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後之亂是指唐中宗皇後韋氏的專權亂政,韋皇後毒死中宗,陰謀奪權。景龍四年(710)韋氏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欲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睿宗。韋後之亂,終告結束。


    <strong>什麽是韋後之亂?</strong>


    是唐朝曆史上的一段時期,指代中國唐中宗李顯的皇後韋氏的專權亂政。韋氏(?~710),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弘道元年(683)中宗即位,次年,立為皇後。同年,中宗被武則天廢黜,遷於房州(今湖北房縣),韋氏隨行。期間夫婦二人同經風雨,故而中宗對韋後有極高的信任。


    神龍元年(705),中宗複位。作為信任與報答,中宗每次臨朝,韋後即置幔坐殿上,預聞政事。中宗任用曾為武則天掌文書的昭容(宮中女官)上官婉兒主持撰述詔令,以武三思為相。當時朝中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武三思通過韋後及其愛女安樂公主,誣陷並迫害擁戴中宗複位的張柬之、敬暉等功臣。中宗對揭發武、韋醜行的人處以極刑,武三思因而權傾人主,作威作福。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韋氏所生,遭到韋後厭惡;安樂公主與其夫武崇訓(武三思子)經常侮辱重俊。重俊於神龍三年七月發動部分羽林軍殺死武三思與武崇訓,謀誅韋後、安樂公主,因相從的羽林軍倒戈,政變失敗,重俊被殺。武、韋集團權勢依舊不減。此時內地水旱為災,戶口逃散,民不聊生。中宗卻與韋後恣為淫樂,不理朝政,還處死上書告發韋氏亂政的人。據說,景龍四年(710年)韋氏懼怕恐其醜行暴露,安樂公主想要韋氏臨朝,自為皇太女,遂合謀毒死中宗。


    中宗駕崩後,韋後臨朝攝政,立李重茂為帝,史稱唐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並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臨淄王李隆基(後來的唐玄宗)與太平公主(武則天女)發動禁軍攻入宮城,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及諸韋子弟,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即唐睿宗。韋後之亂至此結束。


    詳細經過


    嗣聖元年(公元六八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從均州(今湖北均縣)通向房陵(今湖北房縣)的鄉間大道上,幾輛馬車在慢慢地行駛。第一輛車上坐著的一位青年男子,麵容樵悻,目光呆滯,似乎有重重的心事和無限的憂愁。他就是唐中宗李顯。武則天稱帝以後,李顯被廢為廬陵王,幽禁在皇宮中一所冷落的庭院中。後來,又被流放到遙遠的南方。此時,李顯正是在流放途中。他望著碧綠的原野,深深感到這充滿生機的大地和自己的心緒是那樣不諧調。妻子韋氏的車輛就在他後麵。想到妻子,李顯不由得回頭望望。韋氏是中宗當太子時被納為妃的,嗣聖元年立為皇後,中宗被廢,她也遭貶黜,隨從前往房陵。韋氏剛剛生個女孩,身體還很虛弱,旅途中車子的不停顛籬更增加了她的痛苦。因為在途中生產,沒有來得及準備,李顯和韋氏隻好用自己的衣服把女孩裹起來,於是他們便給這個孩子起名叫“裹兒”。和父母痛苦得難以入眠不同,裹兒常處在熟睡之中。韋氏後麵還有幾輛車,分別載著他們已經長大的孩子,奴仆和一些用物。李顯和韋氏到達房陵以後便定居下來。他們在房陵期間,武則天多次派遣使臣前去探望。每當聽到使臣到來的消息,李顯總是心驚肉顫,坐臥不安,甚至想自殺。倒是韋氏比較豁達,她勸李顯說:“福禍相依,總會變化的,為什麽要想到死呢您用不著這樣害怕。”李顯和韋氏就這樣相依為命,在房陵共同度過了十多年艱苦的生活,夫妻間的感情也更加深厚。每當夜幕來臨,繁星滿天的時候,李顯遙望星空,回億當年皇宮中的太子生活,便向韋氏保證,一旦重登帝位,定讓她各方麵快快活活。因為朝中老臣狄仁傑常勸武則天要念及母子之情,吉項,李昭德等大臣也多次談起讓中宗李顯複位,又因為武則大已經七十多歲,體弱多病,也時時想起遠在他鄉的李顯,於是,聖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李顯又被迎回宮中,韋氏也相隨返回。李顯剛回到宮中時,對外保密,他被武則天藏在一個大帳子裏。


    一天,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又談起廬陵王李顯,狄仁傑慷慨陳詞,淚流滿麵,情緒非常激動。武則天派人把李顯從帳子中喚出,推到狄仁傑麵前說:“還你儲君。”狄仁傑見是李顯,趕忙返到階下一邊哭一邊行禮。過了一會兒,狄仁傑又對武則大說:“太子回到宮中,大家都不知道,難免有人還要議論。”武則天認為狄仁傑講得有道理,就又用隆重的禮節,公開把李顯從龍門迎進皇宮。對此,文武百官都感到非常高興。神龍元年(公元七0五年)正月初二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瑋,左羽林將軍(1)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乘武則天生病之機,發動宮廷政變,捕殺了武則天的親信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迎皇太子李顯監國。武則大看大勢已去,便在正月初三日讓位給李顯。初四日,李顯即位於通天宮。不久,他恢複唐的國號,一切禮儀製度也都恢複到高宗永淳年間的老樣。


    幾個月以後,八十二歲的武則天離開了人世。這樣,唐中宗李顯第二次當了皇帝,韋氏又被冊立為皇後。中宗第二次即位期間,災害連年,邊患不斷。神龍元年四月,同官縣(今陝西銅川)下了特大雨雹,被淹農家四百餘戶,許多燕雀都被砸死。


    神龍三年(公元七o七年)三月,自京師至山東發生瘟疫,百姓死亡不計其數。這年夏天,山東,河北二十多州又發生旱災,餓死,病死的總計數千人。但是,對這一切,中宗和韋後並不放在心上。韋後會對中宗說:“十多年的苦難我們已經受夠了,現在就要過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在韋後慫恿下,中宗即位當年的十一月,他們就一起到洛陽城南門樓觀看了潑寒胡戰。當時天氣嚴寒,北風凜冽,北方胡人裸身揮水,舞蹈自如。中宗和韋後身穿輕裘,從早到晚,不知疲倦。神龍三年二月,中宗,韋後又和近臣們一起登上玄武門,觀看宮女聚會飲酒。韋後還覺得不開心,又請求中宗命宮女左右分隊,互相毆鬥,以決勝負。


    他們還派遣宮女開辦集市,令百官公卿扮做商人前往交易,因買賣不公,大臣和宮女們互相辱罵,言詞卑猥。中宗和韋後看了以後卻哈哈大笑。神龍四年(公元七0八年)正月元宵節期間,中宗和韋後脫去龍鳳袍,換上百姓裝,帶領大臣們夾雜在長安市民中間,在化度寺門前的大街上觀賞花燈。這一夜,中宗還依照韋後意見,放出幾千名宮女看燈,結果一半以上的宮女都跑掉了。二月,中宗,韋後和各位公主又來到金城(今陝西興平),在梨園球場觀看了拔河比賽。三月,他們遊宴桃花園;四月,又遊賞櫻桃園,還到了隆慶池,結彩張燈,泛舟戲樂。中宗和韋後真正嚐到了當天子的快活。中宗和韋後的戲遊以及中宗處處依順韋後,使朝政更加腐敗。中宗第二次即位不久,就應韋後之請,追封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為王。對此,大臣賈虛以不合祖宗之法表示反對說:“異姓不王,古來如此。皇上剛剛複位,就大封後族,會失信於天下的。”原來,按照朝廷規定,隻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但是,中宗對賈虛的話根本不聽。這時的中宗,隻記住了以前他許諾過的話:韋後隻要快活,要求什麽都可以。


    中宗複位以後,武則天雖然死了,但朝中武氏的勢力還很大。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這時被封為德靜郡王,官拜左散騎常時。最初,張柬之,崔玄暐等人殺張易之,張昌宗之後,銘州(今河北永年)長史薛季昶曾對張柬之等人說:“二張雖然根除,武三思一夥還在,應乘勢把他們鏟除,國家才會安定。”但是,張柬之沒有聽從這個意見。武三思聰明伶巧,善於觀風使舵。他看到張柬之等人處置了張易之,暫時還沒有顧及到他,便通過種種關係,讓自己的一兒子武崇訓娶了韋後的小女兒安樂公主,也就是裹兒。這樣,武三思在朝中的地位更加鞏固。武則天在世時,宮中有個叫上官婉兒的女子,因為懂得詩詞歌賦,為人又柔順,很得武則天寵愛。中宗複位以後,上官婉兒繼續被信用,並專掌擬定命令。不久。還被拜為昭容(女官名)。武則天在世時,上官婉兒就與武三思關係曖昧。武三思和韋後成了兒女親家以後,通過上官婉兒中間的串通,武三思和韋後之間的關係也發展到不正常的狀況。


    這時的韋後完全墮落了。武三思經常入宮和韋後下棋,中宗就站在一旁觀看。有時武三思和韋後一起坐在龍床上玩遊戲,中宗還站在一旁給出[主意]。朝廷外邊的人很快就知道了這些醜事。武三思一兩天不進宮,韋後就讓中宗前去看望。由於武三思和韋後勾結,中宗又對韋後言聽計從,甚至朝中發生的事情,中宗都要找武三思商量。中宗還依照韋後的意見,任命武三思為宰相,以至武三思在朝中的勢力,比武則天時期還要顯赫得多。


    中宗的昏庸,韋後的亂政,武三思的得寵,使朝中大臣張柬之等人非常不安。他們多次勸中宗除掉武三思,削弱武氏權力,加強皇室力量。但是,這時的中宗對他們的話無論如何也聽不進去了。在此之前,監察禦史(2)崔皎曾向中宗進諫,中宗不但不聽,反而把他的話轉告給武三思,結果,崔皎不久就被貶謫。武三思知道張柬之等人在設法除掉他。使與親信,禦史周利用,冉祖雍,光祿丞(3)宋之遜,太仆丞(4)李俊。監察禦史姚紹之互人商量對策。這五人是武三思的耳目,當時被稱為“三思五狗”。“五狗”給武三思出了不少壞主意。隨後,武三思又來到宮中和韋後商量,他們策劃好以後,軌到中宗麵前說張柬之:敬暉,袁恕己,崔玄暐,桓彥範五大臣的壞話。他們攻擊說,五大臣是恃功專權,圖謀不軌。


    昏憒的中宗相信了,便問他們采取什麽辦法好。韋後和武三思建議中宗封五人為王,采取明升暗降的辦法,奪他們手中的實權,中宗同意了。這樣,中宗便封桓彥範為扶陽郡王,敬暉為平陽郡王,張柬之為漢陽郡王,崔玄暐為博陵郡王,袁恕己為南陽郡王。同時,還賜給五大臣很多染彩,錦繡,金銀,鞍馬。五大臣名為優寵。實被奪權。武三思把持了朝政,背後又有韋氏當靠山,更加飛揚跋扈,凡是反對他的人,一律被逐出京師,凡是為他效力的人,全部委以重任。不久,武一思認為時機成熟,就羅列罪名,以五大臣誣陷韋後為由,通過唐中宗頒布詔令。流放五大臣到遙遠的邊疆。桓彥範被流放到貴州(今廣西貴縣),遭杖殺而死;敬暉被流放到崖州(今海南島海口東南),被謀害;崔玄暐被放到白川(今西博白縣),半道而已;張柬之被流放到襄州(今湖北襄樊)。氣憤致死:袁恕已被流放到環州(今廣河池東北),被逼至瘋,後遭擊殺,武三思勾結韋後除掉了五大臣。氣焰更加囂張,他曾得意洋洋地對親信們說:“我不知道什麽是好人,什麽是壞人,隻要和我好的,就全是好人。”一時間,奸佞之徒都被他網羅到身邊。


    韋後的女兒安樂公主也是個野心極大的人,她一心想做第二個武則天。在韋後縱容下,她跋扈宮中,淩辱大臣,無視王法,為所欲為。尤其對大子李重俊更是忌恨。她曾自己寫下詔書,把前一部分遮住,讓中宗加蓋皇帝印,中宗竟笑嘻嘻地答應了她的要求。她還曾以自己是韋後的親生女,李重俊不是韋氏所生,要求中宗立自己為皇太女,以頂替李重俊皇太子的地位。對上述一切,左仆射魏元忠向中宗表示反對,安樂公主竟說:“元忠是山東傻瓜,他有什麽資格議論國家大事。阿武子(宮中對武則天的稱呼)還可以做天子,難道天子的女兒就不能當皇帝嗎?”不僅如此,安樂公主還向中宗提出,把昆明池(5)作為她自己的私人湖泊,中宗以沒有先例為由委婉拒絕。於是安樂公主大怒,她命人挖掘一個定昆池,長達數裏,。安樂公主還派奴仆到民間搶奪女子,充當她府上的奴婢。


    有人把這一情況上告到左台侍禦史袁從一那裏,袁從一秉公執法,逮捕了安樂公主的奴仆。安樂公上竟請中宗下令釋放,軟弱的中宗也竟然同意,以至袁從一氣憤地說:“皇上如此辦事,何以冶大下!”安樂公主一心要當皇太女和女天子,又和武三思等人狼狽為奸,禍國殃民,使太子李重俊感到極大威脅和深深不滿。


    神龍三年七月十一日,李重俊聯合在羽林將軍李多祚率領三百名羽林軍衝入武三思府中,殺死了武三思父子及全家。隨後,又帶兵從肅罩門衝入宮中,想擒殺武三思的同夥上官婉兒,安樂公主和韋後。這時,中宗夜宴剛剛結束,忽聽右羽林將軍劉景仁報告說太子謀反,急忙帶領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登上玄武門。由於劉景仁調動了右羽林軍,李重俊等寡不敵眾,又由於中宗在玄武門上頒布詔書,宣布赦免起事人員,李重俊的一百名羽林軍人心動搖,喪失鬥誌。結果,太子李重俊攻打玄武門失利。左羽林將軍李多祚被部下殺死,李重俊出逃鄠部縣(今陝西盧縣)後,也為部下謀害。平定了太子李重俊之亂後,安樂公主和韋後更加肆無忌憚。每當中宗臨朝聽政,韋後也都要上朝坐在簾子後麵訓示,景龍元年(公元七0九年)二月,韋後自稱她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雲升起,命畫工畫下圖,讓文武百官看。


    韋後還指使右驍衛將軍,知太史事迦葉誌忠上表說:“當初,高祖當皇帝前,天下歌‘桃李子’;大宗當皇帝前,天下歌‘秦王破陣樂’;高宗當皇帝前,天下歌‘側堂堂’;則天皇帝當皇帝前,天下歌‘武媚娘’,升下當皇帝前,天下歌‘英王石州’,‘桑條書’,於此可見人心。現在皇上皇後仁德歸心,一統天下,臣謹進‘桑條歌’十二篇,請宣示中外,進入樂府。”中宗高興地表示同意。於是。這歌頌韋後的桑條歌十二篇廣泛流傳開了。韋後和安樂公主的野心已暴露無遺,朝中大臣群情激憤,議論紛紛。這時,前許州(今河南許昌)司兵參軍(6)燕欽融上書中宗,指斥韋後幹預朝政,安樂公主危害國家,揭露她們圖謀不軌,告誡皇上不可不防。中宗閱後,召燕欽融上朝當麵詢問。燕欽融慷慨陳詞,毫無懼色。中宗沉吟許多,無話可說,便讓燕欽融暫時退下。誰知燕欽融還沒有走出朝門,韋後便指使親信兵部尚書宗楚客派人把燕欽融追回,當著中宗的麵,在大殿的庭石上把他摔死。


    韋後和安樂公主合謀進鴆,毒死了唐中宗。下一步怎麽辦呢韋後心裏並沒有過細的籌劃。特別是想到對於中宗之死,朝中大臣可能出現的議論,猜測和指責,她就更加感到不安。於是,韋後對中宗秘不發喪,先把自己的親信召入宮中,商議安身之策。他們討論後決定,由刑部尚書裴談,工部尚書張錫處理國政,在東都留守:命令左金吾大將軍(1)趙承恩,左監門衛大將軍薛崇簡率領五百精兵前往均川,防備譙王李重福。李重福是中宗的第二年,由於韋後陷害,早在中宗即位之初,就被貶謫到均州,負責當地防守,不許過問朝政,也不準前來京師。韋後心裏有鬼,害怕李童福在中宗死後鬧事,便對他采取了防範措施。韋後還和她的哥哥,任太子少保(輔佐太子的官員)的韋溫商定,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


    李重茂是中宗的第四子。此外,韋後又下令從各府調來五萬人馬,分左右營屯駐京城,以韋溫總負其責,韋溫的兒子和韋後的其它兄弟分晉左,右營和羽林軍,保衛皇宮,一切布置妥當,韋後開始在太極殿為中宗發表,宣布遺製,臨朝掌政。三天以後,十六歲的太子李重茂在柩前即位,尊韋後為皇太後,皇太後臨朝攝政,正在韋氏及其黨羽認為大局已定,沈浸在勝利的歡樂之中的時候,宮廷中的形勢陡然起了變化!中宗的侄兒李隆基在韋氏臨朝後不久,發動了政變,把韋氏一夥部殺死。真是風雲突變!李隆基是怎樣一個人,他是怎樣策劃政變的呢,讓我們還是從頭講起。


    從弘道至開元三十年的時間裏,是唐朝宮廷中的動亂時期。唐高宗死後,其子李顯即位,曆史上稱為中宗。


    不久,武則天廢中宗,立李曰一篇帝,曆史上稱為睿宗。中宗和睿宗是親兄弟,即高宗的七子和八子。後來,武則天自己稱帝,睿宗又被廢掉。當時帝位的更替,真如同走馬燈一樣。武則天晚年力竭心衰,體弱多病,權力轉移,中宗複位,睿宗被立為皇太帝,封相王,而李隆基就是睿宗的第三子。垂拱元年(公元六八五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城,二歲時被封為楚王。他童年時就很聰明,言語不凡。據說,他七歲那年去朝堂,金吾將軍武懿宗看見他的儀仗隊伍非常嚴整,產生了妒忌心,便大聲嗬斥,想把隊伍搞亂。李隆基見此情況,上前斥責武懿宗說:我家朝堂,關你什麽事,敢迫害我的騎從!武則天後來聽說了這件事,對他的聰明和勇敢也大加稱讚。中宗末年,宮廷內部變亂迭起,人心動蕩。李隆基見此情景,便私下裏聯係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作為自己借助的力量。


    後來,中宗暴亡,韋後臨朝,韋溫等人密謀策劃,想以韋姓替代李唐氏。當時,有個叫馮道力的道士和李隆基的關係也不錯。一天馮道士來到李隆基家中,對他說:“您居住的地方名叫隆慶,許多人說‘隆’就是‘龍’,現在韋氏又改‘唐隆’,和您的名字正相符合,這正是您成就帝業的時候。”李隆基聽後非常高興。便找太平公主商量除掉韋後的辦法。太平公主是高宗的幼女,李隆基的姑姑。當時三十多歲,長得體態豐滿,端莊文靜,又富於權謀,很像武則天。武則天活著的時候,經常讓她參與機密大事的討論,每次又都囑咐她宮禁嚴峻,不得外出泄露。這樣,太平公主逐漸養成了謹慎處事,言語不多的習慣。


    在武則天當政約二十多年中,那麽多皇親國威,隻有太平公主一人獨享太平,沒有卷入變亂中去,沒有由榮到辱,從升到降的慨歎,父為帝,因為後,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在武則天晚年,中宗複位過程中,太平公主參與了除掉張易之的行動,擁立中宗有功,被中宗進號為鎮國太平公主。她的住宅周圍有衛士保護,居住的房屋附近十步一崗,五步一哨,和皇宮相似。鑒於太平公主處事機敏,以及在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季隆基在考慮除掉韋後的時候,便首先想到要和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很讚成李隆基的政變計劃,還派了他的兒於薛崇簡做李隆基助手,一起行動。一天,李隆基和薛崇簡,劉幽求,麻嗣宗,葛福順,李仙鳧,普潤等人一起討論行動方案。


    這些人中,除普潤是寶昌寺的和尚外,其它人大多是宮廷羽林軍的將領。討論中曾有人提出,行動計劃要征得相王同意才好執行。相王即李隆基的父親原睿宗李旦。對此,李隆基表示了不同的意見。他斬釘截鐵地說:我拯救國家的危難,處理君父焦慮的問題,此事如果成功,這是國家的幸運,倘若失敗,也算是我以身殉國,忠孝兩全,有什麽必要先讓父王知道呢再者,如果請示父王,他同意這樣做。這是讓父王參與了危險的活動,如果他不同意,那我們怎麽辦歸根結底,請示父王有弊無利。經過認真的討論,大家最後同意了李隆基的意見。唐隆元年(公元七一0年)六月二十日這天深夜,李隆基率領劉幽求,鍾紹京等人衝入玄武門,襲殺了羽林將軍韋播,中郎將高嵩等,然後斬關奪門,衝入後宮。左萬騎(4)從左進,右萬騎從右入,最後會合到淩煙閣前。當時,在太極殿前宿衛中宗梓官的衛士聽到喊殺聲,也都披掛整齊投入了戰鬥。一時間,後宮裏刀槍相擊,燭光閃閃,殺聲連天,一片四戰。沒用多久,李隆基便取得了勝利。在混戰當中,韋後慌慌張張地跑進了飛騎營,企圖得到他們的保衛,不料被亂兵所殺。


    韋氏的黨羽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等人,也都先後被斬首示眾。結束了宮廷政變的戰鬥後,李隆基立即前去拜見了他的父親相王李旦,請求寬恕未能事先請示之罪。相王急忙向前抱住李隆基,流著淚說:國家的危難,多虧我兒才得以消除,百姓的動亂,也都依靠你才得以安定。次日,相王李旦和少帝李重茂登上安福門城樓,慰諭百姓,大赦天下。此後,李隆基被晉封為平王,薛崇簡為立節郡王,鍾紹京為中書侍郎,劉幽求為中書舍人,都參與朝廷政務。此外,還派遣使者前往均州慰問譙王李童福。幾天以後,少帝李重茂頒布了詔書,其中寫道:“叔父相王,高宗之子,昔以天下讓於先帝。神龍(5)之初,已有明旨,將立大弟,以為副君。請叔父相王即皇帝位,朕退守本藩,歸於舊邸。”於是,相王李旦再次即皇帝位,仍稱為唐睿宗。少帝李重茂被封為溫王,平王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睿宗並在這一年改元景雲。


    睿宗共有六子,長子李成器,次子李成義,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範,五子李隆業,六子李隆悌(6),除第六子早亡外,其餘五子之間的關係向來和睦,篤順。據說,李隆基曾經特製一個大枕頭和一床大被子,兄弟五入共同枕蓋,以示友悌之好。的確,唐朝宮禁中像睿宗五子之間這樣友好相愛的,還不多見。不僅如此,就是睿宗和平王李隆基父於之間,也充滿了愛護和諒解,這方麵最突出的例子,是睿宗把皇位禪讓給李隆基。


    那是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六月,不知從什麽地方傳出一股謠言說:“根據星象,皇帝有災,皇太子應當即位。”顯然,製造這個謠言的目的是為了挑撥睿宗和太子李隆基之間的關係。誰知,睿宗聽後不但不惱怒,反而說:“傳德可以避災,我的主意打定了。”到了七月,睿宗便頒布詔令,把帝位傳給皇太子。據說,李隆基知道這一情況後,往拜睿宗,一邊叩頭,一邊流淚表示拒絕。睿宗卻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我是因為你上的功才能夠第二次即皇帝位,現在根據星象,帝位有災,我想退位回避。隻有聖德和大功大勳,才可以轉禍為福。現在把帝位傳給你,已經有些晚了,你何必拒絕呢難道非要等到靈柩前即位才算是孝嗎?”李隆基聽後,隻好點頭答應。就這樣,睿宗自稱太上皇,把帝位傳給了李隆基。除軍政大事外,三品以下官員的除授和刑罰,李隆基都可以決定,李隆基就是曆史上的唐玄宗。就在這帝位和平過渡,宮廷平靜無事的時候,突然,又一場狂飆從天而落。


    太平公主之亂


    這是一起更大的亂子,製造這場亂子的罪魁是太平公主。原來,太平公主在協助李隆基政變,除掉韋後以後,依仗功大,日益驕奢,不可一世。她的田園麵積越來越大,幾乎包括了京城附近所有的肥田沃土。她宮中的器物越來越精細,繁多,專門為她采購的人在四川,江南和嶺南地區的道路上絡繹不絕。她使用的車馬儀仗和皇宮中帝後們用的沒有絲毫區別。她的陪侍僅少年男子就有數百人,而且都是身披羅綺。至於上了年紀的老婦,更有幾千人之多。各地送給她的狗馬等玩物,多得不計其數。此外,這時太平公主在私生活方麵也越來越墮落。當時。她的丈夫武攸暨剛死不久,有個叫惠範的胡僧家中豪富。財寶很多,很善於巴結權貴。於是,太平公主便和他狼狽為奸。太平公主曾專門為惠範和尚在玄宗那裏謀得聖善寺寺主位置,加三品,封公爵。不僅如此,太平公主對朝政的幹涉也使玄宗不能容忍。她內結將相,外連王公,專謀異計。當時,朝中宰相七人,有五個和太平公主關係密切。一個叫蕭誌忠的,因為依附了太平公主,就由一個州官晉升為刑部尚書,中書令。他隨便出入太平公主府第,早晚環伺在公主的周圍,成了公主一個忠實的奴仆。還有掌握皇宮禁兵的常元楷,李慈,也常在私下裏拜謁太平公主。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七月三日,尚書左仆射竇懷貞,侍中岑羲,中書令蕭至忠,崔湜,雍州長史李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右羽林將軍李慈,應太平公主之召,來公主府上密謀,議定第二天,即七月四日,由羽林軍作亂,發動政變,推翻唐玄宗,擁立太平公主登基當皇帝。但是,這個陰謀很快被唐玄宗發現了。七月三日深夜,玄宗頒布密旨,命歧王李範,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將軍王毛仲,取馬廄中閑散馬匹以及家丁二百多人,率太仆寺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數人,出武德門,入度化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皇宮北門門洞內,殺死了常元楷和李慈,又活捉了蕭至忠,岑義等人。這些人先後被軟了腦袋。太平公主發現形勢不妙,急忙逃進聖善寺,在那裏住了幾天以後才又回到家中。不過,最後她還是被賜死。隨同太平公主一起死的,還有他的兒子及黨羽數十人。


    從太平公主家中查抄出來的貨物堆積如山,珍奇寶物和皇宮中的相差無幾,土地和牲畜遍布在許多地方,征斂幾年還沒有完。在太平公主寵幸的惠範和尚家中,也查抄出了價值達數十萬貫的家資。粉碎太平公主政變陰謀的第二天,睿宗以喜悅的心情頒發詔諭,宣布把一切權利完全移交給唐玄宗,他自己則高居無為,名副其實地當起了太上皇。這樣,唐玄宗完全掌握了國家的權力。這一年十二月,他政年號為“開元”。


    唐玄宗即位之初,很注意德政。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他讓姚崇當宰相。姚崇在唐睿宗時期當過兵部尚書,後因得罪太平公主,被貶到同州(今陝西大荔)做刺史。


    據說,姚崇應召來到京城長安的時候,正值唐玄宗在郊外打獵。玄宗問姚崇:“你會打獵嗎?”姚崇回答:“我二十多歲時常常騎馬逐獸,後來才讀書。現在雖然老了,但還可以騎馬射箭。”玄宗便讓他參加打獵活動,姚崇果然箭無虛發。玄宗非常高興,就命他做宰相,誰知姚崇卻推托不幹。玄宗驚問是什麽原因,姚崇說:“臣有十件大事,不知皇上是否采納,所以不敢受任。”


    玄宗追問那十件大事,姚崇提出:“第一件,以仁德治政,不用苛刑;第二件,十年之內,不對外打仗;第三件,不許宦官幹預朝政;第四件,皇親國威不得占據朝廷要職;第五件,王公犯法與民同罪;第六件,租稅以外不得額外加征;第七件,不崇佛,不營造佛寺;第八件,待臣以禮;第九件,允許朝臣發表不同意見;第十件,嚴禁外戚幹預政事。”唐玄宗聽後表示同意,姚崇於是負起了宰相之責。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宮廷動亂之後,唐玄宗和姚崇君臣之間開始了比較好的配合,唐朝曆史由此進入了充滿活力的“開元盛世”時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中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唐中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