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各種清代題材曆史劇的熱播,康熙智擒鼇拜的故事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鼇拜這個名字也幾乎是家喻戶曉。在曆史上,鼇拜不僅確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壇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曆史上的鼇拜,其真實麵目究竟如何呢?


    鼇拜,生年不詳,卒於康熙八年(1669),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勳。鼇拜本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鼇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鼇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不久就死於幽所。鼇拜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對於這樣一個在清初曆事三朝(太宗、世祖、聖祖)、亦功亦罪的重要曆史人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的一生?概括地來說,鼇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於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後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於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曆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strong>功臣:與沙場對手的較量</strong>


    鼇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征朝鮮,均有戰績。此後的戰功主要有以下幾次:皮島之戰攻克皮島當屬鼇拜所立下的第一個大戰功。天啟年間,遼東失陷於後金之手,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製後金的兵力,使後金腹背受敵。後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企圖拔掉這顆釘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讬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於碩讬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鼇拜從征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複商議後,製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麵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後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鼇拜主動請纓,並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鼇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鼇拜見狀,奮起大呼,第一個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終於被攻克。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占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鼇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


    鬆錦會戰錦州是明朝在遼西地區的軍事重鎮,當時遼東已經失陷,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錦州城之南為鬆山城,錦州西南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錦州西200裏為另一重鎮寧遠。這些要塞重鎮構成了明朝在關外的軍事防禦體係。從清軍方麵來說,要想入主中原,必須先取寧、錦等城。明、清雙方爭奪錦州的戰爭於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鼇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13萬大軍來援,於八月初進至鬆山,與錦州守軍祖大壽部遙相呼應,大放火器,猛攻清軍。在明軍猛烈炮火的攻勢下,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濟格派遣精銳護軍前來增援。其時鼇拜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à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鼇拜這時又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鼇拜衝鋒陷陣,一馬當先,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援錦州之師。洪承疇指揮明軍分路突圍,總兵吳三桂、王樸、唐通等人率軍沿海邊撤退。清軍從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殺。鼇拜與阿濟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擊之,明軍大敗而潰。據《清太宗實錄》記載,明軍被殺得屍橫遍野,自杏山沿海至塔山的海麵漂滿了明軍的屍首。鬆錦會戰,關係明、清雙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後,明朝勢力更衰,敗局已定。次年六月,鼇拜升為護軍統領,成為八旗將領中具有較高地位的人物。


    西充之戰鬆錦大捷奠定了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入關前後的鼇拜,依舊戰功赫赫,升遷頻頻。入關以後,鼇拜主要的任務是追擊農民軍。順治元年(1644)十月,鼇拜隨靖遠大將軍英親王阿濟格取道陝北,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後來多鐸率軍攻進潼關,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退往湖廣。阿濟格奉旨率軍剿除“流寇餘孽”,鼇拜等遂分翼出師,水陸並進,於河南鄧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後十三戰,重創大順軍。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軍開始對付大西軍。順治三年(1646)正月,鼇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清軍得知張獻忠率軍已退到西充一帶,鼇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兩軍相遇,鼇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衝。狹路相逢勇者勝,昔日威風一時的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清軍擊破大西軍營壘130餘處,斬首數萬級,獲馬騾牲畜12200餘匹。打敗大西軍主力之後,鼇拜等又繼續深入,基本上肅清了四川一帶的農民軍。大西軍餘部在孫可望、李定國率領下退往雲貴地區豪格在四川發布的安民告示,繼續抗清。擊破大西軍,鼇拜實居首功。由上可見,鼇拜早年無論是在關外與明軍的反複交鋒中,還是在入關定鼎中原後鞏固統治的大小戰鬥中,出生入死,轉戰南北,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是當之無愧的清初開國功臣。


    <strong>忠臣:與多爾袞的對抗</strong>


    鼇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滿洲親貴在帝位繼承上出現矛盾。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皇太極生前統領的正黃旗與鑲黃旗擁立豪格,而多爾袞自領的正白旗與鑲白旗則擁立多爾袞。雙方爭持不下,形勢極其嚴峻。鑲黃旗護軍統領鼇拜手握重兵,成為這場皇位之爭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鑒於當時緊張的局麵,鼇拜等嚴加戒備,密令兵丁守衛門禁,以防不測。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鼇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先帝(皇太極)之子,並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見的準備。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鼇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衷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當時正值李自成起義軍一路進逼北京、即將推翻明王朝之時,滿族統治者內部在帝位繼承問題上互相妥協,有利於避免禍起蕭牆的悲劇,也有利於清軍適時入關,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鼇拜是黃旗的重要代表,當初擁戴豪格,繼而擁戴福臨,在穩定清朝內部的繼承秩序方麵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多爾袞權勢欲極強,也非常有才幹。他攝政之後,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的就是他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鼇拜本是豪格的堅定擁護者,又不阿附多爾袞,遭到殘酷打擊自是情理之中。


    綜上所述,鼇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後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後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如譚泰)大獲好處。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鼇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但鼇拜麵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鼇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gěng)直倔強、敢於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在目前熱播的影視劇中,鼇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麵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鼇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鼇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