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字伯約,其人涼州上士,天水異才。對於薑維的素質,我基本上不持異議。前不久有個帖子議及薑維,我說沒有女人會喜歡薑維,其實是從現代泛功利主義出發,結果招致一些女網友的強烈批評,使我深感欣慰,到底古風未絕,淑女猶存。


    如果不是諸葛亮,薑維可能就是碌碌小有作為,不失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其實薑維仕魏或降蜀都沒有什麽關係,隻要他老母能跟他一起,那麽無論在魏在蜀,他都可以有家的歸宿感。尤其像他這樣的孝子,高堂健在,多少是好。這是人的精神寄托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所謂的功名,或者說得更寬一些,叫理想。薑維入蜀,遂與母相失,因此他的精神寄托隻剩下了一半。當然,薑維降蜀也是形勢所迫,出於無奈。此後他再沒有母親的消息,不知死活。這種生離之痛苦有甚於死別。也許老母還活著,卻不能見麵;或者無人贍養,饑寒病痛;或許老母因為薑維降蜀受到牽連,自殺或被魏朝賜死也說不定;或者有幸善終,但終於何時,葬於何地,無從得知。作為兒子,生不能見母之麵,死不能葬母以禮,人何以堪?後來薑維屢屢兵犯魏境,打的旗號是“滅魏興漢”,其實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他的潛意識裏有“打回老家”的強烈願望。如果真的能打回老家,一可衣錦還鄉,盡洗前辱,二可尋老母下落,三可成就功名。如此可以實現他人生的完整價值。這不能不說是薑維為什麽玩眾黷旅、伐魏不倦的深刻原因。這也是他可以解脫精神枷鎖的唯一有效手段。除了薑維以外,蜀國其他的將領都沒有這麽堅定的信念,因為他們沒有薑維這樣的遭遇,當然也很難理解薑維那種無時不在的隱隱失落感,他們大多對薑維出兵伐魏不苟同。隻有降蜀的夏侯霸,成了薑維的得力助手,在伐魏之事上,兩人可謂同病相憐,情投意合。


    離家、失母、去國,而且都是被動行為,薑維焉能處之釋然?夫故土之情,人皆有之,譬之現代,有些地方因為工業開發,平山填河,很多美麗的村莊就此消失,代之以廠房煙囪,對於外出遊子來說,故鄉之形業已消失,此時維係故鄉情感的最主要線索便是父母,次兄弟姐妹。設若時間推移,父母逝世,故鄉情結殘存弱縷,倘土葬再改為火葬,祖墳也沒了,那時情結便名存實亡。薑維沒有剪斷故土之根,是因為對老母尚懷希冀。隨著時間的推移,老母的音信更加杳茫,變得不可能。故土之根漸斷,精神寄托唯有係於功名。


    薑維的心理漂泊固然可以因為蜀國君臣的知遇而減輕,但決不會消失,實際上我認為薑維一直不能擺脫這抹陰影,甚至影響了他的臨陣發揮。三國誌說薑維本人“羈旅托國,常懷危懼”,外人則譏諷薑維“投厝無所,身死宗滅”,這些都說明了薑維在蜀國的心理處境,其實是水麵浮萍。所以,郤正論薑維:“薑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製,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就不難理解薑維為什麽不在乎金銀美女享樂,對他來說,尋求精神解脫遠比物質享受來得重要。他盡可以沉湎酒色,以此自解,但他自負才武,豈肯放棄。在最後時刻,薑維沒有選擇格鬥而死,而是選擇了自刎,這種結束方式決不是沒有涵義的。


    薑維是什麽樣的人才,說實在的我不是很關心。但諸葛亮對薑維的判斷顯然不夠準確。在這一點上,劉備是絕對的強項。諸葛亮說:“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這裏說薑維“思慮精密”,未必盡然。三國誌評語是:薑維明斷不周,終致隕斃。看看,兩者觀點相反。事實上,思慮精密是諸葛亮所欣賞的,但並不是薑維的特長。薑維是膽大如卵的人,於心細上先天不足。諸葛一生唯謹慎,其作戰風格不太適合薑維。諸葛亮欲將平生絕學傳授於薑維,如果薑維能取長補短,自是好事。但如果不能對武侯絕學有選擇地吸收,形成個人風格,很可能會誤入歧途,自身係統不統一。我估計後來薑維用兵勝少敗多,與此不無關係。當然,費禕每次裁製薑維,最多隻給萬把號人,想打勝仗談何容易。與鄧艾對陣,薑維就沒有贏過。苦命的薑維,鄧艾簡直就是他的克星。如果你一定要問我三國裏最討厭誰,那一定是這個結結巴巴、沒心沒肺的鄧仕載。是他破壞了薑維的全蜀之功,將薑維的悲劇進行到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諸葛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