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末期全國一片混亂,反莽起義無處不在。公元17年,以銅馬、綠林、赤眉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在全國爆發。起義過程中,地主階級中的一部分人和豪強列霸,也乘機聚兵起事,攻城掠地,大鬧天下,全國又處於一片互相殘殺的混亂之中。


    國破家亡,各民族之間互相殘殺。處在這種災難之中的人民,他們日夜思念曾給他們帶來幸福的高祖劉邦的西漢王朝。就在這時,南陽大地主劉演、劉秀兄弟打出“複高祖之業”的旗幟,組織了一支七八千人的春陵軍舉兵反莽。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後代。劉秀自幼喪父,孤兒寡母在叔叔劉良的照顧下生活,直到他長大。年輕時的劉秀,身材高大,一表人才。他為人講究誠信,處世謹慎,性情溫和善良。他在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的基礎上,依靠地主階級的“功臣”、“良將”們,抗擊群雄。


    各地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起義軍將領們都主張擁立一個劉姓的皇帝,以此統一號令,順應人心。他們認為劉玄懦弱,容易左右,因而於公元23年在宛城南麵的洧水擁立劉玄為皇帝。劉玄是春陵侯劉仁的曾孫,在平林軍中,號稱更始將軍。劉玄當皇帝後,改元為更始元年,並封了一大批官,封劉演為大司徒,封劉秀為太常偏將軍。


    南陽一帶的起義軍嚴重威脅著王莽,王莽很快集結了43萬人馬,號稱百萬,命司空王邑與司徒王尋討伐起義軍。公元17年6月,王莽軍隊首先與劉秀相遇,劉秀的將領見敵多勢盛,不敢作戰,都跑回昆陽(今河南葉縣)城中。他們懷念家人,都想各自回本土自保。劉秀向將領們分析了當前形勢,口吻嚴厲:“我們的糧草不多,敵強我弱。若我們齊心協力抗擊敵人,還有戰勝的希望;若我們人心渙散,必然被消滅。我們現在要把宛城攻下,這樣我們才會得到後方的援助。現在怎麽離心背德,隻想看守自己的妻子和財物呢?”將領們受不了這些話,紛紛怒喝道:“劉將軍怎麽竟敢如此講話!”恰好這時傳來消息——王邑、王尋的大軍已到城北,隊列綿延幾百裏。將領們雖平常不看重劉秀,但如今事情緊急,又想不出辦法,隻好勉強說:“還是再請劉將軍拿主意吧!”劉秀就向大家講了他的主張和具體要求,結果將領們一致同意。


    當時王莽軍隊十餘萬人圍困昆陽,昆陽城中隻有八九千人,劉秀要王鳳、王常守城,自己和李軼等13人騎馬乘夜闖出城南門,召集在外的軍隊。劉秀到郾縣、定陵一帶,集合那裏的全部軍隊救援昆陽。將領們舍不得財物,要求留一部分兵力看守。劉秀說:“現在要是打敗敵人,我們就會得到更多的財物,甚至可以奪得天下,要是被敵人打敗了,腦袋都保不住,要財物還有什麽用?”於是劉秀把全部軍隊都帶到了昆陽。劉秀親率步兵、騎兵千餘人當先鋒。這時,昆陽城被圍得鐵桶一般。劉秀到離敵軍四五裏外停下來,敵軍數千人迎戰。劉秀率軍衝殺一陣,殺敵十來人,首戰小勝,士氣稍振。將領們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見了小敵就害怕,如今見了大敵卻如此勇敢,真是奇怪。有你在,我們一定會打敗敵方。”劉秀繼續前進,殺敵近千人,敵軍敗退,劉軍士氣大振。劉秀緊接著率領3000敢死隊,從城西直衝敵軍的中軍地帶。王邑、王尋十分輕敵,下令軍隊各守營地,不得移動,隻率領1萬餘人迎敵,結果大敗,落荒而逃。


    昆陽一戰,敲響了王莽政權的喪鍾。王莽坐立不安,憂懣不食。同時,海內豪傑蜂擁而起,殺掉州郡官吏自稱將軍,接受更始帝年號,等待詔命。王莽的一些心腹,策劃殺掉王莽投降漢朝,保全宗族。正當這時,新市、平林起義軍的將領們看到劉演、劉秀兄弟的威名日益擴大,心中不安,勸劉玄除掉他們,甚至連本來與劉兄弟關係密切的李軼也轉而諂事新貴。而劉手下的人對劉玄當皇帝之事一開始就不服,有人說:“本來起兵圖大事的是伯升(劉字伯升)兄弟,現在的皇帝是幹什麽的?”公開拒絕劉玄的任命。於是,劉玄就借封劉部將劉稷為抗威將軍而不受之故,把劉稷及為他說情的劉演殺掉了。對此,劉秀深感不安,趕緊跑到宛城請罪。劉部下去迎接他,慰問他,他隻是在公開場合下寒暄幾句,表示過錯在自己,但他不與這些人私下交流,不講昆陽的戰功,不為哥哥服喪,飲食言笑與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劉玄見劉秀沒有反對他的意思,感到有些慚愧,拜他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而劉秀每當獨居,總是不喝酒、不吃肉,以此寄托哀傷,他隻能得到後來的光武皇後陰麗華的安慰。


    公元23年9月,劉玄的軍隊相繼攻下了長安和洛陽。劉玄打算以洛陽為皇都,便命劉秀先行前往整飭吏製。劉秀到任,安排僚屬,下達文書,從工作秩序到官吏的裝束服飾,全恢複漢朝舊製。當時,關中一帶的官員趕來迎接皇帝劉玄去長安,他們見到劉玄的將領們頭上隨便包一塊布,沒有武冠,有的甚至穿著女人衣裳,滑稽可笑,沒有莊重威嚴的樣子,但他們見到劉秀的僚屬肅然起敬。一些老官員流著淚說:“沒想到今天又看到了漢朝官員的威儀!”他們紛紛對劉秀產生了敬佩向往的心理。


    劉玄到了洛陽,需要派一員親近大將代表朝廷去河北一帶,宣示朝廷旨意,要那裏的郡國遵守朝廷的命令。朝廷經過一番爭議,最終又選定了劉秀。這給劉秀提供了避開矛盾漩渦、自由施展才幹的機會。劉秀在河北,每到一處都認真考察官吏,按其能力的高低分配財富的多少;平反冤獄,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複漢朝的官銜。官民歡喜,竟相持酒慰勞,劉秀一律婉言相拒。在河北期間,劉秀還粉碎了一起假冒漢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王郎就參與其中。劉秀在清理繳獲的文書檔案時,發現官吏與王郎勾結一起毀謗劉秀的材料有幾千份。要是按這些材料提供的線索加以追究,必然會使一大批人惶恐不安。劉秀一律不看,他把王郎的部屬召集起來,當著他們的麵一把大火將這些材料燒掉。他解釋說,這樣做是“令心懷不安的人放心”。 更始帝見劉秀的影響越來越大,便派使節趕到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並命令劉秀停止一切軍政活動,與有功的將領一起到長安去。這表明劉玄已經對劉秀不放心,要削弱他的力量,奪回他的權力。劉秀自然明白這一意圖,他便以“河北未平”為理由,拒絕應詔去長安。劉秀與劉玄的裂痕從此開始清晰起來。


    公元24年秋天,劉秀調集各郡兵力,先後在館陶等地擊敗並收編了銅馬、高湖、重連等地的農民起義軍,大大加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河北一帶大致平定。以樊崇、逢安、徐宣等人為首活動在今河南東部的赤眉軍,正在迅猛地向長安進兵;赤眉一旦攻下長安,劉玄敗逃,就會出現一個奪取關中的良好時機。劉秀感到爭奪天下的時機即將到來,爭奪天下的架勢應當拉開了。他便一邊派將軍鄧禹率精兵兩萬向關中一帶進發,相機行事;一邊選定北據太行山、南臨黃河、地勢險要、財物富實的河內郡作為進


    取中原的立足點。他先用文武兼備的良將寇恂任河內太守,冠以“行大將軍事”的禦號。他向寇恂交代任務說:“從前漢高祖與項羽爭天下,把蕭何留在關中,我現在把河內交給你。你的任務,是像蕭何那樣保證糧草供給,訓練士兵和戰馬;阻擋其他軍隊到這塊地盤上來,特別是不讓黃河以南劉玄的軍隊過來。”後來寇恂果然不負重托。劉秀又在孟津部署重兵,窺視洛陽。


    安排妥當以後,劉秀帶領一支軍隊回到冀中、冀北一帶。一路上,將領們紛紛給劉秀建議,要他稱皇帝。劉秀故作拒絕,有時還驚訝地說:“你們怎敢說這種話?當心招來殺身之禍!”到了南平棘,將領們又一再勸說,劉秀還是拒絕。乘身邊無人的時候,將軍耿純說:“人們拋開親人和家鄉,跟從大王出生入死,為的就是想攀龍附鳳,實現封宮拜爵的願望。現在大王不願稱帝,違背了眾兄弟的願望,我擔心他們會感到失望,產生離你而去的想法,況且,人心是不容易收攏的。”劉秀仔細思考之後,明白了將領們要他當皇帝是出於個人利益,並非虛讓,於是表示說:“我會考慮這個問題。”


    到高縣,劉秀把將軍馮異從洛陽前線召回,向他詢問天下形勢。馮異是當時劉秀最親密的人,自從劉秀任司隸校尉以來,他一直跟在劉秀身邊,陪同劉秀渡過了最艱難的時刻,他經常勸劉秀做爭奪天下的思想準備。他不爭功名,每次論功行賞他總是跑得遠遠的,不參與其中。他對劉秀忠心耿耿,他擔任洛陽前線的軍事首領,了解戰爭的形勢,分析的情況非常可靠,故此劉秀才召他來詢問。馮異對劉秀說:“更始皇帝的敗局已定,宗廟社稷的問題就在大王您了。您應當聽從眾人的主張。”


    於是,劉秀在鄙城(今河北省柏鄉縣北)築起壇台,於公元25年六月初六登台祭告天地眾神,當了皇帝,改元建武。


    掃平群雄一統天下


    劉秀即帝位之初,天下依然四分五裂,“帝王滿天下”。除了農民起義軍綠林、赤眉軍之外,還有更始皇帝劉玄、東方皇帝劉永、蜀中皇帝公孫述、舒城皇帝李憲、匈奴立的皇帝盧芳、燕王彭寵、齊王張步、海西王董憲、楚黎王秦豐等。這些人各據一方,自立為王,互相攻城掠地,戰爭頻繁,廣大人民飽受著分裂、戰亂之苦。漢光武帝即位之後,利用“人心思漢”的社會心理,打出“劉氏宗室”的旗號,搜羅人才,爭取民心。利用招降和用兵兩種手段,經過長達10年之久的艱苦戰鬥,終於一一掃除盤踞各地的帝王,使中國又一次走向了統一。


    更始皇帝劉玄,本是沒落貴族,並無本事。隻是當時的綠林起義軍為了招集民眾,同王莽新政鬥爭,急需一個劉氏宗室子弟作為皇帝,便策立劉玄為“更始皇帝”。據說,劉玄在舉行登基儀式時,嚇得戰戰兢兢,冷汗直流。


    劉玄當了更始皇帝,大赦天下,連封數王,連宮裏的廚師、火佚都封了爵位。當時長安的老百姓編了一首歌謠:“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這樣的皇帝僅僅是個木偶,很多綠林軍的將領和各郡縣的官吏根本不聽他的命令。當時劉秀、劉演弟兄倆的軍隊實力很強,但卻被封了個很低的官職。各路起義軍心中雖有自己的算盤,但在反對王莽新政問題上目標是一致的。


    王莽死了之後,劉玄每日不理朝政,隻知尋歡作樂,重用無能之輩。不少人見劉秀日益強勝,多次勸劉玄殺掉劉秀,劉玄卻遲遲下不了決心,最後派劉秀出使河北,行大司馬職。可劉秀到河北後,鎮撫州部,巡察地方,上自郡守,下至平民,不收受百姓敬獻的牛肉與美酒,廣施恩惠,終於控製了河北並登基稱帝。然後,劉秀又舉兵攻占邯鄲、河內、溫邑等地。這時,由於劉玄無能,赤眉軍又立一個叫劉盆子的牛倌作為皇帝,也舉兵攻打長安。劉玄左右受到攻擊,最後投降了劉盆子,被改封為長沙王。 劉秀得知更始皇帝下台,便一鼓作氣,命吳漢、馮異等11位將軍攻打洛陽。這時的洛陽由更始皇帝的驍將朱鮪把守。由於朱鮪拚命固守,劉秀部隊連攻數月,一直沒有攻下。後來劉秀聽說部將岑彭當年曾是朱鮪的校尉,便派他去勸降。朱鮪對岑彭說:“大司徒(指劉)被害,我參與籌劃,更始帝派劉秀去河北,我又阻攔過,並進諫鏟除蕭王,這些罪過,我想蕭王是不會原諒的,因此不敢投降。”漢光武帝得知此事,便托岑彭向朱鮪說:“要幹大事的人,不能計較小過。朱鮪如降,官爵不動,我可以對黃河水發誓,絕不失信!”朱鮪聽後。叫人用繩子把自己捆起來,到達河北漢光武帝營帳聽候發落。光武帝見到朱鮪急忙下座,親自解開繩索,向他表示慰問,並拜其為平狄將軍,封扶溝侯。


    至此,以更始皇帝劉玄為代表的一派勢力,在赤眉和劉秀的攻擊下被平息了。 在群雄並立的大地上,赤眉軍也是一支強大的農民武裝力量,嚴重威脅著劉秀新建的東漢王朝。


    赤眉軍是一支樸實的農民武裝,在推翻更始皇帝的鬥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於缺乏領導,紀律性差,攻入長安後,又燒又搶,令老百姓紛紛逃散。號稱百萬之眾的赤眉大軍,在長安城中得不到軍餉,開始向秦嶺終南山一帶轉移。赤眉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大雪,凍死、餓死了許多士兵,因此,隻好又退回長安。漢光武帝派大將鄧禹乘機攻擊赤眉,結果遭到赤眉軍的伏擊。鄧軍大敗,死傷3000多人,鄧禹隻帶了20多名騎兵逃了回來。


    漢光武帝分析了一下赤眉軍的情況,了解到赤眉軍打仗個個英勇,但由於兵馬太多,糧食缺乏,他們不會久居長安,因此,隻有采取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步步圍堵、不斷分化的方法。於是他派馮異率兵前去執行這一任務。臨行前,漢光武帝送給馮異一輛馬車,一口寶劍,囑咐他說:“長安一帶遭兵災,老百姓窮困到了極點。此次出征,如長安敵軍肯降,你隻要把他們的頭子送到京城來就行了,士兵可以讓他們回家種地、養蠶,絕不要殺害。再多帶些糧食,到時一定能用得上。”


    果然不出漢光武帝所料,長安城已到了餓死人的地步,一斤黃金隻能換五升豆子。赤眉軍隻好東撤,到了澠池,同馮異軍隊相遇。馮異用計,把自己的一部分軍隊也偽裝成赤眉軍,擾亂赤眉軍陣營,結果赤眉軍大敗,有8萬多人因饑餓投降了漢軍,還有十幾萬衝出了重圍。逃出來的赤眉軍懷著悲愴的心情,扶老攜幼,繼續向東行進。光武帝劉秀這次親自帶兵堵截,在宜陽與赤眉軍相遇。赤眉軍見漢軍壁壘森嚴,軍威雄壯,他們又饑又餓,無心作戰,隻好派劉氏宗室劉恭代表赤眉軍,向劉秀乞降。劉秀接受赤眉軍投降後,立即命令宜陽的縣令,把全縣的廚師集中起來,給十幾萬赤眉軍做菜、做飯,讓他們飽餐一頓。饑餓疲乏到極點的赤眉軍,受到這樣的待遇,對光武帝感激不盡。第二天,劉秀在漢水邊布陣,讓赤眉軍將領觀看,並對赤眉軍降將樊崇等人說:“你們投降了,後悔不後悔?如果後悔,朕可以讓你們回營,重新集合軍隊,再


    行決戰,朕絕不強求你們投降。”樊崇嚇得頭也不敢抬,徐宣則連連叩頭,說:“歸順皇上,早有此心,今日如願,如同嬰兒見了慈母一樣,隻有喜歡,沒有後悔的。”光武帝聽後哈哈大笑。


    劉秀擊敗主要對手之後,目標又開始轉向東邊的劉永。劉永原來被更始皇帝劉玄立為梁王,後來自稱皇帝,以睢陽作為京城,占據著青州、徐州一帶28個城,封山東的張步、蘇北的董憲、廬江的李憲等人為大將軍。 劉秀於公元26年夏,命蓋延率軍征討。經過整整一年的殘酷戰爭,劉永大敗,後被手下將領所殺。


    北方的漁陽太守彭寵,原係劉秀部下,後反叛,自立為燕王。占據著薊城、右北平的上穀等縣,北邊聯絡匈奴,南邊聯絡張步,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漢光武帝決定親自征討,後經勸說,方派朱祐、耿龕等率兵北進,於公元29年平息了彭寵的叛亂,北方局勢安定下來。 接著,張步、董憲、李憲、匈奴立的皇帝盧芳等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們也相繼被滅,國內大部分地區開始穩定。 但是,還有三大勢力,這就是蜀中皇帝公孫述、五郡大將軍竇融、西州大將軍隗囂。他們勢力強大,有同光武帝平分天下之勢。光武帝決定采取逐個擊破,分而治之的策略,鏟除這三大勢力。


    公孫述占據著益州(今四川、貴州、雲南等),資源豐富,地勢險惡;加上公孫述經營多年,勢力比其他兩個都大;而且,公孫述在蜀中已自稱皇帝。為了孤立公孫述,光武帝決定拉攏竇融、隗囂。他先派人去聯絡隗囂,可隗囂打算自己做皇帝,隗囂不僅沒有聽從劉秀的勸說,而且還派人去聯絡竇融,勸竇融自立為王,他們同公孫述聯合起來,建成三個國家,共同對付洛陽的皇帝劉秀。劉秀得知後,立即派人給竇融送了一封信,信中說:“將軍日前的地位舉足輕重,有人主張分割天下,像戰國時期那樣,各自為王,要知道,中國的土地即使可以分的話,中國的老百姓也是不能分的。將軍如果能從大局出發,上為國家出力,下為百姓著想,我將非常感激!”劉秀的語言情真意切,使竇融和他手下的將士都認為光武帝英明。不久,竇融率部投降,劉秀隨即派兵征伐隗囂。隗囂大敗,於公元31年春病餓而死。漢軍乘機收複了隴右(今甘肅六盤山以西)地區。劉秀收複隴右地區以後,集中優勢兵力,全力以赴進攻蜀中皇帝公孫述。劉秀親自帶兵征討,大將軍岑彭指揮軍隊,連連擊敗公孫述的軍隊,奪下不少城池,公孫述很快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劉秀又命廣平侯吳漢進攻成都,結果公孫述慘敗,受重傷而死。其手下將領見漢軍來勢凶猛,便紛紛投降。這樣,蜀中皇帝的全部勢力被掃除幹淨。


    劉秀從28歲起兵,到滅掉蜀中皇帝那一年,已經43歲了。15年極為艱苦又殘酷的戎馬征戰,芟夷群雄,掃平大大小小的“土皇帝”,終於結束了豪強割據的局麵,使中國又一次走向了統一。


    柔術治國中興漢朝


    劉秀雖然出身於皇族,但由於他長期生活在平民中間,使他深深體會到人民的疾苦。他分析從秦始皇以來中國的動亂原因,懂得要想把國家治理好,要用柔順、緩靜的統治手段,以便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漢室統治。他說:“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後又說:“柔能製剛,弱能製強,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苟非其時,不如息人。”在“柔弱勝剛強”的思想指導下,他廢掉王莽時代苛而繁的律令,學習劉邦的做法,寬簡天下,即所謂“解王莽之繁密,還漢世之輕法”,並由此製定出一係列的政策和措施,為東漢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東漢初年,在大規模的戰爭結束之後,劉秀開始建立一套能加強中央集權的領導班子,“退功臣而進文吏”就是其中一條重要手段。


    劉秀通過多年浴血奮戰才取得政權,在他的手下,有一大批立過不少戰功的將領。這些人擅長打仗,但並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不少人還往往自恃功高,不聽命令,不遵法紀,為所欲為,如果繼續受到重用,他們身居高位,對東漢政權是一大威脅。因此,劉秀決定采取穩妥方式,一方麵給他們加官晉爵,另一方麵剝奪他們的實際權力。為了達到目的,劉秀開始大封功臣,他讓郎中馮勤專管此事。馮勤精明能幹,他規定按照功臣功勞的大小,決定其封地大小、遠近和土質肥瘠,並且製定了一個周密的方案。劉秀根據這個方案,一次就封了360多人為列侯,給予他們崇高的地位。這些列侯的食封數量,最大的有四個縣,小的隻有數百戶,比西漢時少得多。除了大將李通、鄧禹、賈複三人參與議論軍國大事之外,其他大多數列侯成為閑員。經過削權封侯,漢光武帝有效地控製了這些將領的軍事力量。


    封完功臣之後,劉秀又特地下了一道詔書說:希望大家“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敬之戒之!傳爾子孫,長為漢藩”。就是說,希望大家不要恃寵而驕,對自己要求要嚴謹,節製自己的行為,這樣就不會有什麽危險,並能把爵位傳給子孫。光武帝就這樣連哄帶嚇地威懾眾臣。 退功臣的同時重用大批文吏。光武帝認為文吏們熟悉封建典章製度,懂得治理國家且情操高尚。建武六年、七年,劉秀連續兩次下詔,命令各地官吏推舉賢良,到京城參加選官考試。實行“征辟”製度,即下詔特“征”用某人為官,公卿和各地郡守也可自行“辟”用他人做幕僚。在詔書中,劉秀嚴格規定了選官的條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識,是通經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種法令,能熟練地依法辦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幹,遇事不惑,能獨當一麵。各地官吏在選擇人才時,必須嚴格按照這四條標準,如有違者,必將依法治罪。


    光武帝為了得到一批有高度文化修養的文吏,多次親自訪求名賢。在劉秀的同學中,有一位叫嚴光的人,此人很有才學。劉秀做皇帝後,他隱姓埋名,隱居山林。光武帝非常希望能和這位才德高尚的同學共謀國事,於是他叫人畫了嚴光的畫像,到嚴光的家鄉去尋找,找到之後,劉秀立即將他接到京城。不料嚴光不願做官,劉秀幾次光顧他的住所,有時談得晚了,倆人就睡在一張床上。據說,嚴光睡覺不老實,還曾把兩隻腳放在劉秀的肚子上,劉秀也任他如此,並不挪開。還有一個南陽宛城人卓茂,是當時著名的儒生,精通《詩》、《書》、《曆法》等,待人寬厚,深受眾人敬仰。劉秀即帝位不久,就派人訪求這位大名鼎鼎的名士,並且任命七十多歲的卓茂作為太傅,封褒德侯。幾年之後,卓茂老死,光武帝駕車素服,親自送葬。光武帝禮賢下士,求賢若渴,確實網羅了一大批品行端正、廉潔奉公的有用人才。如陳留人董宣,為官清正,執法嚴明,不畏權貴。有一次,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劉黃的家奴仗勢殺人,董宣帶領士兵,當著湖陽公主的麵將這個家奴打死。湖陽公主氣得渾身發抖,向劉秀哭訴。劉秀要殺董宣,董宣說:“陛


    下聖德,中興漢朝,而現在竟縱容親屬家奴殺害平民百姓,如此何以治天下?臣不需鞭殺,請讓我自殺!”說著把頭向柱子撞去。光武帝被剛正不阿的董宣感動,於是不再治其罪。但為了給姐姐一個下台的麵子,劉秀讓人扶董宣給湖陽公主叩頭謝罪。董宣硬是不從,劉秀命人按董宣的頭,董宣兩手按地,就是不肯俯首。劉秀非常感動,任命他為“強項令”,賜錢30萬。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光武帝在政治製度上采取了“雖置三公,事歸台閣”的統治措施。


    光武帝采取了西漢時加強尚書台權力的措施。東漢初年,中央的最高官職是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稱的,管民政,權力比丞相小得多;司空是由禦史大夫改稱的,不再管監察,而是管重大水土工程;太尉管軍事。三公職位雖高,卻徒有虛名,並無實權。劉秀為了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設置了尚書台機構,並加強尚書的職權,擴大機構,增設官吏。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尚書仆射一人,尚書六人,合稱“八座”。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分掌全國政事。尚書的官位不高,尚書令每年的俸祿隻有一千石,副職尚書仆射和六名尚書,每年的俸祿也隻有六百石,他們的地位和待遇遠不能同每年俸祿為萬石的三公相比,但實際權力遠在三公之上。尚書台是最重要的行政決策機構。


    光武帝除了通過尚書招攬大權外,還在宮廷內設置中常侍、黃門侍郎、小黃門、中黃門等宦官職務,由他們負責傳達皇帝的旨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光武帝認為這些宦官們地位更低,他們不可能取得傾國大權,就更保證了他的集權統治。


    劉秀以柔術治國,寬民眾,而對官吏極嚴。東漢初年,他恢複了西漢時曾設置過的三套監察機構,還進一步予以加強。這三套監察機構是:(1)禦史台——有侍禦史15人,負責察舉官吏違法事件,接受公卿、郡史奏事和解釋法律條文。(2)司隸校尉——有從事史12人,主管察舉中央百官犯法者和各部各郡違法官吏。他們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監察權力很大,“無所不糾,唯三公不察”。(3)州刺史——全國分12州,每州設刺史一人,他們遵照皇帝命令,代表中央,乘坐驛車,巡行全國各地。他們每年八月出巡,調查各地有無冤獄,同時考察各郡縣官吏政績,並根據政績好壞,決定升遷罷免。他們在年底或翌年初回到京城,向中央匯報。劉秀對巡察製度非常重視,授予他們很大的權力。


    朝中無論官員職位高低,一律嚴格按照法律辦事。若有不遵守法律者,必會如實量刑定罪。曾任汝南太守的歐陽歙,世授《尚書》,八世皆為博士,德高望重,劉秀十分器重他,但在他度田不實、貪贓枉法的罪行被查出來之後,他立即被捕入獄。當時朝廷有上千名儒生守候在大殿門口,請求寬赦他,甚至有人情願替他犧牲,但劉秀堅決對其繩之以法,予以處死。


    由於劉秀加強了監察製度,對違法官吏要求甚嚴,從而保證了皇帝的權力和意誌能夠得以實現,這對中央集權製的鞏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解放奴婢發展生產


    當時,王莽改製就是因為土地問題(高度集中,兼並問題嚴重)和奴婢問題(奴隸化嚴重),這些西漢末年困擾統治者的問題,同樣危及東漢政權的穩固。劉秀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的就是解放奴婢、精兵簡政和解決土地問題。


    要解決農業問題,勞動力是核心因素。解決奴婢問題,理所當然是重之又重。西漢中後期,由於地主、官吏無限製地兼並土地,使大量農民喪失了自己的土地,他們本人也被賣給官僚、貴族、商人家為奴。奴婢在主人家過著非人的生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主人的毒打,甚至被當成牛馬在市場上公開出售。奴婢問題,影響國家的安危和發展,漢哀帝和王莽新政都想解決,但都沒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光武帝即位後,把解放奴婢作為一項大事來抓。


    從公元26年到公元38年光武帝先後多次下詔令解放奴婢,並且嚴禁虐殺奴婢。公元26年5月的詔令宣布:民有出賣妻子,其妻子想歸父母者,從其便,如主人刁難,按律令論處。建武六年詔令:王莽時吏民被當成奴婢而不符合西漢法律的,一律免為平民。公元31年的詔令:吏民因饑餓戰亂淪為奴婢、妻妾的,留去自便,強製不讓走的,以賣人罪處置。建武十年詔令:取消奴婢因射傷人處死的法律。公元35年2月詔令:天地之間人為貴,殺奴婢者罪在不赦。同年6月詔令:炙灼處罰奴婢的,按律治罪,被傷害者免為平民。公元36年詔令:隴、蜀的人民被劫為奴的,如要離去,一律免為平民。公元38年詔令:益、涼二州奴婢八年來向官府上訟者,一律免為平民,也不必償還賣身錢。


    光武帝在12年內,連續不斷地發布解放奴婢的詔令,使大批奴婢獲得了自由,農業勞動力的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 精兵簡政,是光武帝為發展生產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公元30年6月,光武帝下令說:“設官置吏,是為了奉行皇帝法令,為天下百姓謀福利,如今百姓遭難,戶口減少,而縣官吏職還這樣繁多。茲令各郡、國、縣削減吏員。縣級機構不夠設置長吏的,可以撤減合並。”這一年,裁並了四百多個縣,合並了十個郡、國,裁減大小官吏數萬人。在封建社會,能夠這樣大量地精簡官吏,確是少有之舉。


    公元31年,光武帝又大量地裁減軍隊。建武七年,他下詔令說:“軍士中都是年輕力壯之人,應當立即罷除輕車、騎士、材宮、樓船和相關的軍吏,讓他們回去種田。”大批的士兵得以還鄉,從事農耕。這樣,既減少了軍費開支,又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相當數量的勞動力。


    勞動力問題解決之後,還有一項就是土地問題。東漢初期,土地兼並嚴重,很多農民沒有地種。光武帝於公元39年6月,下令各州、郡清查田地的數目和人口實數,稱為“度田”。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核查田賦收入,防止大地主隱瞞田產,逃避納稅;二是可以從大土地占有者手中沒收一些多餘土地,分給無地的貧民。當時,許多大地主擁有武裝,號稱“大姓”、“兵長”。他們隱瞞田地數量,謊報人口,反對清查。地方官吏也懼怕他們,有的還貪於賄賂,與他們勾結,任憑他們謊報。


    劉秀得知此事,以“度田不實”罪誅殺了十餘個郡太守,並加緊“度田”。於是大姓、兵長們就武裝反抗。許多農民由於分不到土地,或分到的土地實際數量比政府應允的數量要少,也開始反對度田,參加武裝反抗。“群盜處處並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這就是史稱的“度田事件”。劉秀大怒,一再發兵鎮壓。但這些“群盜”等官兵一到,立刻解散,官兵一走,“群盜”又聚集起來。為了平息暴亂,光武帝采取了分化與鎮壓相結合的手段。宣布:群盜們相互揭發,均可免罪,並可分到土地。原來因不敢追捕“群盜”而治罪的官吏,現在隻要能夠使亂民遣散,政府就可以不再洽罪。光武帝


    不愧為一個有經驗的統治者,他這種軟硬兼施的手段,很快就把反抗平息下去了。但是“度田”卻並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


    光武帝還把田租的十稅一恢複到三十稅一。並下令,各郡國凡有餘糧的,要賑濟老年人和鰥寡孤獨以及無依無靠的窮人,各級官吏要親自負責此事,不允許失職。這些被稱為“德政”的小恩小惠,在廣大農民中樹立了東漢王朝的良好形象,穩定了人心。


    漢光武帝劉秀,在兩漢之間激烈的動亂年代,順應曆史的潮流,采用軍事手段,平息群雄,使分崩離析的中華民族再度走向統一。統一之後,采取柔術治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推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到了建國40年時,全國已出現了“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盛景。這也是東漢王朝最富庶和最安定的時期,史稱“東漢盛世”。


    明君風範瑕不掩瑜


    劉秀作為一代明君,從不恣意放縱,豪華奢侈。他不喜歡飲美酒,也不喜歡聽音樂,從不把珠玉當作珍寶。他曾令太官不要接受郡中奉獻的珍饈美味,還把遠方異國進貢的名馬寶劍賜給騎士。漢朝自武帝以後,後宮嬪妃達到3000之多,除皇後以外,有爵秩品級的就分婕妤、容華、充衣等14個等級。劉秀即位後,隻有皇後、貴人有爵秩,貴人的待遇隻有穀數十斛。此外有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均無爵秩和規定的待遇。劉秀在世時要建陵墓,名日壽陵,特意叮囑地麵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墳,低窪處隻要做到不積水就可以了,將來要像漢文帝那樣,不隨葬金寶珠玉。


    劉秀常常顯示出一種寬宏大度、平易謙和的氣概。公元28年,割據隴右的隗囂正徘徊於公孫述和劉秀之間,到底歸服哪方,猶豫未決。他就派他的將軍馬援先後去威都和洛陽觀察時政。馬援自幼就聰明過人,人們都認為他是神童,在西州很有名氣,很受隗囂敬重。劉秀接見馬援這樣一個關係重大的使者,卻沒有升堂坐殿,隻是便衣便服,連帽子都沒帶,他獨自一人坐在洛陽宮宣德殿的廊廡下麵,讓一個宦官引導著馬援去見他。他一見到馬援就微笑著說:“貴客敢往來於兩個皇帝之間,見多識廣。今天有幸見到貴客,真是深感榮幸。”這一平易謙和的姿態,使馬援立刻感到了一種明君的魅力。於是,馬援叩頭說:“當今的局勢,君主在選擇臣下,臣下也在選擇君主。”接著就說起公孫述接見他時戒備森嚴的情況,並說:“我現在從遠方來,陛下接見我連警衛都沒有,就不提防我是間諜刺客嗎?”劉秀又笑著說:“我知道你不是刺客,你隻不過是個說客罷了。”這次會見,讓馬援目睹了劉秀的寬宏氣量。劉秀與當年的劉邦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他不愧是東漢的真正帝王之材。後來馬援勸隗囂歸服劉秀,隗囂不聽,他就脫身自己歸服了。


    劉秀寬宏大度的氣概,還表現在他對待“逸民”、“隱士”、不馴人物的態度上。太原郡當時還留有大量的晉國公族的後裔,他們對新的統治者常常保持一種對立情緒,或者尋機報仇,或者隱居不仕,王侯麵前不肯稱臣。至漢初,_太原郡(在今太原市以南)被稱為“難化”之地。劉秀時,太原郡廣武縣有個叫周黨的,在地方上很有名望,朝廷幾次征他去做官他都不願意,後來不得已,就穿著短布單衣,用樹皮包著頭去見朝廷大員,劉秀卻親自召見了他。按禮節,士人被尊貴者召見,必須自報姓名,否則便是不尊重對方。周黨見了劉秀,不通報姓名,隻說自己的誌趣就是不願做官,劉秀也沒有強迫他。博士範升上書,說周黨在皇帝麵前驕悍無禮,卻獲得了清高的名聲,應治“大不敬”罪。劉秀把範升的上書拿給公卿們傳閱,並下詔書說:“自古明王聖主都有不願為他做臣的人,伯夷、叔齊就不食周粟。太原那個周黨,不接受我的俸祿,這也是各自的誌願,賜給他40匹綢子。”


    劉秀對於臣下的歌功頌德、阿諛奉承,常能持一種清醒的、有時甚至是厭惡的態度。他更願意多表揚一些剛正不阿的官吏。在他的詔書中,經常說自己“德薄”,要上書者不要稱他聖明。各郡縣經常報告一些所謂“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將這些“嘉瑞”記載撰寫成書,以傳後世,‘劉秀一律不許。有一次,劉秀外出打獵深夜方歸,要從洛陽城的東北門進城,掌管這個門的官吏郅惲拒不開門。劉秀讓人點起火把,並告訴說皇帝回來了,郅惲說:“火光閃爍,又遠遠的,看不清楚。”就是不開。劉秀沒法,隻好轉到東城門進了城。第二天,郅惲上書批評了劉秀一頓,說他遊獵山林,夜以繼日,帶領出一種不良風氣,危害國家。劉秀不但沒有治罪於他,反而賞了郅惲100匹布,把掌管東城門的官吏貶為登封縣尉。


    劉秀對官吏要求嚴格,以致以粗暴的方式對待,對貪贓枉法的行為更是嚴厲懲罰。他在執政初期,內外群官,多由他自己選任;如幹不完他交辦的事,尚書一類的近臣常被拉到麵前棍打鞭抽,以致“群臣莫敢正言”。


    劉秀對貴戚的過分行為一般能夠理智對待。司隸校尉鮑永、都事從官鮑恢性格剛直,不避豪強,敢於彈劾貴戚的恣縱行為。他們曾彈劾劉秀的叔父趙王劉良仗勢嗬斥京官為“大不敬”,劉秀借此告誡貴戚們應當約束自己,“以避二鮑”。劉良臨死時,劉秀去看他。問他還有什麽要說的話。劉良說他沒有別的話了,隻有一件事,他的朋友李子春犯了罪,縣令趙熹要判李子春死刑,他希望能保住李子春的命。劉秀說:“官吏公正執法。我不能徇情枉法。另說別的願望吧。”


    劉秀的明君風範,使劉氏漢家天下走向繁榮,實現了“光武中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劉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