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敦刻爾克的邀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作者:孤獨麥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652年11月20日,莫三乘坐一艘從阿姆斯特丹舊船市場購買的二手船駛進了南尼德蘭的敦刻爾克港――為了躲避海麵上突然湧起的巨浪,天氣實在是太糟糕了。[..tw超多好看小說]
也許是閑極無聊,莫三在避風期間決定帶著隨從考察一下敦刻爾克這座城市的商業。這座此刻正處在法國軍事陰影下的城市,在西屬尼德蘭乃至大部分低地地區都是很典型的,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幾天時間考察下來,莫三發現,這座曾經是――現在也是――西屬尼德蘭艦隊母港的城市在商業方麵真的是乏善可陳。或許大部分有實力、有本事的低地商人都已移居聯合省了,這座城市內大量充斥著來自意大利、荷蘭和英國的商人,他們將自己母國的商品運到敦刻爾克來銷售,然後帶走這裏的財富,這使得這座城市益加破敗了起來。
而就在莫三失望地返回自己臨時居住的旅館時,一位陌生的客人突然上門拜訪了――此人在北海一帶的商人圈子裏也是鼎鼎大名了,正是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有著偌大生意、同時又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重要股東之一的莫裏斯.湯普森先生。
湯普森前陣子隨著自己的船隊前往波蘭進行貿易,不料返航期間突然遭遇了暴風雨,因此同樣駛進了敦刻爾克港停船避風。而在此地耳目眾多的他很快就聽聞了華夏東岸共和國特使莫三先生同樣在市內考察商業的消息,一時好奇之下便上門拜訪來了。
莫裏斯.湯普森早期靠呢絨發家,後來開始經營海外貿易,目前在巴巴多斯島上有著大片甘蔗種植園以及一家規模不小的製糖工場。同時他還壟斷了弗吉尼亞、新英格蘭等殖民地相當部分商品的貿易,另外在黎凡特、幾內亞地區的很多貿易中也能見到他的蹤影,被很多人認為是此時英國資本實力雄厚的頂級大商人之一。
而事實上也差不多。此君在英國內戰期間便大力資助克倫威爾,戰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推動英國的海外貿易,大力鼓吹發展與東方、印度乃至非洲貿易的必要性。(..tw棉、花‘糖’小‘說’)同時也是促使議會通過《航海條例》的眾多大商人之一,堪稱是此時英國政商兩界的代表性人物。
湯普森在外行走多年。說話直接、風趣、幽默,因此很快就和莫三很熟絡地聊了起來。
“好吧,湯普森先生,您說貴國重啟了對這些年來呢絨業停滯不前乃至衰退現象的調查?但據我所知,貴國早在1622年的時候就已經啟動了這麽一項調查,當時普遍認為是荷蘭人的壟斷導致了英國毛紡織業的衰退,那麽現在你們有了新結論了嗎?”莫三和湯普森對坐在一張桌子兩側,很隨意的問道。他倆的隨從站在一旁。一色的黑衣、藍衣,有的人還身佩手槍或刺劍,活脫脫的黑社會老大談判即視感。
“我們現在依然是這個結論。”湯普森搖了搖手裏的法國白蘭地,毫不介意自己在說著英國政府的秘密之事:“由於荷蘭人的蓄意阻撓,以及丹麥人差別征收通行稅的不友好舉動,我國商人在波羅的海舉步維艱。除了波蘭的少數港口城市外,我們的呢絨很難賣得出去,或者就算賣出去,也在荷蘭呢絨的競爭下極大壓縮了利潤空間,荷蘭人。真的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其實即便湯普森不這麽說,莫三也都能夠完全了解這些信息。
這個國家呢絨業的衰退不是一天兩天了,事實上從1622年英國政府調查呢絨產業衰退的原因時算起。英國的呢絨出口就陷入了停滯狀態。以對英國最重要的絨麵呢來說,近三十年來其在北歐及中歐市場的年銷量始終徘徊在5-6萬匹之間,價格也一直被壓在平均8鎊/匹,包攬了大部分呢絨出口業務的商人冒險家公司的平均利潤率隻有27%,這真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數字。
造成這個悲劇的主要原因無疑是荷蘭人!就莫三前陣子在荷蘭省的萊頓市――荷蘭的毛紡中心――參觀考察的一段時日來看,因為萊頓呢絨(產量在近八十年內增加了五倍)的激烈競爭,歐洲呢絨市場各類商品的價格全線下跌,這對有著英國民族工業之稱的毛紡織業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英國人為此想盡了各種辦法。但卻無濟於事,最終也隻能訴諸於戰爭。但看起來他們這次的措施(戰爭)比較得力。因為荷蘭人的商業運輸體係在英格蘭海軍的打擊下顯得千瘡百孔,這對長期飽受壓抑的英國商人來說絕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莫先生。我聽聞貴國與荷蘭達成了一項密約,旨在加強貿易合作,是麽?”沉默半晌後,湯普森先生突然冒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
莫三乍一聽心跳陡然提速,泥煤的這個英國佬怎麽知道這消息的?尼瑪這還是密約嗎?阿姆斯特丹、海牙這些四處漏風的破房子,還能保守住哪怕任何一點秘密嗎?是了,多半是海牙三級議會的一些中低級官員們出賣了消息,唔,阿姆斯特丹市議會和荷蘭省議會的官員也有嫌疑,蒼天哪,尼德蘭這國家真心不靠譜啊!
其實莫三懷疑的這種荷蘭低級官員出賣政府機密的消息已經不是新聞了,在海牙和阿姆斯特丹,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產業。大量外國使節或間諜雲集於此,每日裏隻需用不多的一點金錢就能從阿姆斯特丹市議會、荷蘭省議會以及海牙三級議會的中低級官員那裏,得到很多政府文件的手抄本。他們絲毫沒有出賣國家利益的愧疚感,幾乎什麽都賣,莫三當初就買了很多荷蘭政府文件的手抄版,並仔細研讀了一番,了解了不少事情。
隻不過如今聽說湯普森也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東荷密約――不知道他究竟了解到了哪一步――的事情,莫三心裏總還是非常尷尬的,因此此刻隻能糊弄著說道:“我國政府並無意參與貴國與荷蘭之間正在進行的戰爭,我國政府一貫堅持中立的立場,這一點請務必放心。我國與荷蘭之間強化的是商貿聯係,僅此而已,並無別的深入合作。”
“說實話,我很理解貴國政府的舉動與邏輯,這很正常。”湯普森先生喝了一口酒,笑眯眯地說道:“或許您也知道,我的身份是下議院的議員,《航海條例》的通過就是我和一幫老朋友們的傑作。請恕我直言,與荷蘭這麽一個注定沒落的國家交往,其實是一件很得不償失的事情,真的!特使先生,或許您真應該去英格蘭看一看,看看英格蘭的蓬勃朝氣,看看英格蘭日新月異的麵貌,然後也許您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了。您可以把這當做我的正式邀請,如果您願意,也許我還會介紹一些倫敦的政界、商界人士給您,大家可以一起坐下來商談一番商業問題,我國政府對貴國的商品也不是沒有需求的,以前這裏麵的生意被荷蘭人所壟斷,但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不是麽?”
不得不承認,莫裏斯.湯普森的這個提議很具有誘惑性,英國相對歐洲大陸的國家來說較為富庶,且商業也很發達,而這往往意味著居民的購買力和購買意願都相當之強。如果再考慮到英國有將近一千萬的人口(其中英格蘭人口為520餘萬,蘇格蘭約為270萬,其餘為威爾士及占領的愛爾蘭地區人口),這個龐大的市場幾乎不比法國遜色太多了,對東岸工業、農業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巨大的。而莫三作為東岸利益在歐洲的代言人,此刻麵對著似乎有進入英國市場可能的誘惑時,把持不住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其實仔細盤算下,英國可供出口東岸的物資還是不少的,比如牲畜(主要指馬匹)、東岸不便加工的小金屬製品、在東岸非常受歡迎的弗吉尼亞煙葉、印度奢侈商品、皮革、鉛、錫乃至勞動力等等。東岸人的思路與深受重商主義思想影響的英國人不同,他們更願意花光自己手頭絕大部分的貿易盈餘,不喜歡在手上留有貴金屬,因為這很可能會損壞東岸國內的經濟發展,而這種大手大腳的客戶很顯然會受到對貴金屬追求到變態的英國人的歡迎了――以前他們沒有這個合作的契機,但現在有了,不是嗎?
“我很樂意到英國去走一走,尊敬的湯普森先生,我很榮幸接受您的邀請。”後世曾在倫敦留過學的莫三在沉默了片刻後,立刻積極回應了湯普森的邀請,隻聽他說道:“我這裏還有一些阿司匹林藥品,聽說在貴國很受歡迎,這將是我作為朋友的禮物,湯普森先生,感謝您的邀請,我接受了,我想我很有必要去英格蘭看一看,這將有助於我國政府的事業。”(未完待續)
(..)
也許是閑極無聊,莫三在避風期間決定帶著隨從考察一下敦刻爾克這座城市的商業。這座此刻正處在法國軍事陰影下的城市,在西屬尼德蘭乃至大部分低地地區都是很典型的,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幾天時間考察下來,莫三發現,這座曾經是――現在也是――西屬尼德蘭艦隊母港的城市在商業方麵真的是乏善可陳。或許大部分有實力、有本事的低地商人都已移居聯合省了,這座城市內大量充斥著來自意大利、荷蘭和英國的商人,他們將自己母國的商品運到敦刻爾克來銷售,然後帶走這裏的財富,這使得這座城市益加破敗了起來。
而就在莫三失望地返回自己臨時居住的旅館時,一位陌生的客人突然上門拜訪了――此人在北海一帶的商人圈子裏也是鼎鼎大名了,正是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有著偌大生意、同時又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重要股東之一的莫裏斯.湯普森先生。
湯普森前陣子隨著自己的船隊前往波蘭進行貿易,不料返航期間突然遭遇了暴風雨,因此同樣駛進了敦刻爾克港停船避風。而在此地耳目眾多的他很快就聽聞了華夏東岸共和國特使莫三先生同樣在市內考察商業的消息,一時好奇之下便上門拜訪來了。
莫裏斯.湯普森早期靠呢絨發家,後來開始經營海外貿易,目前在巴巴多斯島上有著大片甘蔗種植園以及一家規模不小的製糖工場。同時他還壟斷了弗吉尼亞、新英格蘭等殖民地相當部分商品的貿易,另外在黎凡特、幾內亞地區的很多貿易中也能見到他的蹤影,被很多人認為是此時英國資本實力雄厚的頂級大商人之一。
而事實上也差不多。此君在英國內戰期間便大力資助克倫威爾,戰後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推動英國的海外貿易,大力鼓吹發展與東方、印度乃至非洲貿易的必要性。(..tw棉、花‘糖’小‘說’)同時也是促使議會通過《航海條例》的眾多大商人之一,堪稱是此時英國政商兩界的代表性人物。
湯普森在外行走多年。說話直接、風趣、幽默,因此很快就和莫三很熟絡地聊了起來。
“好吧,湯普森先生,您說貴國重啟了對這些年來呢絨業停滯不前乃至衰退現象的調查?但據我所知,貴國早在1622年的時候就已經啟動了這麽一項調查,當時普遍認為是荷蘭人的壟斷導致了英國毛紡織業的衰退,那麽現在你們有了新結論了嗎?”莫三和湯普森對坐在一張桌子兩側,很隨意的問道。他倆的隨從站在一旁。一色的黑衣、藍衣,有的人還身佩手槍或刺劍,活脫脫的黑社會老大談判即視感。
“我們現在依然是這個結論。”湯普森搖了搖手裏的法國白蘭地,毫不介意自己在說著英國政府的秘密之事:“由於荷蘭人的蓄意阻撓,以及丹麥人差別征收通行稅的不友好舉動,我國商人在波羅的海舉步維艱。除了波蘭的少數港口城市外,我們的呢絨很難賣得出去,或者就算賣出去,也在荷蘭呢絨的競爭下極大壓縮了利潤空間,荷蘭人。真的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其實即便湯普森不這麽說,莫三也都能夠完全了解這些信息。
這個國家呢絨業的衰退不是一天兩天了,事實上從1622年英國政府調查呢絨產業衰退的原因時算起。英國的呢絨出口就陷入了停滯狀態。以對英國最重要的絨麵呢來說,近三十年來其在北歐及中歐市場的年銷量始終徘徊在5-6萬匹之間,價格也一直被壓在平均8鎊/匹,包攬了大部分呢絨出口業務的商人冒險家公司的平均利潤率隻有27%,這真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數字。
造成這個悲劇的主要原因無疑是荷蘭人!就莫三前陣子在荷蘭省的萊頓市――荷蘭的毛紡中心――參觀考察的一段時日來看,因為萊頓呢絨(產量在近八十年內增加了五倍)的激烈競爭,歐洲呢絨市場各類商品的價格全線下跌,這對有著英國民族工業之稱的毛紡織業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英國人為此想盡了各種辦法。但卻無濟於事,最終也隻能訴諸於戰爭。但看起來他們這次的措施(戰爭)比較得力。因為荷蘭人的商業運輸體係在英格蘭海軍的打擊下顯得千瘡百孔,這對長期飽受壓抑的英國商人來說絕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莫先生。我聽聞貴國與荷蘭達成了一項密約,旨在加強貿易合作,是麽?”沉默半晌後,湯普森先生突然冒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
莫三乍一聽心跳陡然提速,泥煤的這個英國佬怎麽知道這消息的?尼瑪這還是密約嗎?阿姆斯特丹、海牙這些四處漏風的破房子,還能保守住哪怕任何一點秘密嗎?是了,多半是海牙三級議會的一些中低級官員們出賣了消息,唔,阿姆斯特丹市議會和荷蘭省議會的官員也有嫌疑,蒼天哪,尼德蘭這國家真心不靠譜啊!
其實莫三懷疑的這種荷蘭低級官員出賣政府機密的消息已經不是新聞了,在海牙和阿姆斯特丹,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產業。大量外國使節或間諜雲集於此,每日裏隻需用不多的一點金錢就能從阿姆斯特丹市議會、荷蘭省議會以及海牙三級議會的中低級官員那裏,得到很多政府文件的手抄本。他們絲毫沒有出賣國家利益的愧疚感,幾乎什麽都賣,莫三當初就買了很多荷蘭政府文件的手抄版,並仔細研讀了一番,了解了不少事情。
隻不過如今聽說湯普森也通過這種方式了解東荷密約――不知道他究竟了解到了哪一步――的事情,莫三心裏總還是非常尷尬的,因此此刻隻能糊弄著說道:“我國政府並無意參與貴國與荷蘭之間正在進行的戰爭,我國政府一貫堅持中立的立場,這一點請務必放心。我國與荷蘭之間強化的是商貿聯係,僅此而已,並無別的深入合作。”
“說實話,我很理解貴國政府的舉動與邏輯,這很正常。”湯普森先生喝了一口酒,笑眯眯地說道:“或許您也知道,我的身份是下議院的議員,《航海條例》的通過就是我和一幫老朋友們的傑作。請恕我直言,與荷蘭這麽一個注定沒落的國家交往,其實是一件很得不償失的事情,真的!特使先生,或許您真應該去英格蘭看一看,看看英格蘭的蓬勃朝氣,看看英格蘭日新月異的麵貌,然後也許您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了。您可以把這當做我的正式邀請,如果您願意,也許我還會介紹一些倫敦的政界、商界人士給您,大家可以一起坐下來商談一番商業問題,我國政府對貴國的商品也不是沒有需求的,以前這裏麵的生意被荷蘭人所壟斷,但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不是麽?”
不得不承認,莫裏斯.湯普森的這個提議很具有誘惑性,英國相對歐洲大陸的國家來說較為富庶,且商業也很發達,而這往往意味著居民的購買力和購買意願都相當之強。如果再考慮到英國有將近一千萬的人口(其中英格蘭人口為520餘萬,蘇格蘭約為270萬,其餘為威爾士及占領的愛爾蘭地區人口),這個龐大的市場幾乎不比法國遜色太多了,對東岸工業、農業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巨大的。而莫三作為東岸利益在歐洲的代言人,此刻麵對著似乎有進入英國市場可能的誘惑時,把持不住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其實仔細盤算下,英國可供出口東岸的物資還是不少的,比如牲畜(主要指馬匹)、東岸不便加工的小金屬製品、在東岸非常受歡迎的弗吉尼亞煙葉、印度奢侈商品、皮革、鉛、錫乃至勞動力等等。東岸人的思路與深受重商主義思想影響的英國人不同,他們更願意花光自己手頭絕大部分的貿易盈餘,不喜歡在手上留有貴金屬,因為這很可能會損壞東岸國內的經濟發展,而這種大手大腳的客戶很顯然會受到對貴金屬追求到變態的英國人的歡迎了――以前他們沒有這個合作的契機,但現在有了,不是嗎?
“我很樂意到英國去走一走,尊敬的湯普森先生,我很榮幸接受您的邀請。”後世曾在倫敦留過學的莫三在沉默了片刻後,立刻積極回應了湯普森的邀請,隻聽他說道:“我這裏還有一些阿司匹林藥品,聽說在貴國很受歡迎,這將是我作為朋友的禮物,湯普森先生,感謝您的邀請,我接受了,我想我很有必要去英格蘭看一看,這將有助於我國政府的事業。”(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