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活捉魏豹並將他全家押送至滎陽以後,他又命令曹參諸將領兵征伐魏都平陽以外的其他地區,魏豹既降,群龍無首,其他地區也是望風而逃或者望風而降,不久,魏地即平定。


    隨著魏地的平定,如何開辟第二戰場,打開北向通道,成了韓信在軍事上的首要思考。但從何地開始動手呢?不能無緣無故去征伐吧?像當時劉邦伐楚,還聽從了董公意見,找了個為義帝發喪複仇的理由呀。當然,箭在弦上的時候,是不愁理由的,欲動幹戈,何患無辭?


    彭城之戰前,劉邦約諸侯伐楚,趙相陳餘曾向劉邦提出一個條件,要求劉邦殺掉張耳,他便出兵相助。劉邦為獲利陳餘支持,使了個詐,殺了一個與張耳模樣極象的人,蒙混過關了,得趙兵相助。彭城大戰失敗,諸侯軍紛紛逃回自己領地,陳餘從逃回的士兵口中聽說張耳還活得好好的,氣得七竅生煙,立馬與漢翻臉,與漢為敵。陳餘背漢,韓信便有了伐趙的理由,於是,韓信向漢王劉邦請求增兵三萬,允許他帶領部眾,征伐趙國,再北攻燕、東平齊,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悉數掃平,然後集中全部兵力,南下攻楚。這就是韓信張劉邦建議平定天下的大計。


    劉邦聽後大喜,他對韓信的軍事才能充滿信心,他知道韓信胸有成竹,對他的建議深信不疑,隨即就命張耳帶兵三萬,前往魏地,與韓信原有部眾會師,擇機伐趙。韓信一邊籌劃北伐事宜,一邊等待援軍的到來。不久,張耳率軍到達,韓信合兵一處,向趙國的代郡逼進,不日即到達閼與(今山西和順)。


    代郡本是陳餘封地,因為陳餘要輔佐趙王,便安排自己的謀士夏說為代相,駐軍守衛。夏說得報漢軍已到閼與,對於相距隻有數十裏的代城來說,無異於兵臨城下,夏說非常焦急,馬上領兵,開赴往閼與方向阻擊。漢軍卻沒有這麽倉促,挺兵推進,前有前鋒衝擊,後有大軍壓陣,可謂穩操勝券。漢軍先鋒是誰?乃身經百戰的猛將曹參。


    曹參這個人,應該算中國曆史上最聽話的人臣,為何?君不見曹參自同劉邦沛縣起兵,南征北戰,奪下無數城池郡縣,但他一直都忠心耿耿,劉邦以及其他大將指向哪就打向哪,從無遲疑和違背,是堅定的執行者,即使是後來他當上了漢朝丞相,他都順著前任的思路,一任接著一任幹,從來不“新官上任三把火”,要把自己燒出名,這種人,踏實而忠誠,十分可靠,他因此得了個“蕭規曹隨”的好評價。當然,這是後話。


    曹參作為先鋒,率軍直奔代城,路上正好與夏說的軍隊相遇。曹參看見夏說,一馬當先,提刀就砍將過去,夏說迎戰,兩人殺得難解難分。戰了大約二十多回合,曹參佯敗,虛晃一招,拉馬回身逃跑,夏說以為曹參真的武功差勁,呼喊大軍追殺前去,誰知追了不遠,便見兩邊旗幟招展,眾馬奔騰,左灌嬰,右張耳,逃跑的曹參又立即回馬,三路大軍夾擊過來。夏說大呼上當,然而後悔遲了,夏說部眾被漢軍殺得七零八落,夏說隻得逃跑,曹參等將緊追不舍,追到鄔縣東,夏說終於因馬受傷而倒地被曹參抓獲。


    曹參抓獲夏說後,看他也勇敢忠義,勸其投降。然而,夏說大義凜然,大罵漢軍無信,非道義之師,誓死不降。曹參也不多言,一馬下去,結果了夏說的性命。隨後大軍攻進代城,代地平定。(原文來自帝國的臉譜的頭條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劉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