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時,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司馬遷的交代讓我們明白了劉、項兩大集團當時的力量懸殊,而且項羽勇武過人,所向披靡。那麽曆經四年的楚漢戰爭,占盡優勢的霸王項羽為什麽會敗給漢王劉邦呢?我們從七個方麵為你揭開項羽失敗的原因!


    1、誤封天下,沒有論功行賞


    誤封和失封給項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項羽在分封問題上出現了那麽多失誤呢?


    關於失封的原因。


    第一,對田榮。


    田儋、田榮是齊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田儋戰死之後,田榮成為齊地反秦武裝的首領。田榮對項梁請其出兵救趙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殺田假為先決條件,並在其先決條件得不到滿足時拒絕出兵,明顯不對,說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視。


    但是,項羽因為田榮當年不與項梁合作,又不參加巨鹿之戰和聯軍入關,拒絕承認田榮反秦有功,拒絕封田榮為王,明顯有悖於“計功封王”的原則。因此,田榮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麵。


    田榮叛楚給項羽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1.他資助了陳餘叛楚;


    2.他煽動了彭越叛楚;


    3.他誤導了項羽,讓項羽再次忽略還定三秦的劉邦,讓劉邦成為日後項羽的大麻煩。田榮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


    第二,對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盜出身,此人雖然在政治上極為糊塗,卻極有軍事才能。彭越在反秦初期與劉邦共同攻擊過秦軍。《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與彭越在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相遇。


    彭越是昌邑人,當時他剛剛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彭越與劉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軍。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來。此後,劉邦帶兵西進,彭越占據巨野,聚眾萬餘。這是今存正史中有關彭越參加反秦的唯一記載。


    項羽沒有和彭越共過事,對彭越的重視明顯不足。項羽沒有分封彭越基於兩點:一是彭越沒有大軍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諸侯王。


    後來,對項羽未分封的不滿與劉邦的拉攏,使彭越成為劉邦的屬下,並且成為楚漢戰爭期間最著名的遊擊司令,成為困擾項羽的軍糧供應問題的最大障礙。這是項羽始料不及的。


    項羽“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則並無錯,依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分封也是大勢所趨。忽略了彭越這位著名的遊擊將軍不能全怪項羽謀劃不周,隻能說是項羽運氣不好。剛好這位不符合分封標準的人是如此優秀的一位遊擊戰專家。


    第三,對陳餘。


    陳餘早年是一位名士。陳涉一起義陳餘和張耳就麵見陳涉,勸其立六國之後以培植反秦力量。後來,又隨武臣一塊來到趙地,使趙地發展成為三大反秦中心之一。巨鹿之戰中,他是駐守巨鹿城外的盟軍的主要力量之一。項羽消滅王離軍團之後,他與諸侯軍共同參加了對章邯的作戰,還親自致信章邯,分析利弊,成為章邯最終決定降楚的原因之一。隻是因為他後來與張耳反目,憤然出走,才沒有跟隨項羽入關。但是,陳餘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項羽僅僅因為陳餘沒有跟隨自己入關而忽略了陳餘在反秦中的功勞,是不應該的,也是不明智的。


    項羽的失封導致田榮、彭越、陳餘聯手叛楚,客觀上幫了劉邦。


    2、最重自尊,不容逆耳


    項羽分封了十八路諸侯王之後,自封為“西楚霸王”。然後項羽一連做了三件事,一是把投降的秦王子嬰給殺了;二是放了一把火,把秦王的鹹陽宮燒了;三是將秦鹹陽宮的珍寶、美女全部帶走了。


    據史書記載,鹹陽宮這一把火整整燒了三個多月,整個宮殿全部燒成了灰燼,然後項羽準備東歸了。項羽自己西楚國的國都是在彭城,就是今天江蘇的徐州;燒了秦王的鹹陽宮後,他要從陝西返回自己的都城去了。


    當項羽要走的時候,有一個人來見他。這個人史籍上沒有留下名字,史書記載隻有兩個字,叫“說者”,就是遊說他的人。這個人給項羽提了一個建議,說關中這個地方太可貴了,你不應該東歸到彭城去,而應當在關中建都。陝西這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此地是一個大盆地,四麵全是山,有四個重要的關口,東邊是和河南交界的函穀關,南邊是靠近湖北的武關,西邊是大散關,北邊是蕭關,四個關口環繞,其他地方都進不來。所以自古以來陝西有一個別名叫“四塞”之地。


    這個地方可以建都。你在這兒建都,要稱霸天下就非常容易。項羽一聽,有道理;但再一看,整個鹹陽的宮殿已經叫他燒光了,他又覺得沒法待了,就把這個“說者”給打發走了。這個“說者”一出來,感覺很遺憾,脫口而出說了一句話: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是這個樣子。“說者”就是說說他自己心中的一點感慨,但是馬上有人打個了小報告,告訴了項羽。項羽一聽,這還了得,罵他是“沐猴而冠”!就下令把這個“說者”抓起來,烹了。“烹”是一種很殘酷的刑罰:架一口大鍋,把水燒開,把人扔在裏麵活活地煮死。


    這件事有許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第一,這個“說者”的建議對不對?很顯然,“說者”的建議是非常高明的一個見解,建都關中,易守難攻。如果建都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則東西南北都是平原,無險可守。但是,項羽沒有聽進去。


    第二,既然史籍沒有記載這個“說者”的姓名,應當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小人物提條意見,你采納也罷,不采納也罷,哈哈一笑就完了,這才是一種豁達的處事態度;即使罵個“沐猴而冠”,也不必計較。但是,項羽就很計較。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項羽這個人非常自尊,你稍微傷了他的自尊,他絕不會放過你。這個“說者”提了這麽一個好的建議,說了一個“沐猴而冠”,就落了這麽樣的一個下場,原因就在於他犯了項羽的大忌。項羽這個人容不得別人對他說個“不”字,別人說一個“不”,他一定很難接受。這樣一來,誰敢給項羽提意見啊?


    3、剛愎自用,失察失人


    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業,也可以損傷他的事業。項羽的性格中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過於自信,剛愎自用。自信是人性的一個優點。一個人如果沒有自信,他什麽事情也完不成,因為有自信,你才能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去克服在實現人生目標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和障礙,所以,沒有自信是不行的。但是,如果你的自信過了頭,那就壞了,自信過了頭就成了謬誤,就是剛愎自用。


    項羽剛愎自用,引起了一係列失誤,就是失察,失人,失態,失信等。


    失察:韓信的寒心


    項羽不是個一般的人物,他是“西楚霸王”,是一個軍隊的主帥,換句話說,他是西楚國的一把手。處於這樣顯赫的地位,又懷抱著稱霸天下的雄心,他有一個重大的任務,就是要善於考察和決定自己手下的哪些人可堪重任。


    比如韓信。韓信開始是跟著項梁的,項梁死後歸了項羽,他在項羽手下幹過,提過不少建議。他對自己在項羽手下那段生活很傷心。韓信攻占了齊國以後,項羽派人去遊說他,勸他叛漢,要麽歸楚,要麽中立。


    韓信當時很傷心地說了這麽幾句話:“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我韓信在項羽的手下幹事,官位最高的不超過郎中,職位隻是執戟;言不為項王所聽,計不為項王所用。我的價值得不到體現。所以,韓信跳槽、轉會了。韓信是一位軍事天才。楚漢戰爭所有的軍事將領,能稱得上一流軍事天才的隻有兩個人,就是韓信和項羽。劉邦充其量隻是個二流。


    韓信向項羽提過什麽建議我們今天不知道了,但是,據我們對韓信的基本判斷,韓信給項羽的建議不會是毫無價值的。項羽聽不進去,為什麽?項羽太自信了。他隻相信自己,一個侍從,向他提建議,他能放到眼裏嗎?項羽因此而失去了一位軍事天才,而且是決定他自己命運的軍事天才。這就是剛愎自用給項羽帶來的第一個致命傷:失察。


    失人:範增的冷遇


    如果我們熟悉楚漢戰爭的曆史的話,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劉邦手下謀士特別多,大家可以掰著指頭算算,張良,陳平,蕭何,這是一流的;二流的如酈食其之類就不說了。還有那些草根、草民。反過來看項羽,項羽手下謀士有誰?大家隻知道一個,“年七十,好奇計”的範增。


    所以可以說,劉邦手下人才濟濟,項羽手下人才寥寥。且不說武將,單看文臣謀士,項羽手下基本無人。這個現象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麽項羽手下沒有謀士,隻有一個範增?這和項羽的剛愎自用太有關係了。


    拿我們今天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項羽這個人的主意太大,主意太大就是他的主觀性太強了。他不需要謀士,什麽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我們前麵講過鴻門宴,決定第二天消滅劉邦的是誰?項羽。決定撤銷第二天軍事行動的是誰?項羽。他和誰商量過?沒有。他召集過會議嗎?沒有。他和他最信任的範增商量過嗎?還是沒有。所以項羽不要謀士。


    以後我們講講陳平利用一桌飯菜離間項羽和範增的關係,其計謀水平非常普通。我們接著講這個故事:


    過了不久,範增建議急攻滎陽。當時,項羽選準了劉邦的軟肋——糧道(甬道),集中兵力,斷了劉邦軍隊的糧道。劉邦被困在滎陽城中,斷了軍糧,陷入困境(楚急攻,絕漢甬道,圍漢王於滎陽城久之,漢王患之),隻好提議:“請割滎陽以西以和”。滎陽以西是劉邦已經攻占的土地,而且,占了滎陽以西,就可進一步奪取關中。劉邦要不是陷入困境,絕對不會開出這樣的條件。


    項羽因為懷疑範增,竟然不聽範增的建議。範增勃然大怒,請求告老還鄉。項羽竟然也答應了,於是範增離開了項羽。


    項羽如此輕信,使他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謀士範增。範增臨走時說:大王好自為之,天下的大局已定了(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


    項羽的剛愎自用,使他失去了範增,還失去了一大批可以為他出謀劃策的人。這就是他剛愎自用第二方麵的惡果:失人。


    失態:項羽的大怒


    失態就更明顯了。如果我們翻翻《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中用得最多的兩個詞是什麽呢?“怒”,“大怒”。項羽一弄就是“怒”,一弄就是“大怒”。我仔細翻檢了《史記》,就找不到項羽的笑。找來找去,整個《項羽本紀》記載項羽的一生,他隻有一次笑。什麽時候笑的呢?烏江自刎。烏江亭長劃著船叫他過江,說你將來還可以東山再起啊,這個時候他仰天大笑,一笑之後,就自殺了。換句話說,在項羽的一生中間,隨處可見的就是項羽大怒,項王怒,項王大怒。我們不妨作個簡單列舉:


    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項王怒,欲殺之。


    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


    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阬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戰。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於項羽的自尊受到了傷害。項羽是個極其自尊的人,一旦傷了他的自尊,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間那些最愛生氣的人,氣性大,愛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剛愎自用之人。別人做得不順心,別人說得不順心,馬上就發火。


    4、項羽的天賦與不幸


    項羽是要打天下的,他是要用人的,為什麽卻如此剛愎自用呢?他為什麽不能夠把握自信的度,而自信得過了頭?


    原因大概有三點:


    第一,能征慣戰。項羽自己確實能幹,他的才幹我們概括成四個字:能征慣戰。他自己說過:“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遂霸有天下。”他是非常能打仗的一位軍事家。一個沒有才幹的人,絕對不會剛愎自用;所有剛愎自用的人,都是有才的人,項羽也不例外。


    第二,少年得誌。按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項羽的一生叫“不落空”,所有的好事都趕上了。二十四歲起兵反秦,項梁是主帥,他就是副統帥;二十七歲,就做諸侯的總盟主,做“西楚霸王”,主持國家大政。二十七歲當國家主席,這叫少年得誌。少年得誌也給他帶來了負麵的影響。他這一生,什麽好事都趕上了,什麽機會他都沒有失去,太順利了。我們經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閱曆跟經曆的豐富是不可或缺的,項羽的人生中磨煉太少了,他太順了。一個人的人生,特別是為官之人,他的人生太順,就會太相信自己了。


    第三,內外失聰。項羽這個人是內無自知之明,外無逆耳之言。他個人太順利了,又不善於自省,於是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即使是做了錯事,也不認為是自己錯了。這叫內無自知之明。你看看,對一個說了一句“沐猴而冠”的“說者”,稍微有一點逆耳之言,他就一個字:烹!這樣為人處事,誰敢給他進逆耳之言啊?忠言逆耳,不好聽啊。我們普通的人也都是這樣,聽到不順耳的話總是心裏不舒服,聽到吹吹拍拍的話總是飄飄然。


    所以這三個原因:能征慣戰、少年得誌、內外失聰,導致了他的過度自信。


    5、英布為什麽會叛楚


    黥布,姓英,所以又稱英布。黥,是一種刑法,也叫墨刑,即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英布曾因觸犯秦法在臉上刺字,所以又稱黥布。


    九江王黥布是項羽手下第一驍將,能征慣戰。他和項羽關係一向配合默契,項羽的功過之中都有黥布的份兒。率先渡河打響巨鹿之戰的是他,率先打入函穀關的是他,坑秦降卒二十萬的也是他。因此,黥布與項羽十分相似。


    項羽在漢元年(前206)冬十二月入關,正月就封黥布為九江王,轄境為秦朝的九江郡,大體相當於今天安徽長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區;都城是六,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六安市東北。黥布所封的九江郡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正好處在項羽西楚都城彭城的南麵。


    但是,黥布在彭城大戰之後竟然被劉邦策反了!和項羽關係如此親密的黥布為什麽能被劉邦策反呢?


    漢二年,齊王田榮叛楚,項羽平齊,向九江王黥布征兵,黥布以有病為由沒有聽從項羽的調遣,隻派了手下的將軍統兵四千人參戰。


    彭城大戰時,黥布又稱病沒有幫助項羽。


    項羽因此怨恨黥布,多次派使者責備黥布。黥布看見項羽責備他,內心恐慌,不敢去見項羽,致使兩人的矛盾愈來愈深。


    人與人之間是很容易產生誤解的。而且,一旦誤解產生,又非常難以消除。


    劉邦的使者就是利用了項羽和黥布之間的誤解,誇大項羽和黥布之間的矛盾,鼓吹劉邦最終一定能夠戰勝項羽,導致黥布動搖而叛楚。


    黥布的叛楚,使項羽失去了一員猛將;也使彭城失去了南麵屏障,陷入孤立。


    其實,項羽在軍事上一直非常倚重黥布。如果項羽表現得寬容一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難,黥布未必會叛楚。


    項羽軍事上的被動,政治上的幼稚,歸根結底是他個人的性格所致,是他的性格導致了他政治和軍事上的失誤。


    6、項羽為什麽不殺項伯


    項伯是項羽的堂叔,鴻門宴時擔任項羽的左尹。左尹是楚國官名,“尹”在楚國官製中是丞相,“左尹”就是左丞相。這個職位是一個相當高的職位,是副總理級的國家領導人了。


    此人屢屢幫助劉邦,當在必誅之列。可是,項羽卻始終沒有誅除這個項氏敗類。


    第一件事,鴻門宴前夜,項伯私訪張良,泄露了重大軍事機密,項羽竟然不予追查。


    第二件事,鴻門宴上,項伯以劍護衛劉邦,使範增、項莊刺殺劉邦的計劃未能實現。這兩件事前後關聯,都有項羽政治幼稚的因素在內,而且分量很重;但是,顧念項伯是自己的堂叔,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換成他人,誰敢在大戰前夜私見敵軍?如果真有人為了私交夜入敵營、夜見敵將,誰能保證他不會受到項羽的嚴厲處罰?項伯之所以敢於在大戰前夜私見張良,就是因為他知道項羽重情念舊,對他這個官居高位的堂叔不會給予什麽嚴厲的懲罰。


    我們可以拿項伯和範增作一個對比。範增是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項羽尊稱他為“亞父”。從年齡上看,鴻門宴時項羽二十七歲,範增已經七十多歲。但是,滎陽會戰中陳平一施反間計,項羽馬上疏遠範增,並逐步奪了他的權。範增其實並未通敵,真正通敵的是項羽的堂叔項伯。可是,通敵的項伯並未因私見張良受到任何懲罰,沒有通敵的範增卻被項羽懷疑猜忌,憤而出走。


    如果範增是項羽的堂叔,項羽會這樣做嗎?為什麽陳平頻頻使用反間計,卻沒有一個反間計針對項氏宗族呢?


    有人說:在鴻門宴上刺殺劉邦顯得項羽沒有度量,沒有胸懷。項伯的話顯出了項羽的度量。這純粹是胡扯!


    項羽與劉邦在秦亡之後是爭奪天下的對手,劉、項兩大集團的利害關係嚴重衝突。誰殺誰,怎麽殺,都是枝節,關鍵是殺。


    劉邦利用“鴻溝議和”,從項羽手中騙回來了老爸和老婆,馬上就翻臉,一路追殺項羽,必欲置項羽於死地而後快。這算什麽?這講信用嗎?這不明明是騙人嗎?要打就光明磊落地打,何必要以議和的名義將老爸和老婆騙回來再打?人們從不指責劉邦毀約殺人,又憑什麽苛責項羽鴻門宴殺戮劉邦是沒有度量呢?


    第三件事,代劉邦求封漢中,這件事情性質就更加嚴重了。


    劉邦最初被項羽封到巴蜀,後來劉邦和張良行賄項伯,項伯為劉邦說情,加封劉邦漢中之地。


    關中之地在整個楚漢戰爭中都是劉邦的根據地。劉邦得封漢中之地的好處是:第一,領土擴張。領土的擴張就意味著人員的增多,資源的增多。第二,便於出兵關中。關中自商鞅變法以來,非常富庶;又一直實行兵農合一的政策。因此,劉邦一有失利,蕭何就從關中為他調集兵員、糧餉。特別是劉邦彭城大敗,元氣大傷,全靠蕭何從關中補充兵員、糧餉,使劉邦迅速恢複元氣,才有了與項羽繼續周旋的資本。


    滎陽之戰是長達兩年多的消耗戰,劉邦沒有關中之地的後勤支援是不可想象的。


    項羽除了敗在戰略的失誤之外,還敗在後勤補給線沒有保障。劉邦就不同了,他奪取的關中成了他的黃金補給線,絲毫不用擔心項羽會切斷他的後勤補給線。


    第四件事,代劉邦救父救妻。


    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陣,項羽打算處死劉邦之父太公及其妻呂後,項伯勸項羽不要這樣做。項伯說“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隻益禍耳”。這裏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天下事未可知。所謂天下事就是劉、項兩家之事;所謂未可知就是劉、項兩家到底誰可以得到天下還很難講。


    想一想項伯所做的那麽多事情,再想一想這句話,就知道這句話含有很深的含義。這說明項伯已經在考慮一件事了:“後項羽時代怎麽辦”(也就是假如項羽敗給劉邦了,我項伯怎麽辦)。匪夷所思的是,項羽聽了項伯的話,竟然就放了太公、呂後。實際上,項伯是幫助劉邦救了其父、其妻兩條命。


    7、用人不察,隻圖報恩


    曹咎和司馬欣是對項梁有大恩的人,他們曾經救過項梁的命,項梁因此躲過了一場血光之災。所以,項梁對曹咎、司馬欣一直非常感恩,項羽對曹咎、司馬欣也非常信任。


    漢三年六月,項羽二奪成皋,劉邦狼狽逃竄。但劉邦奪了韓信手下的軍隊,重新振作起來,派兩萬士兵增援彭越,在項羽的軟肋——後勤補給線上大搞突襲戰。


    漢三年八月,彭越完全切斷了項羽的後勤補給線,項羽不得不再次回援以打通補給線。


    臨行之前,項羽把成皋戰區的指揮權交給了曹咎、司馬欣。曹咎當時是楚國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大司馬。項羽行前再三交代,我十五天必定掃平彭越,你們要在這十五天裏隻守不戰,保住成皋。但項羽揮師東進不到五六天,曹咎就受不了羞辱,震怒之下出兵作戰,被劉邦打得大敗,使項羽又一次丟失了成皋。


    項羽重用曹咎、司馬欣是一重大失策。


    曹咎、司馬欣不是帥才,根本沒能力守住成皋。項羽出於對曹咎、司馬欣的舊情重用他們兩個人,導致辛辛苦苦才奪過來的成皋第二次失守,使自己在局部戰場上也沒有獲得應有的勝利,不能不說這是項羽自己打敗自己的重大失誤。


    重用親信是人類無法克服的一種天性。因為,親信為人熟悉,熟悉帶來信任。但是,為了所謂的信任而重用無能的親信,特別是在關乎事業成敗、個人生死的重大問題上重用無能的親信,那可就是愚蠢至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劉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