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白手起家,滅秦之後,與項羽爭天下。好不容易將項羽圍在垓下,逼死了這個最強大的敵人,結果他沒坐幾年皇帝,便魂歸天上了。高祖死後,惠帝即位,但很不幸的是,惠帝有個太過強勢的母親——呂後。
呂後心裏很偏向她的娘家人,於是違背了劉邦“非劉氏不王”的約定。漸漸地,劉氏大權旁落,呂後的兄弟子侄們則封王侯的封王侯,做丞相的做丞相。
呂後臨死之前,生怕子侄們不爭氣,敵不過尚存於世的陳平周勃灌嬰們,便把京師的軍隊交給他們指揮。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梁王兼相國呂產則統領南軍。這樣一來,京師的軍政大權就全部掌握在了呂氏的手中。雖然不能控製劉姓諸侯們起兵造反,但在呂後喪期,提兵保衛宮室,防止京師動亂,還是或可一搏的。
然而,呂祿還是辜負了呂後的期望。諸呂將要作亂,齊王劉襄第一個跳出來起兵造反,京中的周勃等人自然向著劉氏,可是手裏沒有兵權,就算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除了團團轉外什麽也做不了。絳侯周勃為了奪取兵權,利用呂祿和酈寄的朋友關係,劫持了酈寄的老爸酈商,提前編好一套說辭,威逼酈寄去遊說呂祿。
這套說辭是這樣的:我們的天下是高祖和呂後一起平定的。現在劉氏的九個王,呂氏的三個王,都已得到了大臣和諸侯們的認可。如今呂後去世了,新任的皇帝還小,你呂祿身為趙王,不到自己的封地去為國家守衛邊疆,卻留在京城帶兵,真是讓大家對你呂祿的目的頗為疑心啊!要是想去除大家的疑心,你呂祿得交出將印,把兵權給太尉周勃。還有你勸一下呂產也交出相印,也回自己的封地。這樣諸侯就不會懷疑,齊王也不會再帶著兵喊著口號進攻長安了,你們也就可以高枕無憂地做自己的諸侯王了!
在我們看來,這套說辭的目的性簡直是昭然若揭,就是周勃要奪取兵權,以便與齊王響應。可是在呂祿看來,這卻成了退齊王之兵、釋大臣之疑的妙計。呂祿還與諸呂商議,但大家也拿不定注意。甚至在呂後喪期的微妙時刻,呂祿竟然還有心情經常同酈寄一同遊獵,這簡直是玩火自焚,自取滅亡。
後來,呂產派出去抵禦齊王的灌嬰反水,倒戈與齊兵結盟。京外形勢的變化也牽動著京師的人心動向。周勃也加快了武裝奪取呂氏大權的步伐,由於這個時候北軍還在呂祿手裏,他便又派酈寄和劉揭,一同去給呂祿灌迷魂湯。呂祿暈暈乎乎地,覺得“酈兄不欺己”,便把將印交出來了。
俗話說得好,潑出去的水,都沒辦法收回,何況鬥大黃金印。周勃立刻揣著將印去北軍調兵,南軍呂產則被朱虛侯劉章殺死。之後,劉氏宗親與老將們又快刀斬亂麻般把呂氏個個擊破,而灌嬰和齊軍自然也就收兵撤隊了。
至此,“絳侯誅諸呂”的故事便告一段落,這以後,漢文帝即位,中國曆史進入了“文景之治”。
翻回頭我們看酈寄對呂祿的這段說辭,簡直是處處漏洞,我們雖然開啟了上帝視角,但我們還是知道軍權是不能說給就給的。那麽呂祿為什麽會聽從酈寄的鬼話交出了兵權呢?我總結了三點。
<strong>一: 呂祿庸而不得軍心</strong>
呂後死後,齊王造反,其勢洶洶,呂氏兄弟高踞將相之位,卻不能想一個好主意來平衡各方的勢力,反而“信酈寄,時與出遊獵”。他們的姑姑呂媭知道了這件事,憤憤地說道:“你身為大將,卻拋棄自己的軍隊,呂氏將死無葬身之地啊!”說罷,把自己的珠玉寶器摔在地上:“我守著這勞什子還有什麽用!”
其實,呂祿雖然平庸,但將兵權握在手裏的道理,他應該還是清楚的。隻不過呂氏不得人心,四方變亂,這形勢已經不是中人之才的呂氏子弟能夠掌控的了。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當周勃到北軍去調兵的時候,和大家說“如果跟著呂氏,就露右臂,跟著劉氏,就露左臂”,北軍士兵“皆左袒為劉氏”的壯觀情景。
<strong>二:呂後暴而不得人心</strong>
呂氏的不得人心,從呂後始。呂後雖然封自己的子侄們為侯為王,還利用自己太後的身份為他們牟取將相之位。但,金錢與地位,她都留給他們了,偏偏沒有留給他們人心。
呂後之殘忍,在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戚夫人“人彘”的慘案,簡直是空前絕後,連呂後的親生兒子惠帝都說:“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這位皇帝說到做到,從此以後終日宴飲淫樂,不務政事,早早地染病而亡。呂後則趁著惠帝死後無人節製她,大封諸呂,呂氏就是於此漸漸染指朝政與軍事。
沒過幾年,呂後廢掉前少帝劉恭並悄悄殺掉他,改立劉弘,史稱後少帝。劉弘又是一個新的傀儡,朝廷政令都出於呂後之手。在兩任少帝之時,呂後任諸呂,貶王陵,餓殺第二任趙王劉友(第一任趙王劉如意已經在惠帝生前便鴆殺了。之後,當時的齊王劉肥也差一點被呂後殺掉),逼死第三任趙王劉恢,奪掉燕王劉建之子的繼承權,反把燕王封與呂通。總之,呂後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為呂氏奪取劉氏江山鋪路。
<strong>三:呂氏爭而不得民心</strong>
可惜的是,呂後所做的所有努力,在人心思定的大勢麵前,統統付諸東流。
春秋戰國相爭五百多年,至秦一統。然而秦以苛法治天下,百姓不堪其苦,揭竿而起,推翻秦朝之後,楚漢又打了四年。最後劉邦登上帝位,“天下絕望”,其他的諸侯們都泄氣了,所以後來雖有陳豨、英布等變亂,也不能動搖漢王朝的根基。
再者,漢興,廢掉秦朝苛政,與百姓約法三章。而呂後死時,距約法三章之時不過二十多年,人心思定,就算上層爭得熱火朝天,此時的民眾也不會為變亂之徒所使。而變亂之徒沒有民眾的支持,也便不能長久。
雖然司馬遷在《呂太後本紀》裏說,呂後統治期間“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但這都是劉邦時期打下的好基礎。正所謂蕭規曹隨,如此,惠帝才可以“垂拱而治”,呂太後才可以“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由此觀之,呂祿兄弟交出兵權,絕不單單是相信酈寄的胡言亂語,而是強弱之分、攻守之勢、民心向背的綜合博弈。
呂後心裏很偏向她的娘家人,於是違背了劉邦“非劉氏不王”的約定。漸漸地,劉氏大權旁落,呂後的兄弟子侄們則封王侯的封王侯,做丞相的做丞相。
呂後臨死之前,生怕子侄們不爭氣,敵不過尚存於世的陳平周勃灌嬰們,便把京師的軍隊交給他們指揮。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梁王兼相國呂產則統領南軍。這樣一來,京師的軍政大權就全部掌握在了呂氏的手中。雖然不能控製劉姓諸侯們起兵造反,但在呂後喪期,提兵保衛宮室,防止京師動亂,還是或可一搏的。
然而,呂祿還是辜負了呂後的期望。諸呂將要作亂,齊王劉襄第一個跳出來起兵造反,京中的周勃等人自然向著劉氏,可是手裏沒有兵權,就算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除了團團轉外什麽也做不了。絳侯周勃為了奪取兵權,利用呂祿和酈寄的朋友關係,劫持了酈寄的老爸酈商,提前編好一套說辭,威逼酈寄去遊說呂祿。
這套說辭是這樣的:我們的天下是高祖和呂後一起平定的。現在劉氏的九個王,呂氏的三個王,都已得到了大臣和諸侯們的認可。如今呂後去世了,新任的皇帝還小,你呂祿身為趙王,不到自己的封地去為國家守衛邊疆,卻留在京城帶兵,真是讓大家對你呂祿的目的頗為疑心啊!要是想去除大家的疑心,你呂祿得交出將印,把兵權給太尉周勃。還有你勸一下呂產也交出相印,也回自己的封地。這樣諸侯就不會懷疑,齊王也不會再帶著兵喊著口號進攻長安了,你們也就可以高枕無憂地做自己的諸侯王了!
在我們看來,這套說辭的目的性簡直是昭然若揭,就是周勃要奪取兵權,以便與齊王響應。可是在呂祿看來,這卻成了退齊王之兵、釋大臣之疑的妙計。呂祿還與諸呂商議,但大家也拿不定注意。甚至在呂後喪期的微妙時刻,呂祿竟然還有心情經常同酈寄一同遊獵,這簡直是玩火自焚,自取滅亡。
後來,呂產派出去抵禦齊王的灌嬰反水,倒戈與齊兵結盟。京外形勢的變化也牽動著京師的人心動向。周勃也加快了武裝奪取呂氏大權的步伐,由於這個時候北軍還在呂祿手裏,他便又派酈寄和劉揭,一同去給呂祿灌迷魂湯。呂祿暈暈乎乎地,覺得“酈兄不欺己”,便把將印交出來了。
俗話說得好,潑出去的水,都沒辦法收回,何況鬥大黃金印。周勃立刻揣著將印去北軍調兵,南軍呂產則被朱虛侯劉章殺死。之後,劉氏宗親與老將們又快刀斬亂麻般把呂氏個個擊破,而灌嬰和齊軍自然也就收兵撤隊了。
至此,“絳侯誅諸呂”的故事便告一段落,這以後,漢文帝即位,中國曆史進入了“文景之治”。
翻回頭我們看酈寄對呂祿的這段說辭,簡直是處處漏洞,我們雖然開啟了上帝視角,但我們還是知道軍權是不能說給就給的。那麽呂祿為什麽會聽從酈寄的鬼話交出了兵權呢?我總結了三點。
<strong>一: 呂祿庸而不得軍心</strong>
呂後死後,齊王造反,其勢洶洶,呂氏兄弟高踞將相之位,卻不能想一個好主意來平衡各方的勢力,反而“信酈寄,時與出遊獵”。他們的姑姑呂媭知道了這件事,憤憤地說道:“你身為大將,卻拋棄自己的軍隊,呂氏將死無葬身之地啊!”說罷,把自己的珠玉寶器摔在地上:“我守著這勞什子還有什麽用!”
其實,呂祿雖然平庸,但將兵權握在手裏的道理,他應該還是清楚的。隻不過呂氏不得人心,四方變亂,這形勢已經不是中人之才的呂氏子弟能夠掌控的了。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當周勃到北軍去調兵的時候,和大家說“如果跟著呂氏,就露右臂,跟著劉氏,就露左臂”,北軍士兵“皆左袒為劉氏”的壯觀情景。
<strong>二:呂後暴而不得人心</strong>
呂氏的不得人心,從呂後始。呂後雖然封自己的子侄們為侯為王,還利用自己太後的身份為他們牟取將相之位。但,金錢與地位,她都留給他們了,偏偏沒有留給他們人心。
呂後之殘忍,在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戚夫人“人彘”的慘案,簡直是空前絕後,連呂後的親生兒子惠帝都說:“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這位皇帝說到做到,從此以後終日宴飲淫樂,不務政事,早早地染病而亡。呂後則趁著惠帝死後無人節製她,大封諸呂,呂氏就是於此漸漸染指朝政與軍事。
沒過幾年,呂後廢掉前少帝劉恭並悄悄殺掉他,改立劉弘,史稱後少帝。劉弘又是一個新的傀儡,朝廷政令都出於呂後之手。在兩任少帝之時,呂後任諸呂,貶王陵,餓殺第二任趙王劉友(第一任趙王劉如意已經在惠帝生前便鴆殺了。之後,當時的齊王劉肥也差一點被呂後殺掉),逼死第三任趙王劉恢,奪掉燕王劉建之子的繼承權,反把燕王封與呂通。總之,呂後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為呂氏奪取劉氏江山鋪路。
<strong>三:呂氏爭而不得民心</strong>
可惜的是,呂後所做的所有努力,在人心思定的大勢麵前,統統付諸東流。
春秋戰國相爭五百多年,至秦一統。然而秦以苛法治天下,百姓不堪其苦,揭竿而起,推翻秦朝之後,楚漢又打了四年。最後劉邦登上帝位,“天下絕望”,其他的諸侯們都泄氣了,所以後來雖有陳豨、英布等變亂,也不能動搖漢王朝的根基。
再者,漢興,廢掉秦朝苛政,與百姓約法三章。而呂後死時,距約法三章之時不過二十多年,人心思定,就算上層爭得熱火朝天,此時的民眾也不會為變亂之徒所使。而變亂之徒沒有民眾的支持,也便不能長久。
雖然司馬遷在《呂太後本紀》裏說,呂後統治期間“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但這都是劉邦時期打下的好基礎。正所謂蕭規曹隨,如此,惠帝才可以“垂拱而治”,呂太後才可以“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由此觀之,呂祿兄弟交出兵權,絕不單單是相信酈寄的胡言亂語,而是強弱之分、攻守之勢、民心向背的綜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