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


    戰爭概述:


    西漢末年,權臣王莽篡位自立,建立新朝,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卻適得其反,激化社會矛盾,引起國內大規模農民起義。公元23年,王莽派四十萬大軍圍攻萬餘綠林農民起義軍占據的昆陽。昆陽義軍在劉秀的率領下,主動出擊,擊潰王莽大軍,直接導致了新朝的滅亡和王莽的倒台。


    戰爭類型:分戰——王莽百萬大軍圍攻彈丸之地卻以大敗而告終,反麵的案例告誡後來的兵家,在敵我雙方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分兵才是好的選擇。


    公元23年五月,洛陽城的百姓們都跑到城門外,觀看新朝百年不遇的大軍出征。


    數量之巨,號稱百萬(實為四十萬);旌旗輜重,千裏不絕,而且隊伍裏很是熱鬧古怪,虎熊狗豹,什麽都有。更為奇觀的是在部隊前頭的那名叫巨母霸的壘尉,好家夥,二米四的個頭,四尺的腰圍,得用四匹馬才能拉得動,尤如天神下凡。


    洛陽人一時都對這支威武的部隊充滿了信心,四十萬“虎狼之師”,是昆陽城下萬餘流寇們所能抵擋的嗎?


    之後的史料再無那巨母霸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記載,事實證明不是身高塊大就能在戰場上戰無不勝,大塊頭未必有大智慧。


    王莽建立的新朝政權和他的大軍,也和那巨母霸一樣,看似巨大威猛,其實不堪一擊。


    王莽,字巨君,自稱為黃帝之後,戰國齊國田氏王族一支(中國帝王的家世,大多不靠譜,王莽的同理)。而有史料可查的家譜則源於其曾祖王賀,在漢武帝時任繡衣禦史,其祖父王禁。曾任廷尉史。


    改變王氏一族命運的是王莽的姑媽王政君。漢宣帝五鳳年間,王政君被選入宮,並很快被選為太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的妃子。元帝即位後,王政君被封為皇後,之後把持後宮近六十餘年,曆經四代帝王,母儀天下,而作為外戚的王家也飛黃騰達,權傾朝野。


    少年王莽不似同宗兄弟一樣過著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而是刻苦勤學,飽讀詩書,對待朋友真誠,對長輩孝順,頗有古賢之風,家裏家外,所有人對這個少年都讚賞有加。代表王氏家族把持漢廷朝政的王鳳在死前,向皇帝和皇太後王政君推薦了自己的侄兒王莽,作為未來王氏家族的代言人。


    這一年王莽二十四歲,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初任黃門郎。此後一路高升,在三十八歲的時候,就出任大司馬、大將軍,成為西漢百官之首。


    西漢帝國後期已是病入膏肓,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從朝堂到民間,對於這個帝國都持悲觀態度。王莽卻從大司馬、大將軍到安漢公,再到類比伊、尹周公封“宰衡”,加九錫,從權力到威望,都在一步步提高,當然他的野心也一步步膨脹。


    公元8年,王莽頒布詔書,即天子位,建國號為新,終結了西漢帝國二百一十一年的統治。


    應該說這是一次成功的政權更迭,沒有太大的勢力和聲音來反對新朝的建立,但是西漢末年遺留下來的各種社會矛盾需要王莽來解決。


    王莽大刀闊斧地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用讀書人的方式,或者說用儒家的方式,核心是複古。


    更改田製,廢除奴婢買賣,實施五均六莞,政府幹預經濟,以圖拯救瀕臨崩潰的社會經濟,改革幣製,一係列改革的初衷都是奔著解決當時主要的社會矛盾而去的,王莽的用心可謂良苦。


    但是很可惜,一切隻是看上去很美。中國進入封建時代已經幾百年,要一朝回到西周前,社會各階層的人不願意,經濟現實情況也不允許。王莽的改革要麽是不具實際操作性,要麽是起反作用,各種社會問題沒有因此而解決,而是更加激化。


    在對外關係上,王莽則是典型的大漢族主義者,內諸夏而外夷狄的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新朝建立後,對周邊少數民族采取了強勢態度,匈奴、西南夷、西域諸國,已經百餘年沒有大規模衝突的邊塞,頓時劍拔弩張。


    西漢末年本已惡化的局麵更加一發不可收拾。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全國各地又出現了嚴重的天災,夾雜人禍,讓廣大人民走向了王莽的對立麵。


    最先扯起反旗的,卻是被王莽掠奪去權力的劉姓王室宗族。公元6年,王莽還未當上皇帝時,安眾侯劉崇、嚴鄉侯劉信就分別於南陽東郡造反,雖然未成功,但也掀開反對王莽的武裝行動的浪潮。


    公元15年,並州王原代郡一帶的百姓不堪重賦徭役起義,揭開了農民起義的熱浪。之後海曲人呂母、臨淮人田儀、東海人力子都,全國各地沒有土地種沒飯吃的農民們都把精力放在了鬧革命上。


    比較秦末的農民起義,新朝的農民起義特點是時間長(十餘年),隊伍多,組織性不強,各自為政。最初的起義隊伍並沒把矛頭直指新朝王莽政權,大多目標都是為了掠食填肚。


    王莽其實隻需加以安撫,妥善安置,是完全可以解決最初的農民起義問題,但王莽在改革上的紙上談兵、書生意氣、儒生迂腐也放到了解決兵事上。在最初王莽對於各地蜂湧的民變看成是普通匪患,由各郡縣地方部隊解決。而到後麵又視為猛虎,於地皇元年(20年)實施各級政府軍政一體化,強力鎮壓,最終導致了農民起義的全麵激化。


    在眾多農民起義軍中,赤眉、綠林脫穎而出,成為一南一北勢力最大的兩股力量。


    天鳳五年(18年)琅邪人樊崇在莒縣帶領著數百名吃不上飯的窮哥們兒起義。之後轉戰泰山地區,相比較其他的農民義軍,樊崇的隊伍有比較簡單的組織結構(三老、從事、卒史三級官職),隊伍紀律也相對嚴明(殺人者死、傷人者創),很快發展壯大,徐宣、謝祿、楊音等部繼續加入,成為了東方實力最為強大的一支農民隊伍。地皇三年(22年)冬,赤眉軍在成昌聚(今山東東平西)大敗太師王匡、更始將軍廉丹率領的十萬大軍,向王莽政權宣告,新朝末年的義軍們,已經不是所謂的流寇殘餘,他們具備了大規模作戰的實力。


    而南方,被稱為綠林軍的義軍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天鳳四年(18年),荊州大旱,百姓紛紛跑入野澤挖野菜為食,人多菜少,難免發生糾紛。這時候,兩名叫王匡、王鳳的新市人出麵為大家義務擔當調停解決糾紛,成為了災民們的領袖。


    野菜總會挖完,而苦難卻未結束。王匡、王鳳帶領災民走出野澤,選擇掠食,隊伍不斷壯大。王匡、王鳳帶領著部隊來到了綠林山,成為了綠林好漢,綠林軍正式成為這隻隊伍的注冊商標。


    到地皇二年(21年)時,王匡、王鳳的綠林軍已經發展到五萬餘人,一次次打敗了王莽軍的攻擊。然而這支蒸蒸日上的隊伍卻遇到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打擊——瘟疫,有近一半的義軍死於這場突降的災難中。為了迅速恢複實力,王匡、王鳳決定走出綠林,分兵發展。王常、成丹率部入南郡(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王匡、王鳳、馬武率一部入南陽郡(今河南南陽),稱為“新市兵”。分兵迅速讓綠林軍擴大,其他起義軍也迅速走到綠林軍這塊招牌下,平林人陳牧、廖湛率部加入,稱為平林軍;而春陵(今湖北棗陽)舉著劉姓宗室招牌的劉、劉秀兄弟也加盟到綠林軍,稱為春陵兵,悄悄地改變著戰爭的走向和性質。


    劉秀是南陽蔡陽人,為漢景帝劉啟的七世孫。景帝當年有一次喝醉酒,召幸妃嬪程姬,很不巧程姬正好來例假,看到皇帝喝多了興致很高,於是就讓一名叫唐兒的宮女代替自己。這名唐兒的宮女肚皮又相當爭氣,一夜寵幸後就給劉啟生了個兒子,即後來的長沙王劉發。劉發生劉買,劉買生劉外,劉外生劉回,劉回生劉欽,劉欽生劉秀、劉縯、劉秀一脈的官一代代越做越小,從王到侯,侯至太守,到劉秀他爹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小小的南頓令了。


    劉欽在劉秀七歲那年就死了,兄弟倆由其叔父劉良扶養長大。


    再沒落,也是劉姓宗室,在南陽一帶也是豪族,無人敢惹。可後來王莽代漢,劉姓宗室成了過街老鼠,官不能做,商不能經(王莽搞五均六莞,鹽、酒、鐵等賺錢的生意全是國家專賣,也沒有多少生意可以做),書沒錢讀(劉秀一度在長安求學,後因囊中羞澀,被迫中斷回鄉),劉氏兄弟可以考慮的就隻有造反了。


    兄弟倆,劉性格豪爽,好交俠士,拋金如土。而劉秀卻生性沉穩,看起來沒什麽大誌,隻想當個土豪善紳安於現狀。


    地皇三年(22年),劉氏兄弟在春陵率領近萬餘人起事,稱之為春陵軍,並很快加入了綠林軍序列。


    當年七月,新市兵、平林兵、春陵兵三部聯合,在棘陽、淯陽大敗王莽軍的嚴尤、陳茂部。


    綠林軍取得聯合勝利後,在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經過了一番利益權衡後,四支部隊共同推舉來自於平林兵劉、劉秀的胞兄劉玄為帝,建立了更始政權。


    槍打出頭鳥。之前王莽的頭號對手是已有三十萬之眾的赤眉軍,劉玄的稱帝讓王莽把矛頭對準了綠林軍。公元23年五月,王莽派大司徒王邑、大司空王尋率領四十二萬大軍從洛陽出發,抵達穎川郡,決心一舉殲滅綠林軍。


    此時綠林軍的十萬主力正在劉縯率領下正在圍攻南陽郡首府宛城。而王邑、王尋的四十萬大軍的主要目標卻放在了昆陽(今河南葉縣昆陽鎮)。


    昆陽位於南陽盆地的東北外緣,距離宛城二百餘裏,處於黃淮平原與南陽盆地的交界,是南下南陽、北上用兵的咽喉之地。綠林軍堅守昆陽的,是王鳳、王常、劉秀在三月四日才攻占昆陽城的萬餘兵馬。


    雙方的兵力懸殊巨大的,王邑、王尋就是要來個以強欺弱,叫囂著要血洗昆陽城。


    麵對四十萬來勢凶狠的新朝大軍,王鳳、王常有些心虛,一度想率兵棄城,但這時候劉秀站了出來,指出一旦昆陽失守,則圍攻宛城的綠林大軍必須自潰,堅守昆陽,等待援軍裏外合擊才是唯一的良策。


    劉秀主動率十三騎在王邑大軍未對昆陽進行合圍之前離開昆陽,前往定陵和堰城尋找援軍,劉秀剛離開,王邑的大軍就將昆陽層層包圍。


    王莽軍部下大將嚴尤向兩位主帥提出,昆陽城小牆堅,四十萬大軍根本無法展開,應將主力繞昆陽而下,直奔宛城,與在宛城的綠林軍主力決戰,打敗了在宛城的綠林軍主力,昆陽自然不攻自破。


    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建議,然而王邑、王尋則認為小小的一個昆陽都攻克不了,太掃麵子,非得拔出這顆釘子不可,而且非四十萬人不可,一個都不能少。


    於是昆陽攻城戰拉開了序幕。王莽大軍的攻城場麵相當壯觀,裏裏外外圍了十層,旗幟蔽野,埃塵滿天,鉦鼓之聲震天動地。王邑更是製造了二十多米高的雲車,在雲梯上,漫天的箭矢射向城裏,城裏守軍的傷亡很大。但憑借城牆的堅固,更始軍抵擋住了新朝大軍的進攻。


    畢竟雙方實力懸殊,昆陽的綠林軍軍糧儲備又不足,王鳳本來堅守的意誌就不強,就想到了投降。


    但沒有想到的是,王邑、王尋卻傲慢地拒絕了昆陽綠林守軍的投降,他們認為破城在即,昆陽城的軍民要一個不留,才能對匪徒殺一儆百。


    嚴尤又向王邑提出,不如放一部分綠林軍出城,到宛城去煥散圍攻宛城的綠林軍主力的鬥誌。王邑不為所動,他就是要一口吞下昆陽這塊骨頭,連渣都不剩。


    王鳳等人看投降無望,橫豎都是一死,倒絕了其他念想,一心守城,盼望著援軍的到來。


    王邑的大軍一直圍到六月,還是對昆陽望城興歎。


    這幾乎也是昆陽守軍的極限了。正當他們接近崩潰的時候,聽到了天大的利好消息,劉秀帶著援軍從定陵、郾城來了。


    雖然隻有近萬人,但是對於久攻昆陽不下的王莽軍來說,卻是致命的打擊力量。


    六月初一,抵達昆陽王莽軍大營的援軍乘勢對王莽的大營發起了衝擊。王邑卻以為劉秀軍隻是小股部隊,不足為患,僅派幾千人迎敵。


    劉秀意識到初戰能否勝利,至關重要,他豁出去了,一向謹慎甚至被人譏笑為膽小的劉秀親自拍馬,挺身向前,殺入敵營,軍心大振,首戰斬敵數千。


    但對於四十萬大軍來說,幾千人的損失不算太多。家底大,王邑是這麽想的。萬把人的隊伍,能做出什麽動作來?


    在劉秀的援軍到達昆陽的三天前,其兄劉已經率領綠林軍主力攻克了宛城。綠林軍的通信設備不發達,連飛鴿也沒有,剛取得小捷的劉秀並不知道宛城大捷,不過本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原則,他還是向王莽的大軍散布了這一消息。


    王莽軍人心本就不穩。王莽改製,天下雖亂了,但國庫卻充實了。王莽的王宮裏,光黃金有七十萬斤之巨,但王莽實在很摳門,士卒出征一人僅發四千錢安家費,在物價通貨膨脹的新朝,這點錢實在寒酸。士兵本就多有怨言,幾十萬人在昆陽城下呆了三個月,大部分沒有參加攻城戰(沒辦法,排隊也排不上,人太多了),此時劉秀散播的謠言,讓這支部隊更加人心煥散。


    看到流言起了效果,劉秀迅速出手組織了一隻三千人的敢死隊,涉過昆水,從城東於回城西,再次向王莽指揮部發起衝擊。


    王邑、王尋此時擔心的卻是自己手下人手過多的問題,他下令諸營不得亂動,就地駐紮觀望,以免造成無謂的混亂,然後親率一萬人和劉秀單挑。


    單挑的結果當然是王邑、王尋大敗,副帥王尋在亂戰中被殺。而王莽的其他部隊隻能眼睜睜看著前麵的部隊大敗,卻軍令在先,不得亂動。


    昆陽城裏的王鳳看劉秀部取得大勝,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戰機,率部從城裏殺出,裏應外合,兩麵夾擊,王莽軍大敗。


    當初王莽為了登上皇位,製造了很多天降祥瑞的假象,天公也對王莽屢次侵犯他老人家名譽權而不滿。就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也來給王莽軍搗亂了,其時天昏地暗、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王莽的四十萬大軍爭相逃命,渡河時又洪水暴漲,溺水者數以萬計,王邑、嚴尤率領殘部逃命而去。


    在昆陽,王莽四十萬大軍被二萬綠林軍擊潰,宣告王莽大新王朝的崩塌。


    戰爭人物命運走向


    王莽:


    王莽是中國曆史上比較具有爭議的人物,長時期來,被視為亂臣賊子的典型,背負了千古罵名。但到了近代,著名學者胡適卻為其翻案,認為王莽是偉大的社會改革家。


    胡適為王莽翻案,有一定的道理。能在西漢末年麵對腐朽的朝局大力施行改革,需要一定的勇氣,而史料所載的王莽“虛假”、“驕情”的行為,我們聯係其早年的所作所為,倒大可評斷這是一個有一定人格魅力的人。


    王莽的最大錯誤在於深受先秦儒家影響太深,選擇錯了改革的方向。孔子當年遊學諸國,以失敗告終的案例,其實已經告訴了王莽儒家治國上存在的重大弊病。五百年前孔子做不到的事,王莽五百年後自然也做不到,當改革觸及到了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時,失敗則成為必然。


    王莽改製,不過給已經病入膏盲的西漢王朝加了一劑猛藥,王莽談不上曆史罪人,也說不上是偉大改革家。


    昆陽之戰後,全國無處不亂。公元23年七月,關中義軍衝入長安,一片混亂中,王莽被商人杜虞所殺。


    戰爭猜想:


    四十萬正規軍對峙兩萬農民起義軍,卻大敗而告終,放在任何一個時間、地點,都是一個戰爭奇跡。昆陽城下,王莽軍的主帥如果不是王邑、王尋那樣的草包,敗的都會是綠林軍一方。此戰若敗,天下的大勢走向又將如何?而沒有昆陽城下的神奇一戰,勢單力薄的劉秀會在接下來的群雄大戰中崛起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劉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