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可能遇見的偉人,就是孔夫子常念叨的周朝開國名臣周公旦。隻要你會做夢,就會遇到他,天天做夢就天天見。他當然是聖品人物,儒家孔聖人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世儒生尊其為“元聖”。王族出身自然是很富囉,還很尊貴。但是荀夫子很削我麵子,他批鬥世人迷信看相的風氣時說周公是個矮子,而且長得像折斷的枯樹——“文王長,周公短……周公之狀,身如斷菑。”(《荀子·非相》)先秦大師動輒引用曆史典故,而且有時候一家一套說法,教人看得頭大。好吧,姑且相信荀夫子不是使用誇張修飾。周公個不高,可能跟法國皇帝拿破侖一樣是個小個子。周公長得也不帥,沒有迷倒萬千少女的俊朗。但這與他成為偉人,半分錢關係都沒有。人家可是他二哥周武王的首席亂臣!什麽?亂臣?沒錯沒錯,你沒看錯,我也沒說錯。周公旦就是亂臣,武王欽定的亂臣。
《尚書·泰誓中》記錄了周武王在河朔巡視諸侯聯軍的一次講話。有一段話頗有意思“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我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受是商紂王的名字。武王說商紂手下人雖多,但是離心離德;我的手下少,但是同心同德,人心齊泰山移,所以伐商必定會取勝。這個“亂臣”當然不是亂臣賊子的意思。不然周武王也不會那麽興致勃勃地表彰他們與自己同心同德!所謂亂臣就是理亂之臣,撥亂反治之臣。周公就是這麽個亂臣,治國定邦的能手。這十大亂臣是師尚父、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曹叔振鐸、散宜生、南宮括、太顛、閎夭、武王後邑薑。孔夫子比較重男輕女,堅持認為“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論語·泰伯》),把武王後排除在外。
在十人中,能力最為突出的是師尚父太公望和周公旦。兩人同樣文武全才,但而周公旦多才多藝超過了太公望。與太公望不同,周公不是底層草根,而是周王族的四王子。太公從小混跡在底層社會當中,滿目所見也是腐敗和不公。而周公出身的周國,被史家認為是當時的理想國。虞國和芮國發生土地糾紛,久久爭執不下,於是兩國君主到周地找西伯(周文王)做裁判。結果“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君和芮君看到周井然有序的德治風氣,自慚形穢於是不再爭奪土地。據說四十餘個小諸侯國得知後歸附周文王。
扣除勝利者自我標榜的水分,周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也是當時的一流水準。不然也不會吸引太公三就。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又接受良好的貴族教育,周公修成了一個文武雙全、多才多藝、謙和有禮的高端人才。周武王即位,以太公望為老師,以周公旦為輔佐,召公奭、畢公高等周王族人才也在領導團隊中。師尚父太公望是文王時的老臣,更多負責翦商戰略和軍事準備。而在同代大臣中,召公奭與畢公高為武王跟隨左右,處理各種具體事務。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最受器重,主要負責內政民治,處置日常政務《史記·魯周公世家》稱:“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
這份履曆表明了周公在前半生還是很順風順水的。草根平民太公望混到七十歲才得以進入周國中央決策層工作。周公從小生長在政治家族,耳濡目染學習治國理政,無需向太公那樣到處遊說諸侯而不得用。
兩人都是全能型頂尖人才,都是對中國曆史影響巨大的偉人,但起點的差異決定了太公要多付出幾十年辛苦,而周公可以年紀輕輕就進入人生的正軌。不過話說回來,周公雖然是“富二代+官二代”,卻絲毫沒有尋常貴族子弟那種趾高氣昂的欠揍樣。相反,按照儒家的標準,他又孝順又仁慈;按照法家的標準,他政務能力很強,堅持原則而剛毅果斷。盡管史料沒有細說周公在治理內政時期做了什麽,但周國財力物力蒸蒸日上是毋庸置疑的,否則牧野之戰不會那麽順利。很可惜那時沒有gdp的統計數據來印證周公的政績。周公出色的政治才能在此時隻發揮了一半,就已經深得二哥武王信任。在牧野之戰中,武王讓周公手執大鉞(一種權力的象征)站在自己身邊。進入殷都朝歌後,武王又舉行了一係列殺人儀式(商紂王已死,但武王以充滿儀式感的方式破壞其屍首)、受降儀式、祭祀儀式。周人是個很崇尚儀式的民族。日後周公製作內容繁瑣宏大的禮儀,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端倪。
儀式完了該幹實事了。周武王分派任務如下:三弟管叔鮮、五弟蔡叔度、六弟霍叔處監視商紂之子祿父及其手下的殷商遺民;召公奭釋放被紂王關押的商臣箕子;畢公高釋放牢裏的百姓;讓南宮括向百姓發放商朝國庫鹿台的錢和钜橋的糧食;南宮括、史佚把王權象征九鼎帶回去;讓閎夭給被商紂殺死的王子比幹修墓;宗祝在軍中享祠。然後就班師西歸了。把經過記錄下了,作史書《武成》,分封諸侯,瓜分從殷商王宮裏奪來的戰利品……武王怎麽沒有給周公分配任務?因為周公是抓大局的人,不負責單項具體事務。武王原本就把自己的四弟當做宰輔之才來培養。雖然沒有涉足具體事務,但隨武王伐紂,進一步錘煉了周公總理全局的才能。這為他日後攝政打下了極好的基礎。
據說《說苑·貴德》記錄,武王滅商之後,詢問群臣該如何處置殷商遺族。太公說:“我聽說喜愛一個人,連她屋頂上的烏鴉都喜歡;討厭一個人,連他家的籬笆都要憎恨。把他們都斬草除根了,咋樣?”武王表示很無語,於是又找來召公。召公說:“有罪的殺,無罪的放,咋樣?”武王還是覺得不滿意,於是又叫來周公。
周公說:“讓他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安心種田去,不要受改朝換代影響,親近仁慈之人。殷商百姓有過錯,責任都要推到商紂王頭上。”周公的懷柔政策,正是周武王心中所想。大概從那時候起,周武王心裏就決定日後由周公抓大局總理百官。武王分封功臣,周公旦封於曲阜(孔子故裏),建魯國。魯國跟齊國一樣,地理位置靠東,負有征服江淮一帶東夷的使命。這個戰略布局的作用在不久之後就得以體現。周武王讓周公旦留在中央繼續輔政,讓他的大兒子伯禽去魯做首任國君。所以太公和伯禽處理完封國事務後,要回朝向周公報政。
武王與周公兄弟關係極好,很多事情都跟周公商量。武王召見九州長官,登上豳城附近的土山,遠眺殷商首都朝歌。他回鎬京後失眠了。周公問他為啥睡不著?武王說:“老天爺不保佑殷商,所以我們才成功。殷商建立那麽多年,曾經用過三百六十個有名的人才,雖稱不上功績顯赫但也不至於滅亡,才維持到今天。我還不能保證上天保佑我們周朝國運久長呢,哪裏睡得著?我要勤勉努力守護好西土,另外,伊水洛水交匯之處地勢平坦,以前還是夏人的居所,是個建都的好地方。”周公心領會神,在後來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八代陪都”——洛陽(當時叫雒邑)。
周滅商第二年,天下還沒完全平定,殷商遺民歸附不久,商軍殘餘勢力還在東海邊蹦躂,東夷集團尚未降服。但周武王病倒了。群臣都很緊張,連踩碎龜甲的太公都急得想和召公一去占卜吉凶。周公精心準備了一番,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祈禱。禱告之詞很感人。周公說:“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旦代王發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今我其即命於元龜,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史記·魯周公世家》)
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如果死神一定要收一個人,那麽讓我周家老四來代替二哥去死。按照規矩,周公讓史官把自己的禱告內容記錄在冊。然後去占卜,得了個吉兆。他高興地對周武王說,您沒有災禍,我剛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讓您隻需考慮周室天下的長遠之計,別無他慮。也許是老天爺感動其誠,也許是周武王聽了弟弟的話精神好轉。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然好了。然而,周公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把禱告記錄鎖進金匱裏,嚴令誡守者不準泄露內容。此舉為他後來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遺憾的是,周武王不久後還是病逝了。武王之死迅速引發了天下大亂。更糟糕的是,叛亂者不光是殷商遺民和東夷,還有周王族的幾位重量級人物。周成王此時年幼,最有實力的大臣是周公、太公、召公。為什麽周朝那麽快爆發政治危機?為什麽周朝內部有人勾結叛亂勢力?太公和召公持什麽態度?周公又該怎樣挽救這場關係周朝國運的危機呢?
《尚書·泰誓中》記錄了周武王在河朔巡視諸侯聯軍的一次講話。有一段話頗有意思“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我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受是商紂王的名字。武王說商紂手下人雖多,但是離心離德;我的手下少,但是同心同德,人心齊泰山移,所以伐商必定會取勝。這個“亂臣”當然不是亂臣賊子的意思。不然周武王也不會那麽興致勃勃地表彰他們與自己同心同德!所謂亂臣就是理亂之臣,撥亂反治之臣。周公就是這麽個亂臣,治國定邦的能手。這十大亂臣是師尚父、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曹叔振鐸、散宜生、南宮括、太顛、閎夭、武王後邑薑。孔夫子比較重男輕女,堅持認為“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論語·泰伯》),把武王後排除在外。
在十人中,能力最為突出的是師尚父太公望和周公旦。兩人同樣文武全才,但而周公旦多才多藝超過了太公望。與太公望不同,周公不是底層草根,而是周王族的四王子。太公從小混跡在底層社會當中,滿目所見也是腐敗和不公。而周公出身的周國,被史家認為是當時的理想國。虞國和芮國發生土地糾紛,久久爭執不下,於是兩國君主到周地找西伯(周文王)做裁判。結果“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君和芮君看到周井然有序的德治風氣,自慚形穢於是不再爭奪土地。據說四十餘個小諸侯國得知後歸附周文王。
扣除勝利者自我標榜的水分,周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也是當時的一流水準。不然也不會吸引太公三就。在這樣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又接受良好的貴族教育,周公修成了一個文武雙全、多才多藝、謙和有禮的高端人才。周武王即位,以太公望為老師,以周公旦為輔佐,召公奭、畢公高等周王族人才也在領導團隊中。師尚父太公望是文王時的老臣,更多負責翦商戰略和軍事準備。而在同代大臣中,召公奭與畢公高為武王跟隨左右,處理各種具體事務。武王的四弟周公旦最受器重,主要負責內政民治,處置日常政務《史記·魯周公世家》稱:“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宮。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
這份履曆表明了周公在前半生還是很順風順水的。草根平民太公望混到七十歲才得以進入周國中央決策層工作。周公從小生長在政治家族,耳濡目染學習治國理政,無需向太公那樣到處遊說諸侯而不得用。
兩人都是全能型頂尖人才,都是對中國曆史影響巨大的偉人,但起點的差異決定了太公要多付出幾十年辛苦,而周公可以年紀輕輕就進入人生的正軌。不過話說回來,周公雖然是“富二代+官二代”,卻絲毫沒有尋常貴族子弟那種趾高氣昂的欠揍樣。相反,按照儒家的標準,他又孝順又仁慈;按照法家的標準,他政務能力很強,堅持原則而剛毅果斷。盡管史料沒有細說周公在治理內政時期做了什麽,但周國財力物力蒸蒸日上是毋庸置疑的,否則牧野之戰不會那麽順利。很可惜那時沒有gdp的統計數據來印證周公的政績。周公出色的政治才能在此時隻發揮了一半,就已經深得二哥武王信任。在牧野之戰中,武王讓周公手執大鉞(一種權力的象征)站在自己身邊。進入殷都朝歌後,武王又舉行了一係列殺人儀式(商紂王已死,但武王以充滿儀式感的方式破壞其屍首)、受降儀式、祭祀儀式。周人是個很崇尚儀式的民族。日後周公製作內容繁瑣宏大的禮儀,從這裏就可以看出端倪。
儀式完了該幹實事了。周武王分派任務如下:三弟管叔鮮、五弟蔡叔度、六弟霍叔處監視商紂之子祿父及其手下的殷商遺民;召公奭釋放被紂王關押的商臣箕子;畢公高釋放牢裏的百姓;讓南宮括向百姓發放商朝國庫鹿台的錢和钜橋的糧食;南宮括、史佚把王權象征九鼎帶回去;讓閎夭給被商紂殺死的王子比幹修墓;宗祝在軍中享祠。然後就班師西歸了。把經過記錄下了,作史書《武成》,分封諸侯,瓜分從殷商王宮裏奪來的戰利品……武王怎麽沒有給周公分配任務?因為周公是抓大局的人,不負責單項具體事務。武王原本就把自己的四弟當做宰輔之才來培養。雖然沒有涉足具體事務,但隨武王伐紂,進一步錘煉了周公總理全局的才能。這為他日後攝政打下了極好的基礎。
據說《說苑·貴德》記錄,武王滅商之後,詢問群臣該如何處置殷商遺族。太公說:“我聽說喜愛一個人,連她屋頂上的烏鴉都喜歡;討厭一個人,連他家的籬笆都要憎恨。把他們都斬草除根了,咋樣?”武王表示很無語,於是又找來召公。召公說:“有罪的殺,無罪的放,咋樣?”武王還是覺得不滿意,於是又叫來周公。
周公說:“讓他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安心種田去,不要受改朝換代影響,親近仁慈之人。殷商百姓有過錯,責任都要推到商紂王頭上。”周公的懷柔政策,正是周武王心中所想。大概從那時候起,周武王心裏就決定日後由周公抓大局總理百官。武王分封功臣,周公旦封於曲阜(孔子故裏),建魯國。魯國跟齊國一樣,地理位置靠東,負有征服江淮一帶東夷的使命。這個戰略布局的作用在不久之後就得以體現。周武王讓周公旦留在中央繼續輔政,讓他的大兒子伯禽去魯做首任國君。所以太公和伯禽處理完封國事務後,要回朝向周公報政。
武王與周公兄弟關係極好,很多事情都跟周公商量。武王召見九州長官,登上豳城附近的土山,遠眺殷商首都朝歌。他回鎬京後失眠了。周公問他為啥睡不著?武王說:“老天爺不保佑殷商,所以我們才成功。殷商建立那麽多年,曾經用過三百六十個有名的人才,雖稱不上功績顯赫但也不至於滅亡,才維持到今天。我還不能保證上天保佑我們周朝國運久長呢,哪裏睡得著?我要勤勉努力守護好西土,另外,伊水洛水交匯之處地勢平坦,以前還是夏人的居所,是個建都的好地方。”周公心領會神,在後來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八代陪都”——洛陽(當時叫雒邑)。
周滅商第二年,天下還沒完全平定,殷商遺民歸附不久,商軍殘餘勢力還在東海邊蹦躂,東夷集團尚未降服。但周武王病倒了。群臣都很緊張,連踩碎龜甲的太公都急得想和召公一去占卜吉凶。周公精心準備了一番,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祈禱。禱告之詞很感人。周公說:“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旦代王發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今我其即命於元龜,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史記·魯周公世家》)
這段話的核心意思是,如果死神一定要收一個人,那麽讓我周家老四來代替二哥去死。按照規矩,周公讓史官把自己的禱告內容記錄在冊。然後去占卜,得了個吉兆。他高興地對周武王說,您沒有災禍,我剛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讓您隻需考慮周室天下的長遠之計,別無他慮。也許是老天爺感動其誠,也許是周武王聽了弟弟的話精神好轉。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然好了。然而,周公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把禱告記錄鎖進金匱裏,嚴令誡守者不準泄露內容。此舉為他後來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遺憾的是,周武王不久後還是病逝了。武王之死迅速引發了天下大亂。更糟糕的是,叛亂者不光是殷商遺民和東夷,還有周王族的幾位重量級人物。周成王此時年幼,最有實力的大臣是周公、太公、召公。為什麽周朝那麽快爆發政治危機?為什麽周朝內部有人勾結叛亂勢力?太公和召公持什麽態度?周公又該怎樣挽救這場關係周朝國運的危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