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弦琴的傳說


    唐代詩人劉長卿有一首詩叫做《聽彈琴》:


    泠泠七弦上,靜聽鬆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詩意為:七根弦彈奏泠泠作響,可以靜聽琴曲《風入鬆》(三國末年嵇康所作的琴曲集),這種古曲雖然高雅,可現在卻很少有人彈奏了。


    這裏所提到的七弦琴,是漢族的古老樂器,據說為神農氏發明,在漢朝時定型。那麽是什麽原因使七弦琴衰落而逐漸為人們所廢棄呢?白居易的詩句:“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認為人們的興趣改變是因為喜愛上了羌笛、秦箏。也有的說七弦琴格調極高,聲音無比清雅,但彈奏很難,少有知音,導致欣賞它的人越來越少。著名的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即為例。


    春秋時,楚國的俞伯牙拜成連為師學習彈奏七彈琴。由於學習刻苦,三年後俞伯牙已經熟練掌握彈奏的各種技法,但演奏起來因缺乏感情而有些乏味。這時,成連說我的老師在東海蓬萊山,他能教會你缺乏的東西。俞伯牙在島上聽著海風和濤聲,望著無際的大海,一連十幾天,心中的感覺漸漸成了美妙的樂章,那就是《高山流水》,從此俞伯牙成了天下彈七弦琴的高手。


    後來,在晉國做官的俞伯牙出使楚國,停船在漢陽江口,認識了樵夫鍾子期,鍾子期聽了俞伯牙的彈奏,讚道:“巍巍乎如泰山,洋洋乎如江河。”於是兩人成了知音。後來聽說鍾子期死了,俞伯牙想:沒有了知音,我彈給誰聽?於是在鍾子期的墓碑前把琴摔碎,發誓永不再彈琴。


    想一想: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高山流水》,現在你該知道了大人們所說的“知音難覓”是怎麽來的了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幼兒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佚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佚名並收藏幼兒故事最新章節