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齊國,在遠離齊都臨淄的一個偏僻山村裏,晚年的孫臏深居簡出,潛心於軍事理論的研究和著述。時值深秋時節,這一天,孫臏從堆滿簡牘的幾案上抬起頭,望著窗外瑟瑟的秋風中紛紛飄落的枯葉,目光不由地轉到了那雙殘廢的雙腿上,昔日那些艱難坎坷、令人難以忘懷的歲月,仿佛又一幕幕浮現在他的眼前。
<strong>下山遇害 壯誌不泯</strong>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穀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後人就稱他為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臏是孫子的後代,孫子死後一百多年而有孫臏。
孫臏在青年時期,曾和魏人龐涓一起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這鬼穀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隱士,有通天徹地之才。他精通數學,日星象緯,占往察來,言無不驗;又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莫口難當;還精通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導引,祛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列兵,鬼神莫測。據說,他的弟子眾多,戰國時代著名兵家尉繚和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出於他的門下。孫臏為人淳樸厚道,謙虛謹慎,加上學習勤奮刻苦,頗得鬼穀子的器重。一天,鬼穀子對眾弟子說:“我夜間討厭聽到老鼠的聲音,你們輪流值宿,替我驅鼠。”這天夜裏,輪到孫臏值宿,鬼穀子將孫臏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一卷文書,對他說:“這是你的祖先孫子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當年你的祖先曾將它獻給吳王闔閭,闔閭用其策,大破楚軍。後閹閭惜此書,不欲廣傳於人,乃置於鐵櫃,藏於姑蘇台屋楹之內。自越兵焚台,此書不傳。吾向與汝祖有交,求得此書,親為注解;行兵秘密,盡在其中,未嚐輕授一人。今見子心術忠厚,特以付子。”並告誡道:“得此書者,善用之為天下利,不善用之為天下害。”於是,孫臏攜歸臥室,晝夜研習。3日之後即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穀子逐篇盤問,孫臏對答如流,一字不遺,並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發揮。鬼穀子很是驚訝,高興地說:“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孫武先生後繼有人了。”
誰知,此事後被龐涓所知,龐涓對孫臏頓生嫉恨之心。此人本來就生性奸詐,嫉賢妒能,怎能容忍孫臏超過自己。然而,他非常善於偽裝自己,曾與孫臏結為兄弟。一天,弟子們下山汲水,聽到路人傳說魏國厚幣招賢,訪求將相,龐涓心動,欲往魏國應聘。鬼穀子見貌察情,早知其意?便放龐涓下山去了。下山前與孫臏相約,此行倘有進身之階,必當舉薦孫臏,同立功業,如若失言,當死於萬箭之下。孫臏感佩莫名,揮淚與其告別。
時值戰國中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爭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統天下。當時戰國七雄裏頭要數魏國最強。魏惠王聽說有個自稱鬼穀子的弟子前來應聘,便欣然接見了他。龐涓拜見魏惠王,指畫敷陳,傾倒平生所學,惟恐不盡。魏惠王問道:“我們的東邊有齊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邊有韓國、趙國、燕國。周邊都是大國,我們怎麽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跟呢?”龐淚大誇海口:“大王要是讓我做將軍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都不難,還用得著怕他們嗎?”要是辦不到,我情願受罰。”魏惠王很高興,便拜龐涓為大將,另兼軍師之職。他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都當上了將軍。這一批“龐家將”整日操練兵馬,雄心勃勃。不久,便率軍進攻較弱的衛、宋等國,屢屢獲勝,還擊退了前來進犯的齊國。一時間,龐涓名聲大噪,魏惠王也更加信任龐涓了。
龐涓在魏國受到重用後,並沒有實現邀請孫臏下山的諾言。後來魏惠王聽說孫臏很有才能,就讓龐涓寫信邀請,龐涓隻得照辦。
孫臏接到龐涓的信後,感念龐涓的舉薦之恩,立即打點行裝奔赴魏國。龐涓見到孫臏後,假意歡迎,並盛情款待。然而不久,龐涓便偽造書信,設計陷害孫臏。在魏惠王麵前詆毀孫臏,說其私通齊國。惠王一氣之下,要處死孫臏。龐涓為了騙取孫臏所學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學的麵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變成了臏刑。挖去了孫臏的雙膝蓋骨,又用針刺麵,然後以墨塗之。孫臏變成了一個廢人,天天依靠著龐涓過日子,老覺得對不起人家。為了報答龐涓的恩情,他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筒上。
孫臏每天都忍痛拚命抄寫。在一旁侍奉他的童仆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看清了龐涓的真麵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龐涓控製著,膝蓋已去,兩腿無力行走,好不淒慘。但孫臏是個意誌非凡的人,並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裏。他一方麵與龐涓巧妙周旋,—方麵在努力尋找時機,盡早擺脫龐涓的監視,心想有朝一日馳騁縱橫,報仇血恥。他開始裝瘋,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一片一片地燒毀,一會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張目亂叫不絕。來人驚恐萬狀,急忙將此事告知龐涓。龐涓親自察看,隻見孫臏痰涎滿麵,時而伏地哈哈大笑,時而又嚎啕大哭起來。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將他拖人豬圈中,孫臏披發露麵,倒身臥於糞穢之中。龐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則較從前大為鬆懈了。孫臏整日狂言誕語,或哭或笑,白日混跡於市井之間,晚間仍歸豬圈之內。數日後,龐涓始信其瘋。
後來,齊威王派辯土淳於髡到魏國去拜訪魏惠王。孫臏乘人不備,秘見齊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陳詞,打動了齊使。於是,淳於髡偷偷將孫臏帶離魏國,回到了齊國臨淄。
<strong>田忌贏馬 初試鋒芒</strong>
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後,把他推薦給將軍田忌。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也很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招他為賓客,以上禮待之,言聽計從。當時,在齊國的王室貴族之中,流行一種賽馬遊戲。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時勝少負多。孫臏在場觀察了多次,發現雙方出場的馬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水準,每一種水準的馬力相仿,於是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我可以使將軍獲勝,賭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非常高興,和齊威王賽馬“逐射千金”。比賽當天,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讓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最後再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田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的賭注。這就是“田忌賽馬”故事的來曆。這個小故事揭示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在戰爭中要從全局著眼,善於統籌,為了總體的勝利,可以犧牲局部利益。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就可以從全局上看處於劣勢的—方,采取出奇致勝的戰術,做出某種讓步,而最終取得全麵的勝利,達到的以弱勝強的預期目的。正因為 “田忌賽馬”這個小故事裏蘊含著真理的內核,所以一直傳為佳話,流傳深遠。另外,孫臏在“田忌賽馬”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其實,對孫臏來說,幫助田忌在賽馬中獲勝不過是略施小計,田忌卻由此對孫臏更加折服,並把他正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和他交談兵書戰策,孫臏盡吐平生所學,兩人談得十分投機,齊威王認為孫臏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真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立即拜孫臏為軍師。這樣,通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 —個“刑餘之人”一躍而成為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群雄角逐這個動蕩的大舞台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strong>圍魏救趙 桂陵大捷</strong>
戰國中期,魏國已發展成為中原大國,國勢日強,曾先後攻占過秦、楚、齊等國的大片土地,對趙國更是覬覦已久,早有獨霸之野心。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統兵8萬、戰車500乘大舉進攻趙國。魏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企圖一舉滅趙。邯鄲守將連戰連敗,情勢萬分危急,趙成侯急忙派人火速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自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答應救趙,擬拜孫臏為大將。孫臏辭謝道:“臣乃刑餘之人,而使主兵,顯齊國別無人才,為敵所笑,請以田忌為將。”齊威王於是聽從了孫臏的建議,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居於輜車之中,出謀劃策,率領8萬齊軍大舉攻魏。
出兵前,田忌與孫臏一起研究作戰方針。田忌認為應該率軍北上直趨邯鄲,與魏軍決一死戰,以解趙圍。孫臏不讚成這種打法,他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個 “批亢搗虛”,“圍魏求趙”的作戰策略。他對田忌說:“目前的形勢猶如絲線夾纏成一堆,如要解開,萬萬不能使力亂扯。人家打架,你想拔刀相助,但不能不弄清情勢就揮拳加入毆鬥。如今魏國把整個戰鬥力全部投入了這場戰爭,國內隻留下了一些不堪一擊的老弱病殘之兵。如果我國趁虛率兵攻向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後方,那麽魏軍主力必然要放棄攻打邯鄲而回師自救。這樣,既可解邯鄲之圍,達到救趙的目的,又可在魏軍長途跋涉,疲於奔命之際,抓住時機,狠狠打擊魏軍,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田忌聽罷,心中大喜,立即采納了孫臏的計謀。
為了迷惑龐涓,使其無法把握齊軍的真正意圖,孫臏又對田忌說:“請將軍先向南進攻魏國的平陵。平陵這地方,城邑雖小,但管轄的範圍卻很大,人口眾多,兵強馬壯,是東陽這個地區的戰略重鎮,很難攻取。我準備用假象來迷惑敵人。我們去進攻平陵,途中必經魏國的市丘,我軍的糧食補給道路肯定會被魏軍輕易切斷。我們進攻平陵就是為了向敵人顯示我們不懂軍機的假象。”於是,田忌率齊軍拔營,以急行軍的速度直趨平陵。大軍快到平陵時,田忌把孫臏請來問道: “現在該怎麽辦?”孫臏說:“你看軍中諸大夫中誰是不通曉軍機的一勇之夫?”田忌不知其意,隨口答道:“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可以。”
孫臏說:“請命令你所選的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各率所屬部隊在平陵城邑的外圍進行包圍封鎖,隱蔽地從四麵繞過環塗,列好進攻平陵的陣勢.並把陣勢的薄弱易攻的部位暴露給環塗的魏軍”。田忌更是不解,孫臏望著田忌困惑的神情,、進一步解釋道:“環塗是魏軍的駐紮地,我軍的前鋒要猛烈進攻平陵,後續部隊亦不斷增援;駐在環塗的魏軍,一定會攻擊我軍陣勢後背的薄弱之處,這樣,兩位大夫便可以被魏軍擊敗了。”田忌聽完孫臏解釋,如墜五裏煙雲,疑惑地問道:“我們此次出兵援救,應力克平陵守敵,以壯軍威,為什麽反而故意敗給魏軍,示弱於敵呢?”孫臏笑而未答,隻是頗有些神秘地說了句:“將軍依計而行就是了。”田忌心中雖然不甚明了孫臏的意圖,但深知孫臏的智謀,也不追問,下去布置去了。於是,田忌將齊城、高唐的部隊分為兩路,直奔平陵。齊軍將士們像螞蟻一樣,攀登雲梯攻打守城魏軍。挾茁和環塗兩地的魏軍,果然從背後來夾擊齊軍,齊城和高唐兩位大夫在城邑的大道上大敗而歸。
其後,將軍田忌又把孫臏請來,問他說:“我軍進攻平陵沒有取勝而損失了齊城、高唐兩位大夫的部隊,在城邑的大道上吃了大敗仗,下一步該怎麽辦?”孫臏說:“請將軍再派遣出遊用的輕車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敵人。隻派少數部隊跟隨在車後,以顯示我軍力量單薄。”田忌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見齊軍攻打平陵連遭敗績,認為齊兵並無多強的戰鬥力,根本沒把齊軍放在眼裏,於是集中兵力進一步猛攻邯鄲,想一舉攻下邯鄲。在激烈的鏖戰中,魏軍損失慘重。龐涓竭盡全力,付出了巨大代價後終於於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就在龐涓陶醉於勝利之時,魏惠王派人告急,說齊軍以輕銳之師進逼大梁,命龐涓火速班師自救。大梁乃魏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其得失關乎魏之存亡。龐涓剛剛拿下邯鄲正在得意忘形,忽聞齊軍兵臨大梁,真是又氣又急,顧不得休整軍隊,更顧不得將士們的疲憊和損傷,日夜兼程,回兵援救大梁。
龐涓放棄了隨軍輜重,晝夜不停地急行軍,趕來與齊軍決戰。但他萬萬沒有料到,攻擊大梁的齊軍僅僅是齊軍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今山東菏澤縣東北)埋伏妥當,以逸待勞,隻等魏軍鑽進口袋。當龐涓匆匆渡過黃河,剛剛走到桂陵時,戰鬥力相當旺盛的齊軍潮水般地從四麵湧過來,直殺得魏軍丟盔卸甲,四處逃散,幾乎全軍覆滅,龐涓隻帶了少數殘兵敗將逃出重圍。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這次戰爭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孫臏出色的軍事智謀和才幹。孫臏所製定的圍魏救趙的戰略,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著名的戰例。
“桂陵之戰”後,魏惠王被迫講和,把邯鄲歸還趙國,趙國也因齊軍的援救而複存。
<strong>減灶誘敵 設伏馬陵</strong>
魏國在桂陵之戰後,盡管遭受了挫敗,元氣卻並未大傷,久霸中原的餘威還在,稍加休整後,便又恢複了生機。桂陵之戰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國便聯合韓國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不與魏國講和。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魏國又向西邊的秦國反攻,不但收複了失地,還圍攻秦國的定陽(今陝西宜川縣西北),鬧得秦孝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也被迫與魏國講和。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之會,參加會盟的共有12個諸侯國,會後還一同去朝見周天子。至此,魏惠王獨霸中原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了。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戰後13年,魏惠王以韓國沒有參加當年的逢澤之會為由,派太子申和龐涓率兵大舉進攻韓國,企圖一舉亡韓。在魏軍的強大攻勢下,弱小的韓國岌岌可危。眼前魏軍兵臨國都,韓哀侯異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於齊,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齊宣王早就想侍機再攻魏國,所以接受韓國告急後,便決定發兵擊魏救韓。齊宣王召集群臣,共議國策。宰相鄒忌認為,韓魏相煎,這是齊國之幸,可以隔岸觀火,齊國自身也需要加強治理,以不發兵相救為宜。大將田忌則認為,魏韓相鬥,韓敗魏勝是其必然的結果,魏國的勢力就會因此大增,則禍必殃及齊國,絕不能袖手旁觀,坐失攻魏良機。兩人爭執不下,齊宣王征詢孫臏的意見,說道:“軍師不發一言,難道說救與不救,二策都不妥當嗎?”
孫臏說道:“魏國自恃其強,伏趙之後又起傾國之兵伐韓,其野心須臾也未忘記伐齊。如果任韓降魏,隻能使魏國更加強大,從而形成對齊國的巨大威脅,因而棄韓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齊國的軍隊必須為齊國的利益而戰,如果過早地出兵救韓,就等於齊國代替韓國作戰,韓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顛倒,那對齊國是十分危險不利的。”齊宣王聽罷,頻頻點頭。接著問道:“軍師所言極是,那到底該怎麽辦呢?”孫臏說道:“從齊國的根本利益出發,應該許韓必救,以安其心。韓知有齊相救,必然盡全力抗魏以自衛,魏軍見韓不降定然會傾其全力以攻韓。待魏韓兩軍撕殺實力消耗殆盡之際,我們再出兵攻擊疲憊的魏國,拯救危亡的韓國,用力少而見功多,才會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齊宣王聽了孫臏的建議,非常高興,熱情地接待了韓國使者,並答應說:“齊救兵旦暮將至。”韓哀侯大喜,奮力抵抗進犯的魏軍。然而畢竟弱不勝強,前後交兵五六次之後,韓軍盡皆大敗,不得不再次派使來齊,請求齊宣王速發救兵。魏軍在激烈的戰鬥中也有一定的傷亡,實力有所削弱。於是,齊國抓住韓危、魏疲的最佳時機,任命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兵數萬,兵車數百乘,浩浩蕩蕩地離齊攻魏救韓。
孫臏認為:“夫解紛之術,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計,惟有直走魏都耳!”所以,這一次,孫臏又一次采取了“圍魏救趙”的戰術,大軍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見齊軍又殺氣騰騰地直撲大梁而來,鑒於13年前桂陵之敗的慘痛教訓,再也不敢讓魏軍在韓戀戰,急令調回魏軍主力。龐涓傳令大軍離韓歸魏;率兵10萬企圖與齊軍進行一次殊死決戰。
孫臏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這一次魏軍有一定的準備,兵力也較多較強,而且是主動迎擊齊軍,來勢凶猛。於是,他決定改變戰術,以計勝之。他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上也說,被利誘而深入百裏,去追擊敵軍,必喪失大將;追擊50裏,勢必折損—半士兵。我們就要在這上麵想辦法。”田忌問道:“如何因勢利導呢?”孫臏胸有成竹地說道:“彼三晉(這裏專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我軍便將計就計,主動引兵東撤,裝作懼怕魏軍的樣子,設法誘其中計。”田忌又問:“依軍師之計,具體應該如何做呢?”孫臏說道:“我們不妨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萬人做飯用的鍋灶,第二天減為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為3萬人。魏軍追兵見我軍鍋灶逐日減少,一定認為齊軍怯戰,逃亡過半,從而助長其驕傲輕敵的思想,誘其拚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後再以計取之。”田忌聽罷大喜,決定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怒氣衝衝地率兵以急行軍的速度從韓返魏,望西南而行,快要抵達大梁城時,不料齊兵又撤退逃竄,於是整頓兵馬,緊緊追趕。龐涓生性狡黠多疑,惟恐齊兵有詐,開始追擊時還是比較謹慎的,行軍速度也不算快,各隊之間聯絡照應有致。後來他發現齊兵的鍋灶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才放下心來,以為齊軍果然怯弱,聞魏兵將至竟不戰而逃亡過半,土氣已經低落到不堪一擊的程度,這是雪桂陵之恥的天賜良機。處於亢奮之中的龐涓當即傳令,將步兵留後繼行,自己親率精銳騎兵,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與孫臏從容地率兵撤退,同時派出許多偵探,觀察並隨時報告魏軍動態。當孫臏得知魏軍已過沙鹿山時,屈指計程,料定魏軍日暮必到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馬陵地勢險峻,一條窄道夾在兩山中間,道旁樹木叢生,是設伏殲敵的好戰場。於是孫臏命令齊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置障礙,布下重重埋伏,準備圍殲追敵。孫臏還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樹刮去一段樹皮,在白色的樹幹上用黑煤書寫了8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一切準備就緒後,孫臏挑選了弓弩手1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然後對弓箭手發出命令說:“天黑時候,隻要看見火把就一齊射箭!”
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其時十月下旬,又五月色。魏軍人困馬乏,極度疲勞,都想停下來歇歇腳。這時,前軍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以為是齊兵懼怕魏軍追趕,故設障礙,便命人搬木開路,忽然抬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看不真切,龐涓命軍士取火照之,眾軍士一起點起火來,龐涓於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驚中計,急令退兵,怎奈為時已晚。齊軍萬名弓弩手一見火光立刻萬弩齊發,喊聲四起。魏軍頓時大亂,被齊軍四麵圍住,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死傷殆盡。龐涓在亂軍中,身中數箭,自知“智窮兵敗”,無法挽救危局,仰天長歎道:“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說罷拔劍自刎而死。龐涓所率精銳被殲後,齊軍乘勝發起進攻,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戰,各自四散逃生。10萬魏軍曾經不可一世,如今屍橫遍野,全軍覆滅,統帥太子申成了俘虜,魏軍輕重軍器,車馬糧草,盡歸於齊,齊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孫臏因勢利導,又一次靈活地運用“圍魏救趙”之戰術,以強示弱,減灶誘敵,設伏馬陵,一舉全殲了魏軍,取得了決戰的勝利。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傑作”,也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兩朵並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傑出的指揮才能。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
<strong>下山遇害 壯誌不泯</strong>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穀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後人就稱他為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說,孫臏是孫子的後代,孫子死後一百多年而有孫臏。
孫臏在青年時期,曾和魏人龐涓一起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這鬼穀子是位德行高深的隱士,有通天徹地之才。他精通數學,日星象緯,占往察來,言無不驗;又廣記多聞,明理審勢,出詞吐辯,莫口難當;還精通出世學,修真養性,服食導引,祛病延年;尤其精通兵學,六韜、三略,變化無窮,布陣列兵,鬼神莫測。據說,他的弟子眾多,戰國時代著名兵家尉繚和縱橫家蘇秦、張儀等,都出於他的門下。孫臏為人淳樸厚道,謙虛謹慎,加上學習勤奮刻苦,頗得鬼穀子的器重。一天,鬼穀子對眾弟子說:“我夜間討厭聽到老鼠的聲音,你們輪流值宿,替我驅鼠。”這天夜裏,輪到孫臏值宿,鬼穀子將孫臏叫到跟前,從枕下取出一卷文書,對他說:“這是你的祖先孫子留下的《孫子兵法》13篇。當年你的祖先曾將它獻給吳王闔閭,闔閭用其策,大破楚軍。後閹閭惜此書,不欲廣傳於人,乃置於鐵櫃,藏於姑蘇台屋楹之內。自越兵焚台,此書不傳。吾向與汝祖有交,求得此書,親為注解;行兵秘密,盡在其中,未嚐輕授一人。今見子心術忠厚,特以付子。”並告誡道:“得此書者,善用之為天下利,不善用之為天下害。”於是,孫臏攜歸臥室,晝夜研習。3日之後即能背誦無誤,對答如流。鬼穀子逐篇盤問,孫臏對答如流,一字不遺,並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發揮。鬼穀子很是驚訝,高興地說:“你能如此用心,你的祖先孫武先生後繼有人了。”
誰知,此事後被龐涓所知,龐涓對孫臏頓生嫉恨之心。此人本來就生性奸詐,嫉賢妒能,怎能容忍孫臏超過自己。然而,他非常善於偽裝自己,曾與孫臏結為兄弟。一天,弟子們下山汲水,聽到路人傳說魏國厚幣招賢,訪求將相,龐涓心動,欲往魏國應聘。鬼穀子見貌察情,早知其意?便放龐涓下山去了。下山前與孫臏相約,此行倘有進身之階,必當舉薦孫臏,同立功業,如若失言,當死於萬箭之下。孫臏感佩莫名,揮淚與其告別。
時值戰國中期,秦齊楚燕韓趙魏七雄爭立,都想依靠武力一統天下。當時戰國七雄裏頭要數魏國最強。魏惠王聽說有個自稱鬼穀子的弟子前來應聘,便欣然接見了他。龐涓拜見魏惠王,指畫敷陳,傾倒平生所學,惟恐不盡。魏惠王問道:“我們的東邊有齊國,西邊有秦國,南邊有楚國,北邊有韓國、趙國、燕國。周邊都是大國,我們怎麽能在列國之中站穩腳跟呢?”龐淚大誇海口:“大王要是讓我做將軍的話,我敢說,就是把他們滅了都不難,還用得著怕他們嗎?”要是辦不到,我情願受罰。”魏惠王很高興,便拜龐涓為大將,另兼軍師之職。他的兒子龐英、侄兒龐蔥、龐茅都當上了將軍。這一批“龐家將”整日操練兵馬,雄心勃勃。不久,便率軍進攻較弱的衛、宋等國,屢屢獲勝,還擊退了前來進犯的齊國。一時間,龐涓名聲大噪,魏惠王也更加信任龐涓了。
龐涓在魏國受到重用後,並沒有實現邀請孫臏下山的諾言。後來魏惠王聽說孫臏很有才能,就讓龐涓寫信邀請,龐涓隻得照辦。
孫臏接到龐涓的信後,感念龐涓的舉薦之恩,立即打點行裝奔赴魏國。龐涓見到孫臏後,假意歡迎,並盛情款待。然而不久,龐涓便偽造書信,設計陷害孫臏。在魏惠王麵前詆毀孫臏,說其私通齊國。惠王一氣之下,要處死孫臏。龐涓為了騙取孫臏所學的兵法,又假惺惺地以同學的麵孔向魏王求情,把死刑變成了臏刑。挖去了孫臏的雙膝蓋骨,又用針刺麵,然後以墨塗之。孫臏變成了一個廢人,天天依靠著龐涓過日子,老覺得對不起人家。為了報答龐涓的恩情,他答應把《孫子兵法》13篇背誦下來寫在竹筒上。
孫臏每天都忍痛拚命抄寫。在一旁侍奉他的童仆實在看不下去,便把實情告訴了孫臏。直到此時,孫臏才恍然大悟,看清了龐涓的真麵目,真是追悔莫及。如今被龐涓控製著,膝蓋已去,兩腿無力行走,好不淒慘。但孫臏是個意誌非凡的人,並沒有因此消沉下去,他把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裏。他一方麵與龐涓巧妙周旋,—方麵在努力尋找時機,盡早擺脫龐涓的監視,心想有朝一日馳騁縱橫,報仇血恥。他開始裝瘋,把剛寫成的幾篇兵書一片一片地燒毀,一會大哭,一會兒大笑,一會兒又做出各種傻相:不是唾沫橫流,就是張目亂叫不絕。來人驚恐萬狀,急忙將此事告知龐涓。龐涓親自察看,隻見孫臏痰涎滿麵,時而伏地哈哈大笑,時而又嚎啕大哭起來。龐涓生性狡黠,恐其佯狂,遂命左右將他拖人豬圈中,孫臏披發露麵,倒身臥於糞穢之中。龐涓仍半信半疑,但看管則較從前大為鬆懈了。孫臏整日狂言誕語,或哭或笑,白日混跡於市井之間,晚間仍歸豬圈之內。數日後,龐涓始信其瘋。
後來,齊威王派辯土淳於髡到魏國去拜訪魏惠王。孫臏乘人不備,秘見齊使,以刑徒的身份,慷慨陳詞,打動了齊使。於是,淳於髡偷偷將孫臏帶離魏國,回到了齊國臨淄。
<strong>田忌贏馬 初試鋒芒</strong>
齊使把孫臏帶到齊國後,把他推薦給將軍田忌。田忌很欣賞孫臏的才能,也很同情孫臏的不幸遭遇,招他為賓客,以上禮待之,言聽計從。當時,在齊國的王室貴族之中,流行一種賽馬遊戲。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時勝少負多。孫臏在場觀察了多次,發現雙方出場的馬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水準,每一種水準的馬力相仿,於是對田忌說:“下次賽馬,我可以使將軍獲勝,賭注不妨下得大一些”。田忌非常高興,和齊威王賽馬“逐射千金”。比賽當天,孫臏給田忌出了個主意,讓田忌用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最後再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田忌恍然大悟,依計而行,結果,田忌兩勝一負,贏得了千金的賭注。這就是“田忌賽馬”故事的來曆。這個小故事揭示軍事上一條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在戰爭中要從全局著眼,善於統籌,為了總體的勝利,可以犧牲局部利益。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就可以從全局上看處於劣勢的—方,采取出奇致勝的戰術,做出某種讓步,而最終取得全麵的勝利,達到的以弱勝強的預期目的。正因為 “田忌賽馬”這個小故事裏蘊含著真理的內核,所以一直傳為佳話,流傳深遠。另外,孫臏在“田忌賽馬”中所采用的方法,也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其實,對孫臏來說,幫助田忌在賽馬中獲勝不過是略施小計,田忌卻由此對孫臏更加折服,並把他正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和他交談兵書戰策,孫臏盡吐平生所學,兩人談得十分投機,齊威王認為孫臏是個難得的軍事天才,真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立即拜孫臏為軍師。這樣,通過這次賽馬談兵,孫臏一鳴驚人,由 —個“刑餘之人”一躍而成為統帥齊國大軍的首領,在戰國群雄角逐這個動蕩的大舞台上,開始嶄露頭角,大顯身手。
<strong>圍魏救趙 桂陵大捷</strong>
戰國中期,魏國已發展成為中原大國,國勢日強,曾先後攻占過秦、楚、齊等國的大片土地,對趙國更是覬覦已久,早有獨霸之野心。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統兵8萬、戰車500乘大舉進攻趙國。魏軍長驅直入,很快就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西南),企圖一舉滅趙。邯鄲守將連戰連敗,情勢萬分危急,趙成侯急忙派人火速前往齊國求救。齊威王自知唇亡齒寒的道理,答應救趙,擬拜孫臏為大將。孫臏辭謝道:“臣乃刑餘之人,而使主兵,顯齊國別無人才,為敵所笑,請以田忌為將。”齊威王於是聽從了孫臏的建議,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居於輜車之中,出謀劃策,率領8萬齊軍大舉攻魏。
出兵前,田忌與孫臏一起研究作戰方針。田忌認為應該率軍北上直趨邯鄲,與魏軍決一死戰,以解趙圍。孫臏不讚成這種打法,他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個 “批亢搗虛”,“圍魏求趙”的作戰策略。他對田忌說:“目前的形勢猶如絲線夾纏成一堆,如要解開,萬萬不能使力亂扯。人家打架,你想拔刀相助,但不能不弄清情勢就揮拳加入毆鬥。如今魏國把整個戰鬥力全部投入了這場戰爭,國內隻留下了一些不堪一擊的老弱病殘之兵。如果我國趁虛率兵攻向魏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後方,那麽魏軍主力必然要放棄攻打邯鄲而回師自救。這樣,既可解邯鄲之圍,達到救趙的目的,又可在魏軍長途跋涉,疲於奔命之際,抓住時機,狠狠打擊魏軍,這不是一舉兩得嗎?”田忌聽罷,心中大喜,立即采納了孫臏的計謀。
為了迷惑龐涓,使其無法把握齊軍的真正意圖,孫臏又對田忌說:“請將軍先向南進攻魏國的平陵。平陵這地方,城邑雖小,但管轄的範圍卻很大,人口眾多,兵強馬壯,是東陽這個地區的戰略重鎮,很難攻取。我準備用假象來迷惑敵人。我們去進攻平陵,途中必經魏國的市丘,我軍的糧食補給道路肯定會被魏軍輕易切斷。我們進攻平陵就是為了向敵人顯示我們不懂軍機的假象。”於是,田忌率齊軍拔營,以急行軍的速度直趨平陵。大軍快到平陵時,田忌把孫臏請來問道: “現在該怎麽辦?”孫臏說:“你看軍中諸大夫中誰是不通曉軍機的一勇之夫?”田忌不知其意,隨口答道:“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可以。”
孫臏說:“請命令你所選的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各率所屬部隊在平陵城邑的外圍進行包圍封鎖,隱蔽地從四麵繞過環塗,列好進攻平陵的陣勢.並把陣勢的薄弱易攻的部位暴露給環塗的魏軍”。田忌更是不解,孫臏望著田忌困惑的神情,、進一步解釋道:“環塗是魏軍的駐紮地,我軍的前鋒要猛烈進攻平陵,後續部隊亦不斷增援;駐在環塗的魏軍,一定會攻擊我軍陣勢後背的薄弱之處,這樣,兩位大夫便可以被魏軍擊敗了。”田忌聽完孫臏解釋,如墜五裏煙雲,疑惑地問道:“我們此次出兵援救,應力克平陵守敵,以壯軍威,為什麽反而故意敗給魏軍,示弱於敵呢?”孫臏笑而未答,隻是頗有些神秘地說了句:“將軍依計而行就是了。”田忌心中雖然不甚明了孫臏的意圖,但深知孫臏的智謀,也不追問,下去布置去了。於是,田忌將齊城、高唐的部隊分為兩路,直奔平陵。齊軍將士們像螞蟻一樣,攀登雲梯攻打守城魏軍。挾茁和環塗兩地的魏軍,果然從背後來夾擊齊軍,齊城和高唐兩位大夫在城邑的大道上大敗而歸。
其後,將軍田忌又把孫臏請來,問他說:“我軍進攻平陵沒有取勝而損失了齊城、高唐兩位大夫的部隊,在城邑的大道上吃了大敗仗,下一步該怎麽辦?”孫臏說:“請將軍再派遣出遊用的輕車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敵人。隻派少數部隊跟隨在車後,以顯示我軍力量單薄。”田忌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見齊軍攻打平陵連遭敗績,認為齊兵並無多強的戰鬥力,根本沒把齊軍放在眼裏,於是集中兵力進一步猛攻邯鄲,想一舉攻下邯鄲。在激烈的鏖戰中,魏軍損失慘重。龐涓竭盡全力,付出了巨大代價後終於於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攻克了趙國都城邯鄲。就在龐涓陶醉於勝利之時,魏惠王派人告急,說齊軍以輕銳之師進逼大梁,命龐涓火速班師自救。大梁乃魏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其得失關乎魏之存亡。龐涓剛剛拿下邯鄲正在得意忘形,忽聞齊軍兵臨大梁,真是又氣又急,顧不得休整軍隊,更顧不得將士們的疲憊和損傷,日夜兼程,回兵援救大梁。
龐涓放棄了隨軍輜重,晝夜不停地急行軍,趕來與齊軍決戰。但他萬萬沒有料到,攻擊大梁的齊軍僅僅是齊軍的一部分,其主力早已在桂陵(今山東菏澤縣東北)埋伏妥當,以逸待勞,隻等魏軍鑽進口袋。當龐涓匆匆渡過黃河,剛剛走到桂陵時,戰鬥力相當旺盛的齊軍潮水般地從四麵湧過來,直殺得魏軍丟盔卸甲,四處逃散,幾乎全軍覆滅,龐涓隻帶了少數殘兵敗將逃出重圍。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戰”。這次戰爭的勝利,充分顯示了孫臏出色的軍事智謀和才幹。孫臏所製定的圍魏救趙的戰略,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著名的戰例。
“桂陵之戰”後,魏惠王被迫講和,把邯鄲歸還趙國,趙國也因齊軍的援救而複存。
<strong>減灶誘敵 設伏馬陵</strong>
魏國在桂陵之戰後,盡管遭受了挫敗,元氣卻並未大傷,久霸中原的餘威還在,稍加休整後,便又恢複了生機。桂陵之戰的第二年,即公元前352年,魏國便聯合韓國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的聯軍,齊國不得不與魏國講和。周顯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魏國又向西邊的秦國反攻,不但收複了失地,還圍攻秦國的定陽(今陝西宜川縣西北),鬧得秦孝公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也被迫與魏國講和。周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召集了逢澤(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之會,參加會盟的共有12個諸侯國,會後還一同去朝見周天子。至此,魏惠王獨霸中原的野心又開始膨脹了。
周顯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即桂陵之戰後13年,魏惠王以韓國沒有參加當年的逢澤之會為由,派太子申和龐涓率兵大舉進攻韓國,企圖一舉亡韓。在魏軍的強大攻勢下,弱小的韓國岌岌可危。眼前魏軍兵臨國都,韓哀侯異常恐慌,遣人星夜告急於齊,求其出兵相救,以存社稷。
齊宣王早就想侍機再攻魏國,所以接受韓國告急後,便決定發兵擊魏救韓。齊宣王召集群臣,共議國策。宰相鄒忌認為,韓魏相煎,這是齊國之幸,可以隔岸觀火,齊國自身也需要加強治理,以不發兵相救為宜。大將田忌則認為,魏韓相鬥,韓敗魏勝是其必然的結果,魏國的勢力就會因此大增,則禍必殃及齊國,絕不能袖手旁觀,坐失攻魏良機。兩人爭執不下,齊宣王征詢孫臏的意見,說道:“軍師不發一言,難道說救與不救,二策都不妥當嗎?”
孫臏說道:“魏國自恃其強,伏趙之後又起傾國之兵伐韓,其野心須臾也未忘記伐齊。如果任韓降魏,隻能使魏國更加強大,從而形成對齊國的巨大威脅,因而棄韓不救是不明智的。然而,齊國的軍隊必須為齊國的利益而戰,如果過早地出兵救韓,就等於齊國代替韓國作戰,韓享其安,我受其危,主客顛倒,那對齊國是十分危險不利的。”齊宣王聽罷,頻頻點頭。接著問道:“軍師所言極是,那到底該怎麽辦呢?”孫臏說道:“從齊國的根本利益出發,應該許韓必救,以安其心。韓知有齊相救,必然盡全力抗魏以自衛,魏軍見韓不降定然會傾其全力以攻韓。待魏韓兩軍撕殺實力消耗殆盡之際,我們再出兵攻擊疲憊的魏國,拯救危亡的韓國,用力少而見功多,才會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齊宣王聽了孫臏的建議,非常高興,熱情地接待了韓國使者,並答應說:“齊救兵旦暮將至。”韓哀侯大喜,奮力抵抗進犯的魏軍。然而畢竟弱不勝強,前後交兵五六次之後,韓軍盡皆大敗,不得不再次派使來齊,請求齊宣王速發救兵。魏軍在激烈的戰鬥中也有一定的傷亡,實力有所削弱。於是,齊國抓住韓危、魏疲的最佳時機,任命田忌為大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統兵數萬,兵車數百乘,浩浩蕩蕩地離齊攻魏救韓。
孫臏認為:“夫解紛之術,在攻其所必救,今日之計,惟有直走魏都耳!”所以,這一次,孫臏又一次采取了“圍魏救趙”的戰術,大軍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見齊軍又殺氣騰騰地直撲大梁而來,鑒於13年前桂陵之敗的慘痛教訓,再也不敢讓魏軍在韓戀戰,急令調回魏軍主力。龐涓傳令大軍離韓歸魏;率兵10萬企圖與齊軍進行一次殊死決戰。
孫臏冷靜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認為這一次魏軍有一定的準備,兵力也較多較強,而且是主動迎擊齊軍,來勢凶猛。於是,他決定改變戰術,以計勝之。他對田忌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上也說,被利誘而深入百裏,去追擊敵軍,必喪失大將;追擊50裏,勢必折損—半士兵。我們就要在這上麵想辦法。”田忌問道:“如何因勢利導呢?”孫臏胸有成竹地說道:“彼三晉(這裏專指魏)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我軍便將計就計,主動引兵東撤,裝作懼怕魏軍的樣子,設法誘其中計。”田忌又問:“依軍師之計,具體應該如何做呢?”孫臏說道:“我們不妨在退兵途中,第一天造10萬人做飯用的鍋灶,第二天減為5萬人的鍋灶,第三天減為3萬人。魏軍追兵見我軍鍋灶逐日減少,一定認為齊軍怯戰,逃亡過半,從而助長其驕傲輕敵的思想,誘其拚命猛追,其力必疲,然後再以計取之。”田忌聽罷大喜,決定依計而行。
再說龐涓怒氣衝衝地率兵以急行軍的速度從韓返魏,望西南而行,快要抵達大梁城時,不料齊兵又撤退逃竄,於是整頓兵馬,緊緊追趕。龐涓生性狡黠多疑,惟恐齊兵有詐,開始追擊時還是比較謹慎的,行軍速度也不算快,各隊之間聯絡照應有致。後來他發現齊兵的鍋灶一天比一天減少,這才放下心來,以為齊軍果然怯弱,聞魏兵將至竟不戰而逃亡過半,土氣已經低落到不堪一擊的程度,這是雪桂陵之恥的天賜良機。處於亢奮之中的龐涓當即傳令,將步兵留後繼行,自己親率精銳騎兵,馬不停蹄,晝夜兼程地沿著齊軍撤退的方向猛追不舍。
田忌與孫臏從容地率兵撤退,同時派出許多偵探,觀察並隨時報告魏軍動態。當孫臏得知魏軍已過沙鹿山時,屈指計程,料定魏軍日暮必到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馬陵地勢險峻,一條窄道夾在兩山中間,道旁樹木叢生,是設伏殲敵的好戰場。於是孫臏命令齊軍停止前進,砍伐樹木,堵塞道路,設置障礙,布下重重埋伏,準備圍殲追敵。孫臏還特意命兵士把路旁的一棵大樹刮去一段樹皮,在白色的樹幹上用黑煤書寫了8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一切準備就緒後,孫臏挑選了弓弩手1萬人,埋伏在山路兩旁。然後對弓箭手發出命令說:“天黑時候,隻要看見火把就一齊射箭!”
果然不出孫臏所料,龐涓率領魏軍黃昏時分趕到了馬陵道,其時十月下旬,又五月色。魏軍人困馬乏,極度疲勞,都想停下來歇歇腳。這時,前軍回報說,有斷木塞路,難以前進。龐涓以為是齊兵懼怕魏軍追趕,故設障礙,便命人搬木開路,忽然抬頭看見樹上砍白處,隱隱有字跡看不真切,龐涓命軍士取火照之,眾軍士一起點起火來,龐涓於火光之下,看得分明,大驚中計,急令退兵,怎奈為時已晚。齊軍萬名弓弩手一見火光立刻萬弩齊發,喊聲四起。魏軍頓時大亂,被齊軍四麵圍住,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死傷殆盡。龐涓在亂軍中,身中數箭,自知“智窮兵敗”,無法挽救危局,仰天長歎道:“吾恨不殺此刖夫,遂成豎子之名!”說罷拔劍自刎而死。龐涓所率精銳被殲後,齊軍乘勝發起進攻,魏兵心膽俱裂,無人敢戰,各自四散逃生。10萬魏軍曾經不可一世,如今屍橫遍野,全軍覆滅,統帥太子申成了俘虜,魏軍輕重軍器,車馬糧草,盡歸於齊,齊軍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孫臏因勢利導,又一次靈活地運用“圍魏救趙”之戰術,以強示弱,減灶誘敵,設伏馬陵,一舉全殲了魏軍,取得了決戰的勝利。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傑作”,也是我國軍事戰爭史上的兩朵並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傑出的指揮才能。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