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皇帝的突然駕崩,讓駐紮在安慶英王府的曾國藩驚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場更大的戰爭廝殺,已經撲麵而來。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場血雨腥風的戰鬥,已經不可能避免。不管朝廷局勢如何變化,該盡的臣子禮儀還是要盡到的。所以曾國藩下令,湘軍暫時延緩進攻,所有大軍披麻戴孝,並在主營內設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對其三跪九拜,並且放聲大哭。正當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塗的時候,胡林翼從湖北姍姍而來。他自然也要對著鹹豐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場。放聲痛哭後,曾國藩為其置辦酒宴,為這位好友接風洗塵。在酒足飯飽後,這兩人就開始了秉燭長談,就當前的局勢交換了各自的意見。
他們兩人的這段對話,成為了中國曆史上最詭異的對話。因為這段對話的內容,相當“勁爆”,一旦傳出去,曾國藩肯定必死無疑。但是這些對話的內容,卻被記錄在了《曾國藩家書》中。這實在是讓人無法想象。在這次對話中,曾、胡除了對鹹豐皇帝壯年駕崩惋惜外,他們談的最多的就是當朝權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認為,鹹豐皇帝在臨終前,寧可指派八個顧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這位德才兼備的親弟,肯定會給大清留下一個深深的隱患。因為這個原因,曾國藩和胡林翼一致認為,由於新皇年幼,今後的大清政權,一定會出現太後、恭親王、八大輔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麵。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國家的事情就難辦了,湘軍的事情就更難辦了。
如今的湘軍因為攻陷了安慶,已經威震天下,但是曾國藩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雖然湘軍名噪一時,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條歸路,湘軍一定難逃“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所以此時此刻,一定要從這三股勢力中找到一個安穩的靠山,這甚至比和太平軍戰鬥都要重要。話雖如此,但是沒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誰能最終獲勝,更沒有人能知道誰將掌握這最高的權力,因此曾國藩心裏根本就沒底,他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在不知不覺之中,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他們談話的屋子已經變成了黑漆漆的一片。這種沒有絲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應了曾國藩此時此刻的心情,他為大清的前途擔憂不已,更為湘軍的何去何從困惑不已。
到了最後,煩惱無邊的曾國藩站了起來,他在屋裏來回地踱步。內憂外患、國君年少、宗廟不和、女人執政,這種種壞事充滿了曾國藩的腦袋。他已經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大清即將迎來一場驚天巨變,而在這場大戰前,自己必須未雨綢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在曾國藩思索是投靠太後,還是投靠恭親王,還是與八大輔政大臣交好的時候,胡林翼給曾國藩指了另外一條“明路”,一條讓曾國藩完全不知所措、震驚不已的“大路”。“來安慶前,左宗棠讓我捎來一封信。”說完,胡林翼就從自己的懷裏掏出了一個信匣。聽見這句話後,曾國藩立刻把燈點燃。他接過信匣,抽出信紙,然後仔細地端詳起來。隻見信上麵寫了一副對聯: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這四句話,讓曾國藩觸目驚心,震驚不已呀。特別是最後兩個字,那就是要謀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為“鼎”,就是問鼎中原、問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麽樣,老大?天下大勢已明,眼見太平軍撐不了多久了,我們應該有更長遠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奪取天下!麵對這個部下的意見,手捧著這封“逼反”的信件,曾國藩的心裏一陣發冷。他的手掌已經布滿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話也不敢說。而曾國藩對麵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著曾國藩,也一句話不敢說。
幾乎同一時間,這兩個人都沉默了,空氣也凝重了起來,周圍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靜。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此時此刻,曾國藩隻要一句話,他麾下的10萬湘軍就會改變中國的曆史,曾國藩也會將那個腐朽無比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太平天國全部踩在腳下!但是這句話,曾國藩始終沒有說出來。對曾國藩來說,傳統的儒家思想在他腦海裏根深蒂固,他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能力,更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決心。有四個因素一直左右著他的行動,讓曾國藩一直苦苦支撐著那片天,報答那所謂的“天朝皇恩”。
第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會造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雖然左宗棠、胡林翼他們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鴻章、彭玉麟這些人會支持嗎?他們憑什麽要上這條賊船?隻要朝廷略施小計,賦予這些人更大的官職,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那麽這些人肯定會為大清賣命,而曾國藩的湘軍也會在瞬間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為戰的湘軍,拿什麽去造反?
第二個因素:曾國藩不能造反。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麽曾國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與哪些人為友,與哪些人為敵,還有自己旗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讓曾國藩困惑不已,甚至無計可施。與什麽人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軍嗎?還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還是那些隻會看戲的洋人呢?與哪些人為敵,是繼續攻擊的太平軍嗎?還是清軍?還是那些外國侵略者?連敵、友的關係都搞不明白,用什麽旗號去造反?一支沒有旗號的部隊,如何招攬四方英傑,進而收買人心?綜上所述,如果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麽他隻會把局麵變成一個“夾心餅幹”,而他的湘軍則是“夾心”的那部分,最後隻能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完全覆滅。
第三個因素:曾國藩不願造反。咱們都知道,曾國藩非常精通相麵之術,他還為此寫過一本叫《冰鑒》的相麵書。據說這本書現在還賣得很火。在這本書中,曾國藩看透了自己的麵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帝王之相。雖然曾國藩常常說自己是“蟒龍轉世”,但是蟒龍終究不是龍,它就是一條蟒蛇。如果蟒蛇想變成真龍,那根本就是一個癡人說夢的故事,更是一個荒誕可笑的傳說。
他們兩人的這段對話,成為了中國曆史上最詭異的對話。因為這段對話的內容,相當“勁爆”,一旦傳出去,曾國藩肯定必死無疑。但是這些對話的內容,卻被記錄在了《曾國藩家書》中。這實在是讓人無法想象。在這次對話中,曾、胡除了對鹹豐皇帝壯年駕崩惋惜外,他們談的最多的就是當朝權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認為,鹹豐皇帝在臨終前,寧可指派八個顧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這位德才兼備的親弟,肯定會給大清留下一個深深的隱患。因為這個原因,曾國藩和胡林翼一致認為,由於新皇年幼,今後的大清政權,一定會出現太後、恭親王、八大輔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麵。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國家的事情就難辦了,湘軍的事情就更難辦了。
如今的湘軍因為攻陷了安慶,已經威震天下,但是曾國藩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雖然湘軍名噪一時,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條歸路,湘軍一定難逃“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所以此時此刻,一定要從這三股勢力中找到一個安穩的靠山,這甚至比和太平軍戰鬥都要重要。話雖如此,但是沒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誰能最終獲勝,更沒有人能知道誰將掌握這最高的權力,因此曾國藩心裏根本就沒底,他也隻能走一步算一步。在不知不覺之中,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他們談話的屋子已經變成了黑漆漆的一片。這種沒有絲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應了曾國藩此時此刻的心情,他為大清的前途擔憂不已,更為湘軍的何去何從困惑不已。
到了最後,煩惱無邊的曾國藩站了起來,他在屋裏來回地踱步。內憂外患、國君年少、宗廟不和、女人執政,這種種壞事充滿了曾國藩的腦袋。他已經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大清即將迎來一場驚天巨變,而在這場大戰前,自己必須未雨綢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在曾國藩思索是投靠太後,還是投靠恭親王,還是與八大輔政大臣交好的時候,胡林翼給曾國藩指了另外一條“明路”,一條讓曾國藩完全不知所措、震驚不已的“大路”。“來安慶前,左宗棠讓我捎來一封信。”說完,胡林翼就從自己的懷裏掏出了一個信匣。聽見這句話後,曾國藩立刻把燈點燃。他接過信匣,抽出信紙,然後仔細地端詳起來。隻見信上麵寫了一副對聯: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這四句話,讓曾國藩觸目驚心,震驚不已呀。特別是最後兩個字,那就是要謀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為“鼎”,就是問鼎中原、問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麽樣,老大?天下大勢已明,眼見太平軍撐不了多久了,我們應該有更長遠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奪取天下!麵對這個部下的意見,手捧著這封“逼反”的信件,曾國藩的心裏一陣發冷。他的手掌已經布滿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話也不敢說。而曾國藩對麵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著曾國藩,也一句話不敢說。
幾乎同一時間,這兩個人都沉默了,空氣也凝重了起來,周圍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靜。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此時此刻,曾國藩隻要一句話,他麾下的10萬湘軍就會改變中國的曆史,曾國藩也會將那個腐朽無比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太平天國全部踩在腳下!但是這句話,曾國藩始終沒有說出來。對曾國藩來說,傳統的儒家思想在他腦海裏根深蒂固,他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能力,更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決心。有四個因素一直左右著他的行動,讓曾國藩一直苦苦支撐著那片天,報答那所謂的“天朝皇恩”。
第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會造反。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雖然左宗棠、胡林翼他們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鴻章、彭玉麟這些人會支持嗎?他們憑什麽要上這條賊船?隻要朝廷略施小計,賦予這些人更大的官職,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那麽這些人肯定會為大清賣命,而曾國藩的湘軍也會在瞬間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為戰的湘軍,拿什麽去造反?
第二個因素:曾國藩不能造反。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麽曾國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與哪些人為友,與哪些人為敵,還有自己旗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讓曾國藩困惑不已,甚至無計可施。與什麽人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軍嗎?還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還是那些隻會看戲的洋人呢?與哪些人為敵,是繼續攻擊的太平軍嗎?還是清軍?還是那些外國侵略者?連敵、友的關係都搞不明白,用什麽旗號去造反?一支沒有旗號的部隊,如何招攬四方英傑,進而收買人心?綜上所述,如果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麽他隻會把局麵變成一個“夾心餅幹”,而他的湘軍則是“夾心”的那部分,最後隻能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完全覆滅。
第三個因素:曾國藩不願造反。咱們都知道,曾國藩非常精通相麵之術,他還為此寫過一本叫《冰鑒》的相麵書。據說這本書現在還賣得很火。在這本書中,曾國藩看透了自己的麵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帝王之相。雖然曾國藩常常說自己是“蟒龍轉世”,但是蟒龍終究不是龍,它就是一條蟒蛇。如果蟒蛇想變成真龍,那根本就是一個癡人說夢的故事,更是一個荒誕可笑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