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是誰?他其實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strong>棉花糖小說網..tw</strong>
李信的先祖李宗為魏國大夫,至李信曆十代,均為大臣或將領。祖父李崇,為秦國隴西太守,封南鄭公;父親李瑤為秦國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李瑤做過南郡太守,南郡至今都還流傳著關於李瑤的名聲。李瑤擔任南郡太守的時候建造的一些基礎設施到目前還在被使用,名聲是好名聲,說明李瑤治理南郡的時候頗為得力,一些老一輩的南郡人至今仍然感念。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裏麵的李廣是李信的後代,不過現在可是公元前二零八年,李廣要出現可還得再等上至少四五十年。
呂哲知道一件事情,秦國攻楚之初,始皇帝並沒有馬上任命誰做征楚的大將,始皇帝問麾下將領攻楚要動用多少兵力,王翦說“需要六十萬”,時值大秦頻頻用兵師疲糧缺,始皇帝聽到攻楚要動用六十萬人當然蹙眉,那個時候李信卻是跳出來說“隻需要二十萬就能滅楚”,始皇帝聞之大悅,攻楚主將的人選也就確定李信擔任。
李信可不是什麽默默無聞之輩,他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獲封隴西≯↙侯。後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將項燕大敗,此後便消失在秦國朝堂,長久時間未曾露麵。
傳言李信因為攻楚失敗,後麵王翦率秦軍成功滅楚,一人失敗一人成功,兩人見麵不免尷尬,此後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可是現在王翦能找到李信,並拉著李信前來函穀關覲見呂哲。可見傳聞通常都不怎麽靠譜。
李信攻楚失敗之後,隴西侯的爵位已經被撤銷,長久以來也並沒有擔任官職,因此是一個白身的身份。
“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身為家主怎麽能不為家族著想?”王翦說得比較委婉,不過意思還是很清楚。
不就是說王翦和李信兩人是真的有些矛盾。可是李信為了家族的未來,想要在帝國謀個官職因此接受了王翦的邀請和引薦嘛。
還真的就是這個樣子的。古時候一個家族是不是有人當官對於家族來說真的相當重要,家族想要發展和壯大少不得需要一個光鮮的身份,也許不一定是要利用官職的便利來為家族謀取私利,可是沒有人當官的家族真的不是那麽容易發展壯大起來。
呂哲到現在還沒有召見李信,王翦以為是受到李信大敗於項燕的名聲影響,說了一些當時秦楚兩國的現狀,大意就是當時的秦國屢屢大勝之後驕傲自滿,秦軍對攻楚的先期準備不足。楚國卻是嚴陣以待,李信敗於項燕之手並不是全歸咎於個人的過錯。
盡管看上去依然是精神抖擻的模樣,可是王翦真的相當老邁了,畢竟已經是七十多歲的古稀之年,李信目前卻還是知命之年。
五十多歲的李信半生戎馬,正是作為一名將領來說最為黃金的年紀,他是曾經敗於項燕,可是此前的任何一戰都有出色的表現。[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像李信這種經驗豐富的為將者正是帝國所需要的。更不用說帝國向西開拓,向西的地形有許多與隴西郡那邊相同。呂哲怎麽會不用?
呂哲定然是會用李信,可是怎麽用還有待思考,主要原因還是國策的關係。
帝國皇帝可以任命某人一個官職,可是有相關的流程,那個流程就是被任命人要有功勳打底,也就是累積足夠的功勞。並不是說想要讓一介白身成為將軍,那就能夠成為一名將軍。
呂哲一直在維護自己製定出來的國策,任用蒙恬、章邯、徐岩、王賁……臧荼、曹咎、周殷、司馬昂等人,那是因為帝國承認之前戰國的一些官職,隻不過需要降級留用。稱得上是一種變通。這樣的政策是為了安撫舊有官員,也是為了快速穩定國內,不至於讓舊有官員絕望導致出現動亂,可是李信是屬於在野,並不在變通之列。
秦國其實是有相關的國策,也即是非軍功不得封侯,不過後麵被破壞,這也是被認為是秦國崩潰的誘因之一。說是相近國策,指的是某種限定,呂哲可沒有打算破壞自己製定的任人標準,又拿捏不定李信願不願意從頭做起,用實際功勳接受考核一步一步來,自然是存在疑慮。
估計是王賁沒有向自己的父親王翦介紹帝國的任人標準,王翦委婉地提了幾次,呂哲自己不好明說,隻有讓後麵過來的共尉代為解釋。
王翦是怎麽與李信溝通,呂哲並沒有去過問,倒是後麵將要從函穀關啟程進入秦地王翦再次來找。
王翦估計是查清楚相關的國策,先是客套閑聊一小會,然後問呂哲,道:“非在職,立有功勳能夠被納入評定?”
是有這麽一個回事,指的是隻要在帝國登記造冊,以白身的身份為帝國有貢獻也能算是功勳的一種。這條政策的出處是在帝國開始航海之後,呂哲為了鼓勵民間出海,去尋找島嶼或是新的大陸,製定下的政策。私人有所獲,一旦有所發現通知帝國,能夠以非在職官員的身份被納入功勳體係。
李信是要出海?不不不。王翦問了許多細節,呂哲才搞懂李信是要做什麽。
帝國民間鼓勵外出探索,可以在官府登記組建開拓團,說白了就是抓捕奴隸盛行之下產生的傭兵團之類的組織。家世清白,沒有犯罪的記錄,向官府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初步是可以組建起二十人以內的武裝,然後踏出帝國疆域進行冒險。
傭兵團在帝國是屬於半官方組織,並不是人人都能組建傭兵團,登記人除開家世清白之外還要有軍隊服役記錄,李信並沒有在帝國軍隊中有服役記錄啊?
“李超現在隸屬第六(混編)軍團。”王賁很是不好意思地解釋了一下。
李超是李信的兒子,似乎是六年前就已經進入帝國軍方服役,目前的官職是一名俾將。
“李超要申請退役?”呂哲真的難以理解了,李超已經是俾將。再進一步就是可以統帥一個師二萬五千部隊的偏將,大好前程在等著竟然要申請退役?
帝國軍隊編製是,五人一伍設伍長,二伍一什設什長,五什一隊設隊率,五隊一屯設屯長。四屯一曲設別部司馬為輔、軍侯為主,五曲一校設校尉,五校一師設俾將為輔、偏將為主,二師一軍設中郎將軍團。
李超服役六年走到俾將這一步能證明是一個有能力的軍人,呂哲也特意讓張良幫著查閱一下李超有沒有在裁軍的退役名單中,查閱之後的答案是李超不屬於退役人員。
呂哲有點不懂了,要麽是李信有足夠的自信讓李超退役之後有更好的發展,要麽就是李信有些昏了頭了。
“李超的堂兄李任也是在第六(混編)軍團服役,要申請退役的是李任。登記造冊的也是李任。”王賁見呂哲誤會,趕緊解釋了一下。
家族的發展很多時候需要有人做出犧牲,想來李任就是“自我奉獻”的那個人了?
呂哲一陣“嗬嗬嗬!”笑了,宗族社會也就這麽回事。
很多時候會接到來自官方的任務,傭兵團也是依靠完成官方的任務來進行升級,不過傭兵團的武裝人員有封頂上限。
李信是要讓李任組建傭兵團,他大概猜出下一步帝國的重心是在占領西域上麵,決定帶著包括李任在內的二十人武裝前往西域。不知道是要以什麽樣的方式來獲取功勳。
其實李信要幹什麽不用會知呂哲,不過既然是這麽做肯定是會搞出什麽大動靜。之後的一些事情也證實了這一點,著實是會讓呂哲哭笑不得的同時感到驚訝。
現在的呂哲還不知道李信是要用二十人做出滅一國的偉業,也根本就想不到李信會堂而皇之地在一國宮殿之上,當著那一國那麽多的文武官員的麵殺掉國王,迫使這個西域邦國向帝國稱臣。
從函穀關進入秦地要走桃林道。所謂桃林道可不是道路兩旁都是桃林,相傳這裏曾經桃花處處。到了秋天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粉紅色的桃花,因此得出名。
現在是冬季,不說桃林道經過時間的變遷早就沒有漫山遍野的桃樹,哪怕是還有漫山遍野的桃樹也該被白雪覆蓋。
桃林道屬於山地地形,再往前便是華山所在。現在的華山並不出名。因為道教還沒有盛行,華山之上也不存在道館,同時因為佛教還沒有傳入華夏自然也不見廟宇。
說到佛教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已經創建了佛教,可是迦毗羅衛國已經消失在曆史塵埃之中,佛教創建於印度,可是並非印度唯一宗~教,孔雀王朝內部的宗~教多到難以細數,佛教隻是其中一個。
孔雀王朝的現任君王,也就是舍利輸迦這位第六任的君王,他極為偏袒耆那教,對其它宗~教存在很嚴重的迫害,因為偏袒耆那教不斷對其它宗~教進行清洗,得了個暴君的稱號。
帝國現在已經知道有孔雀王朝的存在,更是清楚西部高原後麵既是孔雀王朝的所在地。帝國目前已經在嚐試登上高原,可是幾次試探並不如意,不是高原之上有什麽強國或是強大部落,是很難適應那裏的高原氣候,有計劃先派人立碑劃界,不過還沒有付出行動。
呂哲自然知道孔雀王朝的存在,其餘人卻是從克什米爾的使節團那裏獲知。
孔雀王朝的疆域很大,至少目前是比帝國還要大上一些,聽說西方有一個叫亞曆山大的人率軍東征,一路上馬其頓的軍隊破城滅國堪無對手,後麵就是敗在孔雀王朝手中,因此中亞各國普遍的認知中孔雀王朝是一個強大無比的國家。
會提到孔雀王朝自然是閑聊,呂哲是在談海上水道,南洋艦隊已經初步發現海峽的存在,隻是短期之內無法在那種複雜的地形找到安全的航道,要是尋找到航道過去就該從海上發現孔雀王朝。
另外,一些官員已經得知孔雀王朝與中亞幾個國家國界相鄰,那些中亞國家又與西域國界相鄰,聽聞孔雀王朝的強大在猜測帝國出兵西域的時候會不會惹來孔雀王朝的幹預。
華山那邊的路不好走,一直以來也不是出秦川的主路,呂哲沒有登高望遠的興趣,走的是渭水邊上的路線。
渭水在秦川的地位很高,各縣的水係基本上都是渭水的分流,始皇帝建阿房宮和驪山墓都是選擇在渭水邊上。
上古先秦時代有詩和賦,可是因為征戰文化盛行,對於詩賦卻是不怎麽流行。
呂哲的記憶中唐代詩人杜牧有作過一首《阿房宮賦》,講的是六國為秦所滅,天下為之一統,始皇帝為了建造阿房宮將蜀地的山林都砍伐光了,阿房宮的占地麵積達到了驚人的三百多裏地……
阿房宮其實還沒有完全修好,占地也沒有三百多裏地那麽恐怖,呂哲暫時沒有心思過去阿房宮看看,也就不理會諸多文武的推薦,繼續趕路。
沿著渭水走了一段路,呂哲聽聞再走幾十裏路有一處叫作鴻門,起了過去看看的興趣。
鴻門並不出名,要是真的想要遊覽名勝古跡,秦川有的是比鴻門有名的地方。
這個曆史版本是不會再發生什麽鴻門宴了,呂哲去鴻門“瞻仰”隻是臨時起意的一種惡趣味,想要親眼看看那是一個什麽樣的躲在。
事實上到了地頭一看,鴻門還真的是沒有什麽好看的。這裏地形平坦,臨近驪山,距離霸上和藍田也不是太遠,共尉起了個頭建議呂哲去霸上和藍田看看,包括蒙恬、徐岩在內的一些將領也一致推薦。
秦國的藍田在商鞅變法之後就是秦軍的一處大型訓練基地,起先是用來訓練新軍,後麵成了軍官的培訓基地。霸上其實也是秦國自古以來的屯兵之所,長久以來是作為秦軍東出的橋頭堡。因此藍田或是霸上其實是充滿了軍事設施,這從逐漸靠近就能瞧出一些端倪。(未完待續。)
(..)
李信的先祖李宗為魏國大夫,至李信曆十代,均為大臣或將領。祖父李崇,為秦國隴西太守,封南鄭公;父親李瑤為秦國南郡太守,封狄道侯。
李瑤做過南郡太守,南郡至今都還流傳著關於李瑤的名聲。李瑤擔任南郡太守的時候建造的一些基礎設施到目前還在被使用,名聲是好名聲,說明李瑤治理南郡的時候頗為得力,一些老一輩的南郡人至今仍然感念。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裏麵的李廣是李信的後代,不過現在可是公元前二零八年,李廣要出現可還得再等上至少四五十年。
呂哲知道一件事情,秦國攻楚之初,始皇帝並沒有馬上任命誰做征楚的大將,始皇帝問麾下將領攻楚要動用多少兵力,王翦說“需要六十萬”,時值大秦頻頻用兵師疲糧缺,始皇帝聽到攻楚要動用六十萬人當然蹙眉,那個時候李信卻是跳出來說“隻需要二十萬就能滅楚”,始皇帝聞之大悅,攻楚主將的人選也就確定李信擔任。
李信可不是什麽默默無聞之輩,他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獲封隴西≯↙侯。後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將項燕大敗,此後便消失在秦國朝堂,長久時間未曾露麵。
傳言李信因為攻楚失敗,後麵王翦率秦軍成功滅楚,一人失敗一人成功,兩人見麵不免尷尬,此後大有老死不相往來的意思,可是現在王翦能找到李信,並拉著李信前來函穀關覲見呂哲。可見傳聞通常都不怎麽靠譜。
李信攻楚失敗之後,隴西侯的爵位已經被撤銷,長久以來也並沒有擔任官職,因此是一個白身的身份。
“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身為家主怎麽能不為家族著想?”王翦說得比較委婉,不過意思還是很清楚。
不就是說王翦和李信兩人是真的有些矛盾。可是李信為了家族的未來,想要在帝國謀個官職因此接受了王翦的邀請和引薦嘛。
還真的就是這個樣子的。古時候一個家族是不是有人當官對於家族來說真的相當重要,家族想要發展和壯大少不得需要一個光鮮的身份,也許不一定是要利用官職的便利來為家族謀取私利,可是沒有人當官的家族真的不是那麽容易發展壯大起來。
呂哲到現在還沒有召見李信,王翦以為是受到李信大敗於項燕的名聲影響,說了一些當時秦楚兩國的現狀,大意就是當時的秦國屢屢大勝之後驕傲自滿,秦軍對攻楚的先期準備不足。楚國卻是嚴陣以待,李信敗於項燕之手並不是全歸咎於個人的過錯。
盡管看上去依然是精神抖擻的模樣,可是王翦真的相當老邁了,畢竟已經是七十多歲的古稀之年,李信目前卻還是知命之年。
五十多歲的李信半生戎馬,正是作為一名將領來說最為黃金的年紀,他是曾經敗於項燕,可是此前的任何一戰都有出色的表現。[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像李信這種經驗豐富的為將者正是帝國所需要的。更不用說帝國向西開拓,向西的地形有許多與隴西郡那邊相同。呂哲怎麽會不用?
呂哲定然是會用李信,可是怎麽用還有待思考,主要原因還是國策的關係。
帝國皇帝可以任命某人一個官職,可是有相關的流程,那個流程就是被任命人要有功勳打底,也就是累積足夠的功勞。並不是說想要讓一介白身成為將軍,那就能夠成為一名將軍。
呂哲一直在維護自己製定出來的國策,任用蒙恬、章邯、徐岩、王賁……臧荼、曹咎、周殷、司馬昂等人,那是因為帝國承認之前戰國的一些官職,隻不過需要降級留用。稱得上是一種變通。這樣的政策是為了安撫舊有官員,也是為了快速穩定國內,不至於讓舊有官員絕望導致出現動亂,可是李信是屬於在野,並不在變通之列。
秦國其實是有相關的國策,也即是非軍功不得封侯,不過後麵被破壞,這也是被認為是秦國崩潰的誘因之一。說是相近國策,指的是某種限定,呂哲可沒有打算破壞自己製定的任人標準,又拿捏不定李信願不願意從頭做起,用實際功勳接受考核一步一步來,自然是存在疑慮。
估計是王賁沒有向自己的父親王翦介紹帝國的任人標準,王翦委婉地提了幾次,呂哲自己不好明說,隻有讓後麵過來的共尉代為解釋。
王翦是怎麽與李信溝通,呂哲並沒有去過問,倒是後麵將要從函穀關啟程進入秦地王翦再次來找。
王翦估計是查清楚相關的國策,先是客套閑聊一小會,然後問呂哲,道:“非在職,立有功勳能夠被納入評定?”
是有這麽一個回事,指的是隻要在帝國登記造冊,以白身的身份為帝國有貢獻也能算是功勳的一種。這條政策的出處是在帝國開始航海之後,呂哲為了鼓勵民間出海,去尋找島嶼或是新的大陸,製定下的政策。私人有所獲,一旦有所發現通知帝國,能夠以非在職官員的身份被納入功勳體係。
李信是要出海?不不不。王翦問了許多細節,呂哲才搞懂李信是要做什麽。
帝國民間鼓勵外出探索,可以在官府登記組建開拓團,說白了就是抓捕奴隸盛行之下產生的傭兵團之類的組織。家世清白,沒有犯罪的記錄,向官府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初步是可以組建起二十人以內的武裝,然後踏出帝國疆域進行冒險。
傭兵團在帝國是屬於半官方組織,並不是人人都能組建傭兵團,登記人除開家世清白之外還要有軍隊服役記錄,李信並沒有在帝國軍隊中有服役記錄啊?
“李超現在隸屬第六(混編)軍團。”王賁很是不好意思地解釋了一下。
李超是李信的兒子,似乎是六年前就已經進入帝國軍方服役,目前的官職是一名俾將。
“李超要申請退役?”呂哲真的難以理解了,李超已經是俾將。再進一步就是可以統帥一個師二萬五千部隊的偏將,大好前程在等著竟然要申請退役?
帝國軍隊編製是,五人一伍設伍長,二伍一什設什長,五什一隊設隊率,五隊一屯設屯長。四屯一曲設別部司馬為輔、軍侯為主,五曲一校設校尉,五校一師設俾將為輔、偏將為主,二師一軍設中郎將軍團。
李超服役六年走到俾將這一步能證明是一個有能力的軍人,呂哲也特意讓張良幫著查閱一下李超有沒有在裁軍的退役名單中,查閱之後的答案是李超不屬於退役人員。
呂哲有點不懂了,要麽是李信有足夠的自信讓李超退役之後有更好的發展,要麽就是李信有些昏了頭了。
“李超的堂兄李任也是在第六(混編)軍團服役,要申請退役的是李任。登記造冊的也是李任。”王賁見呂哲誤會,趕緊解釋了一下。
家族的發展很多時候需要有人做出犧牲,想來李任就是“自我奉獻”的那個人了?
呂哲一陣“嗬嗬嗬!”笑了,宗族社會也就這麽回事。
很多時候會接到來自官方的任務,傭兵團也是依靠完成官方的任務來進行升級,不過傭兵團的武裝人員有封頂上限。
李信是要讓李任組建傭兵團,他大概猜出下一步帝國的重心是在占領西域上麵,決定帶著包括李任在內的二十人武裝前往西域。不知道是要以什麽樣的方式來獲取功勳。
其實李信要幹什麽不用會知呂哲,不過既然是這麽做肯定是會搞出什麽大動靜。之後的一些事情也證實了這一點,著實是會讓呂哲哭笑不得的同時感到驚訝。
現在的呂哲還不知道李信是要用二十人做出滅一國的偉業,也根本就想不到李信會堂而皇之地在一國宮殿之上,當著那一國那麽多的文武官員的麵殺掉國王,迫使這個西域邦國向帝國稱臣。
從函穀關進入秦地要走桃林道。所謂桃林道可不是道路兩旁都是桃林,相傳這裏曾經桃花處處。到了秋天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粉紅色的桃花,因此得出名。
現在是冬季,不說桃林道經過時間的變遷早就沒有漫山遍野的桃樹,哪怕是還有漫山遍野的桃樹也該被白雪覆蓋。
桃林道屬於山地地形,再往前便是華山所在。現在的華山並不出名。因為道教還沒有盛行,華山之上也不存在道館,同時因為佛教還沒有傳入華夏自然也不見廟宇。
說到佛教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已經創建了佛教,可是迦毗羅衛國已經消失在曆史塵埃之中,佛教創建於印度,可是並非印度唯一宗~教,孔雀王朝內部的宗~教多到難以細數,佛教隻是其中一個。
孔雀王朝的現任君王,也就是舍利輸迦這位第六任的君王,他極為偏袒耆那教,對其它宗~教存在很嚴重的迫害,因為偏袒耆那教不斷對其它宗~教進行清洗,得了個暴君的稱號。
帝國現在已經知道有孔雀王朝的存在,更是清楚西部高原後麵既是孔雀王朝的所在地。帝國目前已經在嚐試登上高原,可是幾次試探並不如意,不是高原之上有什麽強國或是強大部落,是很難適應那裏的高原氣候,有計劃先派人立碑劃界,不過還沒有付出行動。
呂哲自然知道孔雀王朝的存在,其餘人卻是從克什米爾的使節團那裏獲知。
孔雀王朝的疆域很大,至少目前是比帝國還要大上一些,聽說西方有一個叫亞曆山大的人率軍東征,一路上馬其頓的軍隊破城滅國堪無對手,後麵就是敗在孔雀王朝手中,因此中亞各國普遍的認知中孔雀王朝是一個強大無比的國家。
會提到孔雀王朝自然是閑聊,呂哲是在談海上水道,南洋艦隊已經初步發現海峽的存在,隻是短期之內無法在那種複雜的地形找到安全的航道,要是尋找到航道過去就該從海上發現孔雀王朝。
另外,一些官員已經得知孔雀王朝與中亞幾個國家國界相鄰,那些中亞國家又與西域國界相鄰,聽聞孔雀王朝的強大在猜測帝國出兵西域的時候會不會惹來孔雀王朝的幹預。
華山那邊的路不好走,一直以來也不是出秦川的主路,呂哲沒有登高望遠的興趣,走的是渭水邊上的路線。
渭水在秦川的地位很高,各縣的水係基本上都是渭水的分流,始皇帝建阿房宮和驪山墓都是選擇在渭水邊上。
上古先秦時代有詩和賦,可是因為征戰文化盛行,對於詩賦卻是不怎麽流行。
呂哲的記憶中唐代詩人杜牧有作過一首《阿房宮賦》,講的是六國為秦所滅,天下為之一統,始皇帝為了建造阿房宮將蜀地的山林都砍伐光了,阿房宮的占地麵積達到了驚人的三百多裏地……
阿房宮其實還沒有完全修好,占地也沒有三百多裏地那麽恐怖,呂哲暫時沒有心思過去阿房宮看看,也就不理會諸多文武的推薦,繼續趕路。
沿著渭水走了一段路,呂哲聽聞再走幾十裏路有一處叫作鴻門,起了過去看看的興趣。
鴻門並不出名,要是真的想要遊覽名勝古跡,秦川有的是比鴻門有名的地方。
這個曆史版本是不會再發生什麽鴻門宴了,呂哲去鴻門“瞻仰”隻是臨時起意的一種惡趣味,想要親眼看看那是一個什麽樣的躲在。
事實上到了地頭一看,鴻門還真的是沒有什麽好看的。這裏地形平坦,臨近驪山,距離霸上和藍田也不是太遠,共尉起了個頭建議呂哲去霸上和藍田看看,包括蒙恬、徐岩在內的一些將領也一致推薦。
秦國的藍田在商鞅變法之後就是秦軍的一處大型訓練基地,起先是用來訓練新軍,後麵成了軍官的培訓基地。霸上其實也是秦國自古以來的屯兵之所,長久以來是作為秦軍東出的橋頭堡。因此藍田或是霸上其實是充滿了軍事設施,這從逐漸靠近就能瞧出一些端倪。(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