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t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燕王朱棣帶兵返回北平的時候,孟飛龍已經由大寧趕到,見到張玉慘不忍睹的屍身,已經是心堅如鐵的孟飛龍忍不住熱淚雙流。
朱棣忍痛親自撰寫祭文,追悼張玉等陣亡將士,並在眾人麵前脫下自己的袍服焚之,以衣亡者,哭奠道:“雖其一絲,以識餘心!”燕軍上下見此情景,無不痛哭失聲。
將張玉安葬之後,快有一年沒有會麵的朱棣與孟飛龍兩兄弟重又坐在一起,孟飛龍望見朱棣憔悴的麵容、花白的雙鬢,心中一酸,勸道:“東昌之戰敗於輕敵,張將軍雖死軍威猶在,大哥不必太過傷心。”
朱棣搖頭道:“自起兵以來,每戰世美必攻於前,謀於後,有他在我身邊,我才感到踏實。這一次他是為我而死,我這心裏總有種空空的感覺。”
孟飛龍知道張玉與朱棣的感情,知道多勸無宜,也便低了頭不再多言。朱棣敏銳的目光在他身上一閃,突然道:“飛龍,你回來幫我吧。現在隻有你能讓我忘了世美的離去,有你在身邊我就自信得多了。”
孟飛龍心中暗歎,麵上卻是萬分真誠地道:“大哥,小弟何嚐不想與你並肩作戰?可是你是以‘清君側’為由起兵,而我與朱允文之間的恩怨天下皆知,我怕……”說到這裏,孟飛龍故意停了下來,他後麵的意思想必朱棣是十分清楚的。
望著朱棣麵上陰清不定,孟飛龍又道:“每當大哥出征之後,弟總有一種感覺,如果中原決戰形勢於朱允文不利,他必然會鋌而走險,不惜出賣大明利益,與元蒙暗中勾接,襲我後方。”
朱棣高大的身體輕輕一顫,麵色暗淡下來。許久之後,他才發出一聲長歎。
建文三年春,孟飛龍離開北平不久,明軍盛庸合諸軍二十萬駐德州,吳傑、平安帶兵出真定,夾東昌勝戰之威,威脅北平。朱棣隻得出師,屯兵保定。在保定朱棣招集將領,總結了東昌大敗的原因,對手下道:“起兵三年來,大小數拾戰,我們每戰必勝,上下皆有輕敵之心,致使東昌一役,接戰即退,遂盡棄前功。所幸每戰汝等皆能奮不顧身,所謂不怕死者必得生!從此之後,我等萬勿輕敵,萬勿退卻,違者殺無赦!”
建文三年四月,燕軍兵至滹沱河。朱棣派出許多騎哨,遊走於真定、定州之間,迷惑明軍。不久,偵騎回來報告,盛庸率軍駐營於夾河,平安駐師於單家橋。摸清敵情之後,朱棣率兵由陳家渡渡河逆迎而上,與明軍相距四十裏駐營。
與往次戰事不同,雙方在夾河岸邊布陣,各自準備得都很充分。但是東昌之戰後,與燕軍上下檢討自己的輕敵正相反,盛庸所率的明軍皆有了麻痹之心。眾將士都穿了錦繡衣袍,渾身上下滿揣著繳獲來的金銀器物,常常互相吹噓‘破北平後,我們開筵痛飲。’而盛庸對此卻無察覺,更談不到有什麽舉措,看來他隻是高出李景隆一些而已,終非名將。
燕軍與明軍這次交戰,形勢重新倒於燕軍一方,雙方酣戰幾日,明軍不敵,紛紛扔下武器向南而逃。可笑的是,先前明軍身上揣著的金銀器物,現在卻成了他們潰退的最大障礙,為了逃命他們隻能邊跑邊扔東西,從前得來的戰利品馬上又成為敵軍的繳獲品。他們的這種行為也便宜了當地的百姓,大量的珍寶被人撿了去,但是連年的戰火,民不聊生,大家早對這些東西看得淡了,正好方子箐、歐陽菲組織了龍鳳會的一些人在收,這些東西最終都又成了孟家的囊中之物。
前方戰敗的消息傳到南京,還沉醉在東昌大捷中的朱允文陡然憂恐起來,馬上下詔貶齊泰、黃子澄於外,令戶部籍其家,以謝燕人。可是現在的朱棣那有時間與他玩這種遊戲,對他的滑稽行為理都不理,朱允文自感無趣,又覺得對不起忠心於自己的臣子,便補了道旨義,命二人在京師之外招募兵卒。也正是朱允文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讓天下有識之士看清了他柔弱的本性,紛紛投到朱棣的帳下。
建文三年五月,明將吳傑從真定引兵出發,本想與盛庸合兵一處,共謀北平,沒想到大軍剛走出八十裏遠,就傳來盛庸兵敗的消息,吳傑急忙又率軍退了回去,死守真定。
朱棣老謀深算,善於識將,麵對龜縮於城中的明軍,對手下道:“眼下吳傑若固守真定,為上策;如果軍出即歸,避我不戰,為中策;若是主動出擊,則是下策。”
姚光孝明白朱棣的意思,便笑了道:“如果我軍對其示弱,吳傑看到有利可圖,隻怕他必出下策,王爺可一戰而勝。”
朱棣含笑點頭。
為了誘引吳傑軍出擊,燕王下令軍中多食幹糧,減少炊煙,同時命令軍士出營四處搜糧,但是界定裏數限製,不能離營太遠。他又派軍士化裝成百姓,逃入真定城,四下傳言‘燕兵斷食多日,現正四散尋糧。’
正如朱棣與姚廣孝相料,吳傑見‘機會’來了,果然上鉤。他認為燕兵新勝,誌氣驕燥,為求速勝竟然脫離糧道,便想以輕師乘其不備,一舉潰敵。他親率軍士從真定城出發,在滹沱河紮營,距燕軍七十裏。
朱棣聽說明軍出城,大喜過望,乘傍晚天黑,命令將士馬上渡河,燕軍騎兵從上流並渡,等到第二天一早,已經呈兵於明軍陣前。
朱棣命人三麵呐喊佯攻,自己親率精銳猛攻吳傑方陣東北角,燕將個個爭先,督戰甚力,明軍則措手不及,陣形混亂。這時候朱棣又使出出敵背後的招法,命一隊人沿滹沱河岸疾馳,繞出明軍陣後攻入,對明軍形成前後夾擊。
正在兩軍激戰之時,突然間天氣大變,一時間狂風大作,飛沙漫卷,天昏地暗。由於燕軍居北,乘著風勢狂攻下來,吳傑等人率領的明軍大敗。燕王追擊逃寇,斬敵六萬餘人,吳傑率殘軍退保真定。至此,滹沱河一役,又以燕王大勝告終。
燕兵此次大勝後,河北郡縣多數歸降,順德、廣平、大名等地都歸於燕王。朱棣上書朱允文,要求朝廷招還吳傑、平安、盛庸等將,懲治奸臣,為蒙怨諸王恢複名譽。
朱允文將朱棣書信示於臣下,諸臣皆低頭無語。方孝孺出列道:“我軍雖敗,實力猶存,而且現在正在集結,合兵一處仍可再戰。燕軍久留大名,遠離北平,周邊百姓心在我主,必不接濟,而且現在夏日暑雨,時日一久,燕軍不戰自疲。”
方孝孺的一席話讓大家眼前一亮,朱允文更是心頭一喜,忙道:“方卿必有良策,快些講給朕聽。”
方孝孺又道:“眼下當務之急應命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擾其後方;真定諸將渡盧溝橋攻北平之南,如此燕軍巢穴吃緊,必回軍去救,我軍則躡於其後,可一舉成功。”
殿上眾臣紛紛附和,朱允文也是頻頻點頭。這時候一直沒有發言的徐輝祖道:“燕軍勞師遠征,大名百姓又心向聖上,其糧草必然十分艱難。聖上可依方大人之計,兩麵夾擊北平,同時命吳傑、平安斷朱棣糧道,燕軍不擊自潰。”
方孝孺接道:“為了緩其兵鋒,慢其驕心,聖上可以假意答應朱棣要求,下詔赦其罪過,複其王位,待其麻痹,再圖後舉。”
於是,朱允文派了大理少卿薛岩攜詔書入燕營,赦燕王父子及諸燕軍將士無罪,仍複朱棣王爵,命其勿預兵政,歸國息兵。同時又密令明軍各部,按著方孝孺的計謀行動。
薛岩見到朱棣,傳了朱允文旨義,朱棣笑著問朱允文還有何吩咐,薛岩道:“聖上請王爺拜孝陵,然後馬上回師。”
朱棣聞言大怒,道:“這話隻怕孩子都騙不了,虧他說得出口!”這時候帳外將士噪聲一片,紛紛揚言要殺掉皇使,望著混身亂顫的薛岩,朱棣笑渞這:“奸臣不過黃子澄、齊泰數人,薛大人天子使臣,不得妄動!”然後命人將他送出燕營。
見朱棣軟硬不吃,朱允文隻得依方孝孺、徐輝祖之計,加緊部署。明將吳傑、平安等先行發兵,截斷了北平糧草的運輸。在燕軍一片慌亂之時,營外有一人拿了燕王兵符求見朱棣,待到來人進帳,說明原由,卻是當日龍鳳會屬下,奉孟飛龍之命潛伏下來看管隱藏在這裏的糧倉。朱棣這才想起當日在北平孟飛龍交待給自己的話,不由得大喜過望。
燕軍有了補給,軍心穩定,朱棣便以報還報,派六千輕騎馳奔徐州、沛縣一帶,裝扮成明軍,直入濟寧各倉,盡焚明軍糧儲。同時又暗中派兵潛入沙河、沛縣,燒毀明軍數萬艘糧船,由此反而是德州糧餉斷絕,消息傳到京師,朝野大震。
燕王朱棣帶兵返回北平的時候,孟飛龍已經由大寧趕到,見到張玉慘不忍睹的屍身,已經是心堅如鐵的孟飛龍忍不住熱淚雙流。
朱棣忍痛親自撰寫祭文,追悼張玉等陣亡將士,並在眾人麵前脫下自己的袍服焚之,以衣亡者,哭奠道:“雖其一絲,以識餘心!”燕軍上下見此情景,無不痛哭失聲。
將張玉安葬之後,快有一年沒有會麵的朱棣與孟飛龍兩兄弟重又坐在一起,孟飛龍望見朱棣憔悴的麵容、花白的雙鬢,心中一酸,勸道:“東昌之戰敗於輕敵,張將軍雖死軍威猶在,大哥不必太過傷心。”
朱棣搖頭道:“自起兵以來,每戰世美必攻於前,謀於後,有他在我身邊,我才感到踏實。這一次他是為我而死,我這心裏總有種空空的感覺。”
孟飛龍知道張玉與朱棣的感情,知道多勸無宜,也便低了頭不再多言。朱棣敏銳的目光在他身上一閃,突然道:“飛龍,你回來幫我吧。現在隻有你能讓我忘了世美的離去,有你在身邊我就自信得多了。”
孟飛龍心中暗歎,麵上卻是萬分真誠地道:“大哥,小弟何嚐不想與你並肩作戰?可是你是以‘清君側’為由起兵,而我與朱允文之間的恩怨天下皆知,我怕……”說到這裏,孟飛龍故意停了下來,他後麵的意思想必朱棣是十分清楚的。
望著朱棣麵上陰清不定,孟飛龍又道:“每當大哥出征之後,弟總有一種感覺,如果中原決戰形勢於朱允文不利,他必然會鋌而走險,不惜出賣大明利益,與元蒙暗中勾接,襲我後方。”
朱棣高大的身體輕輕一顫,麵色暗淡下來。許久之後,他才發出一聲長歎。
建文三年春,孟飛龍離開北平不久,明軍盛庸合諸軍二十萬駐德州,吳傑、平安帶兵出真定,夾東昌勝戰之威,威脅北平。朱棣隻得出師,屯兵保定。在保定朱棣招集將領,總結了東昌大敗的原因,對手下道:“起兵三年來,大小數拾戰,我們每戰必勝,上下皆有輕敵之心,致使東昌一役,接戰即退,遂盡棄前功。所幸每戰汝等皆能奮不顧身,所謂不怕死者必得生!從此之後,我等萬勿輕敵,萬勿退卻,違者殺無赦!”
建文三年四月,燕軍兵至滹沱河。朱棣派出許多騎哨,遊走於真定、定州之間,迷惑明軍。不久,偵騎回來報告,盛庸率軍駐營於夾河,平安駐師於單家橋。摸清敵情之後,朱棣率兵由陳家渡渡河逆迎而上,與明軍相距四十裏駐營。
與往次戰事不同,雙方在夾河岸邊布陣,各自準備得都很充分。但是東昌之戰後,與燕軍上下檢討自己的輕敵正相反,盛庸所率的明軍皆有了麻痹之心。眾將士都穿了錦繡衣袍,渾身上下滿揣著繳獲來的金銀器物,常常互相吹噓‘破北平後,我們開筵痛飲。’而盛庸對此卻無察覺,更談不到有什麽舉措,看來他隻是高出李景隆一些而已,終非名將。
燕軍與明軍這次交戰,形勢重新倒於燕軍一方,雙方酣戰幾日,明軍不敵,紛紛扔下武器向南而逃。可笑的是,先前明軍身上揣著的金銀器物,現在卻成了他們潰退的最大障礙,為了逃命他們隻能邊跑邊扔東西,從前得來的戰利品馬上又成為敵軍的繳獲品。他們的這種行為也便宜了當地的百姓,大量的珍寶被人撿了去,但是連年的戰火,民不聊生,大家早對這些東西看得淡了,正好方子箐、歐陽菲組織了龍鳳會的一些人在收,這些東西最終都又成了孟家的囊中之物。
前方戰敗的消息傳到南京,還沉醉在東昌大捷中的朱允文陡然憂恐起來,馬上下詔貶齊泰、黃子澄於外,令戶部籍其家,以謝燕人。可是現在的朱棣那有時間與他玩這種遊戲,對他的滑稽行為理都不理,朱允文自感無趣,又覺得對不起忠心於自己的臣子,便補了道旨義,命二人在京師之外招募兵卒。也正是朱允文這種自相矛盾的行為,讓天下有識之士看清了他柔弱的本性,紛紛投到朱棣的帳下。
建文三年五月,明將吳傑從真定引兵出發,本想與盛庸合兵一處,共謀北平,沒想到大軍剛走出八十裏遠,就傳來盛庸兵敗的消息,吳傑急忙又率軍退了回去,死守真定。
朱棣老謀深算,善於識將,麵對龜縮於城中的明軍,對手下道:“眼下吳傑若固守真定,為上策;如果軍出即歸,避我不戰,為中策;若是主動出擊,則是下策。”
姚光孝明白朱棣的意思,便笑了道:“如果我軍對其示弱,吳傑看到有利可圖,隻怕他必出下策,王爺可一戰而勝。”
朱棣含笑點頭。
為了誘引吳傑軍出擊,燕王下令軍中多食幹糧,減少炊煙,同時命令軍士出營四處搜糧,但是界定裏數限製,不能離營太遠。他又派軍士化裝成百姓,逃入真定城,四下傳言‘燕兵斷食多日,現正四散尋糧。’
正如朱棣與姚廣孝相料,吳傑見‘機會’來了,果然上鉤。他認為燕兵新勝,誌氣驕燥,為求速勝竟然脫離糧道,便想以輕師乘其不備,一舉潰敵。他親率軍士從真定城出發,在滹沱河紮營,距燕軍七十裏。
朱棣聽說明軍出城,大喜過望,乘傍晚天黑,命令將士馬上渡河,燕軍騎兵從上流並渡,等到第二天一早,已經呈兵於明軍陣前。
朱棣命人三麵呐喊佯攻,自己親率精銳猛攻吳傑方陣東北角,燕將個個爭先,督戰甚力,明軍則措手不及,陣形混亂。這時候朱棣又使出出敵背後的招法,命一隊人沿滹沱河岸疾馳,繞出明軍陣後攻入,對明軍形成前後夾擊。
正在兩軍激戰之時,突然間天氣大變,一時間狂風大作,飛沙漫卷,天昏地暗。由於燕軍居北,乘著風勢狂攻下來,吳傑等人率領的明軍大敗。燕王追擊逃寇,斬敵六萬餘人,吳傑率殘軍退保真定。至此,滹沱河一役,又以燕王大勝告終。
燕兵此次大勝後,河北郡縣多數歸降,順德、廣平、大名等地都歸於燕王。朱棣上書朱允文,要求朝廷招還吳傑、平安、盛庸等將,懲治奸臣,為蒙怨諸王恢複名譽。
朱允文將朱棣書信示於臣下,諸臣皆低頭無語。方孝孺出列道:“我軍雖敗,實力猶存,而且現在正在集結,合兵一處仍可再戰。燕軍久留大名,遠離北平,周邊百姓心在我主,必不接濟,而且現在夏日暑雨,時日一久,燕軍不戰自疲。”
方孝孺的一席話讓大家眼前一亮,朱允文更是心頭一喜,忙道:“方卿必有良策,快些講給朕聽。”
方孝孺又道:“眼下當務之急應命遼東諸將入山海關,攻永平,擾其後方;真定諸將渡盧溝橋攻北平之南,如此燕軍巢穴吃緊,必回軍去救,我軍則躡於其後,可一舉成功。”
殿上眾臣紛紛附和,朱允文也是頻頻點頭。這時候一直沒有發言的徐輝祖道:“燕軍勞師遠征,大名百姓又心向聖上,其糧草必然十分艱難。聖上可依方大人之計,兩麵夾擊北平,同時命吳傑、平安斷朱棣糧道,燕軍不擊自潰。”
方孝孺接道:“為了緩其兵鋒,慢其驕心,聖上可以假意答應朱棣要求,下詔赦其罪過,複其王位,待其麻痹,再圖後舉。”
於是,朱允文派了大理少卿薛岩攜詔書入燕營,赦燕王父子及諸燕軍將士無罪,仍複朱棣王爵,命其勿預兵政,歸國息兵。同時又密令明軍各部,按著方孝孺的計謀行動。
薛岩見到朱棣,傳了朱允文旨義,朱棣笑著問朱允文還有何吩咐,薛岩道:“聖上請王爺拜孝陵,然後馬上回師。”
朱棣聞言大怒,道:“這話隻怕孩子都騙不了,虧他說得出口!”這時候帳外將士噪聲一片,紛紛揚言要殺掉皇使,望著混身亂顫的薛岩,朱棣笑渞這:“奸臣不過黃子澄、齊泰數人,薛大人天子使臣,不得妄動!”然後命人將他送出燕營。
見朱棣軟硬不吃,朱允文隻得依方孝孺、徐輝祖之計,加緊部署。明將吳傑、平安等先行發兵,截斷了北平糧草的運輸。在燕軍一片慌亂之時,營外有一人拿了燕王兵符求見朱棣,待到來人進帳,說明原由,卻是當日龍鳳會屬下,奉孟飛龍之命潛伏下來看管隱藏在這裏的糧倉。朱棣這才想起當日在北平孟飛龍交待給自己的話,不由得大喜過望。
燕軍有了補給,軍心穩定,朱棣便以報還報,派六千輕騎馳奔徐州、沛縣一帶,裝扮成明軍,直入濟寧各倉,盡焚明軍糧儲。同時又暗中派兵潛入沙河、沛縣,燒毀明軍數萬艘糧船,由此反而是德州糧餉斷絕,消息傳到京師,朝野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