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好色皇帝劉奭,一個是美貌宮女王昭君,兩人本來隻是簡簡單單的主仆關係,不想千年之後,卻稀裏糊塗地出現了與兩人有關的風流韻事。真實的曆史中,王昭君一直埋沒在後宮佳麗之中,所以劉奭根本沒有機會臨幸這個閉月羞花的美人,更不曾與其有過風花雪月之事,但是追求美夢、向往憧憬的後人卻不依不饒,誓不罷休,非要無中生有,再加上對漢元帝的憎惡,便不問是非曲直用自己那見證奇跡的巧手,活生生的整出一出王昭君在出塞前被劉奭蹂躪三天三夜的“好戲”。這絕不是筆者個人杜撰,而是在翻閱舊雜誌時看到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這些八卦文人的行為近乎意淫,更使一代昏君漢元帝劉奭成為史上唯一一個被扯上蹂躪王昭君三天三夜的皇帝。</p>
名聲在外的昭君出塞,雖然在正史中隻有寥寥數語,但是千百年來,卻因被天馬行空的人們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增添新的情節、表達新的感情而變得版本眾多、迷霧重重、真假難辨,有甚者多了些九曲回腸,主人公王昭君也憑借此轟動一時的爆炸性新聞躋身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列。再者,漢元帝劉奭是西漢屈指可數的昏君,是他寵信宦官,是他柔弱無能,是他荒廢國家,將西漢這架本身就帶有詬病的馬車直直的拉向了萬丈深淵,成為無數後人不約而同貶低的昏庸對象。也許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後人才會有興趣、有可能、有機會,把秀色可餐的王昭君和“漢室基禍之主”的漢元帝拚湊在一起,並仿佛現場直播般的演繹出了劉奭蹂躪王昭君三天三夜的八卦激情大戲。</p>
劉奭,即漢元帝,父親漢宣帝劉詢,母親皇後許平君,以柔仁好儒著稱,9歲成為太子,27歲登基,在位16年。人赤裸裸地來,匆匆忙忙一生,又赤裸裸地去,不帶走這世界上一丁點東西,所以但凡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大多很單純,隻想簡簡單單工作,簡簡單單做人,可是在見到權力、金錢、名譽這三樣“好東西”後,卻又大都“英雄難過美人關”,紛紛倒戈相向,變得唯利是圖,唯錢是圖,唯名是圖,早已將人的“性本善”拋到九霄雲外。漢元帝劉奭雖貴為天子,但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所以自然跳不出上麵所說的“俗世定律”。</p>
成為執掌社稷的君王後,漢元帝也曾想好好治國,也曾想好好上朝,也曾想好好勤政,欲新官上任三把火,效仿前輩皇帝,大刀闊斧,銳意進取,開天辟地,事成之後讓後人稽顙膜拜。為此,他還努力過。第一條,勤儉節約,禁止奢靡;第二條,柔仁好儒,重用儒生;第三條,虛心納諫,減少失誤;第四條,弱化刑罰,體察民情。</p>
千裏之堤,毀於蟻穴。一個小小的疏忽,往往給個人或者集團乃至國家帶來摧枯拉朽的滅頂之災。漢元帝雖然在執政初期采取了一係列較為開明的措施,但卻沒扭過他個人寵信宦官造成的日趨墮落,更不可能拗不過西漢王朝的整體滑坡,這不僅是他時運不濟的無奈,更是他用人不濟的惡果。</p>
在漢朝,亂世者,宦官也。別人追名逐利,要麽用權,要麽用錢,要麽找關係走後門;但是像宦官這類“兩袖空空”的畸形人,大部分為了實現心中夢想,隻好忍痛割愛,獻出自己的器官,滿足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需求。宦官一行,有去無回,隻有進入這一行的路,沒有出去的路,似圍城一般,閹割以後隻能一條路走到黑,當時漢元帝眼前的紅人宦官石顯便是如此。他深知自己“一日為太監,就必須終身為太監”這一殘酷現實,所以在見皇帝老兒親信宦官之際,就拚死往前擠,不見黃河心不死,不得皇帝寵信心不死,哪怕是整的自己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死而無憾、“大義凜然”。</p>
蕭望之和周堪,名義上是漢元帝的指導老師,實際上是他的左膀右臂,但同時也是外戚史高的兩個下屬,如此紛繁複雜的上下關係,天長日久不出現問題才怪。史高隻要見兩人在皇帝麵前頗得信任,便感覺渾身上下不自在,起了雞皮疙瘩一般。漢元帝雖然表麵上重用自己的兩位儒士老師,但實際上卻並不代表他自始至終信賴與重用儒士,而是另辟蹊徑,在外戚、儒士、宦官三者之間,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宦官。</p>
劉奭這樣選擇,主要是考慮到,宦官們沒有家室,不可能興風作浪,亦不可能形成有組織有預謀的利益型集團。正因為如此,石顯才會蹬鼻子上臉,宦官才會越發的為所欲為,漢元帝才會自始至終信賴並委以宦官重任。在這種背景下,日複一日,月複一月,石顯最終美夢成真,得以控製大權,逼死蕭望之,貶周堪等人為庶民。宦官得天下,一手遮天,狡猾佞巧,令漢元帝大權旁落,成為一代昏君。劉奭也好色,要不然在他自己還是太子時,便擁有眾多美人胚子,但卻不像漢廢帝那般強烈,按捺不住。也許正是由於是位昏君的緣故,也許正是由於漢元帝也較為好色的緣故,也許正是由於劉奭在自己執政期間讓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的緣故,所以在他去世以後,才會有人費盡心機,鐵樹開花,讓漢元帝劉奭在王昭君出塞之前蹂躪了她三天三夜。</p>
製造這起“桃色新聞”的造假者,不是出於惹人眼球的利益目的,就是出於滿足自己個人意淫的好色目的……總之,不管出於什麽目的吧,都讓漢元帝劉奭背上了新的罵名。唉,漢元帝這個人真可憐,逝世以後,也不得安生,被人強拉硬拽,扣上了“被扯上蹂躪王昭君三天三夜的皇帝”這頂新罵名帽子。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一點,人生在世,不要做盡壞事,種下惡果,要不然你死後也不得安生。漢元帝這個生前屢次犯錯的人死後被人這樣侮辱還情有可原,這都怪他活著時壞事做盡;但相比之下,為國獻身的王昭君卻受冤多了,生前用盡畢生精力維護漢匈關係長期穩定,死後不想卻受此侮辱,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p>
名聲在外的昭君出塞,雖然在正史中隻有寥寥數語,但是千百年來,卻因被天馬行空的人們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增添新的情節、表達新的感情而變得版本眾多、迷霧重重、真假難辨,有甚者多了些九曲回腸,主人公王昭君也憑借此轟動一時的爆炸性新聞躋身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列。再者,漢元帝劉奭是西漢屈指可數的昏君,是他寵信宦官,是他柔弱無能,是他荒廢國家,將西漢這架本身就帶有詬病的馬車直直的拉向了萬丈深淵,成為無數後人不約而同貶低的昏庸對象。也許正是由於這個緣故,後人才會有興趣、有可能、有機會,把秀色可餐的王昭君和“漢室基禍之主”的漢元帝拚湊在一起,並仿佛現場直播般的演繹出了劉奭蹂躪王昭君三天三夜的八卦激情大戲。</p>
劉奭,即漢元帝,父親漢宣帝劉詢,母親皇後許平君,以柔仁好儒著稱,9歲成為太子,27歲登基,在位16年。人赤裸裸地來,匆匆忙忙一生,又赤裸裸地去,不帶走這世界上一丁點東西,所以但凡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大多很單純,隻想簡簡單單工作,簡簡單單做人,可是在見到權力、金錢、名譽這三樣“好東西”後,卻又大都“英雄難過美人關”,紛紛倒戈相向,變得唯利是圖,唯錢是圖,唯名是圖,早已將人的“性本善”拋到九霄雲外。漢元帝劉奭雖貴為天子,但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所以自然跳不出上麵所說的“俗世定律”。</p>
成為執掌社稷的君王後,漢元帝也曾想好好治國,也曾想好好上朝,也曾想好好勤政,欲新官上任三把火,效仿前輩皇帝,大刀闊斧,銳意進取,開天辟地,事成之後讓後人稽顙膜拜。為此,他還努力過。第一條,勤儉節約,禁止奢靡;第二條,柔仁好儒,重用儒生;第三條,虛心納諫,減少失誤;第四條,弱化刑罰,體察民情。</p>
千裏之堤,毀於蟻穴。一個小小的疏忽,往往給個人或者集團乃至國家帶來摧枯拉朽的滅頂之災。漢元帝雖然在執政初期采取了一係列較為開明的措施,但卻沒扭過他個人寵信宦官造成的日趨墮落,更不可能拗不過西漢王朝的整體滑坡,這不僅是他時運不濟的無奈,更是他用人不濟的惡果。</p>
在漢朝,亂世者,宦官也。別人追名逐利,要麽用權,要麽用錢,要麽找關係走後門;但是像宦官這類“兩袖空空”的畸形人,大部分為了實現心中夢想,隻好忍痛割愛,獻出自己的器官,滿足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需求。宦官一行,有去無回,隻有進入這一行的路,沒有出去的路,似圍城一般,閹割以後隻能一條路走到黑,當時漢元帝眼前的紅人宦官石顯便是如此。他深知自己“一日為太監,就必須終身為太監”這一殘酷現實,所以在見皇帝老兒親信宦官之際,就拚死往前擠,不見黃河心不死,不得皇帝寵信心不死,哪怕是整的自己頭破血流,也在所不惜、死而無憾、“大義凜然”。</p>
蕭望之和周堪,名義上是漢元帝的指導老師,實際上是他的左膀右臂,但同時也是外戚史高的兩個下屬,如此紛繁複雜的上下關係,天長日久不出現問題才怪。史高隻要見兩人在皇帝麵前頗得信任,便感覺渾身上下不自在,起了雞皮疙瘩一般。漢元帝雖然表麵上重用自己的兩位儒士老師,但實際上卻並不代表他自始至終信賴與重用儒士,而是另辟蹊徑,在外戚、儒士、宦官三者之間,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宦官。</p>
劉奭這樣選擇,主要是考慮到,宦官們沒有家室,不可能興風作浪,亦不可能形成有組織有預謀的利益型集團。正因為如此,石顯才會蹬鼻子上臉,宦官才會越發的為所欲為,漢元帝才會自始至終信賴並委以宦官重任。在這種背景下,日複一日,月複一月,石顯最終美夢成真,得以控製大權,逼死蕭望之,貶周堪等人為庶民。宦官得天下,一手遮天,狡猾佞巧,令漢元帝大權旁落,成為一代昏君。劉奭也好色,要不然在他自己還是太子時,便擁有眾多美人胚子,但卻不像漢廢帝那般強烈,按捺不住。也許正是由於是位昏君的緣故,也許正是由於漢元帝也較為好色的緣故,也許正是由於劉奭在自己執政期間讓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的緣故,所以在他去世以後,才會有人費盡心機,鐵樹開花,讓漢元帝劉奭在王昭君出塞之前蹂躪了她三天三夜。</p>
製造這起“桃色新聞”的造假者,不是出於惹人眼球的利益目的,就是出於滿足自己個人意淫的好色目的……總之,不管出於什麽目的吧,都讓漢元帝劉奭背上了新的罵名。唉,漢元帝這個人真可憐,逝世以後,也不得安生,被人強拉硬拽,扣上了“被扯上蹂躪王昭君三天三夜的皇帝”這頂新罵名帽子。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一點,人生在世,不要做盡壞事,種下惡果,要不然你死後也不得安生。漢元帝這個生前屢次犯錯的人死後被人這樣侮辱還情有可原,這都怪他活著時壞事做盡;但相比之下,為國獻身的王昭君卻受冤多了,生前用盡畢生精力維護漢匈關係長期穩定,死後不想卻受此侮辱,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