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中國,歌頌秦始皇好像是一種時尚,有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人物,曾聲稱自己是“秦始皇加馬克思”;另有一位聲名顯赫的大導演,則殫精竭慮地拍攝了為秦始皇樹碑立傳的大片《英雄》……不同的見解當然也有。比如,我熟悉並敬重的一位學者就斷言:“史從秦後無治國。”隻是,這樣的聲音似乎成不了主流。不過,曆史上,秦始皇其人,就算他統一中國以及“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之類的功勞不可磨滅,但,此人頭上卻同時也有著一頂焚書坑儒的“暴君”冠冕;另外,“天下苦秦久矣”之謂,好像也是出自我們陝西韓城鄉黨司馬遷的皇皇巨著《史記》……
有人解釋說:這是由於秦朝的曆史太短,讓推翻了秦朝的人來撰寫秦朝的曆史,能公正嗎?我們今天歌頌秦始皇,就是要撥亂反正。也許果真如此,然而,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如今被一些人尊為“大秦帝國”的秦王朝,為什麽竟然“二世而亡”(實際上,似乎應該是“三世而亡”。因為秦二世胡亥被迫自殺後,還有一個隻當了46天秦王,就向劉邦投降的子嬰。但由於這個子嬰不敢自稱秦三世,而是屈尊以秦王自居,所以後來就被人忽略不計了),陽壽短得可憐!
自秦朝二世而亡之後,它速亡的原因就是一個被曆朝曆代的中國人思考並議論(甚至是爭論)了幾千年的大問題。至今也還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既然如此,且容區區在下今天也來發表一點兒淺見。
不妨先看看古人是怎麽說的。
《漢書·穀永傳》有言:“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養生泰奢,奉終泰厚也。”《三國誌·魏書·楊阜傳》則說:“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滅。”細細琢磨這兩句話,竊以為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顯然與那個“奢”字脫不了幹係。在《現代漢語詞典》的相關詞條裏,與“奢”字有關的詞列有7個:奢侈、奢華、奢靡、奢求、奢談、奢望、奢想;我覺得,用奢求一詞來狀繪秦始皇那種毫無節製的追求權力、追求物質享受的心態和行狀,是十分貼切的。
首先是對權力的奢求。
公元前221年,無所不用其極的秦王嬴政在實現了統一中國的夢想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於是就更改稱號為“皇帝”。並且,這個家夥還以這麽一套說辭詔告天下:“人死之後,依據行事定立諡號,是兒子評議父親、臣下評議君上,非常不妥當。從今往後,朕命令廢除諡法。朕就是始皇帝,後世依次記數,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如此無窮無盡地傳承下去。”在秦始皇的心目中,天下永遠是他們家的,不但自己要終身掌權,而且還要讓子子孫孫世代掌權。終身製和世襲製這兩種對社會發展阻障極大的壞製度,以前固然就有,但秦始皇把它們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以至於以後曆朝曆代的皇帝也亦步亦趨地照此辦理,搞得中國直到1911年以後,才把老子傳兒子這麽一種反動的權力交接模式掃進了曆史垃圾堆。
其次是對長生不老的奢求。
大權獨攬、高高在上,且不受任何監督,所以,得享此“美味”的秦始皇就特別貪生怕死,奢求長生不老。他先是派齊地方士徐巿(即徐福)帶童男童女入海尋找仙山,求長生不老藥,無果而終;後來又派燕地方士盧生再去海中求訪仙人,尋找仙藥,亦無果而終。這樣的荒唐事,秦始皇幹過絕非以上兩樁。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掌握者,奢求長生不老、苦尋不死之藥,為此耗費大量精力,整天與徐市、盧生這種通過求仙、煉藥混飯吃的方士打交道——這樣行事,他統治下的國家能好嗎?
還有對物質享受的奢求。
在中國曆史上,阿房宮似乎一直是一個標誌著國家因奢而亡的政治符號。曾有一本古籍記錄著如下的秦時謠諺:“阿房阿房,亡始皇。”更有名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其中有雲:“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好家夥,為了修建阿房宮,把蜀地山上的樹都給砍光了。可見,秦始皇對奢靡享受的追求真是無以複加。不過,據當代考古學家考證,傳說中富麗奢華的阿房宮,在當時其實僅僅基本完成了地基部分,主體建築部分還沒來得及施工,秦王朝就先行土崩瓦解了。然而,就是這個爛尾的阿房宮,秦始皇也先後征集了幾十萬人去建造,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對阿房宮,秦始皇原先的設想是:“先作前殿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請想一想,若秦始皇的陽壽再長一些,那這座供他享受的富麗奢華宮殿,不知道還會怎樣地荼毒百姓、禍害國家呢!也難怪司馬遷對這位暴君的“輕民力”,要痛加斥責。
更有對身後陵寢的奢求。
位於西安臨潼區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如今是舉世矚目、中外賓客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曾看到過這樣的文字,稱秦始皇陵“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智慧的結晶”。乍一聽,這好像是在誇我們國家的勞動人民。但進而又想:秦代的勞動人民,幹嘛要“勤奮”地把自己的“聰明智慧”“結晶”到秦始皇這個皇帝佬的墳墓裏去呢?他們是心甘情願如此這般嗎?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曆時39年。當時的丞相李斯是陵墓的設計者、大將軍章邯是監工,共征集了72萬人力,即詩人李白筆下的“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這就是說,建墓是在嚴格的“軍管”之下進行的,並非70多萬刑徒自覺自願的勞作。據說,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數,幾乎是修建埃及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麵對這麽一個“世界之最”,作為當年“勤奮”修墓的70多萬刑徒後裔的我們,真不知道是應該笑,還是應該哭?
這個窮盡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修建奢華宮殿、奢華墓地的秦始皇,理所當然為天地所不容。南朝宋時劉敬叔《藝苑》、梁時殷芸《小說》中所選錄的一則童謠說得好:“秦始皇,何強梁。開吾戶,據吾床,飲吾酒,唾吾漿。饗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滅亡。”
當然,秦朝也有機會避免二世而亡的厄運。賈誼在《過秦論》中曾經說,“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老皇帝留下來的爛攤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新皇帝的一種政治資源。假使能夠及時實行政策轉變,用得當的執政行為大力糾正“先帝之過”,贏得民心,未嚐不可以扭轉政治危局。但遺憾的是,秦二世胡亥比起他那個混蛋老子來,更不是東西,誠如《漢書》所言:“至於二世,暴虐愈甚。”於是,曾經顯赫一時的大秦帝國,也就無法逆轉地二世而亡了!
有人解釋說:這是由於秦朝的曆史太短,讓推翻了秦朝的人來撰寫秦朝的曆史,能公正嗎?我們今天歌頌秦始皇,就是要撥亂反正。也許果真如此,然而,還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如今被一些人尊為“大秦帝國”的秦王朝,為什麽竟然“二世而亡”(實際上,似乎應該是“三世而亡”。因為秦二世胡亥被迫自殺後,還有一個隻當了46天秦王,就向劉邦投降的子嬰。但由於這個子嬰不敢自稱秦三世,而是屈尊以秦王自居,所以後來就被人忽略不計了),陽壽短得可憐!
自秦朝二世而亡之後,它速亡的原因就是一個被曆朝曆代的中國人思考並議論(甚至是爭論)了幾千年的大問題。至今也還是見仁見智、眾說紛紜。既然如此,且容區區在下今天也來發表一點兒淺見。
不妨先看看古人是怎麽說的。
《漢書·穀永傳》有言:“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養生泰奢,奉終泰厚也。”《三國誌·魏書·楊阜傳》則說:“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滅。”細細琢磨這兩句話,竊以為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顯然與那個“奢”字脫不了幹係。在《現代漢語詞典》的相關詞條裏,與“奢”字有關的詞列有7個:奢侈、奢華、奢靡、奢求、奢談、奢望、奢想;我覺得,用奢求一詞來狀繪秦始皇那種毫無節製的追求權力、追求物質享受的心態和行狀,是十分貼切的。
首先是對權力的奢求。
公元前221年,無所不用其極的秦王嬴政在實現了統一中國的夢想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於是就更改稱號為“皇帝”。並且,這個家夥還以這麽一套說辭詔告天下:“人死之後,依據行事定立諡號,是兒子評議父親、臣下評議君上,非常不妥當。從今往後,朕命令廢除諡法。朕就是始皇帝,後世依次記數,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如此無窮無盡地傳承下去。”在秦始皇的心目中,天下永遠是他們家的,不但自己要終身掌權,而且還要讓子子孫孫世代掌權。終身製和世襲製這兩種對社會發展阻障極大的壞製度,以前固然就有,但秦始皇把它們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以至於以後曆朝曆代的皇帝也亦步亦趨地照此辦理,搞得中國直到1911年以後,才把老子傳兒子這麽一種反動的權力交接模式掃進了曆史垃圾堆。
其次是對長生不老的奢求。
大權獨攬、高高在上,且不受任何監督,所以,得享此“美味”的秦始皇就特別貪生怕死,奢求長生不老。他先是派齊地方士徐巿(即徐福)帶童男童女入海尋找仙山,求長生不老藥,無果而終;後來又派燕地方士盧生再去海中求訪仙人,尋找仙藥,亦無果而終。這樣的荒唐事,秦始皇幹過絕非以上兩樁。一個國家最高權力的掌握者,奢求長生不老、苦尋不死之藥,為此耗費大量精力,整天與徐市、盧生這種通過求仙、煉藥混飯吃的方士打交道——這樣行事,他統治下的國家能好嗎?
還有對物質享受的奢求。
在中國曆史上,阿房宮似乎一直是一個標誌著國家因奢而亡的政治符號。曾有一本古籍記錄著如下的秦時謠諺:“阿房阿房,亡始皇。”更有名的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其中有雲:“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好家夥,為了修建阿房宮,把蜀地山上的樹都給砍光了。可見,秦始皇對奢靡享受的追求真是無以複加。不過,據當代考古學家考證,傳說中富麗奢華的阿房宮,在當時其實僅僅基本完成了地基部分,主體建築部分還沒來得及施工,秦王朝就先行土崩瓦解了。然而,就是這個爛尾的阿房宮,秦始皇也先後征集了幾十萬人去建造,耗費了大量的民脂民膏。對阿房宮,秦始皇原先的設想是:“先作前殿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請想一想,若秦始皇的陽壽再長一些,那這座供他享受的富麗奢華宮殿,不知道還會怎樣地荼毒百姓、禍害國家呢!也難怪司馬遷對這位暴君的“輕民力”,要痛加斥責。
更有對身後陵寢的奢求。
位於西安臨潼區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如今是舉世矚目、中外賓客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曾看到過這樣的文字,稱秦始皇陵“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智慧的結晶”。乍一聽,這好像是在誇我們國家的勞動人民。但進而又想:秦代的勞動人民,幹嘛要“勤奮”地把自己的“聰明智慧”“結晶”到秦始皇這個皇帝佬的墳墓裏去呢?他們是心甘情願如此這般嗎?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開始修陵園。到公元前208年完工,曆時39年。當時的丞相李斯是陵墓的設計者、大將軍章邯是監工,共征集了72萬人力,即詩人李白筆下的“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這就是說,建墓是在嚴格的“軍管”之下進行的,並非70多萬刑徒自覺自願的勞作。據說,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數,幾乎是修建埃及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麵對這麽一個“世界之最”,作為當年“勤奮”修墓的70多萬刑徒後裔的我們,真不知道是應該笑,還是應該哭?
這個窮盡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為自己修建奢華宮殿、奢華墓地的秦始皇,理所當然為天地所不容。南朝宋時劉敬叔《藝苑》、梁時殷芸《小說》中所選錄的一則童謠說得好:“秦始皇,何強梁。開吾戶,據吾床,飲吾酒,唾吾漿。饗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滅亡。”
當然,秦朝也有機會避免二世而亡的厄運。賈誼在《過秦論》中曾經說,“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老皇帝留下來的爛攤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新皇帝的一種政治資源。假使能夠及時實行政策轉變,用得當的執政行為大力糾正“先帝之過”,贏得民心,未嚐不可以扭轉政治危局。但遺憾的是,秦二世胡亥比起他那個混蛋老子來,更不是東西,誠如《漢書》所言:“至於二世,暴虐愈甚。”於是,曾經顯赫一時的大秦帝國,也就無法逆轉地二世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