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國後,在改變祖國落後麵貌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於“左”的思想幹擾,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的破壞,經濟發展受到極大影響。這是我們的一個大挫折和大教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風潮大起,全國人民決心為祖國的富強大幹一場,“振興中華”的口號重新被響亮地喊了出來。可喜的是,走在改革的前列的是億萬農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又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所以農村麵貌的改變對中華民族的振興有著決定的意義。廣大農民解放了思想,走向了市場,顯示了聰明才智。建設社會主義大農業,成了大家的共同願望。


    像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大搞多種經營,農工商一齊上,把過去閉塞的農村建成了聞名全國的富裕村。全村1400人,在1992年總產值達到5億多元,上繳國家利稅7500多萬元,人均收入超過了亞洲“四小龍”,被人們稱為“中國農村希望所在”。


    北京房山竇店村,過去是有名的窮地方,七尺男子漢幹一天活,掙的還 不如母雞下的一隻蛋。可是改革以後,這個村畝產達到1000多斤,每年超額繳公糧,工副業產值達到幾百萬元。他們已經計劃到黑龍江去租一兩萬畝地搞開發,一來帶動那裏的人致富,二來培育肉牛占領國際市場。他們的眼光已從本村、本地放到了世界。


    農村麵貌的改變,使全國人民無比興奮。它預示著,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理想,一定會變為現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愛國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愛國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