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的這句詞讓讀者腦海裏不禁浮想出三國赤壁之戰的壯闊悲烈的場麵,諸葛亮坐著四輪小車,手中拿著鵝毛羽扇,呼風喚雨,智慧無窮。


    那諸葛亮為何要拿毛羽扇坐四輪車呢?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三國演義》對諸葛亮有一番外貌描述,說他身長八尺,麵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除此之外,小說還在別的章節中提到:諸葛亮執掌劉備軍隊後,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輛四輪小車。


    《三國演義》的這種描述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今天我們看到的諸葛亮形象幾乎都來源於此。然而,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1000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


    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聽後長歎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征惟一的記載。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征的依據。


    據學者研究,在東漢末年和魏晉時期,名士們非常盛行戴各種各樣的頭巾。所以,說諸葛亮頭戴葛巾、綸巾應該都沒有錯。


    羽扇是用鳥的羽毛做的扇子。東漢末年盛行於江東,除了諸葛亮之外,當時,手裏整天拿著扇子的名士也不少。


    鶴氅原本是一種用白鶴等鳥的羽毛製作的、價格昂貴的外套。後來泛指那些衣袖寬大、穿著飄逸的外套。這種服飾在魏晉時期確實非常流行。


    至於四輪車,則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五丈原坐的小車,是一種由一匹馬拉的兩輪車,而不是《三國演義》中讓人推著走的四輪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諸葛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