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直為關羽的失敗而惋惜,似乎如果沒有關羽的大意失荊州,那統一天下的人就會是劉備。其實這個說法的局限性很大,首先就是低估了曹操的實力,再者就是忽視了東方的孫權。即便是關羽沒有喪失荊州,三國鼎立的局麵也將繼續。劉備最多能夠奪取關中,但是想統一天下就會遭到另外兩方的夾擊。從荊州、益州的地理位置來看,諸葛亮的這套戰略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strong>一、北方的曹操沒有那麽不堪一擊,他一直占據著優勢</strong>
首先需要說一下小說和曆史的區別,在小說中,出動的軍隊動不動就好幾十萬,在真實的曆史中是不可能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號稱70萬,但實際隻有10萬。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83萬,但實際也隻有20萬。最水的是劉備,夷陵之戰中,他號稱75萬,但實際隻有6萬人。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擊敗了曹操,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但是即便此時,劉備仍然是三大集團中最弱的一個。劉備集團鼎盛時的總兵力隻有13萬左右,而東方的孫權接近20萬,北方的曹操更是高達40多萬。而且劉備的軍隊大多數都是步兵,而曹操擁有著數量龐大的騎兵。話句話說,劉備的軍隊防守有利,但進攻遠遠不足。在關中平原與騎兵對抗,劉備的實力還差得遠。
諸葛亮為劉備籌劃的戰略是荊州和益州兩路夾擊曹操,這個計劃看似天衣無縫,但是在實施中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益州地區的山路問題,由於山路崎嶇,運送輜重十分困難,這就限製了益州一路出動軍隊的數量。荊州方麵也不強多少,當時的荊州並不是劉備自己獨占,而是三家都有份。曹操控製著荊州的北部,孫權控製著東部,而劉備僅僅控製著中部和西部而已。如果從地盤上計算,劉備最多占據著半個荊州。劉備即便是在鼎盛時期,他所能控製的人口也隻有100多萬(曹操也隻有400多萬)。這麽點人能夠提供的糧草等物資是有限的,雖然曹操也不富裕,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與曹操拚消耗,無論如何也不是曹操的對手。
<strong>二、不要忽視東方的孫權,他經常起到關鍵作用</strong>
在小說中,劉備和曹操是兩個主角,似乎孫權就是一個打醬油的。但是實際的曆史中,孫權集團的實力要遠在劉備之上。在劉備落魄的時候,孫權之所以要聯合劉備,是因為曹操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接威脅了他自己的統治。但是在劉備逐步做大之後,孫權開始對這個人十分忌憚。畢竟孫權也不是什麽慈善家,他也要爭霸天下。劉備進軍西川時,最擔心的就是孫權趁機偷襲荊州,所以才留下來諸葛亮、關羽等一大幫人駐守。不過由於劉備的水平不怎麽樣,最終諸葛亮不得不前往增援。關羽鎮守荊州時期,在外交上與孫權搞得是一塌糊塗。兩大集團隻差捅破最後的一層窗戶紙,若非曹操的威脅,孫權肯定會對荊州下手。
漢中之戰以後,劉備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劉備在各方麵已經開始可以與孫權比肩,和曹操仍然差得遠。劉備的勢力明顯威脅到了孫權,孫權擔心如果劉備不是揮師北上,而是順流東進,那孫權就危險了。為了把危險性降到最低,孫權要做的就是把劉備的軍隊全部鎖死在三峽之內。但是要實現這一目的,就意味著必須奪取荊州。正好此時關羽犯了致命的錯誤,關羽在沒有劉備和諸葛亮許可的情況下,擅自調動了荊州的主力軍隊進攻湖北北部地區。這對孫權來說是一個天賜良機,無論關羽是勝是敗,他都必須趁機下手。關羽此時私自調動屬於東吳軍糧的問題,正好給了孫權一個把柄,孫權命令呂蒙偷襲荊州。
<strong>三、即使沒有失去荊州,劉備也最多進入關中</strong>
由於益州地區山路難行,所以劉備在兩路夾擊曹操的軍事行動中,更依賴於荊州地區的動作。但是荊州地區隻有3萬多軍隊,根本起不到牽製曹操主力的作用。劉備最大的可能就是增強荊州地區的兵力,牽製曹操中原地區的軍隊;而他自己出漢中向關中進發,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他有可能進入長安城。不過想統一天下還差得遠,他最多做一個初期的劉邦。達到這一步才算是三方勢均力敵,在此之後,該怎麽發展就隻能看三大集團的本事了。隨著人才的凋零,蜀漢方麵仍然是最困難的,不過它不用再為人口的問題發愁。但如果真的發展到了那一步,國家統一的步伐隻會更慢,從長遠來說,對中國的損耗也隻會更大。
<strong>一、北方的曹操沒有那麽不堪一擊,他一直占據著優勢</strong>
首先需要說一下小說和曆史的區別,在小說中,出動的軍隊動不動就好幾十萬,在真實的曆史中是不可能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號稱70萬,但實際隻有10萬。赤壁之戰中,曹操號稱83萬,但實際也隻有20萬。最水的是劉備,夷陵之戰中,他號稱75萬,但實際隻有6萬人。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擊敗了曹操,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但是即便此時,劉備仍然是三大集團中最弱的一個。劉備集團鼎盛時的總兵力隻有13萬左右,而東方的孫權接近20萬,北方的曹操更是高達40多萬。而且劉備的軍隊大多數都是步兵,而曹操擁有著數量龐大的騎兵。話句話說,劉備的軍隊防守有利,但進攻遠遠不足。在關中平原與騎兵對抗,劉備的實力還差得遠。
諸葛亮為劉備籌劃的戰略是荊州和益州兩路夾擊曹操,這個計劃看似天衣無縫,但是在實施中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益州地區的山路問題,由於山路崎嶇,運送輜重十分困難,這就限製了益州一路出動軍隊的數量。荊州方麵也不強多少,當時的荊州並不是劉備自己獨占,而是三家都有份。曹操控製著荊州的北部,孫權控製著東部,而劉備僅僅控製著中部和西部而已。如果從地盤上計算,劉備最多占據著半個荊州。劉備即便是在鼎盛時期,他所能控製的人口也隻有100多萬(曹操也隻有400多萬)。這麽點人能夠提供的糧草等物資是有限的,雖然曹操也不富裕,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與曹操拚消耗,無論如何也不是曹操的對手。
<strong>二、不要忽視東方的孫權,他經常起到關鍵作用</strong>
在小說中,劉備和曹操是兩個主角,似乎孫權就是一個打醬油的。但是實際的曆史中,孫權集團的實力要遠在劉備之上。在劉備落魄的時候,孫權之所以要聯合劉備,是因為曹操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接威脅了他自己的統治。但是在劉備逐步做大之後,孫權開始對這個人十分忌憚。畢竟孫權也不是什麽慈善家,他也要爭霸天下。劉備進軍西川時,最擔心的就是孫權趁機偷襲荊州,所以才留下來諸葛亮、關羽等一大幫人駐守。不過由於劉備的水平不怎麽樣,最終諸葛亮不得不前往增援。關羽鎮守荊州時期,在外交上與孫權搞得是一塌糊塗。兩大集團隻差捅破最後的一層窗戶紙,若非曹操的威脅,孫權肯定會對荊州下手。
漢中之戰以後,劉備的實力達到了頂峰。劉備在各方麵已經開始可以與孫權比肩,和曹操仍然差得遠。劉備的勢力明顯威脅到了孫權,孫權擔心如果劉備不是揮師北上,而是順流東進,那孫權就危險了。為了把危險性降到最低,孫權要做的就是把劉備的軍隊全部鎖死在三峽之內。但是要實現這一目的,就意味著必須奪取荊州。正好此時關羽犯了致命的錯誤,關羽在沒有劉備和諸葛亮許可的情況下,擅自調動了荊州的主力軍隊進攻湖北北部地區。這對孫權來說是一個天賜良機,無論關羽是勝是敗,他都必須趁機下手。關羽此時私自調動屬於東吳軍糧的問題,正好給了孫權一個把柄,孫權命令呂蒙偷襲荊州。
<strong>三、即使沒有失去荊州,劉備也最多進入關中</strong>
由於益州地區山路難行,所以劉備在兩路夾擊曹操的軍事行動中,更依賴於荊州地區的動作。但是荊州地區隻有3萬多軍隊,根本起不到牽製曹操主力的作用。劉備最大的可能就是增強荊州地區的兵力,牽製曹操中原地區的軍隊;而他自己出漢中向關中進發,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他有可能進入長安城。不過想統一天下還差得遠,他最多做一個初期的劉邦。達到這一步才算是三方勢均力敵,在此之後,該怎麽發展就隻能看三大集團的本事了。隨著人才的凋零,蜀漢方麵仍然是最困難的,不過它不用再為人口的問題發愁。但如果真的發展到了那一步,國家統一的步伐隻會更慢,從長遠來說,對中國的損耗也隻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