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白起說他將趙軍降卒40萬一舉坑殺,將趙軍主力45萬全殲於上黨,不惟是秦昭王認為趙國被打趴下了,就是後世史家學者也都異口同聲,盛讚白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這招高明。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秦昭王乘勝追擊下旨攻邯鄲,意欲一舉滅趙。可這等唾手可得的好事,秦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消滅中原諸侯大國的蓋世奇功,白起卻不爭,叫名不見經傳的五大夫王陵撿了個便宜。
奇怪的事情進一步上演,王陵率軍攻邯鄲,卻久攻不下。邯鄲四周一馬平川,並無高山險阻可以據險而守。魏國就曾攻陷並占領過邯鄲。可是任憑秦軍使出吃奶的力氣,卻還是打不下邯鄲,甚至都沒能將邯鄲徹底包圍。以至於趙國的使者可以往來不絕地奔赴列國求救(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相國趙勝更是率領一個龐大的使團,遠赴千裏,出使楚國(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秦昭王惱怒,下旨叫白起去接替王陵拿下邯鄲。令人震驚的是,白起竟然抗旨不去。更為奇怪的是,白起這等怪異的舉動,反常的行為,兩千年來竟沒有史家學者質疑,反倒是一條聲地拿《史記》《戰國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的文字替白起辯護。
一曰,白起反對打邯鄲,邯鄲打不下來,秦昭王不納忠言,所以白起不去。這種說法根據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認為,一,邯鄲易守難攻,打不下來。而且諸侯救兵很快就會趕到。二,秦軍雖然在長平全殲了趙軍主力,自己也死傷過半國內空。三,千裏迢迢翻山越嶺去攻打別人的都城,叫趙國與諸侯裏應外合,必敗。
二曰,範雎作梗,延誤了攻打邯鄲的最佳戰機,所以白起不去。這種說法的根據是《戰國策·秦三》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說是韓國和趙國看著長平之戰趙國兵敗,擔心害怕,就使大錢叫蘇代去遊說範雎。蘇代就問範雎,秦國是不是馬上就要圍攻邯鄲,範雎說是,蘇代就說,不能讓白起再立大功,不然他就位列三公,在你之上了。不如同意韓趙割地求和。於是範雎就去遊說秦昭王,正月罷兵。
三曰,長平之戰一結束,白起就力主乘勝追擊攻打邯鄲,是秦昭王看著長平之戰秦國傷亡慘重,決定息兵休整,貽誤了戰機。等到秦昭王再想攻邯鄲時,白起反對,理由是趙國在長平死傷慘重,必然化悲痛為力量,不能打,打不贏,所以白起不去。這個說法的根據是《戰國策·中山》
為什麽說這三種說法自相矛盾,且漏洞百出呢?
第一,白起反對攻打邯鄲的三條理由均不成立,明顯是強詞奪理。1,邯鄲不好打,打不下來(邯鄲實未易攻也)。魏惠王一朝沒有你白起這等名揚四海的名將,也沒有事先全殲了趙國的主力,不是也打下來邯鄲了嗎?2,秦軍雖然全殲了趙軍主力,自己也死傷過半國內空(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趙軍被全殲,秦軍好歹還剩一半,你說該不該乘勝追擊?幾十萬秦國男人,還打不過一幫趙國婦孺?3,千裏迢迢翻山越嶺去攻打別人的都城,叫趙國與諸侯裏應外合,必敗(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長平之戰才是“遠絕河山”。而此時秦軍已經占領了上黨、太原、武安(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黃河天險、呂梁山、太行山的阻礙已不存在。武安城在太行山以東,離邯鄲隻有70裏,35公裏,而且是一馬平川。哪來“遠絕河山”?又何懼“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而實際上魏無忌竊符救趙是在秦攻邯鄲一年多之後。
第二,範雎從中作梗沒有時間。根據《本紀》和《列傳》的記載,長平之戰還沒有完全結束,秦軍還在忙於占領太原、武安時,秦昭王就已經下令攻打邯鄲。四十八年“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戰國策》鮑本在“秦攻邯鄲”處,亦明確有“四十八年十月”字樣。所以趙國、韓國合謀請人遊說範雎,範雎再遊說秦昭王從中作梗,沒有時間。
第三,退一萬步講,就算秦昭王要“息民繕兵”,決定長平之戰後不打邯鄲,或者是範雎從中作梗耽誤了趁勝追擊攻打邯鄲的時機。按照司馬遷的描寫,長平之戰剛剛結束,韓、趙兩國就商定要割地求和。這得通過電話會議,派使臣往來商議坐飛機恐怕都來不及。雙方決定邀請兩不相幹的蘇代去遊說範雎,蘇代也同意了,這也得是電話溝通才來得及。蘇代到邯鄲拿了錢,然後去鹹陽遊說範雎,這得坐飛機,牛車馬車好幾千裏,猴年馬月。蘇代到了秦國,範雎不避叛國的風險,不僅泄露了秦國馬上就要攻打邯鄲的軍事機密,而且立刻同意,趕緊去說秦昭王。秦昭王也放著消滅中原諸侯大國的豐功偉績不要,立刻同意了,立刻下旨秦軍停止前進。退一萬步講,就算這些事情真成立。現在秦王改主意了,要你白起去打邯鄲,就算是延誤了戰機,就算是明知邯鄲打不下來,就算是去了一定打敗仗,甚至有去無還,你白起就能抗旨不去嗎?不能。無論是軍人的職責,還是你那顆項上人頭,白起都不能不去,不敢不去。
可是奇了怪了,秦昭王兩次下旨親使白起,又兩次叫相國範雎登門勸說。第一次“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第二次“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白起就生生地抗旨,死活不去打邯鄲。
說白起病了去不了不能服人。病再重,擔架抬著,車子拉著,表示一個態度總可以吧。而且後來秦昭王發怒把白起降為士伍趕出鹹陽,白起是能走的。秦昭王賜死,白起也是能拔劍自刎的,可見還沒到病得爬不起來,連表示個態度都不能的地步。
遵旨去邯鄲最多打敗仗,不會有性命之憂。秦國的將軍,從來沒有因為打敗仗被秦王責罰處死的。比如秦穆公一朝,將軍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奉命率軍攻打鄭國,路上卻自作主張偷襲晉國的滑邑,結果被打得大敗。三將被俘,還是秦穆公的公主向晉公求情,三人才撿得性命。秦穆公並沒有殺他們,反而叫他們吸取教訓,刻苦工作,將來報仇雪恨。秦昭王一朝,胡陽攻閼與,被趙奢打得大敗,也沒被砍腦袋。王齕邯鄲大敗,也沒被殺。後來秦始皇繼位,王齕還是三位輔政將軍之一。
反之,不去打邯鄲是抗旨,而且不是一般的抗旨,是臨敵畏縮,秦昭王殺你合理合法,天公地道。都像你這樣,誰還去為國家打仗?誰還去為婦孺百姓流血犧牲?
我們不禁要問了,白起為什麽甘願冒著殺頭的危險,卻死活不去打邯鄲呢?
答案並不複雜,那是因為白起已經犯下了比抗旨更嚴重的罪行,欺君。
長平之戰,白起隻是將趙軍擊潰,卻謊報戰功說將趙軍40餘萬一舉坑殺,導致秦昭王誤判形勢,決策失誤,發動邯鄲戰役,要一舉滅趙。相關證據請見《憑什麽說白起長平之戰謊報戰功?》《長平之戰白起謊報戰功誰得利?》白起已經算計清楚了,邯鄲打不下來。抗旨不去有可能殺頭,如果去了,一定殺頭,而且還會失去更多的東西。那就是秦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
隻要不去打邯鄲,不給秦昭王抓住把柄翻臉,長平大捷的慶功酒都喝了,秦昭王一定不肯舍了老臉把事情挑明。70多歲的老國王活不了幾天了,耗一耗拖一拖,說不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去了,打不下邯鄲,正好叫國內洶洶的“長平之戰謊報戰功”議論成真,秦昭王被逼無奈正好找到借口痛下殺手懲辦元凶,自己不僅身死滅門,還折了一世英名,更因為謊報戰功丟人現眼遺臭萬年。所以白起咬緊牙關,死活不去。
白起如願以償了。邯鄲戰役一打兩年多,任憑秦國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秦昭王幾度增兵易帥,也沒能打下邯鄲。結果是魏無忌隻帶了幾萬劫來的兵,趙魏聯手一個反擊,筋疲力盡的秦軍立刻大潰,已經占領的上黨郡、太原郡、河東郡悉數丟失。秦軍副統帥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敵(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河東郡守王稽棄地逃走,被抓回來後斬首棄市。死對頭相國範雎也因為舉薦不當(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於秦),或者是陽奉陰違在勸諫白起時使壞暴露,被砍了腦袋(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連累司馬遷的先人司馬靳也被賜死(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而罪魁禍首白起,卻隻被秦昭王含糊其辭降為士卒(免武安君為士伍),然後賜死(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雖然不免一死,白起卻保住了名聲。兩千年來,無數史家文人毫不懷疑長平之戰那漏洞百出的偉大勝利,對白起頂禮膜拜,稱他為常勝將軍,甚至戰神。嗚呼哀哉,可笑可悲!
奇怪的事情進一步上演,王陵率軍攻邯鄲,卻久攻不下。邯鄲四周一馬平川,並無高山險阻可以據險而守。魏國就曾攻陷並占領過邯鄲。可是任憑秦軍使出吃奶的力氣,卻還是打不下邯鄲,甚至都沒能將邯鄲徹底包圍。以至於趙國的使者可以往來不絕地奔赴列國求救(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於魏)。相國趙勝更是率領一個龐大的使團,遠赴千裏,出使楚國(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秦昭王惱怒,下旨叫白起去接替王陵拿下邯鄲。令人震驚的是,白起竟然抗旨不去。更為奇怪的是,白起這等怪異的舉動,反常的行為,兩千年來竟沒有史家學者質疑,反倒是一條聲地拿《史記》《戰國策》相互矛盾,漏洞百出的文字替白起辯護。
一曰,白起反對打邯鄲,邯鄲打不下來,秦昭王不納忠言,所以白起不去。這種說法根據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認為,一,邯鄲易守難攻,打不下來。而且諸侯救兵很快就會趕到。二,秦軍雖然在長平全殲了趙軍主力,自己也死傷過半國內空。三,千裏迢迢翻山越嶺去攻打別人的都城,叫趙國與諸侯裏應外合,必敗。
二曰,範雎作梗,延誤了攻打邯鄲的最佳戰機,所以白起不去。這種說法的根據是《戰國策·秦三》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說是韓國和趙國看著長平之戰趙國兵敗,擔心害怕,就使大錢叫蘇代去遊說範雎。蘇代就問範雎,秦國是不是馬上就要圍攻邯鄲,範雎說是,蘇代就說,不能讓白起再立大功,不然他就位列三公,在你之上了。不如同意韓趙割地求和。於是範雎就去遊說秦昭王,正月罷兵。
三曰,長平之戰一結束,白起就力主乘勝追擊攻打邯鄲,是秦昭王看著長平之戰秦國傷亡慘重,決定息兵休整,貽誤了戰機。等到秦昭王再想攻邯鄲時,白起反對,理由是趙國在長平死傷慘重,必然化悲痛為力量,不能打,打不贏,所以白起不去。這個說法的根據是《戰國策·中山》
為什麽說這三種說法自相矛盾,且漏洞百出呢?
第一,白起反對攻打邯鄲的三條理由均不成立,明顯是強詞奪理。1,邯鄲不好打,打不下來(邯鄲實未易攻也)。魏惠王一朝沒有你白起這等名揚四海的名將,也沒有事先全殲了趙國的主力,不是也打下來邯鄲了嗎?2,秦軍雖然全殲了趙軍主力,自己也死傷過半國內空(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趙軍被全殲,秦軍好歹還剩一半,你說該不該乘勝追擊?幾十萬秦國男人,還打不過一幫趙國婦孺?3,千裏迢迢翻山越嶺去攻打別人的都城,叫趙國與諸侯裏應外合,必敗(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長平之戰才是“遠絕河山”。而此時秦軍已經占領了上黨、太原、武安(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黃河天險、呂梁山、太行山的阻礙已不存在。武安城在太行山以東,離邯鄲隻有70裏,35公裏,而且是一馬平川。哪來“遠絕河山”?又何懼“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而實際上魏無忌竊符救趙是在秦攻邯鄲一年多之後。
第二,範雎從中作梗沒有時間。根據《本紀》和《列傳》的記載,長平之戰還沒有完全結束,秦軍還在忙於占領太原、武安時,秦昭王就已經下令攻打邯鄲。四十八年“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趙邯鄲”。“四十八年十月,韓獻垣雍。秦軍分為三軍,武安君歸,王齕將伐趙武安、皮牢,拔之,司馬梗北定太原,盡有韓上黨。”《戰國策》鮑本在“秦攻邯鄲”處,亦明確有“四十八年十月”字樣。所以趙國、韓國合謀請人遊說範雎,範雎再遊說秦昭王從中作梗,沒有時間。
第三,退一萬步講,就算秦昭王要“息民繕兵”,決定長平之戰後不打邯鄲,或者是範雎從中作梗耽誤了趁勝追擊攻打邯鄲的時機。按照司馬遷的描寫,長平之戰剛剛結束,韓、趙兩國就商定要割地求和。這得通過電話會議,派使臣往來商議坐飛機恐怕都來不及。雙方決定邀請兩不相幹的蘇代去遊說範雎,蘇代也同意了,這也得是電話溝通才來得及。蘇代到邯鄲拿了錢,然後去鹹陽遊說範雎,這得坐飛機,牛車馬車好幾千裏,猴年馬月。蘇代到了秦國,範雎不避叛國的風險,不僅泄露了秦國馬上就要攻打邯鄲的軍事機密,而且立刻同意,趕緊去說秦昭王。秦昭王也放著消滅中原諸侯大國的豐功偉績不要,立刻同意了,立刻下旨秦軍停止前進。退一萬步講,就算這些事情真成立。現在秦王改主意了,要你白起去打邯鄲,就算是延誤了戰機,就算是明知邯鄲打不下來,就算是去了一定打敗仗,甚至有去無還,你白起就能抗旨不去嗎?不能。無論是軍人的職責,還是你那顆項上人頭,白起都不能不去,不敢不去。
可是奇了怪了,秦昭王兩次下旨親使白起,又兩次叫相國範雎登門勸說。第一次“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第二次“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白起就生生地抗旨,死活不去打邯鄲。
說白起病了去不了不能服人。病再重,擔架抬著,車子拉著,表示一個態度總可以吧。而且後來秦昭王發怒把白起降為士伍趕出鹹陽,白起是能走的。秦昭王賜死,白起也是能拔劍自刎的,可見還沒到病得爬不起來,連表示個態度都不能的地步。
遵旨去邯鄲最多打敗仗,不會有性命之憂。秦國的將軍,從來沒有因為打敗仗被秦王責罰處死的。比如秦穆公一朝,將軍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奉命率軍攻打鄭國,路上卻自作主張偷襲晉國的滑邑,結果被打得大敗。三將被俘,還是秦穆公的公主向晉公求情,三人才撿得性命。秦穆公並沒有殺他們,反而叫他們吸取教訓,刻苦工作,將來報仇雪恨。秦昭王一朝,胡陽攻閼與,被趙奢打得大敗,也沒被砍腦袋。王齕邯鄲大敗,也沒被殺。後來秦始皇繼位,王齕還是三位輔政將軍之一。
反之,不去打邯鄲是抗旨,而且不是一般的抗旨,是臨敵畏縮,秦昭王殺你合理合法,天公地道。都像你這樣,誰還去為國家打仗?誰還去為婦孺百姓流血犧牲?
我們不禁要問了,白起為什麽甘願冒著殺頭的危險,卻死活不去打邯鄲呢?
答案並不複雜,那是因為白起已經犯下了比抗旨更嚴重的罪行,欺君。
長平之戰,白起隻是將趙軍擊潰,卻謊報戰功說將趙軍40餘萬一舉坑殺,導致秦昭王誤判形勢,決策失誤,發動邯鄲戰役,要一舉滅趙。相關證據請見《憑什麽說白起長平之戰謊報戰功?》《長平之戰白起謊報戰功誰得利?》白起已經算計清楚了,邯鄲打不下來。抗旨不去有可能殺頭,如果去了,一定殺頭,而且還會失去更多的東西。那就是秦國人心目中的英雄,戰無不勝的常勝將軍。
隻要不去打邯鄲,不給秦昭王抓住把柄翻臉,長平大捷的慶功酒都喝了,秦昭王一定不肯舍了老臉把事情挑明。70多歲的老國王活不了幾天了,耗一耗拖一拖,說不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去了,打不下邯鄲,正好叫國內洶洶的“長平之戰謊報戰功”議論成真,秦昭王被逼無奈正好找到借口痛下殺手懲辦元凶,自己不僅身死滅門,還折了一世英名,更因為謊報戰功丟人現眼遺臭萬年。所以白起咬緊牙關,死活不去。
白起如願以償了。邯鄲戰役一打兩年多,任憑秦國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秦昭王幾度增兵易帥,也沒能打下邯鄲。結果是魏無忌隻帶了幾萬劫來的兵,趙魏聯手一個反擊,筋疲力盡的秦軍立刻大潰,已經占領的上黨郡、太原郡、河東郡悉數丟失。秦軍副統帥鄭安平率兩萬秦軍投敵(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河東郡守王稽棄地逃走,被抓回來後斬首棄市。死對頭相國範雎也因為舉薦不當(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於秦),或者是陽奉陰違在勸諫白起時使壞暴露,被砍了腦袋(五十二年,王稽、張祿死)。連累司馬遷的先人司馬靳也被賜死(靳與武安君阬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而罪魁禍首白起,卻隻被秦昭王含糊其辭降為士卒(免武安君為士伍),然後賜死(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雖然不免一死,白起卻保住了名聲。兩千年來,無數史家文人毫不懷疑長平之戰那漏洞百出的偉大勝利,對白起頂禮膜拜,稱他為常勝將軍,甚至戰神。嗚呼哀哉,可笑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