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如是人數少,殺也就殺了,但人數太多,銀行司需要一些震懾彈壓宵小,但不需要太多的血光。”


    其實這樣做,一是確實人數太多了,二是王巨也不想死人,在這個不死人的前提下,進行震懾,以免產生更大的意外。


    特別是這件事過後,京城市坊上還有一些雜音,這得引以為戒的。


    想一想,整個宋朝有多少在放高利貸,如果這些人統統殺掉,讓這些人產生誤會,一起團結起來對抗銀行司……並且最擔心的是其他州縣的百姓也產生誤判,紛紛來京城訴訟,到時候朝廷是受理還是不受理?


    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難道不替那些受高利貸百姓討還一個公道嗎?


    王巨也想啊。


    關健很多事牽一發而動千鈞,況且天下那麽多不平事,能一一討還公道嗎?再說受理,這滿天下的高利貸,如何受理?


    因此一個不殺,震懾有了,也代表著朝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這些彎彎繞繞的,王巨就不想再說了,據他聽來的消息,那天聽證,因為時間耽擱得太久,第二天趙頊就略有些不適。


    它可不是一個好征兆。


    因此沒有必要向趙頊剖析利害關係,來不及學習與反思了!


    不如在自己操作下,做一個傻瓜式的皇帝吧,那樣,反而能多活上幾年。


    趙頊確實也沒有多想,自古以來,中國都是法不責眾的,他又問了一句:“蔣之奇如何?”


    蔣之奇如今擔任著南方十二路發運副使,也就是那個狀告歐陽修與兒媳通奸的大臣。


    王巨想了想:“這兩年我不在國內,不過也聽聞了一些,此人當可以稱為小薛向也。”


    也就是蔣之奇有很不錯的理財之能。


    王巨這個評價算是很高了,但也不是過份的評價,論理財之能,論政務能力。一個蔣之奇,能當一百個歐陽修!


    “卿觀當今諸臣中,還有那個大臣善於理財?”


    這個問題也比較關健。


    怎麽說呢,一旦銀行司拉開帷幕。發運司的地位會更加得重視,無他,和買和糴科配數額都要增加了許多,如何合理的和買和糴,那就更重要了。不會理財。就會坑苦了百姓,會理財者,反而能造福百姓。


    問題是三司、銀行司與發運司都需要一個善長理財的官員主持,但朝廷總不能一直用這幾個大臣吧?


    王巨沉默,大半天後說:“薛向不提了,整個大宋,在理財上也沒有幾人能及之,但就是能比上蔣之奇的,同樣也不多,至少臣沒有注意到。”


    “那彼岸呢?”


    “彼岸多是商賈出身。但就是這樣,陸續調整了多次。”


    “理財官員如此難求?”


    “那是,而且我朝重要的士大夫都是進士及第出身,又被後來的儒學扭曲,以為談利為恥,連利都不敢談了,哪裏還談得上會什麽理財?”


    “儒學迂闊……?”


    “不是,陛下,士大夫多不願意談利,是受了夫子這一句影響。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這個利是指利益,而非是錢帛。想一想一個國家沒有錢帛糧食,這個國家還能存在嗎?因此不能斷章取義地讀儒學。而要連起來讀,如夫子所說的另外一句,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為了富貴。即便當一個車夫也不是羞恥的。不過夫子將道義淩架於富貴之上罷了,因此才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又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甘於貧困不失道義,固然當值得褒美,但談利不失於道義者,也不能指責,相反的,我朝士大夫背底下想辦法斂財,嘴上卻不準人談利,自己同樣滿嘴道德文章,這些才是真正的偽君子,比小人更可恨。不過是否還有其他善長理財的官員,以後臣注意一下,若有之,必向陛下推薦。”


    趙頊算是聽出來了,也就是宋朝大環境是士大夫越來越虛偽,而這種大環境,卻不利於理財官員磨勘。


    就算有天賦,在這種大環境裏,也得不到很好的成長。


    因此有了一個蔣之奇,就算是很不錯了。


    趙頊微微歎息。


    王巨又說道:“曾鞏也病重了。”


    那一天過後,富弼回到洛陽,羞憤之下,病情加重。


    王巨無輒,然後在常朝會上提議,加拜富弼為中書令,是職官哦,不是老王那個真材實料的中書令,同時傳詔,表彰富弼一生的功勞,再刻意說明這次進京,隻是富弼受了小人蒙蔽,請富弼不要自責了。又加派了好幾名禦醫,風塵樸樸趕到洛陽,替富弼診斷。


    不然怎麽辦?


    老富一死,又有人說是王巨逼死的。


    如此,就是老富死了,也與王巨無關了。


    同時病重的還有好幾個人,也就是洛陽那群老家夥,都不願意離開洛陽。


    但他們是癡心妄想了,朝廷安慰富弼,乃是富弼的聲望,這些老家夥,好洗洗睡吧。


    然而有一個人確實真病重了,那就是曾鞏。


    老了,生病了,死了。


    很正常。


    王巨說的是人選:“陛下,曾鞏病重,不能理政,臣想以蘇轍代之。”


    “小蘇?”


    “恩。”


    “蘇軾如何?”


    “陛下,論才情,古今往來,蘇軾可以說當為第一,即便李白也不能比擬,無他,因為蘇軾全能也,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都可以冠絕天下。但這方麵的才情,與吏治卻沒有多大關係。就象李白,如果讓他擔任宰相,能做好宰相之職嗎?盡管他夢想著想做謝安。”


    趙頊被說樂了。


    “因此朝廷可以稍稍重視,不能讓其受到太多的委屈,但不可重用之。一個太平之州的知州知府就好了。然而蘇轍不同,他才情雖不及兄長,但比較穩固。穩重才是一個大臣的根本。”


    “卿與王公所言仿佛,但王公未說出所以然來。”


    原先趙頊想調蘇東坡回京修國史。老王感到為難。趙頊看出來了,就說,不用蘇軾,用曾鞏如何。老王說,用曾鞏便好。


    人家也是唐宋八大家。文筆不差的。


    趙頊忽然突發奇想,問,蘇軾與古人比,與誰更近些。老王不假思索地答道,頗似李白。趙頊說,不然,李白有蘇軾之才,無蘇軾之學,蘇軾既不修國史,以本官知江州如何?老王說。蘇軾誹謗慢上,不便起用,請陛下三思。


    因此才有了趙頊這一句。


    而且王巨更公正。


    這樣有才情的人也不能慢怠的,但蘇東坡的才情與政治才能無關,而且小蘇穩固,話外之音大蘇就不穩重了。所以能當一個知州,但不能進入中樞擔任朝廷的重臣。


    老王也隱隱覺察到了,可沒有說出所以然來,僅是什麽誹謗慢上,缺少說服力。


    想到這裏。趙頊心中又歎息之,如果王巨不與姑姑有著曖昧關係,還讓文彥博抓住尾巴,那就好了。至少各方麵的才能。遠在王珪之上的。


    “準了,”趙頊又說道。


    曾鞏不過是一個中書舍人,用小蘇代替問題不大,趙頊也就同意了。


    實際王巨這時推薦小蘇,是大有深意的,如今朝堂以新黨為主。就如以前王巨都不大注意的蒲宗孟都屬於新黨範疇。其實在另一個時空,蒲宗孟更激進,趙頊歎無人才,蒲宗孟說,人才半為司馬光邪說所壞。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個個聽信了司馬光的邪說,以至全變成了壞人。但在另一個時空,王安禮得到了趙頊重用。


    這個反骨仔聽到後,大怒,於是再三挑唆,又蠱惑禦史彈劾其荒於酒色及繕治府舍過製,於是趙頊將蒲宗孟貶知汝州。


    然而再府舍過製,能及上富弼與王拱辰那個府舍?


    這一條王巨就不知道了,知道了也不驚奇,出自反骨仔王安禮之手,豈不是太正常不過?


    因此總的來說,朝堂重臣大半是新黨。


    如果是章惇這樣的新黨,王巨最是歡迎不過。


    然而這些新黨大多數與他素無往來,特別象謝思溫他們,對王巨同樣排斥著。


    隻不過舊黨力量不小,所以不會對王巨抱著太大的惡意。


    但自己將洛陽耆老會生生拆散掉,舊黨的壓力立即竭減。新黨與他交好的人卻是很少,許多人還是王安石的信徒,自己呢,馬上又要大肆矯正王安石變法中的弊端。


    一旦到了那時候,說不定又會產生新的變數。


    因此將屬於保守派的小蘇提撥到京城,並且擔任著中書舍人,對王巨會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能贏得一些溫和派的舊黨支持,最少能緩和這次拆散耆老會所帶來的負麵影響。


    至於王巨與小蘇的友情,那算什麽?至少王巨不象大多數士大夫那樣,到處與權貴結兒女親家吧。


    “其實彼岸也不錯,”趙頊忽然說道。


    王巨卻嚇了一大跳。


    其實趙頊還真沒有其他的意思,隻是他開始隱隱覺得彼岸的許多製度,應當比宋朝更先進。


    這也是王巨所要的效果。


    實際很多還在繼續保密之中,比如王巨對彼岸的掌控力度,未來的君主立憲製,還有四大行省與中央行政已經設立。這些都是不能透露的,至少在這五六年當中,絕對不能公開。


    不過大半情況,已經對宋朝公開了,趙頊不是傻子,他也在反思,可反思後,卻往往越發地惆悵……


    這是好現象,然而王巨也怕趙頊想歪了樓,解釋道:“彼岸與內陸是兩樣的,就象絕對不能將農耕文明管理的方式,代入到遊牧民族去管理,河湟還好一點,屬於半遊牧半農耕文明,如果是全遊牧文明,我朝用農耕文明的管理模式去管理,那就會是一場災難。彼岸也是如此,彼岸那種管理方式如果全部代入到我朝來,也是一場災難。”


    “並且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彼岸地廣人稀,就這一條,在我朝就做不到了。陛下或者換一個思路去假想,如果我朝不愁耕地,以我朝的經濟,會出現如何的繁榮?再者,海商又利用手中的經濟,以及我朝的力量,再加上彼岸的地廣人稀,又幾乎全是赤貧百姓,有了地則個個能放下身體勞作,於是彼岸似乎比我朝更安定。”


    “我朝的力量?”


    “那是當然,不提遷徙的百姓,如果沒有我朝的經濟基礎,彼岸如何交易?當然,這種互動,對我朝更有利,比如雙方的進出口數量。”


    如今彼岸與宋朝的貿易數量幾乎接達了一千萬貫,但出口到宋朝的數量隻有四百餘萬貫,從宋朝進口的數量卻達到了五百多萬貫。但這不是向彼岸出口的,一半以上運到了倭國與大食那邊換金子銀子木材了。


    但倭國與大食那邊與宋朝沒有關係,也就是宋朝從彼岸每年進出口差達到了一百多萬貫,那麽無疑,會化成宋朝急需的金銀或銅鐵,留在了宋朝。


    並且這麽大數量的貿易,造就了多少產業?


    就象杭州那兩百萬貫商貨,如果最後不是彼岸海商妥協,承諾南下時折向杭州,將這些商貨采購下來,那麽就不知道會有多少商賈會破產,多少工匠會失業。


    這個淺顯的道理,王巨就不會再表功了,他繼續說道:“這是現在,未來若是彼岸人口增加,開始產生巨大的貧富懸差,同樣也有著類似我朝這樣那樣的毛病,隻是彼岸的地盤太過廣大,這個時間段會來得更慢一點。”


    “若那時,他們會不會脫離我朝?”


    這句是試探呢,還是無心之問,王巨心中想到。不過他還是迅速地回答:“陛下,想得太……遙遠了,想達到那一步,以彼岸的空間,還不知道得要四百年五百年時間,但臣也提前做了防範,比如百姓到達後,必須宣誓,我是中國人,永遠不得背叛中國,否則將會判決死罪。還有,人口數量不達到九成,不得與異族聯親。實際這也是臣為國內士大夫所逼,否則是永遠不得與異族聯親。並且各個學校裏的課本,也在一再地提醒著各個學子。如果是在彼岸成年的,還要進一步宣誓,保證不得背叛中國,方可發放成年的身份證。”


    在一般人眼中,中國就是宋朝,不會注意這兩者差別的。


    但趙頊更惆悵了,王巨話外之音他聽出來了,四五百年後,宋朝多半不存在了……


    難道真沒有一個萬世長存的國家?


    王巨不知道他能想得那麽長遠,也就回去了。


    到了中書立即草寫兩道詔令,老王也感到驚奇,王巨將小蘇調回來,他能理解。但這個不殺,他想不通了。


    王巨笑道:“王公,你以為我真是屠夫哪?就是屠夫吧,我對大宋百姓,可不是屠夫。”


    但老王很精明的,馬上就醒悟過來,道:“子安,深謀遠慮。”


    不能說王巨這道詔令軟的,一旦讓這些商賈將高利貸剝削上來的錢帛,一一歸還給各個苦主,並且勒令他們將各個苦主的家人一一釋放,賣掉的妻子兒女一一贖回,他們本人則發配到陝西勞役,那麽將會有一半人家會破家蕩產。


    然而一個不殺,卻能化解很多矛盾。


    “不敢,王公,銀行司開業吧。”現在開業是一個大好時機啊。


    王珪說道:“好。”


    折騰了這麽多事,可不是為了這一天嗎?(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暗黑大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後方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後方晴並收藏暗黑大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