,賄賂金錢、封官許願不在話下。
10月13日,朱棣提出告辭,朱權親至郊外送行,結果燕軍伏兵盡起,大寧守軍紛紛倒戈。此時朱權得知,自己的王妃、世子都已經在去往北平的路上了,無奈之下隻能追隨隨朱棣前往北平。就這樣朱棣將寧王以及手下的八萬精兵納入麾下。
寧王朱權加入燕軍後,時常為朱棣草擬檄文,參與謀劃;再加上他的本身的地位、軍中的勢力,在當時燕軍中,是僅次於朱棣的二號人物。為此朱棣對這個十七弟許下一個承諾,事成之後,當中分天下。
此後如虎添翼的燕軍越戰越勇,經過浴血奮戰,朱棣最終於1402年6月攻入南京城。朱棣登基即位後,患上了一種病——選擇性健忘症,似乎忘記了當年平分天下的諾言。其實經過這麽些年朱權早已看透這個四哥的為人,也許當年他就明白朱棣隻是給他畫了一張“餅”而已。
他並不奢望平分天下,隻希望自己的封地能好一些,畢竟隨朱棣打了這麽些年的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於是寧王向皇帝四哥請求新的封地——
寧王:蘇州?
皇帝:不行,這是京師腹地。
寧王:錢塘呢?
皇帝:還是不行,當年父皇封五弟於錢塘,最終沒有實現;後來建文帝無道,封給了自己的弟弟,也沒好結果。
寧王:。。。。。。
皇帝: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方,好兄弟你挑一個吧!
寧王:。。。。。。
1403年2月寧王朱權最終被改封到了南昌。到達南昌後,朱棣下令將原有的陳舊窄小布政使司改為王府。其實按照明朝的規製,王府應該是很大的,結果朱權一大家人住進了布政使司,剛開始還好,但到後來添丁增口,有些人隻能去外邊尋房子住。到不久之後,又有人告發朱權巫蠱、誹謗,為此朱棣派出了大量錦衣衛偵查,結果查無此事,但朱棣卻加緊了對寧王的監視。
朱權深知為皇帝所猜忌,為求自保,曾經英武善謀的寧王構建了一個精廬,每日在此鼓琴讀書,與文人談詩論詞。此外朱權還潛心修道,自己取了有三個道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撫琴、讀書、修道,此外博學多才的他還親自撰寫了《文譜》、《詩譜》、《史斷》、《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琴阮啟蒙》、《神奇秘譜》、《茶譜》、《瓊林雅韻》、《神隱》、《太和正音譜》等數十種著作,涉及詩詞、史學、宗教、戲曲、音樂學、茶道等諸多領域。
此後朱棣病死,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權上書請求變更封地,遭到就拒絕;不久明宣宗即位,身為皇帝叔祖的寧王朱權再次上書,結果被這位侄孫皇帝嚴厲斥責,此時的朱權應該是萬念俱灰,隻能寄情撫琴、讀書、修道、著書之中。
人總有一死。寧王一生朱權曆經六朝皇帝,親眼目睹了朱棣推翻建文帝自立,以及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祖孫四代先後登上皇位。他見過的太多了,他離天下曾經那麽近,而今又那麽遠。最終1448年10月寧王朱權病死於南昌,時年七十一歲。朱權一生有六子十四女,71年後他的一個子孫向朱棣的子孫發起了挑戰,這個挑戰者就是寧王朱宸濠。
其實朱棣並不是隻對弟弟畫餅,也曾經對英勇善戰的二兒子朱高煦畫過“世子多病,你要多多努力啊!”,這一畫間接造成朱高煦的個人悲劇人生。這段講完了,以史為鑒,希望老板們多做些實在事,員工們明辨是非,分清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