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字為善,小名雉奴,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第九子,唐朝第三位皇帝。共在位34年(649-683年)。由於李治生性儒弱、平庸無能,導致當政時期大權旁落,皇後武則天垂簾聽政,他死後不久,武後臨朝稱製直至代李唐建武周,成就一代女皇夢。那麽,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麽偏偏選了這樣一個近似窩囊廢來接班,還差點把大唐江山給斷送了?
李世民與後妃們共生有14個兒子,依次是太子李承乾(619-645年)、楚王李寬(619-?年)、吳王李恪(619-653年)、魏王李泰(620-652年)、齊王李佑(?-643年)、蜀王李愔(?-667年)、蔣王李惲(?-674年)、越王李貞(?-668年,武則天稱帝後發起“越王之亂”而被滅族)、唐高宗李治、紀王李慎(?-689年)、江殤王李囂(?-632年)、代王李簡(?-631年、趙王李福(?-670年)、曹王李明(?-682年)。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係由聰明賢淑的長孫皇後所生,其餘均出於後宮妃嬪。
根據立嫡立長的傳統皇位繼承製,李世民受父皇之禪當上皇帝的當年,就將時年8歲、原本聰明可愛的嫡長子李承乾確定為皇太子。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太宗守孝期間,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現非常好,大臣們有口皆碑。史書載:“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太宗對他的表現也十分欣賞。
從此以後,凡是太宗離開長安,都讓太子監國。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稍微不便於行,他認為有損太子的形象,因此產生自卑感,此後為衝淡此感,開始將興趣移轉到聲色犬馬上,還有同性戀傾向,以致於行為產生偏差,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貞觀十六年(642年)被控武力叛變,意圖殺害唐太宗和四弟李泰。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被處死。貞觀十九年(645年)鬱鬱而終。
四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鑒賞家。史載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寵冠諸王”,是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著有《括地誌》。
由於寵祿過驕,屢次遭到大臣的進諫阻擾。在得知哥哥失寵,便想盡快取而代之,一方麵讓手下廣結朝中大臣,為自己做太子造輿論,一方麵又與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20餘人結成死黨,形成顛覆太子的一大勢力。在太子李承乾終被太宗廢黜後,李泰似乎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他每天都到宮中伺候,進一步討得父皇的歡心,太宗本來就喜歡他而當麵表示要立他為太子。不想,這一提議卻遭到了朝中地位顯赫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的反對,他們主張立九子晉王李治。
李泰為了消除父皇的顧慮,一方麵向父皇表示臨時前會殺死自己所有的兒子,再把皇位傳給九弟李治,另一方麵又去脅迫軟弱的九弟,希望他退出這場競爭。正處於困惑中的李世民得知這一消息後,回想起長子李承乾因受李泰排擠而有了政變動機,自然很不高興,於是決定讓九兒繼承皇位。太宗為了達到讓嫡子們共存,隻好采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後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於鄖鄉,高宗追贈為其太尉、雍州牧,諡曰恭。
李承乾與李泰相爭,兩敗俱傷,李治坐收漁翁之利。晉王李治兒時性情溫和,很是聽話,也頗受父皇喜歡。太宗在廢掉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時,清洗了他們的同黨,消除了顛覆李治的憂患,並讓當時最有權勢的大臣都兼東宮官職,名義上是讓他們教育新任太子,實則是培養他們與未來皇帝之間的感情。
為樹立新任太子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國軍隊都要服從太子調遣,並經常讓他陪伴自己朝見群臣,觀摩日常政務的處理。雖說太宗確立了李治太子的地位並為他日後當皇帝做了多方麵的努力,但他內心對這個性情溫和和天賦不高的兒子不甚滿意,認為他過於儒弱將來恐怕難有作為,於是曾經一度想改立三子李恪做繼承人,因為他認為李恪在許多方麵和自己相像。但是,李恪生母為隋煬帝女兒楊氏,為庶子。
而且這個想法也遭到長孫無忌等權臣的強烈反對,有經過李治自己的努力,太宗此後不再提廢立太子之事。太宗東征高麗時,留太子鎮守,表現也很出色,而且太宗對太子的孝道也是稱讚的。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病重,對於儒弱的太子還是放不下心,要為他做好人事安排。太宗對李治說:“李世績才智過人,但你對他未曾有絲毫恩惠,恐怕日後難以真正為你效力。為此,我現在把他貶到外地,等你做了皇帝,再把他召回做宰相,他或能對你感恩。”太宗臨死前,又把積極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叫到跟前托以後事。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年22歲。但太宗至死也不知道的是,他的才人武媚娘早已和太子有了一腿,給他戴了綠帽子姑且是一方麵,更沒想到讖言“武氏女主天下”的竟然就是原來在自己身邊的她!
李世民與後妃們共生有14個兒子,依次是太子李承乾(619-645年)、楚王李寬(619-?年)、吳王李恪(619-653年)、魏王李泰(620-652年)、齊王李佑(?-643年)、蜀王李愔(?-667年)、蔣王李惲(?-674年)、越王李貞(?-668年,武則天稱帝後發起“越王之亂”而被滅族)、唐高宗李治、紀王李慎(?-689年)、江殤王李囂(?-632年)、代王李簡(?-631年、趙王李福(?-670年)、曹王李明(?-682年)。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係由聰明賢淑的長孫皇後所生,其餘均出於後宮妃嬪。
根據立嫡立長的傳統皇位繼承製,李世民受父皇之禪當上皇帝的當年,就將時年8歲、原本聰明可愛的嫡長子李承乾確定為皇太子。貞觀九年(635年)太上皇李淵去世,太宗守孝期間,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現非常好,大臣們有口皆碑。史書載:“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太宗對他的表現也十分欣賞。
從此以後,凡是太宗離開長安,都讓太子監國。但是年長後,由於有腿疾,稍微不便於行,他認為有損太子的形象,因此產生自卑感,此後為衝淡此感,開始將興趣移轉到聲色犬馬上,還有同性戀傾向,以致於行為產生偏差,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貞觀十六年(642年)被控武力叛變,意圖殺害唐太宗和四弟李泰。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廢,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被處死。貞觀十九年(645年)鬱鬱而終。
四皇子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雅好文學,工草隸,集書萬卷,是當時的書法家、書畫鑒賞家。史載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寵冠諸王”,是太宗最寵愛的兒子。按慣例皇子成年後都應去封地,不得長駐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愛,特許“不之官”。李泰好士愛文學,太宗就讓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任他自行引召學士,著有《括地誌》。
由於寵祿過驕,屢次遭到大臣的進諫阻擾。在得知哥哥失寵,便想盡快取而代之,一方麵讓手下廣結朝中大臣,為自己做太子造輿論,一方麵又與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20餘人結成死黨,形成顛覆太子的一大勢力。在太子李承乾終被太宗廢黜後,李泰似乎成為理所當然的太子人選,他每天都到宮中伺候,進一步討得父皇的歡心,太宗本來就喜歡他而當麵表示要立他為太子。不想,這一提議卻遭到了朝中地位顯赫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的反對,他們主張立九子晉王李治。
李泰為了消除父皇的顧慮,一方麵向父皇表示臨時前會殺死自己所有的兒子,再把皇位傳給九弟李治,另一方麵又去脅迫軟弱的九弟,希望他退出這場競爭。正處於困惑中的李世民得知這一消息後,回想起長子李承乾因受李泰排擠而有了政變動機,自然很不高興,於是決定讓九兒繼承皇位。太宗為了達到讓嫡子們共存,隻好采取隔離政策,改封其為順陽王,徙居均州之鄖鄉縣,後進封濮王。高宗即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死於鄖鄉,高宗追贈為其太尉、雍州牧,諡曰恭。
李承乾與李泰相爭,兩敗俱傷,李治坐收漁翁之利。晉王李治兒時性情溫和,很是聽話,也頗受父皇喜歡。太宗在廢掉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時,清洗了他們的同黨,消除了顛覆李治的憂患,並讓當時最有權勢的大臣都兼東宮官職,名義上是讓他們教育新任太子,實則是培養他們與未來皇帝之間的感情。
為樹立新任太子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國軍隊都要服從太子調遣,並經常讓他陪伴自己朝見群臣,觀摩日常政務的處理。雖說太宗確立了李治太子的地位並為他日後當皇帝做了多方麵的努力,但他內心對這個性情溫和和天賦不高的兒子不甚滿意,認為他過於儒弱將來恐怕難有作為,於是曾經一度想改立三子李恪做繼承人,因為他認為李恪在許多方麵和自己相像。但是,李恪生母為隋煬帝女兒楊氏,為庶子。
而且這個想法也遭到長孫無忌等權臣的強烈反對,有經過李治自己的努力,太宗此後不再提廢立太子之事。太宗東征高麗時,留太子鎮守,表現也很出色,而且太宗對太子的孝道也是稱讚的。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病重,對於儒弱的太子還是放不下心,要為他做好人事安排。太宗對李治說:“李世績才智過人,但你對他未曾有絲毫恩惠,恐怕日後難以真正為你效力。為此,我現在把他貶到外地,等你做了皇帝,再把他召回做宰相,他或能對你感恩。”太宗臨死前,又把積極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叫到跟前托以後事。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年22歲。但太宗至死也不知道的是,他的才人武媚娘早已和太子有了一腿,給他戴了綠帽子姑且是一方麵,更沒想到讖言“武氏女主天下”的竟然就是原來在自己身邊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