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進入仕途後,奮不顧身,敢說敢為。由於他敢於上書言別人之不敢言,不免開罪於皇帝或皇太後。他一生四進四退。前三次被貶,每次出京,都有同僚、親友、賓客相送。相送的人們對於範仲淹的被貶,不僅僅是同情,更多的是讚揚,認為他的被貶是一種光榮,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光榮,以至於第三次被貶時,範仲淹與同僚、親友、賓客們作別時自嘲道:我範仲淹前後三次被貶三次光榮了,以後再遇到這種事情,隻希望諸位能給我找個好一點的牢房了。


    宋仁宗天聖七年(1029),範仲淹時30歲,任秘閣校理。這個官不過是在皇帝藏書閣中負責整理和校勘的一個小官,還沒有資格給皇帝上書言事。這時,宋仁宗是個還不到20歲的年輕人,朝中大權,全在章獻劉太後的手中。滿朝文武,無不唯章獻劉太後馬首是瞻。這年,劉太後擬以冬至時臨朝,要皇帝率百官上賀。對於劉太後的這一決定,從皇帝到百官,無不認可,但範仲淹卻上書表達了不同意見。他說:當皇帝的有事俸老輩人的責任,但沒有來當臣下的道理;有坐北朝南的尊位,沒有北向為臣的禮儀。若請皇帝在宮內侍俸母親行家禮,這是應該的;如今要讓皇帝和百官同列來朝拜太後,這樣做將會損害為君之道,削減了皇帝天下之主的尊嚴,給後世留下不好的先例。不僅如此,他更進一步要求章獻劉太後歸政於皇帝。這一來,自然讓大權在握的劉太後極其不滿,於是將他貶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濟市)當了一名通判。通判這個官職為宋太祖首設,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稱,相當於知州的副手,但享有直接向皇帝上書的權力,為皇帝直接委派。範仲淹因開罪皇太後而出任河中通判,故屬於被貶之列。這一次,同僚們在都城門口餞行時,就交口讚揚他這次被貶是“此行極光”。


    明道二年(1033),章獻劉太後去世,範仲淹得以被召回朝,當了個右司諫。右司諫是言官,隸屬於中書省。範仲淹有了右司諫這個言官的身份,也就更方便向皇帝表達意見了。劉太後過世後,很多言官都抱怨太後聽政時的過失,而遭受過太後貶逐的範仲淹,此時卻表現出了顧全大局的超人大度。他說,太後受先帝遺命,調護皇上十多年,是盡了責的,因此我們應當掩蔽她那些小的過失,以保全太後的名望。劉太後過世時留得有遺囑,要宋仁宗立楊氏為皇太後,並參加軍國大事的議決。又是範仲淹表示了反對的意見。他說,太後是皇帝母親的稱號,自古以來沒有因為保育的原因而代立為太後的。如今一個太後去世了又馬上另立一個太後,天下人就會懷疑皇上是不是一天也離不開母後的幫助呢?因為範仲淹反對得有理,繼立太後一事方得作罷。


    劉太後去世的這年七月又遭遇旱災和蝗災,江、淮、京東一帶特別嚴重。範仲淹請求皇帝派人到災區去安撫賑災,卻不被接受。這下,範仲淹說話就不客氣了,問皇帝道:如果宮中的人拿半天不吃飯,那情況會是什麽樣呢?如今有那麽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經斷糧了,怎麽能夠不去安撫救濟呢?宋仁宗聽了這質問,無以回答,隻得就派範仲淹到災區去安撫賑災。範仲淹每到一處就開倉放糧,禁絕淫祠,減免了災區的茶役和鹽賦,災區老百姓方安定下來。返京時,範仲淹又將災民賴以充饑的野草帶回呈送給皇帝,請皇帝展示給六宮貴戚,讓他們了解民間的疾苦,以此來警戒他們追求奢侈消費的欲望。


    這次範仲淹回朝的時間並不長。劉太後一死,宋仁宗可以自己作主了,他便借口第一個老婆郭皇後沒有生育,要廢了郭皇後另立皇後。範仲淹認為皇後不應輕易廢除,便和眾諫官、禦史勸宋仁宗改變主意,然而沒有說動宋仁宗。他準備第二天上朝時再爭,第二天他剛到待漏院就得到了通知,要他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去當知州。他這次被貶出京,僚友們送得更遠,直到長亭,並讚許他這次被貶“此行愈光”。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範仲淹第三次被貶,是因為上《百官圖》之故。範仲淹後來回朝當上了吏部員外郎,並兼知開封府。這時的宰相是呂夷簡。這個呂夷簡在宋仁宗手下執政時間很長,宋仁宗剛親政時政治清平、天下安定,他是做出了貢獻的,因此,他也是一代名相。但因為他執政時間長,門生故舊自然也多,當時朝中官員大多出自其門下。於是範仲淹上《百官圖》,剖析了朝中百官和呂夷簡的關係。這就觸怒了呂夷簡,加之那時他對範仲淹還不甚了解,一氣之下以要率百官罷職相威脅。這時的宋仁宗是很倚重呂夷簡的,於是一道命令,將範仲淹貶到饒州(今江西上饒地區)去當知州。這一次,僚友們一直送他到京郊,更稱讚他“此行尤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劉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