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大顯神威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chi)勒川,地名,可能因敕勒族居住而得名。穹(qiong)廬,北方遊牧民族所住氈帳,今稱蒙古包。見,同現,露出。


    《敕勒歌》是一首著名的民歌,由北魏流傳的鮮卑族民歌翻譯成漢語。那壯麗遼闊的草原圖景,令人向往,耐人尋味,使人感動。因而數千年來廣為流傳,至今不少人都會背誦。


    這首詩還  流傳著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


    中國曆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的高歡、西魏的宇文泰爭奪勢力,於是戰爭接連不斷。


    公元537年,宇文泰率大將李弼等,統帥數十萬精兵,攻打東魏,這一仗高歡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滅,於是,高歡隻能退兵,養精蓄銳。


    九年之後,高歡率三十萬大軍攻打西魏,要報仇雪恨。高歡的軍隊主要由鮮卑族人組成,勇敢強悍。然而雖采用了斷水源、燒城樓、鑿地道等辦法,但由於西魏要塞玉璧(今山西境內)極其險固,高歡軍隊死亡七萬餘人,苦戰五十餘天,仍是屢攻不克。在這關鍵時刻,高歡精疲憂愁,病倒在床,無法上陣指揮,又一次因敗而撤軍。西魏派人潛入高歡軍中散播謠言,說高歡已被西魏軍射死,還  編了一首歌謠讓士兵到處傳唱:


    高歡鼠子,來犯玉璧。


    劍弩一發,元凶自斃。


    謠言與歌謠的確產生了作用,高歡的將士軍心渙散,惶恐不安,開小差的越來越多。高歡此時怒火中燒,隻好掙紮著起床來鼓勵將士們同心協力,共度難關,但幾次的激勵都收效甚微。


    高歡又一次把將士們召集起來,想鼓舞大家的鬥誌,可是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他覺得老生常談實在乏味。正在這時,他一眼看到身旁站著的一位白發銀須的老將軍,猛然心生一計,拉住老將軍低聲說:“我早就聽說老將軍唱得好,今日何不為諸將士高歌一曲?”老將軍明白了高歡的用意,因而也不推辭,輕拍幾案,用鮮卑語唱起那首《敕勒歌》。老將軍那蒼勁高昂的歌聲隨風飄揚,將士們的心弦也被撥動了,情不自禁地合著曲調也一起唱了起來。歌聲滌蕩了人們心中的鬱悶,臉上那萎靡不振的神情消失了。尤其是來自草原的將士們,仿佛回到了蒼茫遼闊、風景如畫的草原故鄉。此時群情激昂,為故鄉而戰的士氣大振。因此,高歡抓住時機,整頓軍紀,帶領軍隊順利地返回洛陽。


    想一想:從沒想過,一首歌曲能救起一個國家。通過這個故事你又想到哪些事情?故事反映了一種什麽事實?現在大家唱歌和故事中唱歌有什麽不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幼兒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幼兒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