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在明代正德年間,出現這麽多帶有阿拉伯文文飾的器物呢?這就不得不談一下明代的正德皇帝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蘭教,在其在位期間(1506—1521),曾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宗教進行過評述,他認為:“儒者之學雖可以開物成物,而不足以窮神知化。佛老之學,似類窮神知化而不能複命歸真。蓋諸教之道各執一偏,唯清真認主之教,深源於正理,此所以乘萬世與天壤久也。”可見其對伊斯蘭教的推崇。


    他還親自寫了許多讚美伊斯蘭教的詩,後來被編輯成了《禦製尊真主事詩》。在這裏,舉其中一首作為例子,詩曰:“一教玄玄諸教迷,其中奧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卻尊誰?”


    明武宗朱厚照還有一個阿拉伯文的名字,叫作妙吉敖蘭(mejid-ah),意思為安拉的榮耀。


    說完明正德皇帝,可能大家會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朱厚照為什麽會信奉伊斯蘭教,是不是有什麽緣故,還是他就是明代唯一一個特例呢?


    他當然不是明代僅有的穆斯林,說起明朝皇室信奉伊斯蘭教,要追溯到其開國皇帝朱元璋。目前學界對此問題還有爭議,但其中的一派就認為,朱元璋本身就是回族。我在這裏列舉此派觀點的兩個主要依據。


    一個就是朱元璋對其父母的安葬形式。據《明史》記載:“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裏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而什麽是“克葬”,又如何“克葬”的,《明史》並沒有詳細記述。


    而在海外史學家黎東方博士所著之《細說明朝》中,則說朱元璋是在鄰居的幫助下,與其二哥朱興盛一起將其父母和大哥朱興隆的遺體,用白布裹起來而下葬的。照此推斷,《明史》中所謂“克葬”,即伊斯蘭教中規定,穆斯林去世後,必須先穿“克凡”(白布殮衣)然後土葬,故朱家當為回族。


    第二個就是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主要將領都是回族。元末蒙古統治者把大量的回回人、色目人從大都、中都貶到豫南、淮西等地區。朱元璋當時就在這些地區,發展聯合了許多色目人、回回人組成起義軍。在這些回回人中,湧現出後來的明朝開國功臣名將,著名的有常遇春、胡大海、馮國勇、馮勝、丁德興、藍玉、沐英、華雲、李文忠等。因此中國民間流傳著“十回保一朱”和“十大回回保明朝”的說法。


    再有就是朱元璋的夫人馬皇後是回民,因為她的後裔尚存。


    朱元璋登基後敕建清真寺於南京、西安及滇、閩、粵等地區。南京清真寺賜名“淨覺寺”,落成後朱元璋數次臨幸,並禦製至聖《百字讚》賜清真寺,其文如下:


    乾坤初始,天籍注名。傳教大聖,降生西域。受授天經,


    三十部冊,普化眾生。億兆君師,萬聖領袖,協助天運,


    保庇國民,五時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誌窮民,


    拯救患難,洞徹幽冥,超拔靈魂,脫離罪業。仁覆天下,


    道冠古今,降邪歸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貴聖人。


    從《百字讚》中不難看出,朱元璋高度讚頌了真主和穆聖,褒揚了伊斯蘭教。如果他對伊斯蘭教沒有信仰和深刻認識,是寫不出如此讚文的


    一個小小的青花瓷罐所呈現出來的中國宗教發展史,是多麽的令人不可思議呀。也使一直以儒家學說為立國之本的中國皇家正統,除了在不同曆史時期,封建統治者篤信佛教、道教外,還出現了信仰伊斯蘭教的這樣一個有趣的曆史現象。實在讓我們不禁感歎,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與融合性,在世界上絕對是當之無愧、首屈一指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武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明武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