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呸!”鄭俠狠吐了一口,又罵道:“奸賊。”
呂惠卿恨不能一刀將鄭俠戳死。
但鄭俠雖不是士大夫出身,也是進士出身,那麽在宋朝就不能判死罪,甚至都不能黠字流配,頂多發配到那一州看管。
呂惠卿忍著怒氣說:“讓他看。”
衙役會意,兩人強行拉起鄭俠,一人將奏章放在鄭俠麵前,強行讓鄭俠觀看。
蘇東坡隻是感到事情有點兒大,不知道如何判決,因此通報朝廷。但這件事暴露了一個真相,那就是整個宋朝實際有糧食救災。
這個糧食不在國庫與各州府的常平倉裏,那個糧食快放得差不多了,難道王安石真為斂財斂得發瘋,連災民也不救了?
不過除了這個糧食,還有糧食,那便是在各個大糧商與大地主手中。
若是這些人將糧食以公道的價格賣出,不用他們捐,隻要他們不漲價銷售,就會有許多三四等戶能買得起,至少這批人不用朝廷救助了,那麽餘下的五等戶,朝廷壓力就會減輕很多,至少會將逃荒的百姓能降低一半。
誰願意離開鄉土哪?
看看王巨那個航海,開出那麽好的條件,暗中用了無數手段,不過吸納了幾萬戶,而且範圍波及到了大半個福建路與兩浙東路的南部數州,攤比例僅僅是近百分之一的百姓動了心。
然而這些糧商非但沒有平價出售,反而個個囤積居奇,有糧賣,可有幾個人能買得起?靠常平倉的蓄糧,能解決多少百姓的用糧問題?
因此旱災越大,流戶越多。
甚至為了抬高糧價。連王巨派來的這筆糧食,都想將它變著法子毀掉。
這才是真相。
鄭俠被強迫看了,又狠吐了一口:“你們這些奸賊帶頭斂財。讓商賈如何不斂?”
這個理兒?
呂惠卿氣瘋掉了。
反正這小子無藥可醫了。
於是立即處理吧。
因此套上了王安國,迅速將這五個人處執。
為什麽要套上王安國?
這個人純是一個傻帽。王安石變法,他沾了王安石的光,調到京城,然後天天說變法不好。曾布忍無可忍,便說,你是宰相的弟弟,國家變法,與你何幹?
話外之音。若你不是王安石弟弟,能調到京城來嗎,能說得上話嗎?
王安國振振有詞,宰相是我的哥哥,宰相父親是我的父親,宰相因為你們這群小人做錯了事,將來國破家亡,波及先人,難道我還不管嗎?
然後史書說好好好。
好個鬼啊,王安石確實提撥過蔡京。但提撥得有限,真正提撥蔡京的是誰?司馬光!
曾布無奈。
然後到呂惠卿,呂惠卿自然不會與這個傻帽計較。有一天他去王安石府上詢問政務,王安國故意在院子裏吹笛子,吹得那個難聽哪。王安石隻好說:“宜放鄭聲。”
王安國回了一句:“遠離佞人。”
鄭聲即指鄭衛之音,節奏比較熱情活潑。
但夫子卻說鄭聲不合古樂,不莊重,不典雅,所以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大約王安國吹的就是鄭聲。而且跳脫不莊重,因此王安石說了一句。宜放鄭聲。意思你就不要吹吧,要吹吹一首好聽的。
王安國立即借機補了這一句。
意思你想我不吹。可為什麽屋子裏卻坐著一個佞人?
都是有學問的人,呂惠卿臉色立即變得難堪,然後在心中說,我忍,我忍。
當然,不能憑借這兩條定王安國的罪。不過還有一件事,鄭俠上了流民圖後,王安國在街上遇到他問,君可謂獨立不懼。然後互相吹捧一頓。
好了,你王安國也是鄭俠的同黨。
其實這件事還不止那麽簡單,馮京是誰的女婿,富弼。富弼現在哪兒,洛陽。洛陽有些什麽人,富弼,司馬光,王拱辰,神棍邵雍,後來文彥博也到了洛陽,又陸續有劉幾,席汝言,王尚恭,趙丙,馮行幾,楚建中,王慎言,張問,張燾等人加入,組織了鼎鼎大名的洛陽十三耆老會。
可能後麵幾個人後人不大清楚,但在現在的宋朝,都是有名望的老臣。
也就是這些老人們,沒有事做,天天聚在一起哀歎國家變法帶來的危害,或者吟風弄月,互相吹捧。吹著吹著,將司馬光吹上位了。
呂惠卿想了想洛陽那塊,還是啃不動啊。
於是便處理了,幾個人或外放,或看管,最重的是鄭俠,放於汀州看管。
但是呂惠卿這一招很管用,朝野內外,立即鴉雀無聲。
所以說惡人……還須惡人磨。
然而呂惠卿隨著就犯下了兩個嚴重性的錯誤……
隨後朝廷又撥出十五萬石米賑河北災民。
不是數量少,是撥不出來更多糧食。
就在這時候,蘇東坡又上了一奏。
泉州海商們配合官兵將糧食搬上庫倉,官府也開始粥濟百姓。也不是象那些個大糧商所說的那樣,天天隻賑稀粥,還有一些白米飯的。而且海商們又帶來了一些醃製的羊肉豬肉,大蘇是浪漫主義者,這種人寫文章往往富有想像力,做官未必很合適,因為他們有時候能將幻想與現實混雜在一起。
但大蘇也不是貪官,這一條不能否認。
已經出了事,大蘇不敢再慢怠,時常過來親自監督。
這些肉數量雖少,但在大蘇監督下,也到了災民嘴中。那還說什麽呢。
至少有的吃,不會餓死了。
海船繼續停泊,要等季風調轉,才能南下。
但不能放空船回去,因此這些海商們在采購貨物。
看到災民可憐,加上船多。采購的商貨數量大,海商們有意地讓災民用工代賑方式,讓他們幫忙。或替其運輸,或替其做其他的雜事。然後支付一些薪水。
兩相配合,湧過來的災民雖多,也就安定下來了。
不過這樣一來,船上的水手與災民也時常打交道了,有時候互相說說話,特別對遙遠的海外,這些災民也好奇,便再三的詢問。於是漸漸便得知海外還有一片樂土。
至於家中有一些耕地的百姓不會動心。大災嘛,早晚得過去的,況且從夏天開始,也漸漸落雨了。當然,災情卻在持續著,畢竟這時候落雨,秋收也泡湯了。隻能熬到秋天,回去搶種一季冬小麥,直到明年夏天,他們才會有生機。但有了生機。何必去海外?
雖然他們也感謝這些海商的義舉。
不過這些災民中還有許多貧困百姓,沒有災情,他們生活照樣貧困。
這些人便動了心。然後央求。
海商們不敢做主,這裏是河北京畿東路,國家的重心所在,非是在福建路,若是大規模遷徙百姓,會很麻煩的。但耐不住央請的百姓多,便找到大蘇商議。
大蘇也不敢做主,但他不能說我不同意,若是讓這幾十萬災民恨上自己。那會很悲催的。於是說,我上報朝廷吧。
趙頊看到奏折。也感到為難。
在他未登基前,王巨刻意就說過。宋朝危機很多,但最大的危機便是人口危機。天寶初三百萬戶那不能算,因為許多地方還未統一呢。到了太平興國五年,那時河東路收回,宋朝也發展了二十年時光,戶數達到了六百幾十萬戶。到了趙頊即位時,僅是統計在戶冊上的戶數就達到了一千四百餘萬戶。在史上,到了元佑元年,僅過了二十三年光景,戶數就激增到了一千七百九十多萬戶。如果沒有王巨的遷徙,僅是向南方遷徙,以及鄭白渠帶來的糧食增產,還有提前對江東圩的重視,那麽在這個時空,可能到了元佑年間,戶數能激增到一千八百五十萬戶以上。
當然,趙頊也知道人口在迅速增加著。
但遷徙到海外……這個真甘心麽?
不過適度的遷徙確實有很多好處,一是給這些百姓一份生機,畢竟多是貧困戶,但在海外,卻不存在任何土地問題。王巨教導得也好,這些海商確實做得不錯,那些海外遷民的信,他也看了,看上去一個個生活比原來的更好。
二是解決了部分土地壓力,減輕了兼並的惡化。
於是思來想去,便寫了詔書,詢問王巨。
大家不懂啊,隻好問王巨了。
然而沒有想到王巨卻上了一篇長篇大論。
奏章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說災害。唐太宗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一個好的君臣皆重視百姓之,如劉備,他從新野撤離,還不忘帶著百姓,那怕這些百姓拖累了他撤離的速度。正是這個以人為本,以百姓為本,才使得劉備後者居上,成就了一番偉業。若不是他的對手太過強大,說不定都能恢複漢室江山。然後唐太宗說,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才成了千古一帝。
一個不重視百姓的君王肯定不是好君王,一個不重視百姓的大臣肯定不是好大臣。
別聽文彥博什麽與士大夫治天下,而非與百姓治天下。一旦這個理論成為國策,那麽宋朝必然象秦朝那樣,二世必亡。
因此這個大災當前,孰是能臣,孰是奸臣,一下子就甄別出來了。全心全意在救災百姓的大臣,而讓國家安定,這些大臣可以說個個都是忠臣良臣。而借這個大災,不是想著如何救災百姓,而是想著如何利用這個大災打壓政敵,這些臣子少用為妙。
並且王巨著重地說了一句,多少災民?
這是以百萬為單位計算的災民數量,一旦動蕩,國還會是國嗎?
而且王巨非是變法派,最少與王安石很不對頭,所以說話有一定的權威。
趙頊看到這裏,他有些醒悟。
然後致命的殺著便來了。
王巨也不否認,天災到來了,大家當然警戒反省一下,以便做得更好。
不過上天無情,未必與人事有關。
至於幹旱澇災地震的原理,他在新著書中有了一些解釋。
王巨在張載家鄉橫渠招收了五十名聰明伶俐的學生,教導他們數學,實際就是數理化。
在他們幫助下,王巨終於完成了下一卷的數學書,說卷不妥了,準確地說分成了幾十卷,好幾部,數學分成了代數與幾何兩部分,相當於後世的初中水平,這很了不起了。
另外還有物理化學這一部分,但最頭痛的就是這一部分內容。
然後到了地理這一部分,包括大地是圓的,以太陽為中心在轉動,所以產生了四季。以及一部分地質學內容,包括暴風旱澇地震等災害產生的原理。
除了這四部書籍外,還有幾十部書籍,那便是王巨從大食那邊弄來的西方學說性的書籍,派人翻譯過來。
這些書還沒有出版,皆是手抄本。
王巨也在派人研發銅活字與排版技術,一旦這兩項技術成熟,書籍印刷成本會大幅度下降,那麽這些書籍就可以正式印刷了。
那時王巨還會從西方那邊弄來一些它們的曆史哲學方麵的書籍印刷,以便讓大家借鑒大陸另一側的各種政治製度以及曆史變遷帶來的啟發。
現在將這些書籍獻上來,是證明不是他空想的,另一側也有一些學者,在這些“小道”上,提出了類似的學說,隻不過仍達不上王巨的高度。
眼下還不能證明大地一定就是圓的,但在王巨這個學說支持下,海客們真的在遙遠的南方找到另一片大陸,也如同王巨所說的那樣,季節恰恰相反。
這便是最有力的證據。
趙頊翻著這些“小道”書,王巨也說了它是小道,但趙頊有些苦笑。
當真它是小道嗎?(未完待續)
呂惠卿恨不能一刀將鄭俠戳死。
但鄭俠雖不是士大夫出身,也是進士出身,那麽在宋朝就不能判死罪,甚至都不能黠字流配,頂多發配到那一州看管。
呂惠卿忍著怒氣說:“讓他看。”
衙役會意,兩人強行拉起鄭俠,一人將奏章放在鄭俠麵前,強行讓鄭俠觀看。
蘇東坡隻是感到事情有點兒大,不知道如何判決,因此通報朝廷。但這件事暴露了一個真相,那就是整個宋朝實際有糧食救災。
這個糧食不在國庫與各州府的常平倉裏,那個糧食快放得差不多了,難道王安石真為斂財斂得發瘋,連災民也不救了?
不過除了這個糧食,還有糧食,那便是在各個大糧商與大地主手中。
若是這些人將糧食以公道的價格賣出,不用他們捐,隻要他們不漲價銷售,就會有許多三四等戶能買得起,至少這批人不用朝廷救助了,那麽餘下的五等戶,朝廷壓力就會減輕很多,至少會將逃荒的百姓能降低一半。
誰願意離開鄉土哪?
看看王巨那個航海,開出那麽好的條件,暗中用了無數手段,不過吸納了幾萬戶,而且範圍波及到了大半個福建路與兩浙東路的南部數州,攤比例僅僅是近百分之一的百姓動了心。
然而這些糧商非但沒有平價出售,反而個個囤積居奇,有糧賣,可有幾個人能買得起?靠常平倉的蓄糧,能解決多少百姓的用糧問題?
因此旱災越大,流戶越多。
甚至為了抬高糧價。連王巨派來的這筆糧食,都想將它變著法子毀掉。
這才是真相。
鄭俠被強迫看了,又狠吐了一口:“你們這些奸賊帶頭斂財。讓商賈如何不斂?”
這個理兒?
呂惠卿氣瘋掉了。
反正這小子無藥可醫了。
於是立即處理吧。
因此套上了王安國,迅速將這五個人處執。
為什麽要套上王安國?
這個人純是一個傻帽。王安石變法,他沾了王安石的光,調到京城,然後天天說變法不好。曾布忍無可忍,便說,你是宰相的弟弟,國家變法,與你何幹?
話外之音。若你不是王安石弟弟,能調到京城來嗎,能說得上話嗎?
王安國振振有詞,宰相是我的哥哥,宰相父親是我的父親,宰相因為你們這群小人做錯了事,將來國破家亡,波及先人,難道我還不管嗎?
然後史書說好好好。
好個鬼啊,王安石確實提撥過蔡京。但提撥得有限,真正提撥蔡京的是誰?司馬光!
曾布無奈。
然後到呂惠卿,呂惠卿自然不會與這個傻帽計較。有一天他去王安石府上詢問政務,王安國故意在院子裏吹笛子,吹得那個難聽哪。王安石隻好說:“宜放鄭聲。”
王安國回了一句:“遠離佞人。”
鄭聲即指鄭衛之音,節奏比較熱情活潑。
但夫子卻說鄭聲不合古樂,不莊重,不典雅,所以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大約王安國吹的就是鄭聲。而且跳脫不莊重,因此王安石說了一句。宜放鄭聲。意思你就不要吹吧,要吹吹一首好聽的。
王安國立即借機補了這一句。
意思你想我不吹。可為什麽屋子裏卻坐著一個佞人?
都是有學問的人,呂惠卿臉色立即變得難堪,然後在心中說,我忍,我忍。
當然,不能憑借這兩條定王安國的罪。不過還有一件事,鄭俠上了流民圖後,王安國在街上遇到他問,君可謂獨立不懼。然後互相吹捧一頓。
好了,你王安國也是鄭俠的同黨。
其實這件事還不止那麽簡單,馮京是誰的女婿,富弼。富弼現在哪兒,洛陽。洛陽有些什麽人,富弼,司馬光,王拱辰,神棍邵雍,後來文彥博也到了洛陽,又陸續有劉幾,席汝言,王尚恭,趙丙,馮行幾,楚建中,王慎言,張問,張燾等人加入,組織了鼎鼎大名的洛陽十三耆老會。
可能後麵幾個人後人不大清楚,但在現在的宋朝,都是有名望的老臣。
也就是這些老人們,沒有事做,天天聚在一起哀歎國家變法帶來的危害,或者吟風弄月,互相吹捧。吹著吹著,將司馬光吹上位了。
呂惠卿想了想洛陽那塊,還是啃不動啊。
於是便處理了,幾個人或外放,或看管,最重的是鄭俠,放於汀州看管。
但是呂惠卿這一招很管用,朝野內外,立即鴉雀無聲。
所以說惡人……還須惡人磨。
然而呂惠卿隨著就犯下了兩個嚴重性的錯誤……
隨後朝廷又撥出十五萬石米賑河北災民。
不是數量少,是撥不出來更多糧食。
就在這時候,蘇東坡又上了一奏。
泉州海商們配合官兵將糧食搬上庫倉,官府也開始粥濟百姓。也不是象那些個大糧商所說的那樣,天天隻賑稀粥,還有一些白米飯的。而且海商們又帶來了一些醃製的羊肉豬肉,大蘇是浪漫主義者,這種人寫文章往往富有想像力,做官未必很合適,因為他們有時候能將幻想與現實混雜在一起。
但大蘇也不是貪官,這一條不能否認。
已經出了事,大蘇不敢再慢怠,時常過來親自監督。
這些肉數量雖少,但在大蘇監督下,也到了災民嘴中。那還說什麽呢。
至少有的吃,不會餓死了。
海船繼續停泊,要等季風調轉,才能南下。
但不能放空船回去,因此這些海商們在采購貨物。
看到災民可憐,加上船多。采購的商貨數量大,海商們有意地讓災民用工代賑方式,讓他們幫忙。或替其運輸,或替其做其他的雜事。然後支付一些薪水。
兩相配合,湧過來的災民雖多,也就安定下來了。
不過這樣一來,船上的水手與災民也時常打交道了,有時候互相說說話,特別對遙遠的海外,這些災民也好奇,便再三的詢問。於是漸漸便得知海外還有一片樂土。
至於家中有一些耕地的百姓不會動心。大災嘛,早晚得過去的,況且從夏天開始,也漸漸落雨了。當然,災情卻在持續著,畢竟這時候落雨,秋收也泡湯了。隻能熬到秋天,回去搶種一季冬小麥,直到明年夏天,他們才會有生機。但有了生機。何必去海外?
雖然他們也感謝這些海商的義舉。
不過這些災民中還有許多貧困百姓,沒有災情,他們生活照樣貧困。
這些人便動了心。然後央求。
海商們不敢做主,這裏是河北京畿東路,國家的重心所在,非是在福建路,若是大規模遷徙百姓,會很麻煩的。但耐不住央請的百姓多,便找到大蘇商議。
大蘇也不敢做主,但他不能說我不同意,若是讓這幾十萬災民恨上自己。那會很悲催的。於是說,我上報朝廷吧。
趙頊看到奏折。也感到為難。
在他未登基前,王巨刻意就說過。宋朝危機很多,但最大的危機便是人口危機。天寶初三百萬戶那不能算,因為許多地方還未統一呢。到了太平興國五年,那時河東路收回,宋朝也發展了二十年時光,戶數達到了六百幾十萬戶。到了趙頊即位時,僅是統計在戶冊上的戶數就達到了一千四百餘萬戶。在史上,到了元佑元年,僅過了二十三年光景,戶數就激增到了一千七百九十多萬戶。如果沒有王巨的遷徙,僅是向南方遷徙,以及鄭白渠帶來的糧食增產,還有提前對江東圩的重視,那麽在這個時空,可能到了元佑年間,戶數能激增到一千八百五十萬戶以上。
當然,趙頊也知道人口在迅速增加著。
但遷徙到海外……這個真甘心麽?
不過適度的遷徙確實有很多好處,一是給這些百姓一份生機,畢竟多是貧困戶,但在海外,卻不存在任何土地問題。王巨教導得也好,這些海商確實做得不錯,那些海外遷民的信,他也看了,看上去一個個生活比原來的更好。
二是解決了部分土地壓力,減輕了兼並的惡化。
於是思來想去,便寫了詔書,詢問王巨。
大家不懂啊,隻好問王巨了。
然而沒有想到王巨卻上了一篇長篇大論。
奏章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說災害。唐太宗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一個好的君臣皆重視百姓之,如劉備,他從新野撤離,還不忘帶著百姓,那怕這些百姓拖累了他撤離的速度。正是這個以人為本,以百姓為本,才使得劉備後者居上,成就了一番偉業。若不是他的對手太過強大,說不定都能恢複漢室江山。然後唐太宗說,君是舟,民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才成了千古一帝。
一個不重視百姓的君王肯定不是好君王,一個不重視百姓的大臣肯定不是好大臣。
別聽文彥博什麽與士大夫治天下,而非與百姓治天下。一旦這個理論成為國策,那麽宋朝必然象秦朝那樣,二世必亡。
因此這個大災當前,孰是能臣,孰是奸臣,一下子就甄別出來了。全心全意在救災百姓的大臣,而讓國家安定,這些大臣可以說個個都是忠臣良臣。而借這個大災,不是想著如何救災百姓,而是想著如何利用這個大災打壓政敵,這些臣子少用為妙。
並且王巨著重地說了一句,多少災民?
這是以百萬為單位計算的災民數量,一旦動蕩,國還會是國嗎?
而且王巨非是變法派,最少與王安石很不對頭,所以說話有一定的權威。
趙頊看到這裏,他有些醒悟。
然後致命的殺著便來了。
王巨也不否認,天災到來了,大家當然警戒反省一下,以便做得更好。
不過上天無情,未必與人事有關。
至於幹旱澇災地震的原理,他在新著書中有了一些解釋。
王巨在張載家鄉橫渠招收了五十名聰明伶俐的學生,教導他們數學,實際就是數理化。
在他們幫助下,王巨終於完成了下一卷的數學書,說卷不妥了,準確地說分成了幾十卷,好幾部,數學分成了代數與幾何兩部分,相當於後世的初中水平,這很了不起了。
另外還有物理化學這一部分,但最頭痛的就是這一部分內容。
然後到了地理這一部分,包括大地是圓的,以太陽為中心在轉動,所以產生了四季。以及一部分地質學內容,包括暴風旱澇地震等災害產生的原理。
除了這四部書籍外,還有幾十部書籍,那便是王巨從大食那邊弄來的西方學說性的書籍,派人翻譯過來。
這些書還沒有出版,皆是手抄本。
王巨也在派人研發銅活字與排版技術,一旦這兩項技術成熟,書籍印刷成本會大幅度下降,那麽這些書籍就可以正式印刷了。
那時王巨還會從西方那邊弄來一些它們的曆史哲學方麵的書籍印刷,以便讓大家借鑒大陸另一側的各種政治製度以及曆史變遷帶來的啟發。
現在將這些書籍獻上來,是證明不是他空想的,另一側也有一些學者,在這些“小道”上,提出了類似的學說,隻不過仍達不上王巨的高度。
眼下還不能證明大地一定就是圓的,但在王巨這個學說支持下,海客們真的在遙遠的南方找到另一片大陸,也如同王巨所說的那樣,季節恰恰相反。
這便是最有力的證據。
趙頊翻著這些“小道”書,王巨也說了它是小道,但趙頊有些苦笑。
當真它是小道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