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是冰的季節,“冰床”是北京城裏的一道風景。“冰床”也稱“淩床”、“拖床”、“柁床”等。清代《京師竹枝詞》稱:“城下長河凍已堅,冰床仍著纜繩牽;渾如倒拽飛鳶去,穩便江南鴨嘴船”。


    不過,最早流行冰床的據說是北宋時的滄州。沈括當年曾多次到過滄州,親眼看到冰床在河上來去如梭,驚歎不已。他把這一景象寫進了《夢溪筆談》之中:“信安、滄京之間……挽車者皆衣葦袴。冬月作小坐牀,冰上拽之,謂之淩牀。”所謂“葦袴”是外麵綁了草的褲子,是“冰車夫”為保暖而做的特殊裝備。為了保暖,冰床的繩子以駱駝毛製成,在拉手處還留有較長的毛絨。


    宋代的官員已經乘坐“淩床”作為代步工具;明成祖定都北京後,由於北方冰期長,皇室對冰床的興趣更加濃厚;清代統治者來自東北,對冰床更加青睞,康熙、乾隆及慈禧太後等皆熱衷此道。乾隆皇帝專門寫過一首《坐冰床至悅心殿》:“筠衝賜宴有餘閑,瓊島韶光暖鏡間。尚可翠鸞輕舵試,徐過玉虹一橋彎。凍酥岸覺看波漾,春到物知聽雁還。今日悅心真恰當,窗憑積素慰開顏”。出於對冰嬉的喜歡,他將之定為“國俗”,並加以推廣。


    清代宮廷內的冰床非常豪華,在座位四周支有金屬床棚,棚右側有門,門上還有小玻璃窗,棚頂是四角攢尖造型,棚脊和底座皆有金龍為飾。冰床棚子下麵安裝了設計精美的框架式滑軌。這種冰床需要八名太監牽拉前行,實際上就是一台冰上八乘大轎。老百姓的冰床可就沒這麽闊綽了。


    坐冰床者以此為快,“拉冰床”卻是一件辛苦的工作。《紅樓夢》是這樣說的,“當差之人,關門閉戶,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們出入,抬轎子,撐船,拉冰牀,一應粗重活計,都是他們的差使。”清末的北京,就有不少人以此為業,頗有點像現在的人力三輪或“摩的”。由於受氣候的限製,這門生意以立春為限。


    “拉冰床”營生一直延續到1950年代。而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北海從皇家禁地變為市民公園,“冰床”也成為民間娛樂活動,流行至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乾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乾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