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有很多人認為,袁紹身邊最大的毒瘤乃是郭圖,主要原因就在於官渡時出了個臭主意,不去救淳於瓊,而是反攻曹操大營,結果導致烏巢失陷,全軍崩潰。那麽郭圖這個人到底如何?還是從三國誌的記載來看——獻帝傳曰:沮授說紹雲:「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讬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禦之!」紹悅,將從之。郭圖、淳於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在這裏,郭圖反對迎立獻帝,這又是他的一樁罪,但是且慢,我們看看三國誌的記載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袁紹傳)這三國誌裏,為什麽會有相反的記載呢?就我個人觀點來看,郭圖的確是先勸了袁紹迎立獻帝,但是被否決了。在這時,他已經看出了袁紹的本意,所以不再多勸。之後沮授再勸,郭圖知道袁紹不是沮授可以勸動的(這從之後的官渡之戰時也可以看出),再加上郭圖與沮授也有競爭的意思,所以就與淳於瓊一起反對了沮授的意見。所以這事不能怪郭圖,要怪隻能怪袁紹自己,郭圖充其量也就是個善迎上意的牆頭草。
獻帝傳曰: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曆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審配、郭圖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敵,驕者先滅。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圖等曰:「武王伐紂,不曰不義,況兵加曹氏而雲無名!且公師武臣(竭)力,將士憤怒,人思自騁,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慮之失也。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亡也。監軍之計,計在持牢,而非見時知機之變也。」紹從之。圖等因是譖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製之?夫臣與主不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禦眾於外,不宜知內。」紹疑焉。乃分監軍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於瓊各典一軍,遂合而南。
獻帝傳曰:紹將濟河,沮授諫曰:「勝負變化,不可不詳。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其有難,眾弗可還。」紹弗從。授臨濟歎曰:「上盈其誌,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辭。紹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屬郭圖。
這兩段記載同出於獻帝傳,沮田二人的意見無疑是穩妥的,但郭圖和審配的意見也不能算是錯。這其間有爭寵爭權的原因,但也不能不看到,袁紹因為幾次對沮授的意見不采納,已經對他產生了疑慮——從後一段的“紹恨之”可以看出,郭圖等人最後譖言能成功,也是因勢利導。而且,官渡之戰戰敗,是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就當時來看,袁紹興兵也同樣勝算很大,不能算是什麽錯誤的意見,隻是後人把官渡之戰的戰敗看成了先決因素,這才在田沮二人,和郭審二人間有了後入為主的高下之分。典略曰:譚得書悵然,登城而泣。既劫於郭圖,亦以兵鋒累交,遂戰不解。典略說袁譚後來被郭圖所裹脅,不得不與袁尚作戰,但其時二袁已經勢同水火,很難再有什麽和解的機會了。而且既然說郭圖裹脅了袁譚,那審配又何嚐沒有裹脅袁尚?在這裏,我的終極意見就出現了,袁紹身邊最大的毒瘤,不是郭圖,而是審配!很久以來,審配以河北義士的麵貌一直出現在眾人麵前,再加上之後死得比較慷慨激昂,所以一直被認為是烈士,對他的作為,也一般都報以寬容之意。但是我們從頭來看看審配的表現吧。
先看審配之言,他沒有像郭圖那樣勸迎獻帝的興勢之言,唯一記載的就是他和郭圖一起建議興兵南征的進言,如果說郭圖是失誤,那審配也是同樣。再看審配的人際關係,這家夥就沒有什麽朋友,荀彧說審配專而無謀,說的一點都沒錯,這家夥除了內鬥,就沒表現過什麽有謀略的地方來。袁紹在官渡前線,是誰把許攸的家人捉了,導致許攸出降曹操?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在大敵當前的時候,許攸又是在前線的,就算許攸的家人有所不法,也得等到這仗打完後再清算,豈能前線打仗,後方就破人之家?在這種時候,依然內鬥的,才是罪魁禍首。有人說郭圖也是同樣的大敵當前,與張郃內鬥。那麽來看看郭圖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吧。
二月,紹遣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裏,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這一段,顏良恃勇輕出,不等郭圖和淳於瓊,自己作死,郭圖沒什麽責任。漢晉春秋曰:郃說紹曰:「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紹不從之。紹遣將淳於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這一段是說郭圖大敵當前窩裏鬥,導致張高二將降曹,但是我又要說且慢。臣鬆之案武紀及袁紹傳並雲袁紹使張郃、高覽攻太祖營,郃等聞淳於瓊破,遂來降,紹眾於是大潰。是則緣郃等降而後紹軍壞也。至如此傳,為紹軍先潰,懼郭圖之譖,然後歸太祖,為參錯不同矣。在裴鬆之的注解中,他就已經對漢晉春秋的記載提出了質疑。紹初聞公之擊瓊,謂長子譚曰:「就彼攻瓊等,吾攻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武帝紀)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從《武帝紀》來看,圍魏救趙一謀,是袁紹自己想出來的,不是郭圖所言,而《袁紹傳》中的記載,隻說烏巢失陷而張高二將來降,並未提及有郭圖譖言之事。再退一步說,就算如漢晉春秋所言,又如何?
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冬十月,紹遣車運穀,使淳於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裏。淳於瓊有一萬多兵,曹操才五千人,郭圖作出不必全力急救的判斷,難道不可以嗎?至於說淳於瓊能力遠不及曹操,誠然,但是看看《三國誌》中所寫的吧: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誰能知道淳於瓊會恃勇輕出呢?如果淳於瓊一開始就堅守,形勢那就大不一樣,郭圖又不是神仙,如何能料定淳於瓊所為?一旦曹操攻不下烏巢,那他隻有退兵,張高二將圍攻甚急,曹操又如何回得去?從這方麵來說,郭圖所言也不是不可取,攻不下曹軍大營,也一樣能給曹軍以大量殺傷。
至於郭圖之後對張高二將的譖言,那是衍生之事了,乃是為了自保,相比之下,審配為了爭權而排擠他人,更為讓人不恥。再者說了,曹操怎麽會襲烏巢的?是誰逼走了許攸?初,紹去董卓出奔,與許攸及紀俱詣冀州,紹以紀聰達有計策,甚親信之,與共舉事。後審配任用,與紀不睦。或有讒配於紹,紹問紀,紀稱「配天性烈直,古人之節,不宜疑之」。紹曰:「君不惡之邪?」紀答曰:「先日所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紹善之,卒不廢配。配由是更與紀為親善。從《袁紹傳》的記載來看,審配對任何袁紹任用的有才能的人,都要詆毀,如果不是逄紀主動和解,審配那真是連一個朋友都沒有。而就是這唯一的朋友,審配最後還要讓他去袁譚那裏送死,讓自己成為袁尚身邊唯一的重臣。而袁紹死後,審逄二人為怕自己失勢,主動擁立袁尚的行為,更是令人不齒。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與尚比,評、圖與譚比。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己害,緣紹素意,乃奉尚代紹位。
紹愛少子尚,貌美,欲以為後而未顯。(同上)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郭嘉傳)從《袁紹傳》看,袁紹雖然喜歡袁尚,但並沒有正式顯露過要讓袁尚當繼承人的位子,《郭嘉》傳更是說得明白,袁紹對袁譚和袁尚都很喜歡,根本不存在要廢立的事,隻是因為郭圖逄紀等人爭權,才導致二袁勢同水火。郭嘉沒有提審配,但是審配也的確是逄紀一黨。但是袁譚是長子,擁立袁譚才是正道,擁立少子袁尚的審逄二人,明顯隻是為了私欲,哪怕郭圖與辛氏兄弟等人也是為了私利,但人選的是正道,就像曹操迎立獻帝是為了私利,但不得不說,人走的是正道一樣。審配其人,官渡時不顧大局窩裏鬥,袁紹死後又因為爭權而擁立袁尚,守個鄴城又失敗,他不是袁紹身邊最大的毒瘤誰是?
他唯一可稱道的就是被俘後沒有投降,還諷刺投降的人,但是郭圖又何嚐投降了?郭圖所進之言,在當時看,都沒有什麽特別明顯的錯處,說他錯了,都是在已知結局的情況下給他扣的帽子。但實際上誰也不是神仙,不能預見到之後的發展會是如何的。曹操平定河北,所出的告民之令,唯一提到的就是審配——魏書載公令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可見審配在河北有多招人恨!審配一輩子的記載,全在內鬥,就沒看到他建立什麽功勳,有過什麽貢獻。他與蘇由守鄴城,為什麽蘇由要投降?難道審配自己沒有一點原因?所以說,審配才是袁紹身邊最大的毒瘤,郭圖的危害遠不及審配!
在這裏,郭圖反對迎立獻帝,這又是他的一樁罪,但是且慢,我們看看三國誌的記載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袁紹傳)這三國誌裏,為什麽會有相反的記載呢?就我個人觀點來看,郭圖的確是先勸了袁紹迎立獻帝,但是被否決了。在這時,他已經看出了袁紹的本意,所以不再多勸。之後沮授再勸,郭圖知道袁紹不是沮授可以勸動的(這從之後的官渡之戰時也可以看出),再加上郭圖與沮授也有競爭的意思,所以就與淳於瓊一起反對了沮授的意見。所以這事不能怪郭圖,要怪隻能怪袁紹自己,郭圖充其量也就是個善迎上意的牆頭草。
獻帝傳曰:紹將南師,沮授、田豐諫曰:「師出曆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審配、郭圖曰:「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授曰:「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敵,驕者先滅。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圖等曰:「武王伐紂,不曰不義,況兵加曹氏而雲無名!且公師武臣(竭)力,將士憤怒,人思自騁,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慮之失也。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亡也。監軍之計,計在持牢,而非見時知機之變也。」紹從之。圖等因是譖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製之?夫臣與主不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禦眾於外,不宜知內。」紹疑焉。乃分監軍為三都督,使授及郭圖、淳於瓊各典一軍,遂合而南。
獻帝傳曰:紹將濟河,沮授諫曰:「勝負變化,不可不詳。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其有難,眾弗可還。」紹弗從。授臨濟歎曰:「上盈其誌,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辭。紹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屬郭圖。
這兩段記載同出於獻帝傳,沮田二人的意見無疑是穩妥的,但郭圖和審配的意見也不能算是錯。這其間有爭寵爭權的原因,但也不能不看到,袁紹因為幾次對沮授的意見不采納,已經對他產生了疑慮——從後一段的“紹恨之”可以看出,郭圖等人最後譖言能成功,也是因勢利導。而且,官渡之戰戰敗,是多方麵的原因造成的,就當時來看,袁紹興兵也同樣勝算很大,不能算是什麽錯誤的意見,隻是後人把官渡之戰的戰敗看成了先決因素,這才在田沮二人,和郭審二人間有了後入為主的高下之分。典略曰:譚得書悵然,登城而泣。既劫於郭圖,亦以兵鋒累交,遂戰不解。典略說袁譚後來被郭圖所裹脅,不得不與袁尚作戰,但其時二袁已經勢同水火,很難再有什麽和解的機會了。而且既然說郭圖裹脅了袁譚,那審配又何嚐沒有裹脅袁尚?在這裏,我的終極意見就出現了,袁紹身邊最大的毒瘤,不是郭圖,而是審配!很久以來,審配以河北義士的麵貌一直出現在眾人麵前,再加上之後死得比較慷慨激昂,所以一直被認為是烈士,對他的作為,也一般都報以寬容之意。但是我們從頭來看看審配的表現吧。
先看審配之言,他沒有像郭圖那樣勸迎獻帝的興勢之言,唯一記載的就是他和郭圖一起建議興兵南征的進言,如果說郭圖是失誤,那審配也是同樣。再看審配的人際關係,這家夥就沒有什麽朋友,荀彧說審配專而無謀,說的一點都沒錯,這家夥除了內鬥,就沒表現過什麽有謀略的地方來。袁紹在官渡前線,是誰把許攸的家人捉了,導致許攸出降曹操?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在大敵當前的時候,許攸又是在前線的,就算許攸的家人有所不法,也得等到這仗打完後再清算,豈能前線打仗,後方就破人之家?在這種時候,依然內鬥的,才是罪魁禍首。有人說郭圖也是同樣的大敵當前,與張郃內鬥。那麽來看看郭圖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吧。
二月,紹遣郭圖、淳於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公從之。紹聞兵渡,即分兵西應之。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裏,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這一段,顏良恃勇輕出,不等郭圖和淳於瓊,自己作死,郭圖沒什麽責任。漢晉春秋曰:郃說紹曰:「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紹不從之。紹遣將淳於瓊等督運屯烏巢,太祖自將急擊之。郃說紹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圖曰:「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紹但遣輕騎救瓊,而以重兵攻太祖營,不能下。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這一段是說郭圖大敵當前窩裏鬥,導致張高二將降曹,但是我又要說且慢。臣鬆之案武紀及袁紹傳並雲袁紹使張郃、高覽攻太祖營,郃等聞淳於瓊破,遂來降,紹眾於是大潰。是則緣郃等降而後紹軍壞也。至如此傳,為紹軍先潰,懼郭圖之譖,然後歸太祖,為參錯不同矣。在裴鬆之的注解中,他就已經對漢晉春秋的記載提出了質疑。紹初聞公之擊瓊,謂長子譚曰:「就彼攻瓊等,吾攻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張郃、高覽攻曹洪。郃等聞瓊破,遂來降。(武帝紀)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紹遣騎救之,敗走。破瓊等,悉斬之。太祖還,未至營,紹將高覽、張郃等率其眾降。從《武帝紀》來看,圍魏救趙一謀,是袁紹自己想出來的,不是郭圖所言,而《袁紹傳》中的記載,隻說烏巢失陷而張高二將來降,並未提及有郭圖譖言之事。再退一步說,就算如漢晉春秋所言,又如何?
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候夜潛往攻瓊。冬十月,紹遣車運穀,使淳於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裏。淳於瓊有一萬多兵,曹操才五千人,郭圖作出不必全力急救的判斷,難道不可以嗎?至於說淳於瓊能力遠不及曹操,誠然,但是看看《三國誌》中所寫的吧: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瓊等望見公兵少,出陳門外。公急擊之,瓊退保營,遂攻之。誰能知道淳於瓊會恃勇輕出呢?如果淳於瓊一開始就堅守,形勢那就大不一樣,郭圖又不是神仙,如何能料定淳於瓊所為?一旦曹操攻不下烏巢,那他隻有退兵,張高二將圍攻甚急,曹操又如何回得去?從這方麵來說,郭圖所言也不是不可取,攻不下曹軍大營,也一樣能給曹軍以大量殺傷。
至於郭圖之後對張高二將的譖言,那是衍生之事了,乃是為了自保,相比之下,審配為了爭權而排擠他人,更為讓人不恥。再者說了,曹操怎麽會襲烏巢的?是誰逼走了許攸?初,紹去董卓出奔,與許攸及紀俱詣冀州,紹以紀聰達有計策,甚親信之,與共舉事。後審配任用,與紀不睦。或有讒配於紹,紹問紀,紀稱「配天性烈直,古人之節,不宜疑之」。紹曰:「君不惡之邪?」紀答曰:「先日所爭者私情,今所陳者國事。」紹善之,卒不廢配。配由是更與紀為親善。從《袁紹傳》的記載來看,審配對任何袁紹任用的有才能的人,都要詆毀,如果不是逄紀主動和解,審配那真是連一個朋友都沒有。而就是這唯一的朋友,審配最後還要讓他去袁譚那裏送死,讓自己成為袁尚身邊唯一的重臣。而袁紹死後,審逄二人為怕自己失勢,主動擁立袁尚的行為,更是令人不齒。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爭權,配、紀與尚比,評、圖與譚比。眾以譚長,欲立之。配等恐譚立而評等為己害,緣紹素意,乃奉尚代紹位。
紹愛少子尚,貌美,欲以為後而未顯。(同上)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定也。」(郭嘉傳)從《袁紹傳》看,袁紹雖然喜歡袁尚,但並沒有正式顯露過要讓袁尚當繼承人的位子,《郭嘉》傳更是說得明白,袁紹對袁譚和袁尚都很喜歡,根本不存在要廢立的事,隻是因為郭圖逄紀等人爭權,才導致二袁勢同水火。郭嘉沒有提審配,但是審配也的確是逄紀一黨。但是袁譚是長子,擁立袁譚才是正道,擁立少子袁尚的審逄二人,明顯隻是為了私欲,哪怕郭圖與辛氏兄弟等人也是為了私利,但人選的是正道,就像曹操迎立獻帝是為了私利,但不得不說,人走的是正道一樣。審配其人,官渡時不顧大局窩裏鬥,袁紹死後又因為爭權而擁立袁尚,守個鄴城又失敗,他不是袁紹身邊最大的毒瘤誰是?
他唯一可稱道的就是被俘後沒有投降,還諷刺投降的人,但是郭圖又何嚐投降了?郭圖所進之言,在當時看,都沒有什麽特別明顯的錯處,說他錯了,都是在已知結局的情況下給他扣的帽子。但實際上誰也不是神仙,不能預見到之後的發展會是如何的。曹操平定河北,所出的告民之令,唯一提到的就是審配——魏書載公令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並;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郡國守相明檢察之,無令強民有所隱藏,而弱民兼賦也。」可見審配在河北有多招人恨!審配一輩子的記載,全在內鬥,就沒看到他建立什麽功勳,有過什麽貢獻。他與蘇由守鄴城,為什麽蘇由要投降?難道審配自己沒有一點原因?所以說,審配才是袁紹身邊最大的毒瘤,郭圖的危害遠不及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