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雲,字衢九,號楠亭。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2月1日,今陝西省富平縣薛鎮宏化村馬張寺堡人。自幼好學,喜愛兵法。早年苦心鑽研《孫子兵法》,對武功勤修苦練。於清嘉慶五年(1800)22歲時,中武進士,殿試一甲三名。嘉慶14年(1809)賜進士探花及第。鄉人鄰裏稱其“張探花”。因被皇室看中,選留清宮值警多年。期間,張青雲常以武班夜餘,自學深造。據《清宮衛瑣》記載:“進士張有暇,每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譽抄杜牧諸家選本,授行於人,”由此可知,張青雲在清宮多年執勤的重任下,學習古代兵書,並抄寫孫子十三篇及諸家注本,熟悉並傳授他人。
嘉慶十八年(1813),河南、山東連年匪患,民無寧日。據《中國大事紀年》記載,滑縣(屬河南)天理教首領李文成、林清等人,利用宗教迷惑群眾,組織“義軍”反叛,氣勢雄猛,一下擴展到長垣、東明、定陶、曹縣一帶,其中一支曾攻人北平(北京),直接威脅皇室安全。張青雲奉命剿滅。他經過分析認為,教亂純係烏合之眾,完全是以“神權”盲目糾集而來,無組織紀律和戰鬥經驗。他以自己的指揮才能,很快平息了患亂,因功受任兗州遊擊,旋又升任台莊營參將。
時隔許久,山東匪患又起,響馬呈凶,刀光劍駑,燒殺掠奪,兵連禍結,百姓怨聲載道。道光六年(1826),兗、沂、曹州一帶,民不聊生,張青雲加緊平叛安民,道光帝因他捕獲響馬大盜功高,調升他為膠州副將。又繼升為兗州、曹州各鎮總兵官,使州治民安,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嘉慶末年,大和卓木的孫子張格爾,勾結英帝國主義分子在阿富汗組織反動力量,伺機分裂叛亂。道光六年(1826)張格爾進入南疆,殺人放火,掠奪財物,引起維族人民反對。清政府於道光七年(1827)初派張青雲協同率兵鎮壓,在維族人民配合下,於這年12月,消滅了這支強勁而有後盾的叛亂。張格爾被生擒,押到北京處死。
道光十五年冬季(1835),張青雲奉詔補授廣東高州鎮總兵。道光十七年(1837),兩廣總督鄧廷楨以勳高奏升張青雲為高州陸路提督。工作兩年,盜平民安,高州一派升平好景。道光十九年(1839)四川地區動亂,張青雲又調任四川川北鎮總兵。
道光二十年(1840)6月,鴉片戰爭爆發。次年(1841)虎門失陷,廣州危亟。張青雲奉詔從川北率兵星夜兼程直驅廣州增援,任總理行營營務義長,兼守西炮台。臨陣身先士卒,英勇堅毅,置生死於度外,保衛了廣州的安全。廣州人民欣慶張將軍為國為所民立了大功。
張青雲在中國人民抗擊外強入侵立下了赫赫戰功,貢獻傑出。他敢於怒視強敵,用土炮打敗洋槍洋艦,有膽有謀,治軍嚴謹,民間久傳,鄉人皆知。相傳,張探花狀貌魁偉,氣度不凡,他以忠心報國、不怕犧牲而著稱。因之皇帝擢升他為廣東陸路提督,為他賞戴花翎,加封振威將軍。他的英勇事跡,至今在廣東人民中還 傳為佳話。
道光二十八年(1848),張青雲因腿疾辭職回到故鄉,居家七年,於鹹豐五年(1855)8月2日病逝,葬於故居馬張寺村西。這位當年的抗英勇將,國之驕子,想不到百年之後,在“史無前例”的年代,他的英骨忠魂於九泉不安。1966年秋“文革”肆虐,造反飆起竟遭挖墓毀屍。據已故前縣政協委員孫子武老人,專函提供的線索(見總11期《富平地方誌通訊》)稱: “張氏後裔張運祿,見狀酸痛不忍,遂抱其曾祖生平事跡抄本——《張青雲武略序》,赴當時陝西省革命委員會各有關方麵申訴,以無人理采而還 。”
“四害”掃除之日,人民政府和家鄉人民為了懷念民族英雄,重新為張將軍樹碑題詞,“一代名將,永垂不朽!”
誌文如下:
皇清誥授振威將軍楠亭張公、暨繼配昊夫人合葬墓誌銘。公諱青雲,字衢九,號楠亭。世居富平之蓋村裏清河堡。祖德輿公,父裕堂公,並封振威將軍。母氏田,封一品太夫人。公幼讀詩書,長習騎射,中嘉慶庚申(五年、1800)武舉,己已(十四年、1809)賜進士探花及第。多年宿衛,授山東兗州遊擊,薦升台莊參將,又膠州副將、廣東高州總兵。後以剿賊勳高,得授廣東陸路提督。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腿疾告假回籍調理。……公生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月初一日酉時,卒於鹹豐五年(1855)八月初二日子時,壽終越西官署。
銘日:實維我公,浩氣仁風。中帖外服,不自為功。名在三朝,德孚四周。是謂偉人,雖沒不沒。
張大楠撰並書,薛銘篆,承重孫張世恩泣血上石。
嘉慶十八年(1813),河南、山東連年匪患,民無寧日。據《中國大事紀年》記載,滑縣(屬河南)天理教首領李文成、林清等人,利用宗教迷惑群眾,組織“義軍”反叛,氣勢雄猛,一下擴展到長垣、東明、定陶、曹縣一帶,其中一支曾攻人北平(北京),直接威脅皇室安全。張青雲奉命剿滅。他經過分析認為,教亂純係烏合之眾,完全是以“神權”盲目糾集而來,無組織紀律和戰鬥經驗。他以自己的指揮才能,很快平息了患亂,因功受任兗州遊擊,旋又升任台莊營參將。
時隔許久,山東匪患又起,響馬呈凶,刀光劍駑,燒殺掠奪,兵連禍結,百姓怨聲載道。道光六年(1826),兗、沂、曹州一帶,民不聊生,張青雲加緊平叛安民,道光帝因他捕獲響馬大盜功高,調升他為膠州副將。又繼升為兗州、曹州各鎮總兵官,使州治民安,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嘉慶末年,大和卓木的孫子張格爾,勾結英帝國主義分子在阿富汗組織反動力量,伺機分裂叛亂。道光六年(1826)張格爾進入南疆,殺人放火,掠奪財物,引起維族人民反對。清政府於道光七年(1827)初派張青雲協同率兵鎮壓,在維族人民配合下,於這年12月,消滅了這支強勁而有後盾的叛亂。張格爾被生擒,押到北京處死。
道光十五年冬季(1835),張青雲奉詔補授廣東高州鎮總兵。道光十七年(1837),兩廣總督鄧廷楨以勳高奏升張青雲為高州陸路提督。工作兩年,盜平民安,高州一派升平好景。道光十九年(1839)四川地區動亂,張青雲又調任四川川北鎮總兵。
道光二十年(1840)6月,鴉片戰爭爆發。次年(1841)虎門失陷,廣州危亟。張青雲奉詔從川北率兵星夜兼程直驅廣州增援,任總理行營營務義長,兼守西炮台。臨陣身先士卒,英勇堅毅,置生死於度外,保衛了廣州的安全。廣州人民欣慶張將軍為國為所民立了大功。
張青雲在中國人民抗擊外強入侵立下了赫赫戰功,貢獻傑出。他敢於怒視強敵,用土炮打敗洋槍洋艦,有膽有謀,治軍嚴謹,民間久傳,鄉人皆知。相傳,張探花狀貌魁偉,氣度不凡,他以忠心報國、不怕犧牲而著稱。因之皇帝擢升他為廣東陸路提督,為他賞戴花翎,加封振威將軍。他的英勇事跡,至今在廣東人民中還 傳為佳話。
道光二十八年(1848),張青雲因腿疾辭職回到故鄉,居家七年,於鹹豐五年(1855)8月2日病逝,葬於故居馬張寺村西。這位當年的抗英勇將,國之驕子,想不到百年之後,在“史無前例”的年代,他的英骨忠魂於九泉不安。1966年秋“文革”肆虐,造反飆起竟遭挖墓毀屍。據已故前縣政協委員孫子武老人,專函提供的線索(見總11期《富平地方誌通訊》)稱: “張氏後裔張運祿,見狀酸痛不忍,遂抱其曾祖生平事跡抄本——《張青雲武略序》,赴當時陝西省革命委員會各有關方麵申訴,以無人理采而還 。”
“四害”掃除之日,人民政府和家鄉人民為了懷念民族英雄,重新為張將軍樹碑題詞,“一代名將,永垂不朽!”
誌文如下:
皇清誥授振威將軍楠亭張公、暨繼配昊夫人合葬墓誌銘。公諱青雲,字衢九,號楠亭。世居富平之蓋村裏清河堡。祖德輿公,父裕堂公,並封振威將軍。母氏田,封一品太夫人。公幼讀詩書,長習騎射,中嘉慶庚申(五年、1800)武舉,己已(十四年、1809)賜進士探花及第。多年宿衛,授山東兗州遊擊,薦升台莊參將,又膠州副將、廣東高州總兵。後以剿賊勳高,得授廣東陸路提督。於道光二十八年(1848)以腿疾告假回籍調理。……公生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月初一日酉時,卒於鹹豐五年(1855)八月初二日子時,壽終越西官署。
銘日:實維我公,浩氣仁風。中帖外服,不自為功。名在三朝,德孚四周。是謂偉人,雖沒不沒。
張大楠撰並書,薛銘篆,承重孫張世恩泣血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