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商人,無論多麽長袖善舞,家產過億,在專製皇權麵前,隻不過是一片浮雲,遠如明初的沈萬三家族,雖然富可敵國,但卻因朱元璋對其財富的猜忌,落得家破人亡。近則是我如今要講的晚清胡雪岩了。
胡雪岩,由於台灣的高陽先生寫的同名小說在1990年代暢銷大陸,引起無數大陸商人對胡雪岩的成功頂禮膜拜,那套小說還在當時成為送禮佳品,以致出現了“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岩》”的江湖名言。胡雪岩在短短的12年裏由一個小地方的小錢莊老板躍為資金上千萬兩、田地萬畝、官授二品頂戴、禦賜黃馬褂的超級紅頂商人,人們都對此非常羨慕和渴望。可惜,當時許多人都選擇性地忽略了曆史上胡雪岩的最終結局。那就是,他後來被慈禧太後下令革職查抄,嚴追治罪。(“紅頂商人”即“官商”,“紅頂商人”通俗點講就是政府裏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兼具公務員和商人兩個角色的人,亦即“官商”。)
為什麽一位二品的紅頂商人會遭遇到如此悲劇呢? 那還得從他的蠶絲廠說起。絲,是當時中國出口的大宗原材料。剛開始中外貿易時,中國生絲的行情,被中國的絲行操縱在手中。絲行利用信息來源的不平衡壓低支付給農民的收購價,同時又利用收購方麵的優勢抬高外貿售價,獲利豐盛。但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歐洲市場的生絲囤積的重要性已經大為下降;而且,意大利等地的生絲產量也大幅提高,於是生絲的定價權開始向西方轉移。而胡雪岩有感於“江浙絲繭,向為出口大宗,夷商把持,無能與競。”於是在1882年,胡雪岩開辦蠶絲廠,高價盡收國內新絲15000包,企圖奪回生絲定價權。那麽,他奪回了沒有呢?
胡雪岩的巨量囤積,的確使他在於外商談判價格上取得了一定的優勢。當時每包生絲通扯價(平均價)為320兩白銀,胡雪岩囤積的生絲總價為480萬兩白銀。外商們願意加價收購他手中的生絲,這一加價幅度高達總價的一半,但是胡雪岩拒絕了。很明顯,胡雪岩拒絕的理由不可能是基於愛國,更多的應該是利潤沒達到他心中的目標。怡和洋行的檔案表明,在1883年4月、8月,他們兩度與胡雪岩商量購買生絲,胡雪岩“自信心甚強,因為本季絲收極歉”。
但是,在胡雪岩對生絲市場極為自信的時候,他的阜康錢莊出大問題了。1883年10月19日的《申報》記載:1882年的冬天,“本埠各大行棧倒閉紛紛,約計所耗之數,有數百萬之多。市麵情形大為減色。”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商鋪大麵積倒閉的現象呢?原來,19世紀80年代的中國,洋務運動發展導致了不少民營資本紛紛參與到股份公司的開設之中,許多民間資本紛紛流向股份,其中當然不會少了逐利而行的錢莊。由於資本的大量湧入,股份公司的股票價格自然被不斷推高,這樣又導致民間對股份公司極為看好,寧願向錢莊貸款也要去買股份。1884年1月23日《申報》稱,從1882年開始,“買賣股份之旺,幾於舉國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顯露,股票萬千直如廢紙。”股份公司的崩盤導致了連鎖反應,阜康錢莊的貸款回收基本無望。而胡雪岩敢於與外商鬥生絲價格的前提就在於他的錢莊優勢。如今全完了,因為大批民眾紛紛湧進各錢莊擠兌,錢莊自顧不暇。
1883年11月,胡雪岩將自己所囤積的15000包生絲分別賣給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虧損150萬兩白銀。若在之前,這損失胡雪岩肯定能夠應付過去。可惜,今非昔比,胡雪岩的資金鏈處處漏水,阜康上海總號倒閉,接著各地的阜康錢莊紛紛倒閉。“胡所倒約近千萬兩,半公卿大臣所寄放者”。恭親王奕、協辦大學士文煜“皆折閱百餘萬”。
事情發展到了這種地步,那可不是胡雪岩一個商人能靠關係解決的事情了,清政府立即出麵調查胡雪岩所造成的經濟事件。在慈禧太後的關注下,戶部電報各省嚴查胡雪岩的政府欠款。結果,各省查出胡雪岩共欠公款總計達240多萬兩,關鍵是,這些欠款如今基本無法回歸政府。那還了得!慈禧太後“鳳顏大怒”。事到如今,胡雪岩的官場恩主、兩江總督左宗棠也無法幫他遮風擋雨了,而與左宗棠不合的李鴻章乘機進言胡雪岩平時的“胡作非為”。於是,慈禧太後下令開除胡雪岩一切官職品位,查抄家產,嚴追治罪。胡雪岩,徹底破產了。原本,慈禧太後是想將胡雪岩治死罪的,在左宗棠極力斡旋下,還是把他的命給留下了。在這一點上,胡雪岩比沈萬三家族要好那麽一點點。
1885年十一月,胡雪岩在饑寒中死去,終年63歲,後人把他的棺木埋於杭州西郊鸕鶿嶺下的亂石堆中。
胡雪岩,由於台灣的高陽先生寫的同名小說在1990年代暢銷大陸,引起無數大陸商人對胡雪岩的成功頂禮膜拜,那套小說還在當時成為送禮佳品,以致出現了“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岩》”的江湖名言。胡雪岩在短短的12年裏由一個小地方的小錢莊老板躍為資金上千萬兩、田地萬畝、官授二品頂戴、禦賜黃馬褂的超級紅頂商人,人們都對此非常羨慕和渴望。可惜,當時許多人都選擇性地忽略了曆史上胡雪岩的最終結局。那就是,他後來被慈禧太後下令革職查抄,嚴追治罪。(“紅頂商人”即“官商”,“紅頂商人”通俗點講就是政府裏的官員,同時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現,兼具公務員和商人兩個角色的人,亦即“官商”。)
為什麽一位二品的紅頂商人會遭遇到如此悲劇呢? 那還得從他的蠶絲廠說起。絲,是當時中國出口的大宗原材料。剛開始中外貿易時,中國生絲的行情,被中國的絲行操縱在手中。絲行利用信息來源的不平衡壓低支付給農民的收購價,同時又利用收購方麵的優勢抬高外貿售價,獲利豐盛。但是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歐洲市場的生絲囤積的重要性已經大為下降;而且,意大利等地的生絲產量也大幅提高,於是生絲的定價權開始向西方轉移。而胡雪岩有感於“江浙絲繭,向為出口大宗,夷商把持,無能與競。”於是在1882年,胡雪岩開辦蠶絲廠,高價盡收國內新絲15000包,企圖奪回生絲定價權。那麽,他奪回了沒有呢?
胡雪岩的巨量囤積,的確使他在於外商談判價格上取得了一定的優勢。當時每包生絲通扯價(平均價)為320兩白銀,胡雪岩囤積的生絲總價為480萬兩白銀。外商們願意加價收購他手中的生絲,這一加價幅度高達總價的一半,但是胡雪岩拒絕了。很明顯,胡雪岩拒絕的理由不可能是基於愛國,更多的應該是利潤沒達到他心中的目標。怡和洋行的檔案表明,在1883年4月、8月,他們兩度與胡雪岩商量購買生絲,胡雪岩“自信心甚強,因為本季絲收極歉”。
但是,在胡雪岩對生絲市場極為自信的時候,他的阜康錢莊出大問題了。1883年10月19日的《申報》記載:1882年的冬天,“本埠各大行棧倒閉紛紛,約計所耗之數,有數百萬之多。市麵情形大為減色。”為什麽會出現這種商鋪大麵積倒閉的現象呢?原來,19世紀80年代的中國,洋務運動發展導致了不少民營資本紛紛參與到股份公司的開設之中,許多民間資本紛紛流向股份,其中當然不會少了逐利而行的錢莊。由於資本的大量湧入,股份公司的股票價格自然被不斷推高,這樣又導致民間對股份公司極為看好,寧願向錢莊貸款也要去買股份。1884年1月23日《申報》稱,從1882年開始,“買賣股份之旺,幾於舉國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顯露,股票萬千直如廢紙。”股份公司的崩盤導致了連鎖反應,阜康錢莊的貸款回收基本無望。而胡雪岩敢於與外商鬥生絲價格的前提就在於他的錢莊優勢。如今全完了,因為大批民眾紛紛湧進各錢莊擠兌,錢莊自顧不暇。
1883年11月,胡雪岩將自己所囤積的15000包生絲分別賣給了怡和洋行(2000包)、天祥洋行(13000包),虧損150萬兩白銀。若在之前,這損失胡雪岩肯定能夠應付過去。可惜,今非昔比,胡雪岩的資金鏈處處漏水,阜康上海總號倒閉,接著各地的阜康錢莊紛紛倒閉。“胡所倒約近千萬兩,半公卿大臣所寄放者”。恭親王奕、協辦大學士文煜“皆折閱百餘萬”。
事情發展到了這種地步,那可不是胡雪岩一個商人能靠關係解決的事情了,清政府立即出麵調查胡雪岩所造成的經濟事件。在慈禧太後的關注下,戶部電報各省嚴查胡雪岩的政府欠款。結果,各省查出胡雪岩共欠公款總計達240多萬兩,關鍵是,這些欠款如今基本無法回歸政府。那還了得!慈禧太後“鳳顏大怒”。事到如今,胡雪岩的官場恩主、兩江總督左宗棠也無法幫他遮風擋雨了,而與左宗棠不合的李鴻章乘機進言胡雪岩平時的“胡作非為”。於是,慈禧太後下令開除胡雪岩一切官職品位,查抄家產,嚴追治罪。胡雪岩,徹底破產了。原本,慈禧太後是想將胡雪岩治死罪的,在左宗棠極力斡旋下,還是把他的命給留下了。在這一點上,胡雪岩比沈萬三家族要好那麽一點點。
1885年十一月,胡雪岩在饑寒中死去,終年63歲,後人把他的棺木埋於杭州西郊鸕鶿嶺下的亂石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