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年8月年僅23歲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時年18歲的皇弟、信王朱由檢繼承皇位,是為崇禎帝。即位之初,年輕的崇禎帝意氣風發,勵精圖治,他力圖中興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對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無不拍手稱快,新朝頓時氣象萬千。


    1628年4月崇禎帝下詔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7月袁崇煥抵達北京後,見崇禎帝年輕氣盛,急於求治,便大膽提出“五年複遼”計劃。同時他推薦三員大將,“臣自期五年,專藉此三人,當與臣相終始。屆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歸死於司敗。”


    那麽這三員大將是誰?隨著袁崇煥的慘死,這三人的命運又有著怎麽樣結局呢?


    <strong>1.祖大壽</strong>


    字複宇,遼東寧遠(遼寧省興城市)人。祖大壽出身將門,他的先祖追隨朱元璋起兵,後奉命鎮守遼東,遂世代居住於此。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曾在遼東總兵李成梁、李如鬆麾下為將,曾參與萬曆三大征的“朝鮮之役”,因此祖家在遼東為名門望族。


    祖大壽最初擔任靖東營遊擊,廣寧之戰後,孫承宗擔任薊遼督師,孫承宗采納袁崇煥的建議,命令擔任參將的祖大壽在寧遠築城。最終經過一年的時間,寧遠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1626年1月城剛剛築完,努爾哈赤率13萬大軍就兵臨城下。袁崇煥沒有遵守撤退的命令,他與祖大壽等將士誓師死守。


    最終明軍憑堅城、用大炮將後金軍擊退,幾個月後,此前從未敗北的努爾哈赤鬱鬱而終。1627年5月皇太極親率大軍圍攻寧遠、錦州。麵對氣勢氣洶洶的後金軍,袁崇煥派祖大壽率領4千精兵,出其不意,從後麵夾擊後金軍,後金軍死傷數千人,敗退而去,是為“寧錦大捷”。


    有人說寧遠之戰、寧錦之戰意義不大,其實自1618年後金與明交戰以來,至寧遠之戰前的8年間,大小數百戰,明軍均以失敗告終,應該說寧遠之戰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它的意義和近代的某某關之戰類似。戰果不大,但意義十分重大。


    言歸正傳,隨著袁崇煥的舉薦,祖大壽任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錦州。正當袁崇煥在遼東整頓軍隊,積蓄力量之際,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十幾萬大軍繞過遼東,從蒙古取道,突破龍井關、大安口一帶的長城,陷遵化、破順義,兵鋒直抵北京城下。


    袁崇煥聞訊後,派遣山海關總編趙率教率4千精兵馳援遵化,自己率祖大壽、何可綱等人,帶著9千精兵晝夜疾馳北京。終於趕在後金軍前一日抵達北京,次日與後金軍在廣渠門外展開激戰,後金軍敗退。崇禎帝拒絕鞍馬勞頓、曆經血戰的援軍入外城休整,同時以商議軍餉為名,召集袁崇煥等人入城。


    在平台袁崇煥當場被捕,祖大壽對此非常不滿,同時擔心自己的境遇,而“遼兵素感崇煥恩”,於是祖大壽率部東走。崇禎帝萬般無奈之下,讓袁崇煥寫信招回祖大壽,祖大壽的老上級孫承宗也遣使撫慰,讓他立功為袁崇煥贖罪。祖大壽得書後,“受其感召,全軍皆哭,奮勇殺敵,連克永平、遷安、灤洲,遼左乃安”。


    事後祖大壽提出用自己的官爵為袁崇煥“贖罪”的建議,並沒有被崇禎帝采納,1630年袁崇煥(關於袁崇煥,請見小編【甜心即可】撰寫的《另有隱情?一代名將袁崇煥為何淩遲慘死!》一文)被淩遲處死。1631年7月祖大壽奉命於大淩河築城,但時隔不久皇太極率大軍便兵臨城下,將大淩河城團團包圍。此時大淩河城尚未築完,城內兵少缺糧。明軍幾次救援,都被打得大敗而逃。


    內無糧餉,外無援兵,大淩河城被整整圍了三個月,城內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而城外的後金軍不斷勸降,剛開始遭到了祖大壽等人的拒絕,但隨著援軍越來越渺茫,祖大壽動搖了。10月28日祖大壽將不肯投降的何可綱殺死,打開城門向後金投降。


    投降後的祖大壽向皇太極建議,趁錦州不知自己投降,自己返回錦充當內應,以奪取錦州,皇太極采納了他的建議。但祖大壽一返回到錦州城,馬上組織防禦,抗擊後金軍。大臣們也向朝廷參奏祖大壽獻城投降,但崇禎帝不僅沒有降罪,卻提升祖大壽的官職,駐領錦州。


    後世關於祖大壽“詐降”的議論頗多,小編認為祖大壽應從袁崇煥事件吸取了教訓,他詐降是為首先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而不返是擔憂家人的命運。此後他擁兵錦州,以各種借口推辭入京覲見崇禎帝,另外還和後金既保持聯絡,但又並不投降,周旋於明、清兩朝之間,以求自保。


    1641年3月皇太極率兵包圍錦州,崇禎帝派遣洪承疇率13萬人馳援。皇太極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率清軍截斷明軍糧道,導致明軍大亂,各部紛紛潰逃。清軍趁勢發動衝擊,將督師洪承疇等人圍於鬆山。1642年2月,鬆山城破,洪承疇被俘後投降。斷糧3月的錦州城難以為繼,祖大壽再次出降。


    皇太極在沈陽故宮的崇政殿召見明將投降一幹人等,祖大壽頓首謝罪,皇太極為了為了招攬明朝大將,赦免了他,” 往事已畢,自後能竭力事朕則善矣”,將他封為總兵,但並不予以重用。1644年祖大壽隨順治帝入北京,1656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他的兒子祖澤清後曾響應吳三桂的“三藩之亂”。


    <strong>2.趙率教</strong>


    字希龍,1569年出生,陝西靖虜衛人。趙率教出身軍旅世家,他於1591年考中武進士,擔任甘州都司,此後屢著戰功,任延綏參將。後來被人彈劾,免官賦閑在家。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萬曆帝下詔“廢將蓄家丁者赴軍前立功”,因此趙率教再度從軍,在遼東經略袁應泰的麾下擔任副總兵,典中軍事。


    1621年努爾哈赤率軍進犯遼陽,經略袁應泰自殺,明軍潰敗。趙率教也在逃亡之列,論罪當死,但當時潰逃的又何止趙率教一人呢,因此得以幸免。廣寧之戰後,關外諸城盡為無人防守的空城,趙率教向上司申請,率38名家丁前往遼東前屯衛城。他曆經艱辛抵達前屯衛,“編次難民為兵,繕雉堞,謹斥堠”,此外他還將大興屯田,親自耕作。


    此後趙率教升為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寧遠之戰中他曾派兵援助。1627年3月趙率教移鎮錦州,同月5月寧錦之戰爆發,趙率教率兵守衛錦州24天,後金軍傷亡數千人,敗退而去。袁崇煥出任督師後,趙率教再度鎮守山海關。


    1629年10月後金軍入關,趙率教奉命率4千精兵馳援。趙所部疾馳三晝夜抵達三屯營,但總兵朱國彥拒絕讓援軍入城,趙率教隻得率部策馬而西。11月4日趙率教所部在遵化遭遇後金軍阿濟格的包圍,雙方展開激戰,最終趙率教中流矢陣亡,全軍覆沒。


    <strong>3.何可綱</strong>


    何可綱是遼東人,在天啟年間就擔任袁崇煥的中軍,“廉勇善撫士卒”,深得袁崇煥的信任,可以說是袁崇煥的心腹將領。先後參與寧遠之戰、寧錦之戰,屢立戰功,袁崇煥曾在給崇禎帝的奏疏中稱讚“(何)可綱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謀,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豎,實可綱力。”


    袁崇煥出任督師後,他的規劃是:祖大壽仍駐錦州,何可剛與自己駐寧遠,而移薊鎮趙率教於關門(山海關),同時采用“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策略。采用步步推進的方式,以解決遼東問題。


    何可綱與袁崇煥到任後,裁定軍製,一年之內為朝廷節省白銀120萬兩。就在遼東形勢逐漸好轉的時候,皇太極的一次出其不意的出兵,摧毀了一切。前文已經多次提到,曆史上稱之為“己巳之變”,趙率教戰死,袁崇煥下獄,不久被處死。何可綱與祖大壽一起逃回遼東,他們曾經希望以自己的功勞為袁贖罪,但最終化為泡影。


    1631年7月祖大壽、何可綱於大淩河築城,遭到後金軍的圍攻。經過三個月的戰鬥,祖大壽眾將決定投降,隻有何可綱一人堅決反對,祖大壽竟然命令手下人將何可綱拖出城外處死。臨刑前何可綱“顏色不變,亦不發一言,含笑而死”。


    後世有些人為了抬高崇禎帝,往往將袁崇煥斥為漢奸、賣國賊,但正所謂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至少我們能從袁崇煥選擇的將領身上,感到到袁的真實意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崇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袁崇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