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鼎立之時,後期的蜀國風雨飄搖,丞相諸葛亮為國事鞠躬盡瘁,終於還是抱憾而終,於是將重擔托付給了一幹重臣,而薑維就是其中一個。誰料其他幾個重臣相繼離世後,大權落在了薑維身上,最後因為薑維犯的錯誤,蜀國滅亡了。有人說薑維是誤國的罪人,還有人說諸葛亮這個接班人選錯了。


    薑維這個人確實有才幹,個人能力在後期也確實很突出,不過他充其量隻能算是個將帥之才,若說讓他做輔佐朝政的決策性人物,確實還差一些。諸葛亮選了這麽一個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說起來,最初薑維投奔諸葛亮,也純屬機緣巧合。228年,諸葛亮為了牽製魏軍,派出趙雲去占據了箕穀,作出一副要從褒斜道發兵的樣子,讓魏軍以為他們會進攻郿。曹睿果然疑心,派出曹真率領軍隊在郿周圍防守。諸葛亮趁這個機會率領主力軍隊進攻祁山,蜀軍士氣高漲天水等三個郡背叛了魏國,投奔到了蜀國。剛好那時薑維在天水任職,聽說了三郡背叛的事便趕緊趕往上邽,誰料遭到了郭淮等人猜疑,不肯放他入城,又趕回翼縣還是被關在城外不讓進入,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得去投奔了諸葛亮。


    他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蜀國最後滅亡都說是因為他!且說諸葛亮見到了薑維,簡直欣喜若狂,在給蔣琬寫的信裏也對他各種誇獎:“薑維通曉天下大勢,思慮縝密,馬良等人都不如他。他對軍事上的事很敏感,又有膽有謀,並且還心懷漢室天下,好好栽培一下,日後定成大器。”


    就是那一年,諸葛亮加封了薑維為奉義將軍,他自己天資聰穎,加上諸葛亮悉心栽培,沒過多久就升到了征西大將軍的位置。


    蜀軍退出五丈原之後,諸葛亮病骨支離,於是做了一些安排,政事由蔣琬、費禕、董允三人負責,軍事上的事情全權交給了薑維。剛開始有政事上的三個大臣規勸著,薑維即便一直想舉兵北伐,也被壓了下來,可當其餘三位相繼離世之後,他成了名正言順的蜀國第一權臣。


    經曆了多年的磨練,薑維的閱曆經驗增加不少,說起來,他確實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將軍,可換一個高度就不一樣了。政治方麵的幾位大臣隕落後,這些權力也伴隨著壓力落到了薑維身上。作為這麽一個核心人物,國家的頂梁柱,腦子裏光想著打仗是萬萬不行的,政治鬥爭必不可少。於是乎,遇到魏國主將郭淮等對政治遊刃有餘的對手,他是半絲便宜沒占到,甚至可以說是一直處於下風。


    他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蜀國最後滅亡都說是因為他!缺乏政治鬥爭的頭腦也就罷了,頂多也就導致政治上毫無建樹,然而致命的還是他對北伐的樂此不疲和執拗。費禕生前便勸過他要打消北伐的念頭,好好地經營蜀國,並告誡他說,咱們都不如丞相,他六出祁山都失敗了,我們又怎麽會成功呢!就連被說成不是大將之才的廖化也盡力勸他一味北伐隻能勞民傷財雲雲,說白了兩個同僚的意思很清楚,咱現在實力那麽弱,能守住家底就已經很好了。可執著的薑維一意孤行,誓死要將北伐進行到底,然後前後共發起了九次北伐,基本上是勝多負少,寥寥幾次勝利,也並沒有得到勝利的果實,連半點目的都沒達到,完全就是得不償失。


    後來薑維還廢除了傳統的分營防守製度,將所有兵力集中在一起,專門駐守在漢壽和樂城兩處,而這個措施,等同於直接拋棄了重中之重的漢中。魏軍看準時機,一舉攻入漢中,蜀國滅亡,就此結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麵。(我曾在《蜀國滅亡早已注定,因為有一個致命的軟肋,更跟他脫不了幹係!》一文中以三國的人口基數為證,對蜀國的滅亡做過簡單的闡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他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蜀國最後滅亡都說是因為他!蜀國滅亡之後,也許薑維有過悔恨,有過內疚,然後他不顧榮辱,假裝向魏軍投降,得以生存下來。之後還各處奔走,尋求重新複興蜀國的機會和辦法。然而自古以來亡了的國家哪有複興的先例,即便有,那也掀不起太大的浪花。


    準確說來,也不算是諸葛亮用錯了人,許是他知道薑維隻可作為將相之才,所以才把軍事大權交給他,要不然怎麽臨死前給劉禪推舉的丞相人選沒有薑維呢?隻能是,曆史的演變沒有規則可循,聰明如孔明,也未曾料到最後蜀國的大權會完全落到薑維手裏,即便料到了,那他又能如何,人才凋蔽的蜀國,還有誰人可堪重用。其實也許孔明早就料到了吧,無論把江山托付給誰,最終都難逃滅亡的下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諸葛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